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多年来,河南省夏邑县农广校按照“根据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思路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坚持“送教进村”,从培养农民科技骨干,到培养新型农民,再到进村开办中专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探索出了“围绕产业,进村开办中专班,送教下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模式,形成了成熟的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不仅创新了中职教育模式,培育了新型职业农民,也对当地的农业支柱产业的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一、研究背景和过程
随着国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一大批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农民相继转移到城镇和二、三产业就业,留在农村务农的农民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大致可分为职业农民和兼业农民两大类型。职业农民也叫专业农民,是指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并以务农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职业农民收入一般较高,有些不亚于外出务工和经商,相对比较稳定。新型职业农民是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经营管理能力的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承接者和使用主体,是未来现代农业建设的根本支撑。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是立足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的新变化、着眼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中央科学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规律,推进“三化”同步发展的重大部署。因此,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模式是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面临的战略任务。对此,我们立足夏邑县农广校进行了认真地探索和研究。
夏邑县农广校是全国农民培训和全国农民中职教育百强示范校。从1991年开始,该校面向全县农村,以培养农民技术骨干为目标,开展了“绿色证书”教育工作,20多年来从未间断,经历了试点阶段、全面实施阶段和稳定发展阶段,进入培训指导和产业服务阶段,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主要是围绕产业进村举办教学班,实行培训、示范、推广、服务一体化,累计培训农民80367人,培养了一大批农民技术骨干。2006年以来,该校按照“绿色证书”教育的思路和模式,又连年承担了国家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选择培训示范村开展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累计培训新型农民6660人。2010年以来,该校在河南省农广校的支持下,借鉴“绿色证书”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经验,开展了农民中等职业教育进村试点工作,两年间在11个高效种植专业村开办了11个中专学历教学班,注册职业农民545人,教学实践成效显著。研究表明:夏邑县农广校从培训农民技术骨干、到培养新型农民、再到针对职业农民开展中职学历教育20多年的农民教育实践,形成了“围绕产业,进村开办中专班;送教下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成功、有效模式。
二、基本思路和做法
(一)该模式的基本思路
1. 专业设置与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按照“围绕市场选产业,根据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办学思路,紧紧围绕发展农业支柱产业的需要,以农民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从当地实际出发,设置专业,确定教育培训内容。寻求与专业村的合作,围绕专业村发展设置专业,讲求“实际、实用、实效”,农民种什么,就办什么专业;农民养什么,就办什么专业;出现了什么专业村,就办什么专业;什么专业前景好,就办什么专业。
2. 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和生产实际相结合。课程设置,在目标上,要符合中专的要求,符合专业的培养目标,让学生掌握该专业的相关知识与技能,达到培养中等技术人才的标准;在实践上,要尽力满足学员从事生产、生活和学习的需要,提高综合素质。一般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拓展课和技能实践环节五个模块。旨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员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课程内容要达到中专标准,采用统编教材和自编教材相结合,使学员既学到理论知识,又学到技术和技能,达到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双提高。
3. 教学班进专业村,以适龄职业农民为生源。根据职业农民的特点,为方便农民学习、降低农民学习成本,按照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根本方针,把教学培训班办到专业村。以年龄在45岁以下、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职业农民为教育对象,重点招收村组干部、村组后备干部、种养大户、农村专业户、返乡农民工、复转军人和农村回乡初高中毕业生。组织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把种植专业课堂搬进田间地头,把果树专业课堂搬进果园,把蔬菜专业课堂搬进温室和大棚,把养殖专业课堂搬进养殖场,使学员不出村就能学到致富技术,就能找到指导教师,实现人才培养进村。
4. 教学工作既要规范化开展,又要符合农村和农民的实际。进村对职业农民进行中专学历教育,教学管理要规范化,做到“六统一”,即统一教育规划、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调配教师、统一考试考核。严格执行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狠抓自学、视听、面授、辅导、作业、实验实习、考试考核等教学环节的落实。根据村里生产实际确定教学时间,做到半天理论教学,半天技能实践教学。教学必须符合农村和生产实际,既要完成学科导向教育的教学任务,又要照顾职业导向的技能教育。教学培训内容与动植物的生长周期同步。教学形式可灵活多样,实行集中教学与个别指导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现场直观教学相结合、理论讲授与指导实践相结合。还要注重适时搞好技术培训,根据农时季节、生产实际和农民需要增加实用技术培训内容。
5. 实现教学、示范、推广、服务一体化。夏邑县农广校坚持按照“选好一个专业,办好一个教学班,搞好一个生产示范点,培养一批科技骨干,扶植一项支柱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思路开展办学工作,不仅把教学班办到村,而且还在村里建示范基地,搞实训,抓示范。教师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一边搞好教学,一边指导学员建立并搞好教学生产示范点,教师在示范点上进行实践操作,做给学员看,指导学员干,使学员学有教师、看有样板、干有技术,达到“干中学、学中干”。同时教师还指导、帮助学员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应用新模式,加强对学员的信息服务、技物结合服务等,从而把教育培训、生产示范、技术推广、相关服务融为一体,达到“办一班,兴一业,富一方”的效果。 6. 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确保办学成效。夏邑县农广校加强与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联系,实现县、乡、村三结合,聘请乡、村有关干部参与教学管理,利用村委会设置教学班,整合有关资源服务教学工作。健全与“送教进村”相适应的管理机制,落实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使学员、教师有章可循。对教师和班主任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班主任首席负责制,保证教学班日常工作正常运转。加强督导考核,成立教学督导检查组,经常深入教学班检查教学计划执行、教学管理、学员管理等情况,督导教学工作的有效实施。
(二)该模式应把握的关键环节
1. 选好专业村。选择产业特色突出的专业村(社区)办班。教学班所在村要有基本的教学条件,有教室、有桌凳;要有涉农的主导产业,最好是技术含量要求高的高效产业;要有在家务农的青壮年农民;要有愿为村民办好事的村委班子。根据村的主导产业,一个村举办一个专业。
2. 选好学员。在招生对象上把握3个原则,一是有学习愿望,二是有学习能力,三是具备学习条件。主要动员从事农业专业生产的青壮年职业农民参加学习,要求文化程度不低于初中,年龄一般不超过45岁,并通过测试择优录取。对未能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农村回乡初高中毕业生应首先作为教育对象,积极动员参加学习。
3. 选配好班主任。进村举办中专班,由班主任主持日常教学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选配工作积极性高、事业心强、能吃苦、认真负责、年富力强的办学人员担任。为确保搞好教学班工作,还聘请有威信、工作积极的一名村干部任副班主任,协助学校选配的班主任搞好教学班日常管理工作。
4. 组建好教学班。首先要固定教室,布置好教室;其次建立班委会,成立学习小组;还要建立、健全并公布各项规章制度,狠抓落实。每学期初要举行开学典礼,平时注意召开班会,确保教学班日常工作正常开展。
5. 选配好教师,确定适宜的教学模式。选配讲课能力强、技术操作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担任教学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认真执行教学计划,又要突出特色,按照教学、示范、推广、服务一体化的模式和教学、培训、指导规范化的要求实施教学,做到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践教学并重。
6. 健全管理制度,实行科学管理。对班主任、教师实行岗位责任制,落实《例会制度》;对学生落实《教学班管理办法》、《学生守则》、《考勤制度》、《考试考核制度》、《学员学习制度》、《学用结合制度》等规章制度。实行制度化管理,并引入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和学员双方的积极性。
三、主要成效
1. 提高了职业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技能,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够起到示范带头作用的新型职业农民。夏邑县首届涉农全日制中专班注册198名学员,完成了两年理论学习后,普遍认为思想观念得到转变,业务素质、综合素质、技能水平明显提高,在群众中的威信也明显提高,确实成为名符其实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和带头人。
2. 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推广。教育培训提高了农民接受新技术、新成果的能力,受训农民积极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在这些学员的带动下,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推广普及,目前夏邑县小麦良种覆盖率在98%以上,玉米良种覆盖率达100%,主导品种配套技术推广普及率达100%;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率将近40%。
3. 有效推动了农业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和“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形成,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据调查统计,夏邑县首届注册的198名学员中,入学时197名是职业农民,1名是刚毕业的学生,其中从事大棚蔬菜生产的134名。两年后的今天,198名学员全部务农,其中从事大棚蔬菜生产的达到184名,占学员总数的92.9%,比两年前增加了25.2%。这些学员的大棚蔬菜面积都有所增加,由原来的684亩增加到目前的988亩,蔬菜的每年亩纯效益均达到1万元以上。学员中种植大户由入学前的12户,发展到现在的58户。办班4个村的蔬菜面积由办班前的1422亩,发展到目前的2560亩,并带动周围村发展大棚蔬菜生产,大棚蔬菜成为该乡显著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特色支柱产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产业。
4. 提高了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送教进村”有助于在农村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消除一些陋习,改善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貌。同时,学员走上发展农业生产致富的道路,让一些外出务工的农民看到了农业的希望,从而吸引一些外出打工农民回乡学技术就业务农,可有效地解决“谁来种田”这一问题。
5. 扩大农业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有效促进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与难点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国家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但农村职业教育仍然是个薄弱环节,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占高中阶段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的比例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数,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农业类专业尤甚,农业中专的学校数、在校学生数越来越少,更存在招生难、专业设置滞后、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因学生来源复杂而不能有效组织教学等等突出问题。进村举办农业中专班,做到专业和产业对接,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可促进农业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河南省农广校夏邑县分校 王留标
河南省农广校 杨青云
一、研究背景和过程
随着国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一大批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农民相继转移到城镇和二、三产业就业,留在农村务农的农民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大致可分为职业农民和兼业农民两大类型。职业农民也叫专业农民,是指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并以务农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职业农民收入一般较高,有些不亚于外出务工和经商,相对比较稳定。新型职业农民是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经营管理能力的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承接者和使用主体,是未来现代农业建设的根本支撑。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是立足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的新变化、着眼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中央科学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规律,推进“三化”同步发展的重大部署。因此,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模式是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面临的战略任务。对此,我们立足夏邑县农广校进行了认真地探索和研究。
夏邑县农广校是全国农民培训和全国农民中职教育百强示范校。从1991年开始,该校面向全县农村,以培养农民技术骨干为目标,开展了“绿色证书”教育工作,20多年来从未间断,经历了试点阶段、全面实施阶段和稳定发展阶段,进入培训指导和产业服务阶段,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主要是围绕产业进村举办教学班,实行培训、示范、推广、服务一体化,累计培训农民80367人,培养了一大批农民技术骨干。2006年以来,该校按照“绿色证书”教育的思路和模式,又连年承担了国家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选择培训示范村开展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累计培训新型农民6660人。2010年以来,该校在河南省农广校的支持下,借鉴“绿色证书”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经验,开展了农民中等职业教育进村试点工作,两年间在11个高效种植专业村开办了11个中专学历教学班,注册职业农民545人,教学实践成效显著。研究表明:夏邑县农广校从培训农民技术骨干、到培养新型农民、再到针对职业农民开展中职学历教育20多年的农民教育实践,形成了“围绕产业,进村开办中专班;送教下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成功、有效模式。
二、基本思路和做法
(一)该模式的基本思路
1. 专业设置与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按照“围绕市场选产业,根据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办学思路,紧紧围绕发展农业支柱产业的需要,以农民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从当地实际出发,设置专业,确定教育培训内容。寻求与专业村的合作,围绕专业村发展设置专业,讲求“实际、实用、实效”,农民种什么,就办什么专业;农民养什么,就办什么专业;出现了什么专业村,就办什么专业;什么专业前景好,就办什么专业。
2. 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和生产实际相结合。课程设置,在目标上,要符合中专的要求,符合专业的培养目标,让学生掌握该专业的相关知识与技能,达到培养中等技术人才的标准;在实践上,要尽力满足学员从事生产、生活和学习的需要,提高综合素质。一般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拓展课和技能实践环节五个模块。旨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员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课程内容要达到中专标准,采用统编教材和自编教材相结合,使学员既学到理论知识,又学到技术和技能,达到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双提高。
3. 教学班进专业村,以适龄职业农民为生源。根据职业农民的特点,为方便农民学习、降低农民学习成本,按照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根本方针,把教学培训班办到专业村。以年龄在45岁以下、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职业农民为教育对象,重点招收村组干部、村组后备干部、种养大户、农村专业户、返乡农民工、复转军人和农村回乡初高中毕业生。组织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把种植专业课堂搬进田间地头,把果树专业课堂搬进果园,把蔬菜专业课堂搬进温室和大棚,把养殖专业课堂搬进养殖场,使学员不出村就能学到致富技术,就能找到指导教师,实现人才培养进村。
4. 教学工作既要规范化开展,又要符合农村和农民的实际。进村对职业农民进行中专学历教育,教学管理要规范化,做到“六统一”,即统一教育规划、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调配教师、统一考试考核。严格执行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狠抓自学、视听、面授、辅导、作业、实验实习、考试考核等教学环节的落实。根据村里生产实际确定教学时间,做到半天理论教学,半天技能实践教学。教学必须符合农村和生产实际,既要完成学科导向教育的教学任务,又要照顾职业导向的技能教育。教学培训内容与动植物的生长周期同步。教学形式可灵活多样,实行集中教学与个别指导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现场直观教学相结合、理论讲授与指导实践相结合。还要注重适时搞好技术培训,根据农时季节、生产实际和农民需要增加实用技术培训内容。
5. 实现教学、示范、推广、服务一体化。夏邑县农广校坚持按照“选好一个专业,办好一个教学班,搞好一个生产示范点,培养一批科技骨干,扶植一项支柱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思路开展办学工作,不仅把教学班办到村,而且还在村里建示范基地,搞实训,抓示范。教师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一边搞好教学,一边指导学员建立并搞好教学生产示范点,教师在示范点上进行实践操作,做给学员看,指导学员干,使学员学有教师、看有样板、干有技术,达到“干中学、学中干”。同时教师还指导、帮助学员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应用新模式,加强对学员的信息服务、技物结合服务等,从而把教育培训、生产示范、技术推广、相关服务融为一体,达到“办一班,兴一业,富一方”的效果。 6. 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确保办学成效。夏邑县农广校加强与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联系,实现县、乡、村三结合,聘请乡、村有关干部参与教学管理,利用村委会设置教学班,整合有关资源服务教学工作。健全与“送教进村”相适应的管理机制,落实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使学员、教师有章可循。对教师和班主任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班主任首席负责制,保证教学班日常工作正常运转。加强督导考核,成立教学督导检查组,经常深入教学班检查教学计划执行、教学管理、学员管理等情况,督导教学工作的有效实施。
(二)该模式应把握的关键环节
1. 选好专业村。选择产业特色突出的专业村(社区)办班。教学班所在村要有基本的教学条件,有教室、有桌凳;要有涉农的主导产业,最好是技术含量要求高的高效产业;要有在家务农的青壮年农民;要有愿为村民办好事的村委班子。根据村的主导产业,一个村举办一个专业。
2. 选好学员。在招生对象上把握3个原则,一是有学习愿望,二是有学习能力,三是具备学习条件。主要动员从事农业专业生产的青壮年职业农民参加学习,要求文化程度不低于初中,年龄一般不超过45岁,并通过测试择优录取。对未能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农村回乡初高中毕业生应首先作为教育对象,积极动员参加学习。
3. 选配好班主任。进村举办中专班,由班主任主持日常教学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选配工作积极性高、事业心强、能吃苦、认真负责、年富力强的办学人员担任。为确保搞好教学班工作,还聘请有威信、工作积极的一名村干部任副班主任,协助学校选配的班主任搞好教学班日常管理工作。
4. 组建好教学班。首先要固定教室,布置好教室;其次建立班委会,成立学习小组;还要建立、健全并公布各项规章制度,狠抓落实。每学期初要举行开学典礼,平时注意召开班会,确保教学班日常工作正常开展。
5. 选配好教师,确定适宜的教学模式。选配讲课能力强、技术操作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担任教学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认真执行教学计划,又要突出特色,按照教学、示范、推广、服务一体化的模式和教学、培训、指导规范化的要求实施教学,做到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践教学并重。
6. 健全管理制度,实行科学管理。对班主任、教师实行岗位责任制,落实《例会制度》;对学生落实《教学班管理办法》、《学生守则》、《考勤制度》、《考试考核制度》、《学员学习制度》、《学用结合制度》等规章制度。实行制度化管理,并引入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和学员双方的积极性。
三、主要成效
1. 提高了职业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技能,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够起到示范带头作用的新型职业农民。夏邑县首届涉农全日制中专班注册198名学员,完成了两年理论学习后,普遍认为思想观念得到转变,业务素质、综合素质、技能水平明显提高,在群众中的威信也明显提高,确实成为名符其实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和带头人。
2. 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推广。教育培训提高了农民接受新技术、新成果的能力,受训农民积极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在这些学员的带动下,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推广普及,目前夏邑县小麦良种覆盖率在98%以上,玉米良种覆盖率达100%,主导品种配套技术推广普及率达100%;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率将近40%。
3. 有效推动了农业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和“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形成,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据调查统计,夏邑县首届注册的198名学员中,入学时197名是职业农民,1名是刚毕业的学生,其中从事大棚蔬菜生产的134名。两年后的今天,198名学员全部务农,其中从事大棚蔬菜生产的达到184名,占学员总数的92.9%,比两年前增加了25.2%。这些学员的大棚蔬菜面积都有所增加,由原来的684亩增加到目前的988亩,蔬菜的每年亩纯效益均达到1万元以上。学员中种植大户由入学前的12户,发展到现在的58户。办班4个村的蔬菜面积由办班前的1422亩,发展到目前的2560亩,并带动周围村发展大棚蔬菜生产,大棚蔬菜成为该乡显著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特色支柱产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产业。
4. 提高了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送教进村”有助于在农村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消除一些陋习,改善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貌。同时,学员走上发展农业生产致富的道路,让一些外出务工的农民看到了农业的希望,从而吸引一些外出打工农民回乡学技术就业务农,可有效地解决“谁来种田”这一问题。
5. 扩大农业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有效促进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与难点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国家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但农村职业教育仍然是个薄弱环节,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占高中阶段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的比例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数,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农业类专业尤甚,农业中专的学校数、在校学生数越来越少,更存在招生难、专业设置滞后、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因学生来源复杂而不能有效组织教学等等突出问题。进村举办农业中专班,做到专业和产业对接,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可促进农业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河南省农广校夏邑县分校 王留标
河南省农广校 杨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