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胆固醇及总胆汁酸水平和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 测定10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慢性乙肝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空腹血清胆固醇及总胆汁酸浓度。结果 慢性乙肝组血清胆固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2.66±0.59)mmol/L 与(4.46±1.16)mmol/L,P<0 01],总胆汁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69.85±21.36)μmol/L与(6.96±2.47)μmol/L,P<0 01]。慢性乙肝组血清胆固醇水平随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增高进行性下降,总胆汁酸水平随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增高而明显升高。结论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胆固醇与胆汁酸水平可以敏感地反映肝细胞损害程度,是预测病情、判断肝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有效指标。
关键词:胆汁酸;肝硬化;肝功能
总胆汁酸是胆固醇在肝内分解以及在肠-肝循环中的一组代谢产物,血清中胆汁酸水平与肝脏的代谢功能密切相关,是反映肝实质性损伤的重要指标。为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胆固醇及总胆汁酸变化及临床意义,笔者试测了10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与50例健康者的血清胆固醇与胆汁酸水平,并根据不同肝功能分级进行分组比较,现将检验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00例(慢性乙肝组),为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的住院患者,其中
男62例,女38例,年龄为19~71岁,平均(48.74±12.12)岁。所有病例均符合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上制定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标准。依照肝功能损害程度分为轻度18例,中度56例,重度26例。对照组50例,为同期门诊体检科正常者,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22~56岁,平均(42.57±8.56)岁。2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所有研究对象的空腹静脉血,采用日本HITACHI 766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胆固醇及总胆汁酸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实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 ±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
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血清胆固醇与总胆汁酸水平比较见表1;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不同肝功能损害程度其血清胆固醇、总胆汁酸水平比较见表2。
表1 2组血清胆固醇及总胆汁酸水平比较(X ±s)
组别 n 胆固醇(mmol/L) 胆汁酸(μmol/L)
对照组 50 4.46±1.16 6.96±2.47
慢性乙肝组 100 2.66±0.59* 69.85±21.36*
与对照组相比,*P<0.01
表2 不同肝功能损害程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
血清胆固醇及总胆汁酸水平比较(X ±s)
组别 n 胆固醇(mmol/L) 胆汁酸(μmol/L)
轻度 18 3.51±1.65 39.57±13.39
中度 56 3.36±1.31* 69.44±25.36**
重度 26 2.01±0.74**△ 102.28±39.62**△
与轻度组相比:*P>0.05,**P<0.05,与中度组相比,△P<0.05
讨论
肝脏是胆固醇合成、酯化、排泄的主要器官,体内总胆固醇的70%~80%在肝脏合成。检测胆固醇有助于肝病的鉴别诊断以及肝细胞功能的预测。本研究表明慢性乙肝患者血清胆固醇水平低于对照组,且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增高进行性下降。其原因为慢性乙肝患者由于肝细胞破坏、肝细胞功能受损、血浆HMG-CoA还原酶及LCAT活性减弱、内源性胆固醇合成减少,及其在血浆中半衰期缩短,酯化作用减弱,因而胆固醇浓度降低。临床实践证明重症肝病患者胆固醇<2.08 mmol/L预后不良[1]。胆固醇在肝脏中转化为胆汁酸是胆固醇在体内代谢的主要去路。肝脏是人体内合成、从门静脉摄取胆汁酸的唯一场所,胆汁酸是肝脏分泌到胆汁中最多的有机酸,在胆汁中含量可达69%,进入肠腔后在回肠和结肠绝大部分被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脏,肝细胞高效地从门静脉摄取大量胆汁酸。肝病患者肝功能降低,使胆汁酸肠肝循坏时肝摄取及清除胆汁酸的能力下降,表现为外周血中总胆汁酸水平显著增高,其中肝细胞摄取总胆汁酸减少是肝脏疾病血清胆汁酸升高主要原因[2]。此外,门体侧支循环的形成可使胆汁酸直接入血,这些因素亦可造成外周血中胆汁酸水平显著升高。本研究结果表明,慢性乙肝组的血清胆汁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增高进行性上升。综上所述,胆汁酸与胆固醇可以敏感地反映肝细胞损害程度指标,是预测病情、判断肝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有效指标。
参考文献:
[1]阎红卫,张欣.血清总胆固醇在肝病中的应用[J].胃肠病学,2006,2(2):1-3
[2]王波.血清总胆汁酸、载脂蛋白APO-A-1及APOB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关系[J].肝脏,2001,6(3):204.
关键词:胆汁酸;肝硬化;肝功能
总胆汁酸是胆固醇在肝内分解以及在肠-肝循环中的一组代谢产物,血清中胆汁酸水平与肝脏的代谢功能密切相关,是反映肝实质性损伤的重要指标。为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胆固醇及总胆汁酸变化及临床意义,笔者试测了10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与50例健康者的血清胆固醇与胆汁酸水平,并根据不同肝功能分级进行分组比较,现将检验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00例(慢性乙肝组),为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的住院患者,其中
男62例,女38例,年龄为19~71岁,平均(48.74±12.12)岁。所有病例均符合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上制定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标准。依照肝功能损害程度分为轻度18例,中度56例,重度26例。对照组50例,为同期门诊体检科正常者,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22~56岁,平均(42.57±8.56)岁。2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所有研究对象的空腹静脉血,采用日本HITACHI 766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胆固醇及总胆汁酸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实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 ±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
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血清胆固醇与总胆汁酸水平比较见表1;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不同肝功能损害程度其血清胆固醇、总胆汁酸水平比较见表2。
表1 2组血清胆固醇及总胆汁酸水平比较(X ±s)
组别 n 胆固醇(mmol/L) 胆汁酸(μmol/L)
对照组 50 4.46±1.16 6.96±2.47
慢性乙肝组 100 2.66±0.59* 69.85±21.36*
与对照组相比,*P<0.01
表2 不同肝功能损害程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
血清胆固醇及总胆汁酸水平比较(X ±s)
组别 n 胆固醇(mmol/L) 胆汁酸(μmol/L)
轻度 18 3.51±1.65 39.57±13.39
中度 56 3.36±1.31* 69.44±25.36**
重度 26 2.01±0.74**△ 102.28±39.62**△
与轻度组相比:*P>0.05,**P<0.05,与中度组相比,△P<0.05
讨论
肝脏是胆固醇合成、酯化、排泄的主要器官,体内总胆固醇的70%~80%在肝脏合成。检测胆固醇有助于肝病的鉴别诊断以及肝细胞功能的预测。本研究表明慢性乙肝患者血清胆固醇水平低于对照组,且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增高进行性下降。其原因为慢性乙肝患者由于肝细胞破坏、肝细胞功能受损、血浆HMG-CoA还原酶及LCAT活性减弱、内源性胆固醇合成减少,及其在血浆中半衰期缩短,酯化作用减弱,因而胆固醇浓度降低。临床实践证明重症肝病患者胆固醇<2.08 mmol/L预后不良[1]。胆固醇在肝脏中转化为胆汁酸是胆固醇在体内代谢的主要去路。肝脏是人体内合成、从门静脉摄取胆汁酸的唯一场所,胆汁酸是肝脏分泌到胆汁中最多的有机酸,在胆汁中含量可达69%,进入肠腔后在回肠和结肠绝大部分被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脏,肝细胞高效地从门静脉摄取大量胆汁酸。肝病患者肝功能降低,使胆汁酸肠肝循坏时肝摄取及清除胆汁酸的能力下降,表现为外周血中总胆汁酸水平显著增高,其中肝细胞摄取总胆汁酸减少是肝脏疾病血清胆汁酸升高主要原因[2]。此外,门体侧支循环的形成可使胆汁酸直接入血,这些因素亦可造成外周血中胆汁酸水平显著升高。本研究结果表明,慢性乙肝组的血清胆汁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增高进行性上升。综上所述,胆汁酸与胆固醇可以敏感地反映肝细胞损害程度指标,是预测病情、判断肝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有效指标。
参考文献:
[1]阎红卫,张欣.血清总胆固醇在肝病中的应用[J].胃肠病学,2006,2(2):1-3
[2]王波.血清总胆汁酸、载脂蛋白APO-A-1及APOB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关系[J].肝脏,2001,6(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