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创造课堂上轻松、愉快、有趣,师生积极主动和谐配合的氛围,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形成。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无意识的心理特征,灵活、有效地创造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激发、保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学习的疲劳程度,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与过程;另一方面能够缩短教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经验,接受能力之间的距离,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准确、快捷地感知、理解、运用教学内容,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创设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而且还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活学生的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面谈谈笔者的点滴体会。
一、用多媒体创造情境
多媒体教学通常指的是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是通过计算机实现的多种媒体组合,具有交互性、集成性和可控性等特点。小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以形象思维为主。这样,多媒体在语文乃至其他各科教学中就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在运用多媒体的教学中,制作精致的课件在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能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感染力生成教学情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我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当学生初读完课文后,我便利用多媒体播放天游峰的全景和游客们攀登天游峰的艰难过程。让学生从录像中体会天游峰的高,天游峰的险峻。从登山人丰富的表情中去观察、猜测,得出要想登上天游峰是多么的不容易!教室里学生聚精会神地看着,牙齿咬得紧紧的,好像自己是登山人一样。学生的情感在碰撞中交会融合,对课文的理解也加深了。在教学古诗王冕的《墨梅》时,我展示了几幅梅花的图片,让学生知道梅花的样子,并见缝插针地向他们介绍了一些梅花的特点,再与同学们探讨墨梅与普通梅花的不同,凸显了作者不染尘俗的高贵品格。
二、用问题生成情境
心理学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的情境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教师也要提供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条件,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也就是做到了“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的质疑解难贯穿到课堂的始终形成问题情境。教师要“布疑,集疑,辩疑。”学生要“动脑,动口,解难”。如教学《安塞腰鼓》时,重点是要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和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先让学生通过预习课文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归类,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先自己读书,进而自己能解决问题,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促进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交流共享,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形成解读文本的能力。再如教学《麋鹿》一文时就课后思考练习开小讨论会:“为什么多灾多难的麋鹿在新时代能回到祖国并幸福地生活?”学生会各抒己见踊跃发言,在问题情境中进行创造思维活动。
三、用情感催化情境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每个人在交往中都会产生情感,不同的情感会对交往产生不同的影响。了解情感在交往中的作用,有利于在交往互动中获取他人的情感信息并把握自己的情感,运用自己的感情,分析他人的感情。情感可以创造教学情境。赞科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笔者听一位教师执教《理想的风筝》时,讲到只有一条腿的残疾老师拒绝学生的帮忙,拼命地追赶脱手的风筝线,来展示自己的坚强与力量,执教老师再也控制不了自己,眼泪夺眶而出,甚至无法继续讲课,全班学生竟然鸦雀无声,连平时调皮的学生,也被这无意创设的情境镇住了,现场听课的老师也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教师入境入情,带来了学生的心动情发,起到了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心灵的共鸣。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创造课堂上轻松、愉快、有趣,师生积极主动和谐配合的氛围,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形成。
(责任编辑:刘宝瑞)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无意识的心理特征,灵活、有效地创造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激发、保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学习的疲劳程度,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与过程;另一方面能够缩短教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经验,接受能力之间的距离,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准确、快捷地感知、理解、运用教学内容,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创设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而且还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活学生的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面谈谈笔者的点滴体会。
一、用多媒体创造情境
多媒体教学通常指的是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是通过计算机实现的多种媒体组合,具有交互性、集成性和可控性等特点。小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以形象思维为主。这样,多媒体在语文乃至其他各科教学中就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在运用多媒体的教学中,制作精致的课件在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能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感染力生成教学情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我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当学生初读完课文后,我便利用多媒体播放天游峰的全景和游客们攀登天游峰的艰难过程。让学生从录像中体会天游峰的高,天游峰的险峻。从登山人丰富的表情中去观察、猜测,得出要想登上天游峰是多么的不容易!教室里学生聚精会神地看着,牙齿咬得紧紧的,好像自己是登山人一样。学生的情感在碰撞中交会融合,对课文的理解也加深了。在教学古诗王冕的《墨梅》时,我展示了几幅梅花的图片,让学生知道梅花的样子,并见缝插针地向他们介绍了一些梅花的特点,再与同学们探讨墨梅与普通梅花的不同,凸显了作者不染尘俗的高贵品格。
二、用问题生成情境
心理学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的情境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教师也要提供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条件,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也就是做到了“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的质疑解难贯穿到课堂的始终形成问题情境。教师要“布疑,集疑,辩疑。”学生要“动脑,动口,解难”。如教学《安塞腰鼓》时,重点是要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和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先让学生通过预习课文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归类,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先自己读书,进而自己能解决问题,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促进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交流共享,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形成解读文本的能力。再如教学《麋鹿》一文时就课后思考练习开小讨论会:“为什么多灾多难的麋鹿在新时代能回到祖国并幸福地生活?”学生会各抒己见踊跃发言,在问题情境中进行创造思维活动。
三、用情感催化情境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每个人在交往中都会产生情感,不同的情感会对交往产生不同的影响。了解情感在交往中的作用,有利于在交往互动中获取他人的情感信息并把握自己的情感,运用自己的感情,分析他人的感情。情感可以创造教学情境。赞科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笔者听一位教师执教《理想的风筝》时,讲到只有一条腿的残疾老师拒绝学生的帮忙,拼命地追赶脱手的风筝线,来展示自己的坚强与力量,执教老师再也控制不了自己,眼泪夺眶而出,甚至无法继续讲课,全班学生竟然鸦雀无声,连平时调皮的学生,也被这无意创设的情境镇住了,现场听课的老师也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教师入境入情,带来了学生的心动情发,起到了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心灵的共鸣。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创造课堂上轻松、愉快、有趣,师生积极主动和谐配合的氛围,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形成。
(责任编辑:刘宝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