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曾任新乡师范学校校长,河南省教育厅厅长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一位前清秀才、民国先生、新中国教育厅长的名字,被列入了河南省“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他就是人民教育家、著名社会活动家——高镇五。
高镇五(1880~1966),原名高维岳,河南省清丰县人。他出身于贫农家庭,1902年考中秀才,1913年毕业于天津师范讲习所,先后在济南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女子附中、省立开封一师、山西国民师范、保定第二职业学校、汲县师范、大名七师等校任职、任教。这一时期,高镇五主张“教育效国”“科学救国”,提倡“解放女权、男女平等”的思想,主张新的道德风范,开设民主与科学新课程。抗日战争爆发后,高镇五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主张,宣传抗日救国,参与组织“冀南文化界抗日救国会”,兴办妇女训练班、民训班、文化训练班,参与创办冀鲁豫边区抗日中学。历任冀鲁豫边区政府委员、参议员、冀鲁豫边区第一师范副校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平原省政府委员、新乡师范学校校长、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省教育厅厅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逝世。高镇五一生主要从事教育事业,教书育人,“教泽远播”,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曾邀请他为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特邀代表,周恩来总理称赞他为“冀鲁豫边区的老教育家”。
高镇五一生追求进步,倾向革命。抗日战争时期,高镇五根据党的教育传统与抗战需要,用革命办法办革命学校,把教育与生产结合起来,战争与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把学校办得严肃活泼,生机勃勃。他亲自编写了抗日中学的部分课本,除文化科学知识之外,还编入了抗日教育、时事政策教育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教育等内容。抗日中学先后为革命培养了近3000名党政干部,不少学生后来成为革命领导人。
作为教育家,高镇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关怀教师,关心学生。他高度重视师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担任新乡师范学校校长时,他提出“以工作为荣,以教育为荣”的口号,以自己数十年的教育工作经历和感受,帮助师生巩固师范专业思想。他对教育学、心理学素有专长,他要求自己和教师善于发现和抓住学生思想的瞬息变化,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为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思想情况,他经常深入课堂和学生宿舍,与学生促膝谈心,及时耐心帮助解决问题。他坚持“身教胜于言教”。他要求学校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校风。他年逾古稀,担任省政府委员、全国人大代表等重要职务,不管到哪里开会、讲学或作报告,有车不坐,常常是徒步往返。他不顾年事已高,工作繁重,仍亲临课堂向学生传授教学法与心理学知识。有时如有教师因病因事请假,他怕耽误学生学习,就亲自代课。他一生从事教学工作,深知备好每一节课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为此,他系统总结了一生备课的经验,认为要备好课,首先,必须具有渊博的学识,“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只有这样,才能居高望远,上起课来,游刃有余,应付自如。其次,上课之前,必须熟练掌握课文,了解课文的精神实质,把课文变成自己的东西。他要求教师对所讲课文,拟定教案,会读会背会讲。再次,备课必须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实际、理解水平、存在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他每次备课不惜花费工夫,往往备课至深夜。他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上好一堂课的标准:教学目标明确,并得到重视;内容集中,中心突出,师生教与学配合得好,教学方法运用得好;一堂课不是孤立的,要联系已讲的旧课与未讲的新课,获得切实的教学效果。因此,他所主持的学校一直都保持优良的教学质量。
高镇五高度关注学生身体健康。他在担任新乡师范学校校长时,非常重视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他把体育列为一门重要课程,并对体育课提出三项要求:按照教学计划上好体育,坚持课间操,校长亲自抓体育。他要求每个学生支部、小组都要有一名体育委员,以便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
高镇五重视调查研究,注重从实际出发,大力倡导群众办学。1954年,他担任河南省教育厅厅长不久,通过调查发现,当时全省有160万名适龄儿童不能入学,53万名小学毕业生中有40万人不能继续升学。鉴于此,高镇五主张发扬老区办学传统,大力提倡群众办学,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办学的积极性,民办教育得到长足发展。1957年,河南省已办起民办初中2540班,在校学生138 766人;民办高中35班,在校学生1827人;民办小学学生226 755人,占全省公立学校总人数的28.66%,不少民办学校的成绩接近或超过了正规学校。由于全省初步办好了民办学校,有效解决了儿童入学、升学和各条战线人才急需等突出问题。高镇五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他认为劳动人民应该脱盲学文化。他亲自领导了全省开展利用汉语拼音字母扫除文盲的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
高镇五倾注毕生精力培养教育学生。他身为校长,却从不特殊,而是以普通一员的身份与学生一起生活、学习、锻炼,赢得了学生对他的高度信任与爱戴。新中国成立后,吴玉章请他到北大任教育系主任,他不愿意离开新乡师范学校。当从新乡师范学校校长调任省教育厅厅长时,他向省长请求说:“还是让我留下当校长吧,教学是我的第一生命,我是离不开学生的。我不想当官,只愿做一名人民教师。”
(责 编 子 君)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一位前清秀才、民国先生、新中国教育厅长的名字,被列入了河南省“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他就是人民教育家、著名社会活动家——高镇五。
高镇五(1880~1966),原名高维岳,河南省清丰县人。他出身于贫农家庭,1902年考中秀才,1913年毕业于天津师范讲习所,先后在济南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女子附中、省立开封一师、山西国民师范、保定第二职业学校、汲县师范、大名七师等校任职、任教。这一时期,高镇五主张“教育效国”“科学救国”,提倡“解放女权、男女平等”的思想,主张新的道德风范,开设民主与科学新课程。抗日战争爆发后,高镇五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主张,宣传抗日救国,参与组织“冀南文化界抗日救国会”,兴办妇女训练班、民训班、文化训练班,参与创办冀鲁豫边区抗日中学。历任冀鲁豫边区政府委员、参议员、冀鲁豫边区第一师范副校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平原省政府委员、新乡师范学校校长、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省教育厅厅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逝世。高镇五一生主要从事教育事业,教书育人,“教泽远播”,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曾邀请他为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特邀代表,周恩来总理称赞他为“冀鲁豫边区的老教育家”。
高镇五一生追求进步,倾向革命。抗日战争时期,高镇五根据党的教育传统与抗战需要,用革命办法办革命学校,把教育与生产结合起来,战争与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把学校办得严肃活泼,生机勃勃。他亲自编写了抗日中学的部分课本,除文化科学知识之外,还编入了抗日教育、时事政策教育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教育等内容。抗日中学先后为革命培养了近3000名党政干部,不少学生后来成为革命领导人。
作为教育家,高镇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关怀教师,关心学生。他高度重视师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担任新乡师范学校校长时,他提出“以工作为荣,以教育为荣”的口号,以自己数十年的教育工作经历和感受,帮助师生巩固师范专业思想。他对教育学、心理学素有专长,他要求自己和教师善于发现和抓住学生思想的瞬息变化,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为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思想情况,他经常深入课堂和学生宿舍,与学生促膝谈心,及时耐心帮助解决问题。他坚持“身教胜于言教”。他要求学校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校风。他年逾古稀,担任省政府委员、全国人大代表等重要职务,不管到哪里开会、讲学或作报告,有车不坐,常常是徒步往返。他不顾年事已高,工作繁重,仍亲临课堂向学生传授教学法与心理学知识。有时如有教师因病因事请假,他怕耽误学生学习,就亲自代课。他一生从事教学工作,深知备好每一节课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为此,他系统总结了一生备课的经验,认为要备好课,首先,必须具有渊博的学识,“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只有这样,才能居高望远,上起课来,游刃有余,应付自如。其次,上课之前,必须熟练掌握课文,了解课文的精神实质,把课文变成自己的东西。他要求教师对所讲课文,拟定教案,会读会背会讲。再次,备课必须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实际、理解水平、存在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他每次备课不惜花费工夫,往往备课至深夜。他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上好一堂课的标准:教学目标明确,并得到重视;内容集中,中心突出,师生教与学配合得好,教学方法运用得好;一堂课不是孤立的,要联系已讲的旧课与未讲的新课,获得切实的教学效果。因此,他所主持的学校一直都保持优良的教学质量。
高镇五高度关注学生身体健康。他在担任新乡师范学校校长时,非常重视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他把体育列为一门重要课程,并对体育课提出三项要求:按照教学计划上好体育,坚持课间操,校长亲自抓体育。他要求每个学生支部、小组都要有一名体育委员,以便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
高镇五重视调查研究,注重从实际出发,大力倡导群众办学。1954年,他担任河南省教育厅厅长不久,通过调查发现,当时全省有160万名适龄儿童不能入学,53万名小学毕业生中有40万人不能继续升学。鉴于此,高镇五主张发扬老区办学传统,大力提倡群众办学,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办学的积极性,民办教育得到长足发展。1957年,河南省已办起民办初中2540班,在校学生138 766人;民办高中35班,在校学生1827人;民办小学学生226 755人,占全省公立学校总人数的28.66%,不少民办学校的成绩接近或超过了正规学校。由于全省初步办好了民办学校,有效解决了儿童入学、升学和各条战线人才急需等突出问题。高镇五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他认为劳动人民应该脱盲学文化。他亲自领导了全省开展利用汉语拼音字母扫除文盲的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
高镇五倾注毕生精力培养教育学生。他身为校长,却从不特殊,而是以普通一员的身份与学生一起生活、学习、锻炼,赢得了学生对他的高度信任与爱戴。新中国成立后,吴玉章请他到北大任教育系主任,他不愿意离开新乡师范学校。当从新乡师范学校校长调任省教育厅厅长时,他向省长请求说:“还是让我留下当校长吧,教学是我的第一生命,我是离不开学生的。我不想当官,只愿做一名人民教师。”
(责 编 子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