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带动了一线的化学教师对课堂教学作出了积极的探索,但是,在高中化学的教学改革中,仍然存在较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和调查分析,发现高中化学的教学在许多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不断改进。
一 、新课改推行以来,高中化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 .教师无法适应教材结构的变化
新教材中化学和实际生活联系更紧密,各种专题或模块打破原来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从知识性向趣味性转变。例如,人教版教材必修1的第四章第2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把海水作为引子,结构编排较为随意,概念和理论的讲解没有遵循严格的逻辑顺序,但是知识中心非常明确,明线是“海水—食盐—氯气”。其中涉及了较多的化学知识和原理以及探究化学现象的方法,这些构成了一条暗线。显然对于这条暗线的深度和广度,许多教师还没有明确的标准。再如,鲁教版第1章第2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重点讲授了钠和它的化合物的性质;《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一节中则是以氯气为代表。显然这两处的重点不是讲授化学知识,而是以钠和氯气的性质作为一个例证来突出研究物质的方法,但是在传统的教材中钠和氯气分别是金属与非金属的重要知识点,所以教师会习惯性地去重视讲授它们的性质,而淡化了研究化学物质方法的传授。总之,现在的教材是从学科主义向着科学主义转变,而且突出了人文思想,教师需要逐渐在实践中适应教材的新特点。
2 .教师的教学没有适应新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在知识的难度和广度上都有所提升,所以新的必修教材内容涵盖面广,教学目标需要从一维、二维上升到三维目标。内容增加导致一节课中往往要切换若干个知识点,这些点之间联系松散,系统性不强,每个知识点分配的时间太少,浅尝辄止,导致学生领会不透,掌握不牢。虽然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大胆质疑,但是由于课时的限制,即使学生想问,也没有时间问,教师也无法在课堂上将各个知识点展开讲授,所以学生掌握的知识是肤浅的。尤其是面对难度高于教材的课外习题时,学生感觉更是力不从心,无从下手。比如,在学习“物质的分散系”时,学生遇到了“胶体的性质和溶液有何不同”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回答涉及硫酸铜和氢氧化铁胶体的反应实验,而这个实验的前提是学生得明白两点:一是如何鉴别胶体和溶液;二是氢氧化铁胶体会发生什么反应。显然学生还没有这些知识储备,导致问题无法得到解决。这些说明教师没有成功地处理基础知识和新课标要求之间的矛盾。教材内容多导致时间不足是一个客观原因,此外我们还需要认真寻求其他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 .教学评价滞后,三维目标不能同步实现
新课标对教学评价的要求是:“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但是,从目前的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教师仍然只能通过考试、习题和课堂表现来进行学习评价。多数学校缺乏严格的学科学分认定综合评价表,虽然有的学校制定了有关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活动探究、实验等方面的等级评价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仍然是以知识、技能的评价为中心,重视用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索过程、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不重视,无法实现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的同步实现。
二 、化解目前高中教学中存在矛盾的策略
1. 结合教材开发教学资源,重组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模式固定,而新教材给教师留下了很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只要不背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可以以教材为参照,在课堂的舞台上尽情表演。当然,如何利用教材、如何用课外资源来补充教材、如何将新课标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实际水平,这些是一线教师所必须面对的挑战。目前的情况是:同一个知识点、同一个原理,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教材中,呈现的形式有很大差别。由于教材结构的松散,即使是同一个学校,使用同一本教材的不同教师,教学内容和呈现形式也存在较大差异。此类现象不是教无定法的表现,而是因教材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带来的反应,这就是新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面对这种情况,用教师自己发掘的教学资源来弥补课堂知识,并对教材进行重组成为必然。例如,教学“物质的分散系”这部分知识时,苏教版的教材安排了不到一个课时的时间,没有出现氢氧化铁胶体制备的相关知识,却加入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内容。而鲁教版则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分开来讲授,胶体也是独立成节,用一个框架说明了胶体的制备性质和用途,里面包括了丁达尔现象、电泳现象和氢氧化铁胶体和碘化银胶体的制备。而新课标的要求中,确实有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可见,单纯依靠课本,无论哪个版本都可能会有知识上的遗漏或轻视。因此,一线教师要牢牢抓住课程标准这条线,大胆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补充和结构的重组,按照化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去组织课堂教学,保证达到新课标对化学教学的要求。
2.设置知识梯度,带领学生跨越新课标中的难点
新课标明显增加了教学难度,要想在有效教学时数
内完成难度的升级,必须要把握好化学课堂的教学节奏,找准重点和难点,让知识难度呈螺旋式上升。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增加难度,避免超出学生接受能力的“大跨越”的做法。如,对于胶体的布朗运动、胶体的凝聚、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等知识,在开始讲授时,要降低起点,多设梯度,并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再如,粗食盐提纯氯化钠的方案设计,可以分层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1)食盐中含有泥沙,应怎样提纯?(2)食盐中含有硫酸钠时应怎样除杂?(3)假如除杂时加入的除杂试剂过量,则过量的试剂怎样处理? 这样分层化解题目,可帮助学生找准方向,减缓节奏。在慢节奏的思考中,学生能够逐渐对学习的主题从表及里地深入探究,最终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3.完善发展性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评价体系的不完整导致三维目标无法实现,而新课标要求教学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评价体系不是一个独立的框架,它与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我们教学只是看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去关注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那么即使学校的评价表中加入了过程性评价的内容,也不能对学生有正确的认识,所以根本的问题还是在课堂上。化学课上教师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更多表现个人能力的机会,于是教师就能够充分认识学生探索问题时的情感态度、理解能力、团队精神、学习效果、意志品质等。对于学生的良好表现,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以确保学生优秀品质能够被稳定地保留下来,稳定地发挥出来,这样才能从根本去完善学生的个性,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新课改以来,广大教师不断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来改进自己的教学,在教学设计、开发课程资源、改革教学方式、完善评估体系等方面作出了大胆的尝试。虽然所有这些不能够解决我们教学中的全部问题,但是只要我们本着对学生健康发展负责的态度,积极在实践中探索和反思,我们的教学就一定能够向着新课标的预定轨道迈进。
参考文献
[1]柴素芳.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问题调查[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9).
[2] 李春华.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偏差及对策[J].化学教育,2011(8).
[3] 冯子华.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问题分析[J].教育科学论坛,2009(10).
(责任编辑 罗 艳)
一 、新课改推行以来,高中化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 .教师无法适应教材结构的变化
新教材中化学和实际生活联系更紧密,各种专题或模块打破原来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从知识性向趣味性转变。例如,人教版教材必修1的第四章第2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把海水作为引子,结构编排较为随意,概念和理论的讲解没有遵循严格的逻辑顺序,但是知识中心非常明确,明线是“海水—食盐—氯气”。其中涉及了较多的化学知识和原理以及探究化学现象的方法,这些构成了一条暗线。显然对于这条暗线的深度和广度,许多教师还没有明确的标准。再如,鲁教版第1章第2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重点讲授了钠和它的化合物的性质;《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一节中则是以氯气为代表。显然这两处的重点不是讲授化学知识,而是以钠和氯气的性质作为一个例证来突出研究物质的方法,但是在传统的教材中钠和氯气分别是金属与非金属的重要知识点,所以教师会习惯性地去重视讲授它们的性质,而淡化了研究化学物质方法的传授。总之,现在的教材是从学科主义向着科学主义转变,而且突出了人文思想,教师需要逐渐在实践中适应教材的新特点。
2 .教师的教学没有适应新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在知识的难度和广度上都有所提升,所以新的必修教材内容涵盖面广,教学目标需要从一维、二维上升到三维目标。内容增加导致一节课中往往要切换若干个知识点,这些点之间联系松散,系统性不强,每个知识点分配的时间太少,浅尝辄止,导致学生领会不透,掌握不牢。虽然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大胆质疑,但是由于课时的限制,即使学生想问,也没有时间问,教师也无法在课堂上将各个知识点展开讲授,所以学生掌握的知识是肤浅的。尤其是面对难度高于教材的课外习题时,学生感觉更是力不从心,无从下手。比如,在学习“物质的分散系”时,学生遇到了“胶体的性质和溶液有何不同”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回答涉及硫酸铜和氢氧化铁胶体的反应实验,而这个实验的前提是学生得明白两点:一是如何鉴别胶体和溶液;二是氢氧化铁胶体会发生什么反应。显然学生还没有这些知识储备,导致问题无法得到解决。这些说明教师没有成功地处理基础知识和新课标要求之间的矛盾。教材内容多导致时间不足是一个客观原因,此外我们还需要认真寻求其他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 .教学评价滞后,三维目标不能同步实现
新课标对教学评价的要求是:“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但是,从目前的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教师仍然只能通过考试、习题和课堂表现来进行学习评价。多数学校缺乏严格的学科学分认定综合评价表,虽然有的学校制定了有关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活动探究、实验等方面的等级评价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仍然是以知识、技能的评价为中心,重视用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索过程、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不重视,无法实现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的同步实现。
二 、化解目前高中教学中存在矛盾的策略
1. 结合教材开发教学资源,重组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模式固定,而新教材给教师留下了很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只要不背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可以以教材为参照,在课堂的舞台上尽情表演。当然,如何利用教材、如何用课外资源来补充教材、如何将新课标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实际水平,这些是一线教师所必须面对的挑战。目前的情况是:同一个知识点、同一个原理,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教材中,呈现的形式有很大差别。由于教材结构的松散,即使是同一个学校,使用同一本教材的不同教师,教学内容和呈现形式也存在较大差异。此类现象不是教无定法的表现,而是因教材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带来的反应,这就是新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面对这种情况,用教师自己发掘的教学资源来弥补课堂知识,并对教材进行重组成为必然。例如,教学“物质的分散系”这部分知识时,苏教版的教材安排了不到一个课时的时间,没有出现氢氧化铁胶体制备的相关知识,却加入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内容。而鲁教版则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分开来讲授,胶体也是独立成节,用一个框架说明了胶体的制备性质和用途,里面包括了丁达尔现象、电泳现象和氢氧化铁胶体和碘化银胶体的制备。而新课标的要求中,确实有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可见,单纯依靠课本,无论哪个版本都可能会有知识上的遗漏或轻视。因此,一线教师要牢牢抓住课程标准这条线,大胆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补充和结构的重组,按照化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去组织课堂教学,保证达到新课标对化学教学的要求。
2.设置知识梯度,带领学生跨越新课标中的难点
新课标明显增加了教学难度,要想在有效教学时数
内完成难度的升级,必须要把握好化学课堂的教学节奏,找准重点和难点,让知识难度呈螺旋式上升。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增加难度,避免超出学生接受能力的“大跨越”的做法。如,对于胶体的布朗运动、胶体的凝聚、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等知识,在开始讲授时,要降低起点,多设梯度,并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再如,粗食盐提纯氯化钠的方案设计,可以分层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1)食盐中含有泥沙,应怎样提纯?(2)食盐中含有硫酸钠时应怎样除杂?(3)假如除杂时加入的除杂试剂过量,则过量的试剂怎样处理? 这样分层化解题目,可帮助学生找准方向,减缓节奏。在慢节奏的思考中,学生能够逐渐对学习的主题从表及里地深入探究,最终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3.完善发展性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评价体系的不完整导致三维目标无法实现,而新课标要求教学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评价体系不是一个独立的框架,它与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我们教学只是看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去关注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那么即使学校的评价表中加入了过程性评价的内容,也不能对学生有正确的认识,所以根本的问题还是在课堂上。化学课上教师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更多表现个人能力的机会,于是教师就能够充分认识学生探索问题时的情感态度、理解能力、团队精神、学习效果、意志品质等。对于学生的良好表现,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以确保学生优秀品质能够被稳定地保留下来,稳定地发挥出来,这样才能从根本去完善学生的个性,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新课改以来,广大教师不断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来改进自己的教学,在教学设计、开发课程资源、改革教学方式、完善评估体系等方面作出了大胆的尝试。虽然所有这些不能够解决我们教学中的全部问题,但是只要我们本着对学生健康发展负责的态度,积极在实践中探索和反思,我们的教学就一定能够向着新课标的预定轨道迈进。
参考文献
[1]柴素芳.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问题调查[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9).
[2] 李春华.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偏差及对策[J].化学教育,2011(8).
[3] 冯子华.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问题分析[J].教育科学论坛,2009(10).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