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是对我国语言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容小觑的作用。新出台的高考政策将语文学科的成绩提高到180分,充分显示了国家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视,同时也给语文教学带来不小的挑战。时代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语文教学的担子也愈发沉重。当我们苦苦执着于实践风靡全球的教学新理论新方法时,语文教学却依然存在诸多问题的时候。本文以孔子的“学思结合”思想为切入点,探讨其对于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
一、“学思结合”思想的内涵
孔子“学思结合”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这句话中,用简短的12个字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内在逻辑和辩证关系。“学而不思则罔”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只知道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惘然无所得。孔子主张学习一定要思考,要求学生多聆听、多观察,即“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多见阙殆,慎行其余”。除此之外,还必须多思考,“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疑思问……”(《论语·季氏》)其中的“疑思问”尤其值得我们关注,只有经过独立思考才会产生疑惑,有疑惑才会发问,有问才会有解。这样一种答题解惑的过程,既是学生掌握新知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锻炼思维、培养发现问题意识的过程。只有学思结合,方能有所长进。
由此可知,孔子重学也重思,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缺一不可,是紧密结合的统一体。以学促思,以思导学,将学习和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将学习效果最大化最优化。这是先贤圣人的智慧结晶,经过几千年的岁月淘沙,对我们当今的语文教学依旧有一定的启示。
二、当前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
教学改革以来,经过相关人员的不懈钻研和实践,语文教学情况在各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也不得不承认,当下的语文教学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学生的问题意识薄弱,思考成惰性。在和一些语文老师聊天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人都会提到说每次上课都是老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却很少主动提问,即使给学生提供了质疑的空间和时间,大部分学生还是默不作声。语文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事情,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强,和教师、学生都有关系。或是教师没有提供足够的提问时间,抑或是教师在无意间打压了学生的提问热情,但也可能是学生本身就不愿思考,不愿依靠自己去发现问题。
其次,语文课堂中师生真正的交流互动较少,有时甚至流于形式。语文教学,不可能是教师的独白,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真正有效的互动,启迪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成长。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语文教师,尤其是新手教师,将知识传授摆在不可动摇的第一位,上课过程中必须按部就班,将所有准备好的知识倒给学生,一旦有学生的回答或表现偏离了教师的原定轨道,教师一定会想方设法强行扭转。客观地说,传统的“教师中心”课堂,能给学生提供最系统全面的知识,有其他教学模式难以超越的优势,但它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抑制,同样也是不容无视的。有时候教师并没有真心诚意地想要和學生交流,只不过是出于新课标的要求,因而每节课必须和学生象征性地互动一下。实际上学生在长久以来的教学过程中也深谙了教师这一套,因此师生互动总是显得不尽如人意。
最后,语文教学本该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我们常将变动不居、丰富复杂的课堂教学过程简约化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分离出来。“教材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一种媒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教材,没有和鲜活的生活世界联系起来。我们给学生提供的多是间接经验,直接经验较少,这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和自身生活脱节的弊端。
三、“学思结合”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孔子的“学思结合”思想,主张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善于学习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他们勤于思考的习惯,这和新课程提出的“思考、领悟、质疑、探究、发现、创新”课程目标相契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于解决当下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有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一,培养学生的思考质疑意识。教师要转变自身角色定位,从一个提问者变为引导学生提问并欢迎学生提问的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独立思考、自主选择、自由表达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认识到思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将学习和思考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统一起来,教学效率才会提高。开放提问时间,尊重学生答问,让学生敢问;以教材为依托,利用情境设疑,让学生会问;改变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尝试自己思考,使学生善问。当课堂中出现暂时的沉默时,不要急着去打破沉默,让学生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充分思考一个问题,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此方有效果。
第二,创设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教师要走下三尺讲台,真心诚意地和学生进行对话,听取学生对于课文、课堂的看法,创设一个师生平等的对话环境,包括师生对话以及生生对话。在对话中,教师和学生的思维都能变得更活跃,许多潜藏的隐性知识也会在对话过程中浮出来。师生、生生在对话过程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这是一个思维摩擦与碰撞的过程,取长补短,学思结合,从而更好地促进语文教学。
第三,拓展语文课堂的知识外延。语文知识应该是充满生命力的,而非冷冰冰的。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将书本知识放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去解释,所谓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正是这个道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只有打破语文教学局限于课堂的僵局,拓展其外延,让学生多思、多学,善思、善学,学生才会在语文教学中真正进步。
综上所述,“学思结合”思想有几千年的历史,经过岁月的检验,依旧熠熠生辉,能够有效地指导我们解决当下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培养学生的思考质疑意识,创设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拓展语文课堂的知识外延,以学促思,以思导学,学思结合,让师生成为教学和学习的共同体,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一、“学思结合”思想的内涵
孔子“学思结合”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这句话中,用简短的12个字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内在逻辑和辩证关系。“学而不思则罔”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只知道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惘然无所得。孔子主张学习一定要思考,要求学生多聆听、多观察,即“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多见阙殆,慎行其余”。除此之外,还必须多思考,“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疑思问……”(《论语·季氏》)其中的“疑思问”尤其值得我们关注,只有经过独立思考才会产生疑惑,有疑惑才会发问,有问才会有解。这样一种答题解惑的过程,既是学生掌握新知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锻炼思维、培养发现问题意识的过程。只有学思结合,方能有所长进。
由此可知,孔子重学也重思,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缺一不可,是紧密结合的统一体。以学促思,以思导学,将学习和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将学习效果最大化最优化。这是先贤圣人的智慧结晶,经过几千年的岁月淘沙,对我们当今的语文教学依旧有一定的启示。
二、当前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
教学改革以来,经过相关人员的不懈钻研和实践,语文教学情况在各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也不得不承认,当下的语文教学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学生的问题意识薄弱,思考成惰性。在和一些语文老师聊天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人都会提到说每次上课都是老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却很少主动提问,即使给学生提供了质疑的空间和时间,大部分学生还是默不作声。语文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事情,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强,和教师、学生都有关系。或是教师没有提供足够的提问时间,抑或是教师在无意间打压了学生的提问热情,但也可能是学生本身就不愿思考,不愿依靠自己去发现问题。
其次,语文课堂中师生真正的交流互动较少,有时甚至流于形式。语文教学,不可能是教师的独白,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真正有效的互动,启迪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成长。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语文教师,尤其是新手教师,将知识传授摆在不可动摇的第一位,上课过程中必须按部就班,将所有准备好的知识倒给学生,一旦有学生的回答或表现偏离了教师的原定轨道,教师一定会想方设法强行扭转。客观地说,传统的“教师中心”课堂,能给学生提供最系统全面的知识,有其他教学模式难以超越的优势,但它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抑制,同样也是不容无视的。有时候教师并没有真心诚意地想要和學生交流,只不过是出于新课标的要求,因而每节课必须和学生象征性地互动一下。实际上学生在长久以来的教学过程中也深谙了教师这一套,因此师生互动总是显得不尽如人意。
最后,语文教学本该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我们常将变动不居、丰富复杂的课堂教学过程简约化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分离出来。“教材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一种媒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教材,没有和鲜活的生活世界联系起来。我们给学生提供的多是间接经验,直接经验较少,这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和自身生活脱节的弊端。
三、“学思结合”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孔子的“学思结合”思想,主张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善于学习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他们勤于思考的习惯,这和新课程提出的“思考、领悟、质疑、探究、发现、创新”课程目标相契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于解决当下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有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一,培养学生的思考质疑意识。教师要转变自身角色定位,从一个提问者变为引导学生提问并欢迎学生提问的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独立思考、自主选择、自由表达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认识到思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将学习和思考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统一起来,教学效率才会提高。开放提问时间,尊重学生答问,让学生敢问;以教材为依托,利用情境设疑,让学生会问;改变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尝试自己思考,使学生善问。当课堂中出现暂时的沉默时,不要急着去打破沉默,让学生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充分思考一个问题,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此方有效果。
第二,创设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教师要走下三尺讲台,真心诚意地和学生进行对话,听取学生对于课文、课堂的看法,创设一个师生平等的对话环境,包括师生对话以及生生对话。在对话中,教师和学生的思维都能变得更活跃,许多潜藏的隐性知识也会在对话过程中浮出来。师生、生生在对话过程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这是一个思维摩擦与碰撞的过程,取长补短,学思结合,从而更好地促进语文教学。
第三,拓展语文课堂的知识外延。语文知识应该是充满生命力的,而非冷冰冰的。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将书本知识放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去解释,所谓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正是这个道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只有打破语文教学局限于课堂的僵局,拓展其外延,让学生多思、多学,善思、善学,学生才会在语文教学中真正进步。
综上所述,“学思结合”思想有几千年的历史,经过岁月的检验,依旧熠熠生辉,能够有效地指导我们解决当下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培养学生的思考质疑意识,创设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拓展语文课堂的知识外延,以学促思,以思导学,学思结合,让师生成为教学和学习的共同体,共同成长,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