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乡村地区人才、资金和资源不断地流失,现有外部供给的人才、资金和资源难以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的支撑,以及村民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上的
【机 构】
:
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安徽 芜湖241001
【出 处】
: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乡村地区人才、资金和资源不断地流失,现有外部供给的人才、资金和资源难以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的支撑,以及村民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上的参与动能不足,是当前我国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困境.乡村振兴困境的消解,需要将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外部支撑的行政动员与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内在动力的村民参与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进而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以此来确保乡村振兴目标的顺利实现.
其他文献
汤显祖一生交友者不少,谢兆申是其中一位。通过对于谢兆申其人、汤显祖与谢兆申的交谊及交谊的缘起进行了梳理、考释发现,他们相识时间长,诗文观相近,交情深,往来密切,其交谊对双方都产生了影响,激发了汤显祖诗文观的定型与呈现及更多的创作灵感,写下了更多的诗文作品,丰富了创作内容与情感表达。当下的汤显祖研究中极少有人提及谢兆申,对于他们交谊情况梳理与研究也是很有必要的。
抗战时期,华北根据地乡村"迷信"不仅危害民众的生命与财产,而且被侵华日军用作破坏中共抗战的文化工具.中共主要从文化教育、救灾示范与改造会道门等方面治理华北根据地乡村的"迷信"观念及习俗.其在工作实践中注重对民众的思想引导与现实利益保障,同时避免"尾巴主义"与"命令主义",从而取得一定的治理成效,较之国统区的破除迷信运动更胜一筹.由于传统神秘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华北根据地的"迷信"治理工作面临着复杂的社会环境,并受其制约.在抗战建国的大局中,中共准确把握政治革命与文化建设的互促关系、根据地政府与乡村民众的共生
基于CHNS 1989—2015面板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社会经济地位对居民客观健康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群体差异和代际差异.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对居民客观健康具有显著影
根据OECD-WTO全球投入产出数据,借鉴Criscuolo和Timmis(2018)的方法,基于网络分析方法的博纳奇-卡茨特征向量中心度指标,本文对2005—2015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产业链竞争力进行了测度和国际比较,并分析了中国制造业产业链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制造业整体以及大部分细分行业的产业链竞争力很强且不断提升,但部分行业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的产业链竞争力还有待提高;中国制造业产业链竞争力提升主要面临高技术制造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高度依赖进口,以及中低技
厉彦林的《延安答卷——脱贫漫记》,是展现延安脱贫攻坚壮举的新作.作者从广泛深入细致的调查入手,以纪实的写作方法,通过真实再现延安打赢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一个战场两场战役的全过程,总结中国反贫困实践的创新经验,探寻中国经验对于全球减贫事业的意义.本书的创作,从田野调查到具体写作方法,体现着非虚构写作的典型特征;而作者把握重大题材和表现时代主题的气魄和笔力,以及深入发掘现实变革社会动因和历史底蕴的思想追求,又处处显露着拓展非虚构写作文体疆域的可贵努力.
在党领导的大庆油田开发建设实践中,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庆精神。大庆精神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构筑了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精神谱系”。文章从大庆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历史启示方面作了有益的思考。
《实践论》《矛盾论》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著作,在毛泽东哲学思想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理论意义.历史虚无主义者以显性的可见文本直接比对的方式,蔑称《实践论》《矛盾论》为国内外哲学著作的抄袭与翻版,进而否定毛泽东及其思想的历史价值和意义,此操作方式集中呈现于对《实践论》《矛盾论》的非科学、非历史地解读.我们需要从根本上揭穿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虚假性、材料使用上的不正当性和解读模式的非科学性,并在此基础之上深度透视认知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理论价值及现
空间转向背景下,作为新兴交叉学科的空间政治学不仅在国际学术界兴起,而且被引入到中国,开辟了政治研究和空间研究的交叉领域.空间转向为包含政治学在内的社会科学注入了空间思维,直接促使作为新兴交叉学科的空间政治学的兴起.空间政治学认为空间展示了人类面临的最基本的政治问题,即人类在空间中如何作为共同体而共存.空间政治学强调空间是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并认为空间与权力相互交织,空间不仅充满权力,也是权力关系的产物.空间不仅是公权力主体的角斗场,也是社会参与主体的发声场,社会参与主体可以通过开辟新的开放性的政治辩论话语
中共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与复兴的历程中,从思想理论层面建构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观念,阐释了"中华民族"概念及由此衍生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历了革命时期的"以国聚族"、建设时期的"以家喻族"和改革以来的"多元一体",即中华民族新国家——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变.民主革命时期,党在创立以中华为国号、以中华民族为国族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时,始终主张维护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框架,但经历了从建立联邦制的中华民族国家到建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中华民族
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在基层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对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确保党建引领基层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