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审美教育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uheav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语文教学应加强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不断深化学生的审美感受,形成审美特质,从而提高阅读质量。现行的语文教材,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语言生动,为我们提供审美教育的有利条件。好多作品都蕴涵着深厚的艺术性,而这些作品又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所以作品的艺术美也是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的集中表现。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让学生去感受,去欣赏,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使他们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那么,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审美教育是否会与读写训练和思想教育争时间呢?不会。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审美教育不应孤立地进行,而是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只有深入领会了语文内容和形式的美,学生才能更好地学到语言并接受教育。事实上,任何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都带有审美教育的因素。我们只是要求更加自觉地去理解审美教育,把审美教育跟读写训练和思想教育紧密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沿波探源”,从咀嚼、玩味中明晓文义,积极的吮吸作品中的养料。这就改变了那种机械式的读写训练和注入式的思想教育方法,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多作具体的提示、指引、分析或解释。当前教学中的课文分析,忽视了审美教育的倾向还相当普遍。教师分析课文时往往只是干巴巴地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熟悉一下课文内容就算完成任务。例如《荔枝蜜》这篇课文,如果在讲授这篇课文的时候,只注重层次的分析,而忽视了美的教育,把一篇很富有艺术性的课文讲成没有血肉的空架子,怎能让学生感受到作品含蓄而深沉的艺术美呢?
  学习一篇作品,理解作品的语言和思考内容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老师的工作不仅是帮助学生解惑,扫除阅读障碍,还要引导他们去品尝课文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思想美。用鲜明的形象及其所表现的感情力量来感染人,教育人。因此要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就必须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去获得,不应把现成的结论喂给他们。这就要他们多读,反复接触课文,引导他们在阅读中想像、分析、比较和综合。单个的词语无所谓优劣,但当作家把他们连缀成文,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确切地表达起特定的思想内容以后,词语就有了生命力。可以用语言来模拟生活中的音响,用语言来描绘生活中的色彩,用语言来表现生活中节奏,用各种修辞手段来刻画各种各种现象并表达复杂的思想。语言一经作家的巧妙的安排和精心的锤炼,就具有了一种神奇的激动人心的力量。对于这类精粹的、鲜明的、含义深刻的语言只说一声“好”是不够的,要让学生体会好在哪里。比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有画龙点睛之妙,为什么王安石从“入”“过”“到”等词语中筛选一个“绿”字呢?原来其它几个词只表示单纯的动作,而“绿”字意象丰富,揭示了春风的威力,使人联想到大江南岸生机勃勃,一片翠绿的景象。
  在描写人物的作品中要让学生通过人物形象去感受人物的心灵美、思想美。课文中有很多描写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英雄模范人物的作品。学生读了这些作品,受到形象的感染以后,就会很自然的受到熏陶,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对于这些作品,要抓住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语言、动作的描写引导学生琢磨体会。例如《七根火柴》一文,写无名战士临终前那一段写道:“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爆发着一种喜悦的光。只见他合起党证,双手捧起了它,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进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他的脸。‘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这个场面描写以及无名战士的语言、动作写得十分传神,反映了长征中红军的艰苦生活和同志间的阶级友爱,歌颂了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
  语文课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是多方面的,以上不过是举例而已,我们要去发掘课文中各种美的因素,融合到语言教学和思想教育中去,使学生如同花木受到春风雨露滋润一般,蓬蓬勃勃的成长。
  
其他文献
于丹说过的:“其实,每个孩子都是掉到地上的天使。他们来到地上是因为翅膀断了,在他们还没有忘记天空的时候,他们一直在寻找为他们缝补翅膀的人。作为一个老师,面对着这些孩子们的青涩、莽撞、唐突,就是要做到可以包容他们,能够用真心爱他们,能够鼓励他们,帮他们缝起翅膀,重新记起天空。”这是我觉得迄今为止对“老师”这个角色最好的解释。面对一群或许看起来并不尽如人意的“天使”,我采用了“攻心”与“制约”并重的做
期刊
你是否注意到我们的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就是一幅幅生活图景?比如:一首诗,抒发一腔生活情怀;一篇记叙文(包括小说、散文、戏剧等),讲述一个生活故事;一篇说明文,介绍一点生活知识;一篇议论文,阐述一个道理,等等。  可是,我们许多中小学语文教师,却不注意或根本不能把教材变成自己的东西,不能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不能把课文还原成生活,只能从分析到分析、从知识到知识,就连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时髦了好多年的“
期刊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整体并通过思考、设问较深入地把握课文内容。  3、能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分析出人物的性格。  4、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分析作品的思想意义,培养诚实、敢于说真话的品格。  5、能读出童话使用了夸张和想象的手法,能体会其手法作用。  教学重点  1、能整体并通过思考、设问较深入地把握课文内容。  2、能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分析出人物的性格
期刊
要提高教学效率,组织好课堂教学是关键。调控课堂教学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跟自己协调配合“搭档”得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厌学为乐学。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轻松、活泼、有趣。下面就从五个方面来谈谈该如何营造这种课堂氛围。  一、吸引学生的注意。注意是感知的基础,那么应如何来吸引学生注意呢?首先,老师要打起精神,登上讲台,唤起学生的注意,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影响。其
期刊
新课程带来了教育理念的新变化,产生了新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法成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最多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也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一扇窗口。我认为教学时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互相交流,取长补短,避免流于形式,出现走过场的现象。  刚开展此项活动时,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并不强,缺乏合作交流的意识,在进行组内学习时,孩子们往往为了一点小小的得失而产
期刊
“学习着、并快乐着”是如今很流行的一句教育口号,也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细细想来,我们的教书生涯苦,学生的学习生活更是枯燥乏味、苦不堪言。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再加上教育现状中还存在着学习方式单一的问题,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大量科学研究表明: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
期刊
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智慧与灿烂历史的结晶。唐诗宋词元曲,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底蕴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作为一名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教师,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那么,我们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创设一种什么样的课堂氛围才能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呢?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完成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呢?为了更好更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我们应做到哪些呢?  随着阅读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化,
期刊
当前的语文教学,一是怕“乱”,二是怕错,追求所谓“严谨、有序”的教学气氛。结果教师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圈定在预先设定的框框之内,画地为牢,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目前的语文教学与《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理念相悖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一观点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
期刊
导入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者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内容的行为方式。教无定法,授课时的具体情况,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导入新课教学。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一、搜索音乐,导入新课   通过学生们熟悉的歌曲引导他们学习语文新课。譬如,在讲解何为的《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本人就通过网络搜索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播放部分曲子。讲解《
期刊
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法国卢梭认为:“现实世界是有界限的,而想象世界无边无界;既然我们无法扩展现实世界,就让我们限制想象的世界吧!”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