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90后”跨进大学并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体,大学生的思想也随之烙上“新新人类”的特殊印记。每一个时代的青年都被赋予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根据时代和环境变化,正确认识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及时准确地全面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紧迫需要。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90后”大学生思想新特点
教育部公布的2009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当前高校学生思想主流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目前,“90后”正在逐渐成为中国高校大学生的主体力量。及时准确把握和研究“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在充分了解和分析其特点的基础上展开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重要意义。
从总体上看,“90后”大学生在思想上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新特点:
1、“90后”大学生个性更加张扬,但集体主义观念较为淡漠。一方面,由于家庭教育更加宽松,社会环境更加开放,“90后”大学生的个性更为张扬、独立。他们特立独行、不轻易趋同,排斥他人过多的干涉和打扰,他们还喜欢用与众不同的方式博取社会的关注,并以此展示自我风采,“火星文”等流传于网络的文字及语言形式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日益深刻的变革。私营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舆论和思潮对个人主义的追捧,无时无刻不在加深“90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从而削弱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感与集体主义精神。
2、“90后”大学生信仰更加自由,但参与政治动机较为功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法治的不断发展,“公平正义”、“信仰自由”等观念日益深八人心。这样的时代背景使得“90后”大学生在选择自身信仰的过程中减少了感性的盲从,增加了理性的思考。而与此同时,“90后”大学生的入党动机也呈现出明显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有崇高精神追求的大学生虽然仍旧占据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主流,但已有一些“90后”大学生以是否有利于自己就业或实现其他现实利益作为是否选择入党的标准,功利色彩较为浓重。
3、“90后”大学生思想更加解放,但看待问题角度较为偏激。生长在信息爆炸的时代,“90后”大学生通过各种便捷途径接受的海量信息使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思路更加开阔,并且勇于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独到见解。但是,由于他们接触社会较少,价值观念还很不稳定,易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时常处于波动、迷惘和抉择之中,情绪变化、起伏较大。所以,在看待和处理学业、生活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时往往较为偏激,容易冲动。
4、“90后”大学生目标更加明确,但人生理想追求较为物化。“90后”大学生成长在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的20世纪90年代,社会环境和家庭条件为他们在学习之余发掘自身潜力、培养更多爱好和特长提供了保障,而多年的基础教育使他们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拥有更加明确的把握和更加合理的规划。表现出奋发进取、自立自强和乐观自信的精神风貌。但现实主义思潮及其所附带的拜金主义、权势主义和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等消极倾向不可谓不对“90”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腐蚀作用,“以成败论英雄,以物化成果论成败”的市场价值也不可能不为他们的理想追求设置障碍和藩篱。这就使得部分“90后”大学生逐渐淡漠和摒弃了理想主义的信仰与旗帜,陷入了理想物质化、享乐主义的思想误区之中。
5、“90后”大学生知识更为多元,但面对传统理念较为叛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90后”大学生无疑是发展的最大受益群体之一,他们拥有更为丰富的信息来源、更为自由的思考空间、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更为频繁的交流机会。但与此同时,他们逐渐养成了不信权威、不信专家、“破除一切”的思维习惯,反叛意识也更为强烈。这一方面有利于知识领域的革旧除弊、探索创新: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他们在求知道路上盲目自信,在学术研究中产生浮躁冒进的心理。
二、“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思考
1、以以人为本为原则,着眼于“90后”大学生思想实际。
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新认识出发,要着眼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关心、理解、信任他们,满足他们的需求。过去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着眼于“管理学生”。而对于个性更加独立自我的“90后”大学生而言,传统手段显然缺乏理念和思路上的创新。从“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新认识出发,有助于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和谐高校的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紧跟形势,适应变化,贴近大学生的思想需求,让思想政治教育离学生更近。要围绕大学生在学习、成才、健康、生活、交友、恋爱、求职、就业等方面所遇到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以人为本原则最核心的要求,即建立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平等互动关系。独立自信、要求平等,是“90后”大学生的重要思想特征。他们思想活跃,追求个性发展,价值选择多样,有较强的平等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要求自己的人格能够得到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改变传统的简单灌输教育方式,改变调整以“老师”自居的高高在上的心态,注重与大学生平等交换思想观念,在双向交流中达成共识,调动青年学生的积极性。在交流中把握学生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在多元价值观面前,要引导学生在多种选择中整理出核心价值观,而不只是教育他们应该怎么做。在与学生的平等互动中,要尊重学生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正确对待自身的不足,虚心加以学习改进。
2、以自我实现为目标,引导“90后”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类的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自我教育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在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成就体验,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超越的内在动力。
“90后”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和成就动机将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的行动更加自觉、更有目的、更有计划和更有信心,从而保证自我目标的达成: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使得大学生在思 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有更持久的动力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以完成自我实现的活动: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可以借助其本身强烈的需要和动机冲动,淡化外在灌输的痕迹,从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易出现心理逆反等负面情绪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干扰。所以,能否促使“90后”大学生产生强烈自我实现需求和动机,成为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的关键所在。
3、以校园网络为载体,引导“90后”大学生参与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创造良好育人环境。校园文化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综合,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因此,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加强和改进“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激励他们的爱校情感,培育大学精神。要建设高雅的人文景观,用优美的校园景观陶冶他们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耍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吸引力强的学术、科技、教育、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90后”大学生在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增强自身综合素质。
和谐的校园文化,最重要的就是和谐的校园网络的建设。占领网络新阵地,打造多种媒体协作的校园网络立体教育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空前发展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网络正极大的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也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空间和渠道。尤其是对于那些在网络伴随下成长,有的甚至对网络有严重依赖心理的“90后”大学生而言,网络也许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堡垒。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网络的优势十分突出,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学生选择余地大,可以更好的实现资源共享。要牢固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建立形势教育网、校园生活网、心理健康教育网、科技创新网、职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等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引导“90后”大学生身心和思想向健康方向发展。与此同时,要发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校刊校报等多种媒体的功能,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延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空,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打造立体教育平台。
参考文献:
[1]2009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大学生主流思想出现转折性变化教育部门户网http://wwwmoe edu.cn/e-doas/website18/35/intol246864265526635,htm
[2]周彩云:《浅析“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方法》,《学理论》2008年第18期。
[3]张学强:《“90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分析与对策》,《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90后”大学生思想新特点
教育部公布的2009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当前高校学生思想主流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目前,“90后”正在逐渐成为中国高校大学生的主体力量。及时准确把握和研究“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在充分了解和分析其特点的基础上展开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重要意义。
从总体上看,“90后”大学生在思想上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新特点:
1、“90后”大学生个性更加张扬,但集体主义观念较为淡漠。一方面,由于家庭教育更加宽松,社会环境更加开放,“90后”大学生的个性更为张扬、独立。他们特立独行、不轻易趋同,排斥他人过多的干涉和打扰,他们还喜欢用与众不同的方式博取社会的关注,并以此展示自我风采,“火星文”等流传于网络的文字及语言形式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日益深刻的变革。私营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舆论和思潮对个人主义的追捧,无时无刻不在加深“90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从而削弱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感与集体主义精神。
2、“90后”大学生信仰更加自由,但参与政治动机较为功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法治的不断发展,“公平正义”、“信仰自由”等观念日益深八人心。这样的时代背景使得“90后”大学生在选择自身信仰的过程中减少了感性的盲从,增加了理性的思考。而与此同时,“90后”大学生的入党动机也呈现出明显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有崇高精神追求的大学生虽然仍旧占据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主流,但已有一些“90后”大学生以是否有利于自己就业或实现其他现实利益作为是否选择入党的标准,功利色彩较为浓重。
3、“90后”大学生思想更加解放,但看待问题角度较为偏激。生长在信息爆炸的时代,“90后”大学生通过各种便捷途径接受的海量信息使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思路更加开阔,并且勇于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独到见解。但是,由于他们接触社会较少,价值观念还很不稳定,易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时常处于波动、迷惘和抉择之中,情绪变化、起伏较大。所以,在看待和处理学业、生活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时往往较为偏激,容易冲动。
4、“90后”大学生目标更加明确,但人生理想追求较为物化。“90后”大学生成长在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的20世纪90年代,社会环境和家庭条件为他们在学习之余发掘自身潜力、培养更多爱好和特长提供了保障,而多年的基础教育使他们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拥有更加明确的把握和更加合理的规划。表现出奋发进取、自立自强和乐观自信的精神风貌。但现实主义思潮及其所附带的拜金主义、权势主义和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等消极倾向不可谓不对“90”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腐蚀作用,“以成败论英雄,以物化成果论成败”的市场价值也不可能不为他们的理想追求设置障碍和藩篱。这就使得部分“90后”大学生逐渐淡漠和摒弃了理想主义的信仰与旗帜,陷入了理想物质化、享乐主义的思想误区之中。
5、“90后”大学生知识更为多元,但面对传统理念较为叛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90后”大学生无疑是发展的最大受益群体之一,他们拥有更为丰富的信息来源、更为自由的思考空间、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更为频繁的交流机会。但与此同时,他们逐渐养成了不信权威、不信专家、“破除一切”的思维习惯,反叛意识也更为强烈。这一方面有利于知识领域的革旧除弊、探索创新: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他们在求知道路上盲目自信,在学术研究中产生浮躁冒进的心理。
二、“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思考
1、以以人为本为原则,着眼于“90后”大学生思想实际。
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新认识出发,要着眼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关心、理解、信任他们,满足他们的需求。过去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着眼于“管理学生”。而对于个性更加独立自我的“90后”大学生而言,传统手段显然缺乏理念和思路上的创新。从“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新认识出发,有助于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和谐高校的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紧跟形势,适应变化,贴近大学生的思想需求,让思想政治教育离学生更近。要围绕大学生在学习、成才、健康、生活、交友、恋爱、求职、就业等方面所遇到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以人为本原则最核心的要求,即建立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平等互动关系。独立自信、要求平等,是“90后”大学生的重要思想特征。他们思想活跃,追求个性发展,价值选择多样,有较强的平等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要求自己的人格能够得到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改变传统的简单灌输教育方式,改变调整以“老师”自居的高高在上的心态,注重与大学生平等交换思想观念,在双向交流中达成共识,调动青年学生的积极性。在交流中把握学生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在多元价值观面前,要引导学生在多种选择中整理出核心价值观,而不只是教育他们应该怎么做。在与学生的平等互动中,要尊重学生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正确对待自身的不足,虚心加以学习改进。
2、以自我实现为目标,引导“90后”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类的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自我教育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在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成就体验,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超越的内在动力。
“90后”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和成就动机将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的行动更加自觉、更有目的、更有计划和更有信心,从而保证自我目标的达成: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使得大学生在思 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有更持久的动力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以完成自我实现的活动: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可以借助其本身强烈的需要和动机冲动,淡化外在灌输的痕迹,从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易出现心理逆反等负面情绪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干扰。所以,能否促使“90后”大学生产生强烈自我实现需求和动机,成为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的关键所在。
3、以校园网络为载体,引导“90后”大学生参与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创造良好育人环境。校园文化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综合,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因此,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加强和改进“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激励他们的爱校情感,培育大学精神。要建设高雅的人文景观,用优美的校园景观陶冶他们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耍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吸引力强的学术、科技、教育、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90后”大学生在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增强自身综合素质。
和谐的校园文化,最重要的就是和谐的校园网络的建设。占领网络新阵地,打造多种媒体协作的校园网络立体教育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空前发展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网络正极大的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也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空间和渠道。尤其是对于那些在网络伴随下成长,有的甚至对网络有严重依赖心理的“90后”大学生而言,网络也许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堡垒。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网络的优势十分突出,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学生选择余地大,可以更好的实现资源共享。要牢固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建立形势教育网、校园生活网、心理健康教育网、科技创新网、职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等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引导“90后”大学生身心和思想向健康方向发展。与此同时,要发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校刊校报等多种媒体的功能,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延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空,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打造立体教育平台。
参考文献:
[1]2009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大学生主流思想出现转折性变化教育部门户网http://wwwmoe edu.cn/e-doas/website18/35/intol246864265526635,htm
[2]周彩云:《浅析“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方法》,《学理论》2008年第18期。
[3]张学强:《“90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分析与对策》,《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