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根据对四川省五大景区的调查结果,分析了安全事故的类型、发生原因,并据此构建了相应的管理机制,以期对提升景区管理水平有所裨益的同时,也能为旅游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游览环境。
关键词:景区管理 安全事故 管理对策
根据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2010年1-9月,国家旅游局共收到各地报送的涉旅突发事件30起,共致80人死亡、242人受伤。其中重大事件2起,共造成23人死亡、15人受伤;较大事件6起,共造成36人死亡、81人受伤;一般事件22起,共造成21人死亡、146人受伤[1]。2010年10月8日,海螺沟风景区食物中毒事件,致使一人死亡,42人住院治疗[2]。1985年9月17日,世界旅游组织(WTO)旅游第六次大会把“通过采取预防和保护措施确保旅游者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作为各国政府对旅游者应尽的义务[3]。安全既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基本要求之一,又是旅游景区管理的重要课题,因此,研究旅游景区安全事故的类型、产生原因对提升景区管理水平以及增强旅游者安全意识与防范措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概况
笔者通过CNKI、SCI和SDOS数据库检索并分析从1996年至2010年的相关文献,从国内外研究文献看来,旅游危机是学术界关注的主要对象,并对其做了个案的研究;对旅游景区安全事故的研究也有涉及,对景区安全事故也做过分类研究,但是,专门针对景区研究安全事故的类型和产生的机理相对比较少,其表现为,一是研究不够深入,没有进一步探析其产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二是研究的视角以旅游危机为主,很少是从景区管理角度进行。本文从景区管理角度出发,探讨景区安全事故的类型,形成的原因,并据此构建相应的管理机制,以期能够为景区安全管理有所贡献。
二、安全事故的类型及产生机理
虽然旅游安全事故一般没有普遍规律可循,但可以根据以往的资料发现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预警机制,有效防止事故的再次发生。按照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来划分安全事故的类型,有助于认清安全事故发生的源头,对安全事故的预防和旅游景区的有效安全管理有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四川省峨眉山、青城山、西岭雪山、海螺沟、黑竹沟风景区常见安全事故进行调查,笔者发现景区安全事件主要有以下八大类: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类、游览意外类、突发疾病、治安类、食品类、设施设备故障类、探险迷路。自然灾害类指的是因自然灾害如地震、暴雨、滑坡、泥石流、大风、大雪等造成景区游览道路阻断,致使游客滞留、受伤等情形;突发事件指的是群体性和个体突发事件,如不法分子闯入景区,向游客散发传单;景区居民静坐示威影响游客游览等,导致景区游客产生恐慌情绪;游览意外类指的是游客在景区游览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事故,如被野生猴抓伤、游览过程中不慎跌倒等;治安类指的是游客在景区财物被盗等,人身财产受到侵害等;食品类指的是游客在景区旅游时因景区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呕吐等;设施设备故障类指的是游客在景区娱乐场所游览玩耍时因娱乐设施设备出现故障导致游客受伤,如索道高空停运等;突发疾病类指的是游客因自身身体原因在景区游览时,突发疾病、或者高原反应等;探险迷路指的是游客在景区游览时,没有按照导游图所示的游览线路在景区游览,而是自己寻找道路登山、穿越森林,致使迷路或者失踪等,如2009年春节期间,成都两名驴友徒步穿越四姑娘山长坪沟到毕棚沟时失踪,在多方展开搜救的情况下无果。
1996年至2009年5个样本景区安全事件统计如下:
注:安全事件与安全事故的区别--安全事故产生人员伤亡,而安全事件是指游客受伤或者死亡等事件,安全事件的概念大于安全事故的概念。
从统计表来看,景区安全事故类型中频次最多的是自然灾害类,其中尤以大雪、泥石流、滑坡、暴雨、火灾以及地震造成游客景区滞留,甚至受伤为主。其次是游览意外类,游览意外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不慎跌倒、在参观游览特殊特种景点时受伤、被高空枯枝坠落砸伤等。从景区发生的安全事故分析来看,造成安全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可抗力因素,即自然灾害,这是主要的安全意外事故;二是游客自身安全意识薄弱,在游览过程中没有遵守景区游览规范和游览警示,离开游览道路,擅自猎奇进行探险。另外,在游览时不按照导游人员和安全工作人员的提醒,致使在游览特殊景点时受伤;三是游览道路设计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不防滑、不安全路段的安全保护栏承重较小,游客拥挤时易发生意外;四是设施设备故障。设施设备故障的出现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游客在使用过程中因不会使用而出现故障;另一方面是设施设备本身存在故障。五是景区内医疗设备、医疗站点配备较少,游览区整个医疗体系不够健全。
三、管理机制
一般情况下,旅游景区自然安全事故难以寻找出规律,但是,可以根据当地的地理地质、气候、景区旅游点等的特殊情况进行事前预防。根据对四川5个经典旅游景区安全事故的调查结果,认清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提出以预防为主的景区管理机制,技防为主、人防为辅。管理机制由一个中心,八个系统构成。一个中心指的是安全管理中心,八个系统指的是游客导游系统、自然灾害预报监测系统、景区景点监控系统、游览设施设备监控系统、接待设施监控系统、食品来源监测系统、安全预警发布系统、救援系统、医疗保障系统。
景区安全管理中心负责监测景区内安全,游客导游系统包含的内容有:旅游线路示意图、游览警示、景区气温、景点游客时空分布图、旅游贴士(如药品等),主要处理由游客自身安全意识薄弱所带来的安全隐患;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包括:天气预报、景区易发地质灾害地点警示、火灾预警、生物灾害等,主要预防由自然灾害发生所致的安全事故;景区监控系统包括景点游客时空监测、游览道路监测、门禁系统、停车场监控系统等,主要预防治安事件、社会突发事件、游客拥挤导致的安全事件;接待设施监控系统包括宾馆饭店管理系统、食品来源监测系统等,主要预防由接待设备、食品来源污染、娱乐设备等导致的安全事故;游览设备监控系统包括景区索道、观光车、景区内娱乐设备监测等,主要预防由景区旅游设施所导致的安全事故。救援系统包括救援设备、通讯、交通、救援站点设置等,系统主要用于安全事故发生后的救援;医疗保障系统包括医疗设施设备、医疗站点、医疗中心等,主要用于救援后治疗。安全预警发布系统发布与安全有关的事项,确定与安全相关的具体地点、时间,从安全管理中心到景区片站点分管责任人,再到具体的工作人员。
结 语:
加强旅游景区安全事故的研究,通过预防机制和事故救援管理机制,保障旅游者安全,减少安全事故对景区经济的、形象的损失,对旅游景区健康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景区安全事故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对四川省五大景区安全事故产生原因的调查,笔者将景区安全事故分为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类、游览意外类、突发疾病、治安类、食品类、设施设备故障类、探险迷路八个类型,并从管理角度提出技防为主、人防为辅相应管理机制。期望对景区安全管理,尤其是安全预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当然,景区安全事故的研究只是一个开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安全管理经验的不断丰富,管理机制还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www.cnta.com.
[2]海螺沟风景区官方网站. www.hailuogou.com.
[3]于文兰.世界旅游机构指南[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205-218.
[4]杨渝果.旅游业危机管理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2003.
[5]罗美娟,郑向敏,沈慧娴,解读旅游危机的类型与特征,昆明大学学报,2008,19(2):59~63.
[6]罗振军,佟瑞鹏.旅游景区安全容量分析与事故风险评价[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2):150~156.
关键词:景区管理 安全事故 管理对策
根据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2010年1-9月,国家旅游局共收到各地报送的涉旅突发事件30起,共致80人死亡、242人受伤。其中重大事件2起,共造成23人死亡、15人受伤;较大事件6起,共造成36人死亡、81人受伤;一般事件22起,共造成21人死亡、146人受伤[1]。2010年10月8日,海螺沟风景区食物中毒事件,致使一人死亡,42人住院治疗[2]。1985年9月17日,世界旅游组织(WTO)旅游第六次大会把“通过采取预防和保护措施确保旅游者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作为各国政府对旅游者应尽的义务[3]。安全既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基本要求之一,又是旅游景区管理的重要课题,因此,研究旅游景区安全事故的类型、产生原因对提升景区管理水平以及增强旅游者安全意识与防范措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概况
笔者通过CNKI、SCI和SDOS数据库检索并分析从1996年至2010年的相关文献,从国内外研究文献看来,旅游危机是学术界关注的主要对象,并对其做了个案的研究;对旅游景区安全事故的研究也有涉及,对景区安全事故也做过分类研究,但是,专门针对景区研究安全事故的类型和产生的机理相对比较少,其表现为,一是研究不够深入,没有进一步探析其产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二是研究的视角以旅游危机为主,很少是从景区管理角度进行。本文从景区管理角度出发,探讨景区安全事故的类型,形成的原因,并据此构建相应的管理机制,以期能够为景区安全管理有所贡献。
二、安全事故的类型及产生机理
虽然旅游安全事故一般没有普遍规律可循,但可以根据以往的资料发现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预警机制,有效防止事故的再次发生。按照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来划分安全事故的类型,有助于认清安全事故发生的源头,对安全事故的预防和旅游景区的有效安全管理有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四川省峨眉山、青城山、西岭雪山、海螺沟、黑竹沟风景区常见安全事故进行调查,笔者发现景区安全事件主要有以下八大类: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类、游览意外类、突发疾病、治安类、食品类、设施设备故障类、探险迷路。自然灾害类指的是因自然灾害如地震、暴雨、滑坡、泥石流、大风、大雪等造成景区游览道路阻断,致使游客滞留、受伤等情形;突发事件指的是群体性和个体突发事件,如不法分子闯入景区,向游客散发传单;景区居民静坐示威影响游客游览等,导致景区游客产生恐慌情绪;游览意外类指的是游客在景区游览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事故,如被野生猴抓伤、游览过程中不慎跌倒等;治安类指的是游客在景区财物被盗等,人身财产受到侵害等;食品类指的是游客在景区旅游时因景区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呕吐等;设施设备故障类指的是游客在景区娱乐场所游览玩耍时因娱乐设施设备出现故障导致游客受伤,如索道高空停运等;突发疾病类指的是游客因自身身体原因在景区游览时,突发疾病、或者高原反应等;探险迷路指的是游客在景区游览时,没有按照导游图所示的游览线路在景区游览,而是自己寻找道路登山、穿越森林,致使迷路或者失踪等,如2009年春节期间,成都两名驴友徒步穿越四姑娘山长坪沟到毕棚沟时失踪,在多方展开搜救的情况下无果。
1996年至2009年5个样本景区安全事件统计如下:
注:安全事件与安全事故的区别--安全事故产生人员伤亡,而安全事件是指游客受伤或者死亡等事件,安全事件的概念大于安全事故的概念。
从统计表来看,景区安全事故类型中频次最多的是自然灾害类,其中尤以大雪、泥石流、滑坡、暴雨、火灾以及地震造成游客景区滞留,甚至受伤为主。其次是游览意外类,游览意外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不慎跌倒、在参观游览特殊特种景点时受伤、被高空枯枝坠落砸伤等。从景区发生的安全事故分析来看,造成安全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可抗力因素,即自然灾害,这是主要的安全意外事故;二是游客自身安全意识薄弱,在游览过程中没有遵守景区游览规范和游览警示,离开游览道路,擅自猎奇进行探险。另外,在游览时不按照导游人员和安全工作人员的提醒,致使在游览特殊景点时受伤;三是游览道路设计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不防滑、不安全路段的安全保护栏承重较小,游客拥挤时易发生意外;四是设施设备故障。设施设备故障的出现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游客在使用过程中因不会使用而出现故障;另一方面是设施设备本身存在故障。五是景区内医疗设备、医疗站点配备较少,游览区整个医疗体系不够健全。
三、管理机制
一般情况下,旅游景区自然安全事故难以寻找出规律,但是,可以根据当地的地理地质、气候、景区旅游点等的特殊情况进行事前预防。根据对四川5个经典旅游景区安全事故的调查结果,认清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提出以预防为主的景区管理机制,技防为主、人防为辅。管理机制由一个中心,八个系统构成。一个中心指的是安全管理中心,八个系统指的是游客导游系统、自然灾害预报监测系统、景区景点监控系统、游览设施设备监控系统、接待设施监控系统、食品来源监测系统、安全预警发布系统、救援系统、医疗保障系统。
景区安全管理中心负责监测景区内安全,游客导游系统包含的内容有:旅游线路示意图、游览警示、景区气温、景点游客时空分布图、旅游贴士(如药品等),主要处理由游客自身安全意识薄弱所带来的安全隐患;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包括:天气预报、景区易发地质灾害地点警示、火灾预警、生物灾害等,主要预防由自然灾害发生所致的安全事故;景区监控系统包括景点游客时空监测、游览道路监测、门禁系统、停车场监控系统等,主要预防治安事件、社会突发事件、游客拥挤导致的安全事件;接待设施监控系统包括宾馆饭店管理系统、食品来源监测系统等,主要预防由接待设备、食品来源污染、娱乐设备等导致的安全事故;游览设备监控系统包括景区索道、观光车、景区内娱乐设备监测等,主要预防由景区旅游设施所导致的安全事故。救援系统包括救援设备、通讯、交通、救援站点设置等,系统主要用于安全事故发生后的救援;医疗保障系统包括医疗设施设备、医疗站点、医疗中心等,主要用于救援后治疗。安全预警发布系统发布与安全有关的事项,确定与安全相关的具体地点、时间,从安全管理中心到景区片站点分管责任人,再到具体的工作人员。
结 语:
加强旅游景区安全事故的研究,通过预防机制和事故救援管理机制,保障旅游者安全,减少安全事故对景区经济的、形象的损失,对旅游景区健康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景区安全事故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对四川省五大景区安全事故产生原因的调查,笔者将景区安全事故分为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类、游览意外类、突发疾病、治安类、食品类、设施设备故障类、探险迷路八个类型,并从管理角度提出技防为主、人防为辅相应管理机制。期望对景区安全管理,尤其是安全预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当然,景区安全事故的研究只是一个开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安全管理经验的不断丰富,管理机制还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www.cnta.com.
[2]海螺沟风景区官方网站. www.hailuogou.com.
[3]于文兰.世界旅游机构指南[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205-218.
[4]杨渝果.旅游业危机管理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2003.
[5]罗美娟,郑向敏,沈慧娴,解读旅游危机的类型与特征,昆明大学学报,2008,19(2):59~63.
[6]罗振军,佟瑞鹏.旅游景区安全容量分析与事故风险评价[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2):15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