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OUCH THE SOUL OF SHANXI
除了煤炭,山西的另一大富矿无疑当属古建遗存。纵观天下,绝大多数木构建筑不可避免地消亡在干百年风雨的洗礼中,而有着“表里山河”之称的山西以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为古建的留存提供了诸多有利因素。尽管唐前所建无一幸存,但从唐朝至中华民国,不同时期的木构遗存在山西仍保有可观的存量,全中国近八成元代以前的木构建筑都存于山西。它们星罗棋布于三晋的山间乡野,如一个个标本绵延着中国建筑艺术的发展脉络,但也如所有事物一般,终将化为微尘和记忆。
截止目前,山西登记在册的古建筑共18418处,其中木构建筑达9053处。元代以前的木构建筑全国共有440处,山西独占350处,占到全国的近80%。
终于见到释迦塔。
今年八月,我初到山西朔州应县,天色已晚,塔影隐现在县城的灯火深处。天公作美,蓝丝绒、青纱月,巍巍塔身散发着辽代气韵,夜幕下势不可当。
时光倒流85年。1933年9月17日,梁思成、刘敦桢、莫宗江、纪玉堂从大同出发抵达应县,开始对木塔进行首次考察与系统测绘。来到朝思暮想的应县木塔,梁思成这样记道:“……当我们到达这座有城墙的城市时天已黑了,这是在盐碱地上一个贫穷的城镇,城图里只有几百家土房子和几十棵树。但它白夸拥有中国至今仅存的木塔……就像一个黑色的巨人,俯视着城市。但在它的最上一层的南面可以看见一盏灯,在周遭的黑暗中一个亮点。后来我弄清了,这就是那900年来日日夜夜点燃的‘万年灯’。”在第二天对释迦塔考察之后,梁思成更加感叹:“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眭到了什么程度。”
但只有来到塔下,你才能些许体验到梁思成初见此塔时的心情。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至金明吕六年(1195年)增修完毕,释迦塔的建造工期绵延近一百四十年。整座木塔耗盡三干立方米、两干六百多吨红松木料,全部以榫卯结构相接,54种斗拱遍布塔身,咬合组成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世界第一木塔。我沿着八角形的外廊绕行一周,抬头仰望那巨大的、如鲜花般盛开的斗棋。如此精妙的结构确保了67米高的塔身屹立千年不倒,在此起彼伏的雷电、地震、战乱中,与时间做着伟大的对抗。
遗憾的是,千年不倒的木塔已经严重倾斜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监测结果表明,目前木塔整体和局部的倾斜变形都在继续发展着,而且近几年变形明显加速。尽管经多方专家研究并提出多种修复方案,但面对如此庞杂的结构,无人保证能将拆卸后的构件再次完整组装,最终决定:不大修,只进行保守的小修小补,并减少负荷,尽量减缓塔身倾斜的发展。因此,现今木塔一层以上不再对外开放,来者只能进入一层参观,或在檐下仰望。
理论上讲,没有什么能抗拒时间的消磨,应县木塔也不例外。无论怎样保护、无论有多么不舍,释迦塔终将会在某一天化为记忆。寻古山西地图
大唐气象
全国仅存的三座完整的唐代木构建筑全部在山西境内,分别是位于五台山地区的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东大殿,以及位于运城市境内的广仁王庙。
其中,南禅寺大殿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佛光寺东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面阔七间,进深圜间,硕大的斗拱承托庑殿顶,近四米的出檐成为木构古建中出檐最为深远者。
八十多年前,为寻找唐代木构建筑在中国的真实遗存,梁恩成、林徽因夫妇曾于1937年跋涉赴山西考察。在那趟旅行中,夫妻二人欣喜地确证,佛光寺东大殿建于唐代,是当时所知中国年代最为古老的木构建筑。如今,前往佛光寺的路途不再艰难,不变的是古朴苍劲中流露出的大唐气象。虽比后来发现的南禅寺晚七十余年建成,但其建筑体量、规格、结构及其内彩塑、壁画等令其他两座唐代木构建筑望尘莫及。
晋北辽金巨构
除应县木塔外,在五台以北至大同—带还有闪亮的辽金建筑遗存。作为辽金时期的别都,大同留下了华严寺、善化寺等布局完整的辽全时期寺院。虽历经战火和历代多次修缮,仍有众多包括辽金建筑实物及历代彩塑佳作留存至今。其中,华严寺大雄宝殿是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之一,宏大的殿宇自持巨大的鸥吻,其高度达4.5米,同样是中国现存古建琉璃吻兽之最。
唐宋遣风
除了晋中部太原一平遥一带,晋东南长治一晋城一带和晋西南运城一临汾一带更是木构遗存密集的地区,用“遍地唐宋遗风”来形容并非夸张。
平顺县的龙门寺就非常具有代表性,仅此一寺就囊括了后唐、宋、元、明、清五代木构建筑,为现存寺店中所特有。深藏于平顺县龙耳山中的大云院,其内的大佛殿为现存木构建筑中使用普拍枋构件的最早实例,是中国木构建筑由唐朝模数制向宋代《营造法式》演变的活化石。高平的开化寺内,有一座建于北宋熙宁六年的大雄宝殿,它不仅是标准的宋构遗存,梁架斗拱还存有宋代彩绘图案,殿内也保留着现存面积最大、最完好的宋代壁画。
除了煤炭,山西的另一大富矿无疑当属古建遗存。纵观天下,绝大多数木构建筑不可避免地消亡在干百年风雨的洗礼中,而有着“表里山河”之称的山西以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为古建的留存提供了诸多有利因素。尽管唐前所建无一幸存,但从唐朝至中华民国,不同时期的木构遗存在山西仍保有可观的存量,全中国近八成元代以前的木构建筑都存于山西。它们星罗棋布于三晋的山间乡野,如一个个标本绵延着中国建筑艺术的发展脉络,但也如所有事物一般,终将化为微尘和记忆。
截止目前,山西登记在册的古建筑共18418处,其中木构建筑达9053处。元代以前的木构建筑全国共有440处,山西独占350处,占到全国的近80%。
终于见到释迦塔。
今年八月,我初到山西朔州应县,天色已晚,塔影隐现在县城的灯火深处。天公作美,蓝丝绒、青纱月,巍巍塔身散发着辽代气韵,夜幕下势不可当。
时光倒流85年。1933年9月17日,梁思成、刘敦桢、莫宗江、纪玉堂从大同出发抵达应县,开始对木塔进行首次考察与系统测绘。来到朝思暮想的应县木塔,梁思成这样记道:“……当我们到达这座有城墙的城市时天已黑了,这是在盐碱地上一个贫穷的城镇,城图里只有几百家土房子和几十棵树。但它白夸拥有中国至今仅存的木塔……就像一个黑色的巨人,俯视着城市。但在它的最上一层的南面可以看见一盏灯,在周遭的黑暗中一个亮点。后来我弄清了,这就是那900年来日日夜夜点燃的‘万年灯’。”在第二天对释迦塔考察之后,梁思成更加感叹:“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眭到了什么程度。”
但只有来到塔下,你才能些许体验到梁思成初见此塔时的心情。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至金明吕六年(1195年)增修完毕,释迦塔的建造工期绵延近一百四十年。整座木塔耗盡三干立方米、两干六百多吨红松木料,全部以榫卯结构相接,54种斗拱遍布塔身,咬合组成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世界第一木塔。我沿着八角形的外廊绕行一周,抬头仰望那巨大的、如鲜花般盛开的斗棋。如此精妙的结构确保了67米高的塔身屹立千年不倒,在此起彼伏的雷电、地震、战乱中,与时间做着伟大的对抗。
遗憾的是,千年不倒的木塔已经严重倾斜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监测结果表明,目前木塔整体和局部的倾斜变形都在继续发展着,而且近几年变形明显加速。尽管经多方专家研究并提出多种修复方案,但面对如此庞杂的结构,无人保证能将拆卸后的构件再次完整组装,最终决定:不大修,只进行保守的小修小补,并减少负荷,尽量减缓塔身倾斜的发展。因此,现今木塔一层以上不再对外开放,来者只能进入一层参观,或在檐下仰望。
理论上讲,没有什么能抗拒时间的消磨,应县木塔也不例外。无论怎样保护、无论有多么不舍,释迦塔终将会在某一天化为记忆。寻古山西地图
大唐气象
全国仅存的三座完整的唐代木构建筑全部在山西境内,分别是位于五台山地区的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东大殿,以及位于运城市境内的广仁王庙。
其中,南禅寺大殿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佛光寺东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面阔七间,进深圜间,硕大的斗拱承托庑殿顶,近四米的出檐成为木构古建中出檐最为深远者。
八十多年前,为寻找唐代木构建筑在中国的真实遗存,梁恩成、林徽因夫妇曾于1937年跋涉赴山西考察。在那趟旅行中,夫妻二人欣喜地确证,佛光寺东大殿建于唐代,是当时所知中国年代最为古老的木构建筑。如今,前往佛光寺的路途不再艰难,不变的是古朴苍劲中流露出的大唐气象。虽比后来发现的南禅寺晚七十余年建成,但其建筑体量、规格、结构及其内彩塑、壁画等令其他两座唐代木构建筑望尘莫及。
晋北辽金巨构
除应县木塔外,在五台以北至大同—带还有闪亮的辽金建筑遗存。作为辽金时期的别都,大同留下了华严寺、善化寺等布局完整的辽全时期寺院。虽历经战火和历代多次修缮,仍有众多包括辽金建筑实物及历代彩塑佳作留存至今。其中,华严寺大雄宝殿是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之一,宏大的殿宇自持巨大的鸥吻,其高度达4.5米,同样是中国现存古建琉璃吻兽之最。
唐宋遣风
除了晋中部太原一平遥一带,晋东南长治一晋城一带和晋西南运城一临汾一带更是木构遗存密集的地区,用“遍地唐宋遗风”来形容并非夸张。
平顺县的龙门寺就非常具有代表性,仅此一寺就囊括了后唐、宋、元、明、清五代木构建筑,为现存寺店中所特有。深藏于平顺县龙耳山中的大云院,其内的大佛殿为现存木构建筑中使用普拍枋构件的最早实例,是中国木构建筑由唐朝模数制向宋代《营造法式》演变的活化石。高平的开化寺内,有一座建于北宋熙宁六年的大雄宝殿,它不仅是标准的宋构遗存,梁架斗拱还存有宋代彩绘图案,殿内也保留着现存面积最大、最完好的宋代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