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1世纪呼唤创造型教育。创造性教育既看重学生的自然属性,又看重学生的社会属性。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中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创新教育意识,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把创新与实践巧妙地融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并努力构建平等、自主、和谐的化学教学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探究、交流合作、勇于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化学教学 培养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中学是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阶段,特别是理科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所以,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为此,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主动创新的兴趣
培养学生主动的创新意识,就是启迪学生个人成功的动机,调动学生追求成才后的积极性,在中学的学习中,围绕自己的发展目标,绐终不渝地努力争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一个人很难主动投入到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中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培养学生对一个问题、一节课的兴趣入手,只有学生被你所讲的课吸引住,才会用心学,并逐步掌握学习方法,才能尝到学习的“甜头”,体会到学习其实并不是一件苦差事,于是越学越感兴趣,越想学,往往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学生主要任务就是掌握书本知识,要学会和理解这些知识,必须要有感性认识作基础。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可以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已知喻未知,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二、优化课堂氛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正确认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器,教师不可能用机械的方式把知识填塞到学生的头脑中去。无论是把人类的知识成果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财富,还是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抑或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观点,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考与实践。因此,“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进而培养其创造性。学生是否积极投入,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才能达到情感的优化、教学过程的优化,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一节课只是教师不停地讲,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教者辛苦,口干舌燥,而听者则昏昏欲睡,收效甚微,甚至产生厌烦情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重点突出,精讲、少讲、多练,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始终处于适度的兴奋状态,并使他们有参与的“成就感”,促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我们可创设“悬念”,巧妙设置疑问,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开展课堂讨论,把问题交给学生,变“独角戏”为“大家唱”,化“一言堂”为“群言堂”,给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机会,并适时给予鼓励。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气氛和信任、支持、合作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三、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乙烯性质时,教材上用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实验来说明加成反应。为此,可以向学生提问:既然实验是乙烯与溴水的反应,为什么方程式中只写乙烯与溴的加成?乙烯与溴水的反应和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是否相同?是否具有相同的产物?我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补充了乙烯与四氯化碳的反应实验,又引导他们从加成反应的过程去讨论,自己得出答案。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教材结论的局限性。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逐步培养了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学生习题训练时,给出的参考答案中,要经常设置陷阱,有时答案错误或没有正确的答案,使学生对每一个问题都必须真正理解,让参考答案真正成为“参考”。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从而不盲从书本知识,不迷信于答案,不拘泥于教条思维,形成具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设计、探索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意识,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走向实验室,走向操作台,进行社会实践、考察等活动。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也只有通过实验才能使人们深刻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背它就会受到惩罚。重视获取知识的途径,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要在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整理既有材料与运用已有知识,加强自我认识、自我感悟,并且增加实验课、实践课。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又如学习乙炔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乙炔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特点,自己设计一套制取乙炔的实验装置,这套装置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但不能与教材完全相同。学生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好的方案特别是有创新的方案进行表扬和奖励,鼓励学生创新,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爱因斯坦讲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培养想象能力,要学会联想。讲到CH4气体燃烧的焰色时,要联想到H4、CO气体燃烧的火焰也是淡蓝色;讲到CH4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时,联想到用这套装置还可以制O4、NH4气体;讲到硬水的软化时,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想到皮肤沾了浓硫酸时应该怎么处理。
五、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为此在工作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开展科技活动。没有条件必须创造条件。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再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一些有趣味性而又有意义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中,也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商店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条件许可的可以进行研究方案,并帮助实施。
总之,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建绩.教学新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1:402-404.
关键词:化学教学 培养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中学是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阶段,特别是理科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所以,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为此,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主动创新的兴趣
培养学生主动的创新意识,就是启迪学生个人成功的动机,调动学生追求成才后的积极性,在中学的学习中,围绕自己的发展目标,绐终不渝地努力争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一个人很难主动投入到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中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培养学生对一个问题、一节课的兴趣入手,只有学生被你所讲的课吸引住,才会用心学,并逐步掌握学习方法,才能尝到学习的“甜头”,体会到学习其实并不是一件苦差事,于是越学越感兴趣,越想学,往往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学生主要任务就是掌握书本知识,要学会和理解这些知识,必须要有感性认识作基础。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可以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已知喻未知,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二、优化课堂氛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正确认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器,教师不可能用机械的方式把知识填塞到学生的头脑中去。无论是把人类的知识成果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财富,还是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抑或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观点,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考与实践。因此,“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进而培养其创造性。学生是否积极投入,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才能达到情感的优化、教学过程的优化,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一节课只是教师不停地讲,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教者辛苦,口干舌燥,而听者则昏昏欲睡,收效甚微,甚至产生厌烦情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重点突出,精讲、少讲、多练,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始终处于适度的兴奋状态,并使他们有参与的“成就感”,促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我们可创设“悬念”,巧妙设置疑问,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开展课堂讨论,把问题交给学生,变“独角戏”为“大家唱”,化“一言堂”为“群言堂”,给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机会,并适时给予鼓励。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气氛和信任、支持、合作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三、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乙烯性质时,教材上用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实验来说明加成反应。为此,可以向学生提问:既然实验是乙烯与溴水的反应,为什么方程式中只写乙烯与溴的加成?乙烯与溴水的反应和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是否相同?是否具有相同的产物?我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补充了乙烯与四氯化碳的反应实验,又引导他们从加成反应的过程去讨论,自己得出答案。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教材结论的局限性。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逐步培养了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学生习题训练时,给出的参考答案中,要经常设置陷阱,有时答案错误或没有正确的答案,使学生对每一个问题都必须真正理解,让参考答案真正成为“参考”。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从而不盲从书本知识,不迷信于答案,不拘泥于教条思维,形成具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设计、探索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意识,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走向实验室,走向操作台,进行社会实践、考察等活动。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也只有通过实验才能使人们深刻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背它就会受到惩罚。重视获取知识的途径,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要在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整理既有材料与运用已有知识,加强自我认识、自我感悟,并且增加实验课、实践课。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又如学习乙炔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乙炔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特点,自己设计一套制取乙炔的实验装置,这套装置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但不能与教材完全相同。学生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好的方案特别是有创新的方案进行表扬和奖励,鼓励学生创新,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爱因斯坦讲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培养想象能力,要学会联想。讲到CH4气体燃烧的焰色时,要联想到H4、CO气体燃烧的火焰也是淡蓝色;讲到CH4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时,联想到用这套装置还可以制O4、NH4气体;讲到硬水的软化时,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想到皮肤沾了浓硫酸时应该怎么处理。
五、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为此在工作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开展科技活动。没有条件必须创造条件。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再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一些有趣味性而又有意义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中,也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商店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条件许可的可以进行研究方案,并帮助实施。
总之,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建绩.教学新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1:40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