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观察在标准免疫预防HBIG+乙肝疫苗(0、1、6)的基础上,于出生后1个月再次注射HBIG 200 IU 1次对提高HBV母婴阻断效果的作用。方法入组HBsAg与HBeAg阳性、HBV DNA≥1.0×106 IU/ml且妊娠期间未使用抗乙肝病毒药物的慢性HBV感染孕妇及其所生新生儿。新生儿被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新生儿给予标准HBV预防免疫接种方案:200 IU HBIG+10 μ
【机 构】
:
100015 北京大学地坛医院教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妇产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中心肝病二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中心肝病二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肝病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在标准免疫预防HBIG+乙肝疫苗(0、1、6)的基础上,于出生后1个月再次注射HBIG 200 IU 1次对提高HBV母婴阻断效果的作用。
方法入组HBsAg与HBeAg阳性、HBV DNA≥1.0×106 IU/ml且妊娠期间未使用抗乙肝病毒药物的慢性HBV感染孕妇及其所生新生儿。新生儿被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新生儿给予标准HBV预防免疫接种方案:200 IU HBIG+10 μg重组乙型肝炎疫苗(0、1、6个月),实验组: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于新生儿出生后1个月时再次注射200 IU HBIG。并于出生时和出生后7个月检测静脉血中HBsAg、抗HBs、HBV DNA。新生儿出生后7个月血清HBsAg和/或HBV DNA阳性定义为HBV母婴阻断失败。
结果本研究共入组280例新生儿,后期随访过程中失访14例(实验组6例,对照组8例),最终完成随访266例(实验组134例,对照组132例),本研究对完成随访的人数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母亲产前HBV DNA载量分别为7.31±0.66 log10IU/ml和7.32±0.74 log10IU/ml(t=0.11,P=0.92);实验组和对照组HBV阻断失败率分别为5.97%(8/134)和7.58%(10/1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实验组新生儿的抗HBs阳性(≥10 mIU/ml)率及其水平分别为94.03%和(623.60±412.93 mIU/ml),与对照组的抗HBs阳性率(91.67%)及水平(620.38±399.10 mIU/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 P=0.95)。18例阻断失败新生儿母亲分娩前HBV DNA载量(7.58±0.62 log10IU/ml)高于248例阻断成功组(7.29±0.70 log10IU/ml)(P=0.09);阻断失败新生儿出生时静脉血HBsAg阳性百分率和HBV DNA阳性率均为100%,显著高于阻断成功新生儿HBsAg阳性率(35.89%)和HBV DNA阳性率(31.85%)(P < 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新生儿静脉血中HBsAg阳性为乙肝病毒母婴阻断失败的独立相关因素(OR 1.39 95%CI 1.14~1.68)。分层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静脉血HBsAg在0.05-< 1、1-< 10、≥10 IU/ml三个水平上HBV母婴阻断失败的风险率分别为11.18(95%CI 1.23~101.88), 352.00(95%CI 15.82~7833.20)和968.00(95%CI 81.35~11519.19)。
结论标准免疫预防方案基础上于产后1个月追加1次200IU免疫球蛋白并不能提高母婴阻断成功率。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临床特征和感染情况,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患儿平均发病年龄为9.3±3.2岁,男女比为1∶3。临床分型中以胸腹主动脉型最多(54.2%),常以血压升高、头晕头痛、发热、乏力等为首发症状。6例伴有结核感染,其中1例为肺结核。抗链O水平升高3例(8.3%),EB病毒感染2例(8.3%),细小病毒B19感染1例(4.
目的分析2014年7月到2015年6月云南省昆明市全年龄组腹泻人群A组轮状病毒的感染状况及病原学特征,为A组轮状病毒感染的监测、防控及暴发病例的调查及疫苗研发提供基础数据和方法学参考。方法采集云南省4个监测哨点医院全年龄组腹泻人群的粪便样本1 121份、非腹泻人群的粪便319份。提取样本RNA,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鉴定A组轮状病毒阳性,对于阳性样本,进一步进行半巢式多重RT-PCR法
目的检验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BSL-3)经常使用的2种防护型口罩(3M9332、3M1860)对于工作人员的适合性,确保其能够佩戴适合自己脸型的防护口罩,保障在实验过程中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从而降低其在操作高危病原微生物过程中感染的风险。方法使用口罩密合度检测仪器TSI PortaCountPro+ 8038,检测工作人员佩戴3M9332、3M1860 2种型号口罩的适合性。并对适合性检测过程中的
目的建立基孔肯雅病毒抗原检测方法。方法利用重组杆状病毒表达的基孔肯雅病毒全部结构蛋白组成的病毒样颗粒免疫小鼠和兔,制备了基孔肯雅病毒特异性多克隆抗体,建立了检测基孔肯雅病毒抗原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优化了抗体使用浓度和ELISA反应条件,以灭活基孔肯雅病毒为阳性参考品评价了该方法的检测限和重复性。结果利用10份模拟阳性血清、90份阴性血清、40份其他病毒感染者急性期血清初步评价该方法的特异性、
目的比较Abbott公司的两种抗甲型肝炎(甲肝)病毒(HAV)抗体检测试剂的性能,为甲肝抗体检测试剂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用两种试剂将倍比稀释的标准品平行检测4遍后,用logistic回归拟合标准曲线,并计算两试剂的组内相关系数(Inter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CC)。选取120份甲肝抗体水平在不同浓度的参比血清用两种方法平行检测,计算灵敏度和特异度、及受试
目的了解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的HBV基因特征状况及其与肝癌的关系。方法收集HCC合并HBV感染者作为肝癌组,以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样本的HBV感染指标,提取HBV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并用巢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恢复患者的长期预后。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HBV-ACLF恢复患者进行72个月随访,以首次诊断ACLF的时间为基线,根据基线时影像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乙型肝炎肝硬化ACLF(HBC-ACLF)组和慢性乙型肝炎ACLF(CHB-ACLF)组。观察恢复后患者发生肝硬化、肝硬化失代偿、再次发生ACLF以及原发性肝癌(HC
目的了解湖南省107例HIV/HCV双重感染人群HCV基因型分布情况。方法从既往确证HIV-1抗体阳性者血浆库中筛选出HCV抗体阳性者,对保存的血浆进行核酸扩增,分析其基因型。结果107例HIV/HCV双重感染者中,HIV感染途径以静脉吸毒人群为主,占77.5%(83/107),25.2%(27/107)的感染者发生了HCV自发清除。不同HIV感染途径的HCV基因型分布差别较大,其中静脉吸毒和传播
目的建立一条创新性的技术路线快速构建可诱导性表达多种甲型流感病毒(IAV)HA蛋白的细胞系。方法将多种IAV的HA蛋白基因连接到含有PiggyBac转座子位点的Cumate诱导表达系统中,与PiggyBac转座酶质粒共转染HEK293A细胞系,利用嘌呤霉素筛选阳性细胞,并用Cumate诱导相应病毒蛋白表达。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均表明,加入诱导剂Cumate后,获取的
目的分析2013—2015年甘肃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病原学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采集的临床标本用Real-time PCR法检测肠道病毒核酸,病毒分离采用RD和HEp-2两种细胞系,获得的毒株采用RT-PCR方法扩增全长VP1编码区,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2013—2015年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29 934例,其中重症病例81例,死亡2例。全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