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电视剧《庆余年》里,从现代穿越过来的男主范闲默写这首《登高》,一战成名,几乎爬上了文坛第一宝座。那么,《登高》到底好在哪里呢?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歌赏析
按美感来说,诗分两种:一种是不需要解释的,读一遍,诗意扑面而来;另一种是不知道它好在哪里,需要花点时间细细琢磨才行。写下《登高》那一年是公元767年,杜甫56岁,距离去世只有三年。他离开成都,在夔州(奉节白帝城)生活。朋友帮忙,给了他40亩贫瘠的土地,然而,此时杜甫已经疾病缠身。安史之乱后,大唐气象不再,朋友们也一个个离世,时不我待,寂寥满身,就是这样一个老者,在秋天登上了山頂高台:秋风萧瑟,猿声凄哀。这很容易让他联想到自己的一生,颠沛流离,人无所托。
悲愤出诗人。老年杜甫的诗已臻化境,炉火纯青。此时的《登高》“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单是工整的格律技巧,几乎碾压所有唐诗。律诗每首八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必须一韵到底;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定规。《登高》中,“回”、“来”、“台”和“杯”押韵;三、四句严对:“无边”对“不尽”;“落木”对“长江”;“萧萧”对“滚滚”;“下”对“来”;后几句同样字、词对仗工整,句子之间也构成严对。因此,古人对《登高》的评价是“古今七言律诗第一”。它就是律诗的模版,除了杜甫,谁都写不出来,哪怕诗仙李白也不可以。
盲目追求对仗的工整而忽视内容,最后往往会沦落为打油诗,但是《登高》却不会这样,它的四联如从心中自然流出,如风行水上,毫无阻碍。而且,就算有悲戚,作者的心胸依然是壮阔的,他胸中怀有天下,才写得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样意境开阔的句子,虽为悲歌,却是“拔山举鼎”式的悲歌,带给我们的感受不是悲哀,而是悲壮,不是眼光狭小,而是心胸阔大。
★诗人故事
杜甫出身于世家大族,七岁就能写诗,九岁编过诗集,他才华横溢,满腔报国热忱。和李白的飘逸脱俗不同,他更像是我们身边现实生活的记录者,忠实地记录着经历的种种。他一生经历几次大的变故:科考受挫;受当朝丞相的阻挠,仕途不顺利;晚年赶上安史之乱,生活动荡而漂泊。这些,他都一笔一笔,用诗歌详尽地加以记录,从社会观感到平日所见,无不存于笔底。也正因为这样,他的诗歌交织着节序之哀、时世之悲与身世之叹。有人说,杜甫活了五十九岁,却好像活了两百岁。他一生经历,几乎浓缩了个体生命所能经受的全部苦难。一心想要匡扶社稷,却总是身处江湖之远;半世穷困漂泊,深愧妻子儿女,饱尝现实的沉痛却始终不改悲悯之心。他的1500首诗篇包罗万象,应有尽有,精雕细琢却又浑然天成。不仅在内容上是这样,就连形式、技法、风格也是兼容并包,博大精深。余秋雨说:“人世对他,那么冷酷,那么吝啬,那么荒凉;而他对人世却完全相反,竟是那么热情,那么慷慨,那么丰美。这就是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歌赏析
按美感来说,诗分两种:一种是不需要解释的,读一遍,诗意扑面而来;另一种是不知道它好在哪里,需要花点时间细细琢磨才行。写下《登高》那一年是公元767年,杜甫56岁,距离去世只有三年。他离开成都,在夔州(奉节白帝城)生活。朋友帮忙,给了他40亩贫瘠的土地,然而,此时杜甫已经疾病缠身。安史之乱后,大唐气象不再,朋友们也一个个离世,时不我待,寂寥满身,就是这样一个老者,在秋天登上了山頂高台:秋风萧瑟,猿声凄哀。这很容易让他联想到自己的一生,颠沛流离,人无所托。
悲愤出诗人。老年杜甫的诗已臻化境,炉火纯青。此时的《登高》“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单是工整的格律技巧,几乎碾压所有唐诗。律诗每首八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必须一韵到底;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定规。《登高》中,“回”、“来”、“台”和“杯”押韵;三、四句严对:“无边”对“不尽”;“落木”对“长江”;“萧萧”对“滚滚”;“下”对“来”;后几句同样字、词对仗工整,句子之间也构成严对。因此,古人对《登高》的评价是“古今七言律诗第一”。它就是律诗的模版,除了杜甫,谁都写不出来,哪怕诗仙李白也不可以。
盲目追求对仗的工整而忽视内容,最后往往会沦落为打油诗,但是《登高》却不会这样,它的四联如从心中自然流出,如风行水上,毫无阻碍。而且,就算有悲戚,作者的心胸依然是壮阔的,他胸中怀有天下,才写得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样意境开阔的句子,虽为悲歌,却是“拔山举鼎”式的悲歌,带给我们的感受不是悲哀,而是悲壮,不是眼光狭小,而是心胸阔大。
★诗人故事
杜甫出身于世家大族,七岁就能写诗,九岁编过诗集,他才华横溢,满腔报国热忱。和李白的飘逸脱俗不同,他更像是我们身边现实生活的记录者,忠实地记录着经历的种种。他一生经历几次大的变故:科考受挫;受当朝丞相的阻挠,仕途不顺利;晚年赶上安史之乱,生活动荡而漂泊。这些,他都一笔一笔,用诗歌详尽地加以记录,从社会观感到平日所见,无不存于笔底。也正因为这样,他的诗歌交织着节序之哀、时世之悲与身世之叹。有人说,杜甫活了五十九岁,却好像活了两百岁。他一生经历,几乎浓缩了个体生命所能经受的全部苦难。一心想要匡扶社稷,却总是身处江湖之远;半世穷困漂泊,深愧妻子儿女,饱尝现实的沉痛却始终不改悲悯之心。他的1500首诗篇包罗万象,应有尽有,精雕细琢却又浑然天成。不仅在内容上是这样,就连形式、技法、风格也是兼容并包,博大精深。余秋雨说:“人世对他,那么冷酷,那么吝啬,那么荒凉;而他对人世却完全相反,竟是那么热情,那么慷慨,那么丰美。这就是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