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自主招生作文要有介入现实的思想锋芒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9iij9ijwh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告别了联盟合作,大学自主招生开始走向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命题,不少高校将考试选拔的权力直接交给招生的院系。从语文笔试作文来看,今后“奇葩”神题势必会减少,注重学科素养和开阔视野的开放性考查将会越来越多,命题将会更加直观地考查学生的知识和品位、情趣和理想、思维和能力。
  作为应试的学生,应该积极追求的境界,借用谢有顺先生的说法,叫“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或者说要有介入现实的思想锋芒。
  看这几年自主招生考试的作文,确乎也是拷问学生的“世俗心”。即从学生关注的情理事,从学生文章显示的世界的宽阔、深透程度,从学生的思考追问,来看学生在与他人的比较中的定位。
  如2009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的作文题:
  有腐败分子认为:腐败,是一种人人难免的“普遍本性”,它有助于刺激消费、增进感情,有利于经济增长,无害于和谐社会。
  请你写一篇驳斥“腐败无害论”观点的文章,要求至少有5处正确引用古诗文,题目自拟,800字左右。
  再如2011年“北约”联盟自主招生的作文题:
  鲁迅曾说:“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你认为这是怎样的一种关联?你自己与“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是以什么方式相关联?试结合上述问题,以“无尽的远方,与无数的人们”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取譬适当,杜绝虚假;2.行文畅达,说理明晰;3.感情真挚,戒用套话;4.字数要求700-800字。
  “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就是要有关注现实人生、解释世道人心、讲述自己的生活记忆和生活体验的能力,有探索人性、辨析心灵世界的能力。让人看到作者的灵魂参与世人成长奋斗的经历,他(她)是一个生命成长的勘探者。
  一切伟大的作家,都是生命成长的勘探者。庄子、鲁迅、马尔克斯、卡夫卡、昆德拉……他们生活的背后,隐藏着很深的思想和精神。我们写自主招生作文要“介入现实”,即此之谓也。
  有介入现实的思想锋芒,首先源于对本质的揭示。敢于揭示、善于揭示为无数纷繁芜杂的表象掩盖的真相,当然思想锋芒毕现,生命体征毕现。“去伪存真”“慧眼识真”,在很大程度上与智力无关,所谓“夫人无幽显,道在则为尊”,就是这个道理。“道”,即精神。“物转心则凡,心转物则圣”——思想的风度正是源于此。
  再说“介入”,这是讲由于你的“干预”“说教”“布道”——你的论述与阐释——让他人不仅信服,而且心为之动,跃跃欲试。你的思想所蕴含的认知自信、乐观精神、悲悯情怀、责任担当等内质的部分对表达而言是最为重要的本质之一,具有不可辩驳的精神认知。
  作文还要特别强调时间上的当代范畴。在内容的时间属性上,作文要特别强调关注的始终是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瞄准当下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现实背景。“笔墨当随时代”,文章应该写出活气,并有影响当下的价值。有许多作文,无病呻吟、虚情假意、套话连篇,自是死气沉沉。作文,尤其是思想说理文字,其核心是以精神思想观念为条件的一种表达,今天没有明显当代思想痕迹的表达无疑就成为某种趣味的牺牲品,没有足够介入现实的能力。只有多样、多元、多维度的追问,打破惯有的模式化论说的局限性,才能给读者带来更丰富的情感活力和思想震撼。当你的论述都与当下的现实有关,进一步拉近表达与观者的距离,在思想呈现上更具有“直面遭遇感”和“切肤之痛”。
  下面是关于“道德相对主义”的一篇练习文章,以此为例,可资借鉴。
  道德天国
  ——绝对完满的寓居
  ◆文/一考生
  康德曾说,有两样东西,愈是思考愈觉神奇,那便是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他思索星空缘起于对浩渺宇宙的本原好奇。物质的外延无穷无尽,时空的存在亘古不变,而在精神空间中,道德律和头顶的星空一样永恒共存,这便是极致理性主义者的《圣经》,他如教徒般虔诚地信奉着。
  “道德相对主义”,这不是对其高贵灵魂的亵渎吗?
  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现实变成了荒诞的舞台,人们演绎了一幕幕“相对道德”的舞台剧。
  某些官员大笔一挥,公款“自觉”进入个人腰包;某些学生稍被引诱,便雇人代为上课。我们相信事出必有因,他们都有所谓的“难言之隐”,毕竟康德也笃信因果律是时空存在的先验法则。这些原因或许是贪欲的诉求,或许是隋性的滋生,因“人性之恶”而犯下错误亦为人之常情,可酌情评定,但怎么能通过“道德相对主义”来篡改道德谱系,为自己本应羞于启齿的行为而正名呢?
  莎士比亚曾痛陈其心:黄金使妍媸易位、黑白颠倒、是非混淆。这种好坏不分的现象才真正可怖和令人发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能知错就改即可,但若价值标准被扭曲,则令人心胆俱寒:贪污若今日有其“合理性”,那么有朝一日,是否会有人为希特勒正名,给其冠以“人道主义”之称?
  倘若屈原再世,必痛呼“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悲怆慨叹“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道德相对主义,反映了人们无所畏惧、无所执持、无所信仰的现象。对这样荒诞不经的闹剧,我们在针砭斥责后,更应深切痛思。
  爱因斯坦启示世人要追求人性的真、善、美,康德则教育人们要信仰道德法则。我们可以不信那虚无缥缈的绝对他者,但正如黑格尔所言,有一种绝对精神的存在,那便是康德的“道德天国”。在那里,无数人性的纯真美好闪耀着熠熠光辉,众多社会的伦理道德交相辉映,那是芸芸众生均应向往、敬畏并信仰的神圣之殿,是绝对完满的寓居之处!
  令人深深痛惋的是,有些人昏昏然不知其存,有些人忽忽焉不屑一顾,有些人心中的“信仰神殿”,在现实风尘的侵蚀下,早已成残壁颓垣。
  因为信仰绝对道德,不仅可能受到肉体的折磨,还会遭受灵魂的痛切。
  但即使痛切,也要绝对坚守!
  正如犹太人对上帝的绝对信仰使他们获得穿越千年苦难的力量,对人性本真的坚守及社会道德的虔诚信仰,一样使人从容于欲念纠缠之外,超然于名利权势之上,而永生于绝对完满之中!
  我们承认社会的剧烈变革、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谈功利成为一种普遍,但这必将是短暂的。灵魂的确曾迷茫,信仰的确曾动摇,但是人性的纯真美好所孕育的道德光彩依旧,穿越现实的风尘而时序不移、永恒长存——何况这只是社会发展的阵痛。
  道德相对化,是灵魂脆弱的哀号。内心在流血,因为屈从于现实的阵痛。
  文章点评
  所谓“道德相对主义”,已经变成了某些人道德失范的借口,似乎还有点儿狡辩的味道。作者运用自己掌握的哲学道理,对此进行了针锋相对的驳斥,通篇“绝对”一词的多次反复,义正词严,但又不失理性风度,以理服人,很有严正温厚的气派。从此文可窥见何谓介入现实的思想锋芒。
  (唐功亚)
其他文献
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当前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仍存在许多问题,一些教师的教学理念传统、落后,依然采用应试教育中常用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将知识、概念抛给学生,不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培养。因此,进一步深化对高中语文课程教育方式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创建新型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必经之路。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以学生通过考试为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