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液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来源 :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ngtian25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液标志物对心血管疾病预测的临床意义。方法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心血管疾病组27例和对照组36例,检测血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C-反应蛋白(CRP)、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血清白蛋白(ALB)水平。结果心血管疾病组患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CRP均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心血管疾病组患者血清白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环孢菌素A(CsA)联合造血细胞因子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环孢菌素A(CsA)联合造血细胞因子治疗难治性贫血(MDS-RA)患者19例,定期观察患者外周血象和
随着以等级化管理为基本手段的民警考核激励和县级公安机关年度工作综合考评等公安队伍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推行.要开展好公安机关的考评工作,必须注意四个大的方面和环节的
通过河流输沙分析研究了长江上游河道的悬移质泥沙存贮量及其变化。结果表明,1956~2000年屏山-宜昌河段历年的河道存贮量的变化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即两个泥沙存贮期和1个泥沙释放期。1956~1968年为第1个泥沙存贮期,河道泥沙存贮累积性增加,累计存贮量为4.0126×108t,与这一时期人类活动导致的流域侵蚀加剧有密切的关系;1969~1983年为泥沙释放期,累积释放量为2.6533×108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