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内部审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内部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没有质量保证的内部审计既会失去服务对象,又会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因此,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既是内部审计的“生命线”,确保内部审计持续健康的发展,又是内部审计的“事业线”,不断拓展审计服务对象及发展空间,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价值。本文在明确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涵义、目标和作用以及分析内部审计质量制约因素的基础上,从内部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和审计全过程两个方面,探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模式的构建问题。
[关键词] 内部审计;质量;过程控制
[中图分类号] F239.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7- 0028- 03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审计资源计划管理、审计项目现场管理、审计方案的质量控制、审计过程的质量控制、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等一系列的环节,这些环节既相互衔接,又相互交叉,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将影响整个内部审计的质量。这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 包括事前的调查、计划, 事中的实施, 事后的报告、检查等环节。本文就内部审计过程如何进行质量控制进行探讨。
内部审计全过程包括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和后续审计4个阶段,只有控制好内部审计的各个环节,才能确保内部审计的最终质量。
1 对内部审计准备阶段的控制
1.1 抓好审计立项与审计计划的编制
这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前提和基础。内审人员要本着与企业有共同目标,为企业管理层排忧解难的态度,力求用最经济的方式,对最关键的领域进行审计。确立审计项目时还应对项目本身的風险及投入产出比进行评估。内审人员应重视审计的实效性,力求每一项审计都能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在制订审计计划时,内审人员要积极地与企业领导进行沟通,审计计划的制订不是随意的,也不是某个领导者单方面的要求,而是要听取多方意见,围绕企业领导关心的经营、风险、效益等问题,制订科学的审计计划。
1.2 搞好审前调查
审前调查是实现审计目标和控制审计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每次审计开始之前,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根据审计项目的规模和性质,安排适当的人员和时间,收集被审计单位的有关资料,主要包括:法人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内部规章制度、生产规模、生产经营特点、财务管理模式、业务流程、重要会议记录和有关文件、审计档案资料等。
2 对内部审计实施阶段的控制
2.1 抓好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
为了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性,要求审计证据取证时必须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问题本质,揭示问题的内在联系,而不能仅凭个人爱好或主观判断搜集片面的审计证据。审计证据的获得应当合理合法,真正涉及问题的本质。按照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取证要符合相关性、充分性和可靠性原则。即审计证据必须是与事实相关联,审计证据的数量必须足以证实审计事项并能够可靠地反映审计事项的客观事实,确保审计证据的质量。若发现审计证据不符合要求的,应当责成审计人员重新取证。
2.2 规范审计人员的书面记录
做好审计日记的撰写工作。由于审计日记可以清晰地再现审计过程,突破内部审计过程质量不易控制的盲区,所以被形象地称为审计项目的“黑匣子”。审计日记是审计人员按时间顺序反映其每天实施审计全过程的书面记录。记录了审计人员的工作轨迹,有利于检查审计人员的工作状况,界定审计责任,规范内部审计程序,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审计日记记载的内容应全面具体,包括:审计实施的程序和方法,查阅的资料名称和数量,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和审计结论等。审计日记可以每日一记,也可以一个工作段落一记,不需要被审计单位签字认可。虽然目前审计日记还没被《内部审计准则》纳入到规范的日程,但考虑到它的实际意义,应该倡导撰写审计日记。
同时,应做好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工作,加强对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控制。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对制订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做出的书面记录。审计工作底稿形成于审计过程,也反映整个审计过程,记载着审计的主要成果和查处的问题,是编写审计报告的依据。一份高质量的审计工作底稿不仅要有规范的格式、完整的内容及明确的观点,而且要有充分的证据来支持审计结论。对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要求:第一,底稿资料齐全,内容完整,能充分反映审计事项的全过程;第二,底稿必须规范化,格式统一,用笔规范,按立卷归档标准来做;第三,不同底稿之间相关数字应前后一致,内容吻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审计工作底稿的真实性、完整性。审计工作底稿应一事一记,同一类事项可以只做一个工作底稿,后面附上原始单据或取证材料,是需要被审计单位认可和签字的。
3 对内部审计报告阶段的控制
3.1 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复核
在这个过程中要认真审查各审计事项的判断是否正确,核查审计工作底稿所附证据是否符合合法性、相关性、充分性三原则。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制度是对审计工作底稿中所列审计事项及结论与审计证据是否支持的相互核对制度,从而可以合理保证审计意见的准确性,减少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3.2 加强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报告是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果,集中体现内部审计质量,是整个审计质量过程控制的重要环节。审计报告必须通过审计组全体成员讨论,并根据整理得到的证据,写出真实、合理、恰当的内部审计报告,并做出内部审计结果与决定,然后由组长签字定稿。既要客观地反映审计情况,又要进行系统的分析,把微观成果提升到宏观层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在正式发出审计报告之前,内部审计机构要征求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意见,若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持有不同意见,经核实后可以进行报告修改。这样有利于审计人员对审计事项的认定,保证审计报告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审计事项。同时,为使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更易于为被审计单位接受和理解,审计人员还可以通过图表、照片、幻灯片等直观形象的方式来阐述情况,争取得到管理当局的认可和支持。 为保证审计报告质量,要建立审计报告复核制度,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部门应对审计报告的结论和事实依据进行复核,检查审计报告的完整性和审计结论的准确性,检查审计建议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这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又一关键环节。
4 对内部审计后续阶段的控制
4.1 對审计档案进行管理
审计档案的管理工作也是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环节,为内部审计质量监督和评估提供了原始资料。内部审计部门应明确规定审计档案的管理办法、保存年限和归档范围,并由专人保管,专人负责。
4.2 审计结果落实情况控制
使内部审计的结果得到实施,是审计质量控制的直接目标。要使审计成果发挥作用,应关注以下3个方面:第一,关注审计结论落实情况。实施审计的目的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要确实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坚持审计结论追踪检查,实行结论落实反馈制度和审计回访制度,监督结论落实,确保查出的问题得到整改,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得到采纳。第二,关注移交事项的查办情况。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内部审计机构会将其纳入审计报告并提交给组织适当管理层,并期望组织适当管理层给予恰当处理,但有时事与愿违,问题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被搁置下来,没有得到落实。这时,我们不能止步于工作移交,督促案件查办落实也是内部审计机构不可推卸的责任。第三,续写后续审计报告,使内部审计真正起到事后监督和事前防范的作用。第四,关注规章制度的修改完善情况。对于组织内部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内审人员一旦发现,应立刻提出建议。提出组织体制、机制方面的建议,促进规章制度的完善,远比查处几个问题意义更为深远,但难度也更大。
综上所述,绘制内部审计质量过程控制模式结构图,如图1所示。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企业内部审计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虽然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靠的是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但它的生命则要靠全面提高质量来延续。因此,实施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是其生命之源。只有不断改进内部审计工作,强化内部审计服务,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才能提升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当中的地位,才能开创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新局面。
主要参考文献
[1]饶庆林,谭文浩.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思考[J]. 财会通讯, 2010(10) :25-27.
[2]高平.浅议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 ,2012(1):180.
[3]张丽艳.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3):119-124.
[4]王旭岗.论如何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J]. 财会研究, 2009(16):73-74.
[关键词] 内部审计;质量;过程控制
[中图分类号] F239.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7- 0028- 03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审计资源计划管理、审计项目现场管理、审计方案的质量控制、审计过程的质量控制、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等一系列的环节,这些环节既相互衔接,又相互交叉,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将影响整个内部审计的质量。这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 包括事前的调查、计划, 事中的实施, 事后的报告、检查等环节。本文就内部审计过程如何进行质量控制进行探讨。
内部审计全过程包括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和后续审计4个阶段,只有控制好内部审计的各个环节,才能确保内部审计的最终质量。
1 对内部审计准备阶段的控制
1.1 抓好审计立项与审计计划的编制
这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前提和基础。内审人员要本着与企业有共同目标,为企业管理层排忧解难的态度,力求用最经济的方式,对最关键的领域进行审计。确立审计项目时还应对项目本身的風险及投入产出比进行评估。内审人员应重视审计的实效性,力求每一项审计都能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在制订审计计划时,内审人员要积极地与企业领导进行沟通,审计计划的制订不是随意的,也不是某个领导者单方面的要求,而是要听取多方意见,围绕企业领导关心的经营、风险、效益等问题,制订科学的审计计划。
1.2 搞好审前调查
审前调查是实现审计目标和控制审计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每次审计开始之前,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根据审计项目的规模和性质,安排适当的人员和时间,收集被审计单位的有关资料,主要包括:法人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内部规章制度、生产规模、生产经营特点、财务管理模式、业务流程、重要会议记录和有关文件、审计档案资料等。
2 对内部审计实施阶段的控制
2.1 抓好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
为了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性,要求审计证据取证时必须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问题本质,揭示问题的内在联系,而不能仅凭个人爱好或主观判断搜集片面的审计证据。审计证据的获得应当合理合法,真正涉及问题的本质。按照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取证要符合相关性、充分性和可靠性原则。即审计证据必须是与事实相关联,审计证据的数量必须足以证实审计事项并能够可靠地反映审计事项的客观事实,确保审计证据的质量。若发现审计证据不符合要求的,应当责成审计人员重新取证。
2.2 规范审计人员的书面记录
做好审计日记的撰写工作。由于审计日记可以清晰地再现审计过程,突破内部审计过程质量不易控制的盲区,所以被形象地称为审计项目的“黑匣子”。审计日记是审计人员按时间顺序反映其每天实施审计全过程的书面记录。记录了审计人员的工作轨迹,有利于检查审计人员的工作状况,界定审计责任,规范内部审计程序,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审计日记记载的内容应全面具体,包括:审计实施的程序和方法,查阅的资料名称和数量,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和审计结论等。审计日记可以每日一记,也可以一个工作段落一记,不需要被审计单位签字认可。虽然目前审计日记还没被《内部审计准则》纳入到规范的日程,但考虑到它的实际意义,应该倡导撰写审计日记。
同时,应做好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工作,加强对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控制。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对制订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做出的书面记录。审计工作底稿形成于审计过程,也反映整个审计过程,记载着审计的主要成果和查处的问题,是编写审计报告的依据。一份高质量的审计工作底稿不仅要有规范的格式、完整的内容及明确的观点,而且要有充分的证据来支持审计结论。对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要求:第一,底稿资料齐全,内容完整,能充分反映审计事项的全过程;第二,底稿必须规范化,格式统一,用笔规范,按立卷归档标准来做;第三,不同底稿之间相关数字应前后一致,内容吻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审计工作底稿的真实性、完整性。审计工作底稿应一事一记,同一类事项可以只做一个工作底稿,后面附上原始单据或取证材料,是需要被审计单位认可和签字的。
3 对内部审计报告阶段的控制
3.1 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复核
在这个过程中要认真审查各审计事项的判断是否正确,核查审计工作底稿所附证据是否符合合法性、相关性、充分性三原则。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制度是对审计工作底稿中所列审计事项及结论与审计证据是否支持的相互核对制度,从而可以合理保证审计意见的准确性,减少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3.2 加强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报告是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果,集中体现内部审计质量,是整个审计质量过程控制的重要环节。审计报告必须通过审计组全体成员讨论,并根据整理得到的证据,写出真实、合理、恰当的内部审计报告,并做出内部审计结果与决定,然后由组长签字定稿。既要客观地反映审计情况,又要进行系统的分析,把微观成果提升到宏观层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在正式发出审计报告之前,内部审计机构要征求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意见,若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持有不同意见,经核实后可以进行报告修改。这样有利于审计人员对审计事项的认定,保证审计报告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审计事项。同时,为使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更易于为被审计单位接受和理解,审计人员还可以通过图表、照片、幻灯片等直观形象的方式来阐述情况,争取得到管理当局的认可和支持。 为保证审计报告质量,要建立审计报告复核制度,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部门应对审计报告的结论和事实依据进行复核,检查审计报告的完整性和审计结论的准确性,检查审计建议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这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又一关键环节。
4 对内部审计后续阶段的控制
4.1 對审计档案进行管理
审计档案的管理工作也是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环节,为内部审计质量监督和评估提供了原始资料。内部审计部门应明确规定审计档案的管理办法、保存年限和归档范围,并由专人保管,专人负责。
4.2 审计结果落实情况控制
使内部审计的结果得到实施,是审计质量控制的直接目标。要使审计成果发挥作用,应关注以下3个方面:第一,关注审计结论落实情况。实施审计的目的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要确实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坚持审计结论追踪检查,实行结论落实反馈制度和审计回访制度,监督结论落实,确保查出的问题得到整改,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得到采纳。第二,关注移交事项的查办情况。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内部审计机构会将其纳入审计报告并提交给组织适当管理层,并期望组织适当管理层给予恰当处理,但有时事与愿违,问题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被搁置下来,没有得到落实。这时,我们不能止步于工作移交,督促案件查办落实也是内部审计机构不可推卸的责任。第三,续写后续审计报告,使内部审计真正起到事后监督和事前防范的作用。第四,关注规章制度的修改完善情况。对于组织内部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内审人员一旦发现,应立刻提出建议。提出组织体制、机制方面的建议,促进规章制度的完善,远比查处几个问题意义更为深远,但难度也更大。
综上所述,绘制内部审计质量过程控制模式结构图,如图1所示。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企业内部审计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虽然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靠的是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但它的生命则要靠全面提高质量来延续。因此,实施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是其生命之源。只有不断改进内部审计工作,强化内部审计服务,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才能提升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当中的地位,才能开创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新局面。
主要参考文献
[1]饶庆林,谭文浩.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思考[J]. 财会通讯, 2010(10) :25-27.
[2]高平.浅议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 ,2012(1):180.
[3]张丽艳.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3):119-124.
[4]王旭岗.论如何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J]. 财会研究, 2009(16):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