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思想品德课是中学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的提高依然是新课改的应有之义。在教学中,必须明确教师的要求和目的,建立合理规范的师生关系,整合教育资源和模式,同时要营造良性和互动的教学环境。
关键词: 中学思想品德教学 实效性 提高对策
思想品德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它对中学生进行系统的道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知识的普及。它能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培养良好的公民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但是,由于传统的评价制度和升学模式的影响始终存在,思想品德课实效性的发挥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探讨提高思想品德课实效性问题,就显得尤为必要。在此,我们从如何增强思想品德课实效性的实践这一视角,结合新课改精神进行有益探索。
一、什么是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实效性,主要是指通过一个系统的教学过程达到为国家培养理想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它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其他学科。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的实效性是由教学主体、教学资源及教学环境等多种要素合理整合、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综合效应,具有潜在性、深刻性等特点。那么要提高思想品德课实效性的原因有哪些呢?
1.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社会对思想品德课教师提出更高要求。与此同时,部分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的素质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有些教师工作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还是按照传统的授课方式敷衍了事,无法与时俱进,理论严重脱离现实,学校正面教育的效果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2.在新课程教学的背景下,教师与学生在感情上仍存在差距,无法建立良性的师生关系。某些教师只把学生看做是教育对象,不注意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注意培养学生能力,而是一味地采用服从式教育法,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增强。同时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应试教育重于素质教育,某些学生也认为思想政治课不重要,不利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顺利开展。这就更需要教师及时转变角色,适当引导。
3.思想政治学科具有抽象性、理论性强等特点。在教学素材的选用上往往是以本为本,不注意学科之间的整合与互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形式单调,照本宣科,一些新的技术不能及时使用或者使用起来效果非常一般,甚至不及传统的教学方法,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失去活力,在创新中迷失自我。
4.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良社会现象直接影响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效果。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没有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环境。作为具有社会性的品德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综合教育的结果。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三者的教育存在很大差距,甚至是相反的教育,使学生出现混乱心理,增加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难度。
二、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与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应该从以下四方面努力。
1.塑好教师形象。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教师要身体力行,为人师表,以自己的良好形象,做学生的表率。一靠真理的力量。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主要是以先进的思想理论教育学生、武装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教师要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中起重要的导向作用,这就需要教师有夯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用丰富的知识“征服”学生;二靠人格的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具有多种身份的社会公民,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人格魅力,以身作则,力争得到学生的信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使这种信任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断激励学生,成为其成长和成才过程中强大而持久的动力。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拓展学生思维,为科学精神服务。从学科特点看,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其理论、观点一旦被学生所接受,将影响学生的一生,这种教育的延伸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2.教学过程中“双主体”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已经超越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者和受教者的关系,而应该是一种民主与平等、互动和交流、沟通和分享、启发和补充的合作关系。在新型师生关系下,教师和学生都作为主体的人而存在,师生如同伙伴、朋友,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尊重、理解和宽容,使学生愿意接近老师,这样才能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追求真善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和创新,力求做新时代的优秀教师。
3.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以情感教育为主的思想品德课,内容丰富却抽象,照本宣科不仅学生不感兴趣,教学目标也很难实现。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学科之间的交叉点,悉心分析,把历史、心理学及法律等知识加以综合,使单调的学科知识更具研读性,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需要教师善于收集综合新信息,用活生生的事实充实教材内容,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富有活力。
素材的整合是第一步,对于不同教学模式的尝试也必不可少。比如说首先有重视学生实践的探究性教学,把学习方式由单纯的知识学习变成培养能力的学习,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在做中学”、“在玩中学”等新型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味书本上的知识。其次,还可以创设多种情境,鼓励学生参与,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全方位、全过程地参与。此外,要加强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选材要“以趣引思”,提高学生思辨能力,使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为体现学科的德育主渠道功能服务,从而达到优化思想品德课教学并提高其教学实效。
4.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社会教育网络。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启蒙作用,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及社会的保障作用;健全家、校联系制度,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有益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劳动,利用家长会,使学校、家庭步调一致。同时全社会要关注未成年人的道德发展,净化社会风气,积极配合好家庭和学校的工作,在全社会创造一种具有浓厚德育影响的社会大环境,从而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时代在不断发展,学科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任何一门学科要永葆活力就要在创新中不断前行,把握时代脉搏,突出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敢为人先的实际效用,只有这样才不会被历史边缘和遗忘。
参考文献:
[1]徐福荫.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齐晓.浅谈增强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效性[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关键词: 中学思想品德教学 实效性 提高对策
思想品德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它对中学生进行系统的道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知识的普及。它能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培养良好的公民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但是,由于传统的评价制度和升学模式的影响始终存在,思想品德课实效性的发挥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探讨提高思想品德课实效性问题,就显得尤为必要。在此,我们从如何增强思想品德课实效性的实践这一视角,结合新课改精神进行有益探索。
一、什么是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实效性,主要是指通过一个系统的教学过程达到为国家培养理想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它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其他学科。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的实效性是由教学主体、教学资源及教学环境等多种要素合理整合、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综合效应,具有潜在性、深刻性等特点。那么要提高思想品德课实效性的原因有哪些呢?
1.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社会对思想品德课教师提出更高要求。与此同时,部分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的素质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有些教师工作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还是按照传统的授课方式敷衍了事,无法与时俱进,理论严重脱离现实,学校正面教育的效果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2.在新课程教学的背景下,教师与学生在感情上仍存在差距,无法建立良性的师生关系。某些教师只把学生看做是教育对象,不注意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注意培养学生能力,而是一味地采用服从式教育法,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增强。同时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应试教育重于素质教育,某些学生也认为思想政治课不重要,不利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顺利开展。这就更需要教师及时转变角色,适当引导。
3.思想政治学科具有抽象性、理论性强等特点。在教学素材的选用上往往是以本为本,不注意学科之间的整合与互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形式单调,照本宣科,一些新的技术不能及时使用或者使用起来效果非常一般,甚至不及传统的教学方法,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失去活力,在创新中迷失自我。
4.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良社会现象直接影响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效果。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没有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环境。作为具有社会性的品德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综合教育的结果。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三者的教育存在很大差距,甚至是相反的教育,使学生出现混乱心理,增加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难度。
二、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与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应该从以下四方面努力。
1.塑好教师形象。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教师要身体力行,为人师表,以自己的良好形象,做学生的表率。一靠真理的力量。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主要是以先进的思想理论教育学生、武装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教师要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中起重要的导向作用,这就需要教师有夯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用丰富的知识“征服”学生;二靠人格的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具有多种身份的社会公民,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人格魅力,以身作则,力争得到学生的信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使这种信任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断激励学生,成为其成长和成才过程中强大而持久的动力。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拓展学生思维,为科学精神服务。从学科特点看,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其理论、观点一旦被学生所接受,将影响学生的一生,这种教育的延伸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2.教学过程中“双主体”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已经超越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者和受教者的关系,而应该是一种民主与平等、互动和交流、沟通和分享、启发和补充的合作关系。在新型师生关系下,教师和学生都作为主体的人而存在,师生如同伙伴、朋友,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尊重、理解和宽容,使学生愿意接近老师,这样才能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追求真善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和创新,力求做新时代的优秀教师。
3.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以情感教育为主的思想品德课,内容丰富却抽象,照本宣科不仅学生不感兴趣,教学目标也很难实现。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学科之间的交叉点,悉心分析,把历史、心理学及法律等知识加以综合,使单调的学科知识更具研读性,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需要教师善于收集综合新信息,用活生生的事实充实教材内容,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富有活力。
素材的整合是第一步,对于不同教学模式的尝试也必不可少。比如说首先有重视学生实践的探究性教学,把学习方式由单纯的知识学习变成培养能力的学习,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在做中学”、“在玩中学”等新型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味书本上的知识。其次,还可以创设多种情境,鼓励学生参与,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全方位、全过程地参与。此外,要加强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选材要“以趣引思”,提高学生思辨能力,使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为体现学科的德育主渠道功能服务,从而达到优化思想品德课教学并提高其教学实效。
4.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社会教育网络。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启蒙作用,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及社会的保障作用;健全家、校联系制度,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有益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劳动,利用家长会,使学校、家庭步调一致。同时全社会要关注未成年人的道德发展,净化社会风气,积极配合好家庭和学校的工作,在全社会创造一种具有浓厚德育影响的社会大环境,从而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时代在不断发展,学科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任何一门学科要永葆活力就要在创新中不断前行,把握时代脉搏,突出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敢为人先的实际效用,只有这样才不会被历史边缘和遗忘。
参考文献:
[1]徐福荫.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齐晓.浅谈增强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效性[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