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何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进入学校,走进课堂,逐渐成为近阶段教育研究的热点。本文旨在积极探索基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的校本德育课程新途径,根据德育重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探索建构出:博文导趣、知音入韵、知意明理、活动体验、澄心导行的国学课堂教学模式,启发诱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心灵体验、实践体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从认知内容获得感悟,内化为行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中。
【关键词】体验式;国学课堂;教学模式;理论;实践
传统的课堂教育侧重于知识与意识形态教育,缺失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对青少年的人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导致青少年教育存在的问题相当突出,例如重知识、轻道德、图享受、常叛逆、易沮丧等问题。国学经典是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精髓,经典中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通过国学课堂中固定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进行系统地学习,能有效地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青少年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国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现状及特点
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具体为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为根基并涵盖后期各朝代的各类文化与学术。国学课堂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本,在课堂中通过各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国学经典,达到融会贯通,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效地渗透进课堂,教学模式则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在国学课堂教学模式方面有一些专家学者们进行过研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2012年华云松提出的《小学国学启蒙导读课教学模式研究》中采用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微观层次上构建了讲授—体知或研究—课外阅读指导—实践的教学模式,注重讲授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国学经典,开创了国学课教学模式的先河。
2013年许凤英提出了《国学经典“三环七步”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其基本思路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各种形式反复诵读,在流利诵读的基础上感悟其中的道理,并指导价值观的养成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方法,最后再背诵。其中的“三环”指“温故”“知新”“致用”“七步”指“回顾”“展示”“熟读”“悟意”“博引”“导行”“成诵”七个步骤。此教学模式比较全面,注重让学生以诵读来获得感悟,这个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2014年,杨智的《论中小学国学经典教学模式及其理性建构》 文中提出了评价、感悟、循环、文化熏陶、媒体辅助的教学模式,注重评价、感悟和熏陶,让学生从课堂中学习、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效果较好。
以上几种国学课堂教学模式为全国中小学开展国学课堂教育提供了较好的参考模式。这些研究重在通过国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品德修养,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在国学经典如何育人,如何让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相结合,真正起到浸润学生心田,陶冶学生情操,影响学生价值观形成方面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在学校教育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有些国学课堂模式可能会流于形式,没有注重设计有趣的课堂活动,让学生用各种方式去体验国学经典的魅力,缺乏有效的方式让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真正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
二、体验式国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
“体验式”教学是基于学生的“体验式”学习而采用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的基础在于身为教育主体的学生改变学习的方式,进而促使课堂教学的组织发生相应的调整,同时教师也相应地对课程目标、重难点和考核方式进行修正,配合学生的“体验式”学习。这种“体验式”学习“是指在某种特定的场景中,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反思内省,不断提升自我概念,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人格升华的团队活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要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走进课堂,让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短时间内较好地渗透进学生的思想,使其内化为实际行动,需要形成固定有效的体验式国学课堂教学模式。
(一)核心概念
“体验式国学课堂教学模式”是基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通过相对稳定的学习流程,启发诱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心灵体验、实践体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从认知内容获得感悟,内化为行动。让学生作为体验者完成从“入其脑-感其心-动其行”的特色德育课堂教学模式。
(二)具体内容
1. 体验式国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导(博文导趣)-读(知音入韵)-品(知意明理)-悟(活动体验)-行(澄心导行)是体验式国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文本意境,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用各种方式诵读文本,并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文本的内容,通过设置活动让学生进行多重体验、感悟并内化为实际行动。
2. 流程导图
(三)教学特点
体验式国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策略是:首先是创造一定的国学情境,给学生以感官刺激或心理準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然后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让学生进入与古人对话与交流的“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国学文本主体内容及思想,再设置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心灵、实践去主动参与体验,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实现思想的融合,并形成情感;最后让学生将体验结果表达出来,表达方式可以是口头语言,也可以是书面言语。因此,创设情境、设置活动、多重体验是体验式国学课堂教学的三个主要特点。
1. 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以心灵体验的方式进行。创设情境的途径多种多样,譬如通过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促使学生心灵上的激荡。从而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体验;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地品读国学文本的内容和思想,在此基础上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感情并生成意义。
2. 设置活动
通过角色扮演或讲故事等形式的活动,使学生融入到国学文本的情境之中,进行换位思考,真切地体验国学文本中的意境和作者的内心世界,促进认知的提高和自我情感的升华;运用学生喜欢的辩论、讨论等活动,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与情境,让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感悟,既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鉴别能力,又从中获得情感的熏陶和升华。
3. 多重体验
在授课过程中,把体验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中,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进行不同的体验。例如,“博文导趣”环节中运用古文字、成语、故事等不同的情境让学生进行体验,迅速进入情境,“知音入韵”环节中让学生运用各种方式进行诵读,体验语言的无穷魅力,进入知意明理环节的时候,让学生结合国学文本的内容联系生活中的实例进行体验,在活动体验环节则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进行体验感悟,最后的“澄心导行”环节让学生将本节课所学体验内化为实际行动,做到知行合一。
三、体验式国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性探索
(一)课堂教学实践
体验式国学课注重让学生在课堂上以不同的方式去体验,结合自身的生活去体验,从文本中获得的心灵感悟去体验,参与课堂的活动实践去体验,将不同的体验感悟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达到国学经典育人的目的。
在代表性课例《为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课堂中,第一“博文导趣”环节时先让学生读题,并述说对题目的理解,然后让同学欣赏著名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吸引学生的兴趣,导出作者王羲之,再设置情境,用电脑播放《王羲之吃墨》的故事,学生看完后,再请他们体验王羲之为什么能成为古代著名的书法家,让他们去感悟王羲之有怎样的学习精神。
第二“知音入韵”环节则让学生以同桌互相读、打节拍读,让学生熟读经典名段,进入意境。
在第三“知意明理”环节则由老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故事的意思,然后开展讲故事的活动,采用争夺“故事大王”的头衔,上台比赛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文本的本意。
紧接着进入第四“活动体验”环节,请几组同学分别上台饰演叶公、子路、孔子三个角色,模仿当时的情境: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让参演同学和其他同学一起体验当时的文本中的情境:叶公显然是在问孔子的学生子路他的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子路不敢评价孔子?这是师道尊严造成的。在古代,学生是不能评价自己的老师的。不过,孔子作为老师也非常实在。学生不评价他,他自评了一番。这段文字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这个表演让学生深入体验孔子是一个勤奋好学,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能体味到无穷乐趣,是个典型的现实主义者和乐观主义者。后面还可以让学生继续分享一些勤奋好学的经典故事,从中受到启发。在最后的“澄心导行”环节,老师播放古典音乐,让学生先静心冥思,在本节课中的收获,从古人的言行中感悟要想学业有成,就必须勤奋好学,持之以恒的道理,让他们从此立志成才,制定计划,从现在做起,迈向成功。
本节课采用了创设多重情境和设置不同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国学文本中的情境,在体验中获得感悟,从而进一步明确文本的寓意,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行动,亦达到了本节课的体验式教学的目的。
我校在办学之初就实施打造“国学经典育人”的特色德育,进行国学校本课程建设,就开始尝试开设国学课,起初很多老师存在“重形式、轻结果”的教育思想,且多采用吟咏、诵读再加上一些解释的传统教学方式或者一些流于形式的活动,这样只是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没有起到国学教育的作用,且缺少让学生体验和感悟的过程,就很难让传统文化的精髓真正走入他们的内心,没有达到国学课的真正效果。
(二)实践效果分析
为此,针对以上现状,我校国学协同创新工作室成员在专家的指导下对国学课的模式进行改革,对国学课教学模式改革前后的课堂反馈情况进行了一系列问卷抽样调查,随机抽取全校50名三至六年级学生代表,并进行问卷回收统计。
从图2调查表中可以发现,在国学课堂模式改革前82%的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出发点是为了应付考试和升学所需或老师、父母的要求,这些因素无法让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体现。国学课堂模式改革后94%的学生是从自身出发,为了提升语文素养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而学习,这就给国学课堂模式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从图3调查表分析来看,在一般的国学课教学中,只有16%的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时常创新;24%的老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习对升学有帮助的知识,课堂上几乎没有创新,不在乎形式;32%的教师教学方式根本没有达到教学目标,课堂也没有创新,只要求死记硬背,课堂气氛沉闷,久而久之,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感;甚至还有28%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任务重的情况下选择将国学课占用,上其他主要科目。
通过,实施体验式国学课堂教学模式后,这一现象大大改观,86%的教师直接选择运用此模式上课,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每节课都让学生很期待,受到学生的欢迎。
从图4调查統计表中很明显看出,74%的学生不喜欢一般式的国学课,在授课教师的照本宣科下大部分不能理解所学国学文本的意思,这就直接导致国学课失去意义,然而在改变国学课的课堂模式之后,88%的学生很乐意上国学课,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老师课堂上的活动,在预设的情境中体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从课后学生的一日常规评比情况来看,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譬如:学生的文明礼仪、学习习惯等均有较大的改变,所以体验式国学课堂模式的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体验式国学课堂教学模式是通过改革传统的国学课堂教学来实现学生国学素养提升的。在传统的国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思维活动被忽略,甚至出现以教师代替学生自主思维的情况;教学停留在诵读、记忆性课堂教学层面,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低;忽视情感培养,缺乏应有的联系生活的意义和生命价值观,课堂失去了生命活力和创造特性。例如,许凤英的《国学经典“三环七步”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文中提到的国学课的模式,注重让学生以读来悟,是好的做法,但是整个课堂过多地诵读,则可能会让学生失去兴趣,而将导致国学课中的关键点“品”和“导”的时间不够,造成学生不能深入领悟国学文本的精髓,对最后让学生形成知行合一的目的可能就渐行渐远了。体验式国学课堂教学无疑是深化传统课堂教学的一剂良药。它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较,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乐于思考,勇于挑战,彰显活力,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更能体现素质教育的本义。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华夏儿女的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把中华民族精神道德的精髓植入到每个学生的心里。几年来,我们通过国学课、国艺班等各种渠道力争在我校实现这个目标,在国学课堂模式的研究中一直在不断努力,在摸索中前行,经过调研反馈,磨课反思,实践总结,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形成较为成熟的体验式国学课堂模式,受到学生的喜爱、家长的好评,也顺利通过了东莞市“十三五”课题立项。最让人欣喜的是,通过体验式国学课的开展,学生能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各项情境和活动中,从认知内容获得感悟,内化为实践行动,各项行为习惯得到较好地改善,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的育人效果。
诚然,在践行体验式国学课堂模式的路上,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部分教师的国学知识储备不够,国学素养较欠缺,对国学经典文本解读能力不足,导致学生在参与教师创设情境和设置活动环节中的引导点评不够,使得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不够深刻,影响知行合一的效果;对课堂效果的评价欠缺系统性等问题,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在现有的基础上将研究建立具有针对性、有效性、 独特性的国学经典教学的评价体系;进一步运用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的方法,对体验式国学课堂模式实施过程中的多类数据与素材进行量化处理和质性分析,以不断地优化此课堂模式,让学生更好地从中受益。
參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R].2014(3):26.
[2]季羡林.国学应该是“大国学”[J].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6):2-3.
[3]华云松.小学国学启蒙导读课教学模式研究[N].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4):6-7.
[4]许凤英.国学经典“三环七步”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广东教育综合,2013(5):23-24.
[5]杨智.论中小学国学经典教学模式及其理性建构[J].教学与管理,2014(9):31-32.
[6]王灿明.体验学习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05(12):14-17.
【关键词】体验式;国学课堂;教学模式;理论;实践
传统的课堂教育侧重于知识与意识形态教育,缺失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对青少年的人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导致青少年教育存在的问题相当突出,例如重知识、轻道德、图享受、常叛逆、易沮丧等问题。国学经典是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精髓,经典中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通过国学课堂中固定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进行系统地学习,能有效地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青少年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国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现状及特点
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具体为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为根基并涵盖后期各朝代的各类文化与学术。国学课堂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本,在课堂中通过各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国学经典,达到融会贯通,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效地渗透进课堂,教学模式则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在国学课堂教学模式方面有一些专家学者们进行过研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2012年华云松提出的《小学国学启蒙导读课教学模式研究》中采用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微观层次上构建了讲授—体知或研究—课外阅读指导—实践的教学模式,注重讲授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国学经典,开创了国学课教学模式的先河。
2013年许凤英提出了《国学经典“三环七步”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其基本思路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各种形式反复诵读,在流利诵读的基础上感悟其中的道理,并指导价值观的养成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方法,最后再背诵。其中的“三环”指“温故”“知新”“致用”“七步”指“回顾”“展示”“熟读”“悟意”“博引”“导行”“成诵”七个步骤。此教学模式比较全面,注重让学生以诵读来获得感悟,这个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2014年,杨智的《论中小学国学经典教学模式及其理性建构》 文中提出了评价、感悟、循环、文化熏陶、媒体辅助的教学模式,注重评价、感悟和熏陶,让学生从课堂中学习、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效果较好。
以上几种国学课堂教学模式为全国中小学开展国学课堂教育提供了较好的参考模式。这些研究重在通过国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品德修养,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在国学经典如何育人,如何让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相结合,真正起到浸润学生心田,陶冶学生情操,影响学生价值观形成方面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在学校教育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有些国学课堂模式可能会流于形式,没有注重设计有趣的课堂活动,让学生用各种方式去体验国学经典的魅力,缺乏有效的方式让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真正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
二、体验式国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
“体验式”教学是基于学生的“体验式”学习而采用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的基础在于身为教育主体的学生改变学习的方式,进而促使课堂教学的组织发生相应的调整,同时教师也相应地对课程目标、重难点和考核方式进行修正,配合学生的“体验式”学习。这种“体验式”学习“是指在某种特定的场景中,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反思内省,不断提升自我概念,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人格升华的团队活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要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走进课堂,让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短时间内较好地渗透进学生的思想,使其内化为实际行动,需要形成固定有效的体验式国学课堂教学模式。
(一)核心概念
“体验式国学课堂教学模式”是基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通过相对稳定的学习流程,启发诱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心灵体验、实践体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从认知内容获得感悟,内化为行动。让学生作为体验者完成从“入其脑-感其心-动其行”的特色德育课堂教学模式。
(二)具体内容
1. 体验式国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导(博文导趣)-读(知音入韵)-品(知意明理)-悟(活动体验)-行(澄心导行)是体验式国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文本意境,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用各种方式诵读文本,并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文本的内容,通过设置活动让学生进行多重体验、感悟并内化为实际行动。
2. 流程导图
(三)教学特点
体验式国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策略是:首先是创造一定的国学情境,给学生以感官刺激或心理準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然后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让学生进入与古人对话与交流的“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国学文本主体内容及思想,再设置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心灵、实践去主动参与体验,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实现思想的融合,并形成情感;最后让学生将体验结果表达出来,表达方式可以是口头语言,也可以是书面言语。因此,创设情境、设置活动、多重体验是体验式国学课堂教学的三个主要特点。
1. 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以心灵体验的方式进行。创设情境的途径多种多样,譬如通过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促使学生心灵上的激荡。从而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体验;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地品读国学文本的内容和思想,在此基础上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感情并生成意义。
2. 设置活动
通过角色扮演或讲故事等形式的活动,使学生融入到国学文本的情境之中,进行换位思考,真切地体验国学文本中的意境和作者的内心世界,促进认知的提高和自我情感的升华;运用学生喜欢的辩论、讨论等活动,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与情境,让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感悟,既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鉴别能力,又从中获得情感的熏陶和升华。
3. 多重体验
在授课过程中,把体验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中,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进行不同的体验。例如,“博文导趣”环节中运用古文字、成语、故事等不同的情境让学生进行体验,迅速进入情境,“知音入韵”环节中让学生运用各种方式进行诵读,体验语言的无穷魅力,进入知意明理环节的时候,让学生结合国学文本的内容联系生活中的实例进行体验,在活动体验环节则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进行体验感悟,最后的“澄心导行”环节让学生将本节课所学体验内化为实际行动,做到知行合一。
三、体验式国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性探索
(一)课堂教学实践
体验式国学课注重让学生在课堂上以不同的方式去体验,结合自身的生活去体验,从文本中获得的心灵感悟去体验,参与课堂的活动实践去体验,将不同的体验感悟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达到国学经典育人的目的。
在代表性课例《为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课堂中,第一“博文导趣”环节时先让学生读题,并述说对题目的理解,然后让同学欣赏著名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吸引学生的兴趣,导出作者王羲之,再设置情境,用电脑播放《王羲之吃墨》的故事,学生看完后,再请他们体验王羲之为什么能成为古代著名的书法家,让他们去感悟王羲之有怎样的学习精神。
第二“知音入韵”环节则让学生以同桌互相读、打节拍读,让学生熟读经典名段,进入意境。
在第三“知意明理”环节则由老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故事的意思,然后开展讲故事的活动,采用争夺“故事大王”的头衔,上台比赛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文本的本意。
紧接着进入第四“活动体验”环节,请几组同学分别上台饰演叶公、子路、孔子三个角色,模仿当时的情境: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让参演同学和其他同学一起体验当时的文本中的情境:叶公显然是在问孔子的学生子路他的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子路不敢评价孔子?这是师道尊严造成的。在古代,学生是不能评价自己的老师的。不过,孔子作为老师也非常实在。学生不评价他,他自评了一番。这段文字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这个表演让学生深入体验孔子是一个勤奋好学,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能体味到无穷乐趣,是个典型的现实主义者和乐观主义者。后面还可以让学生继续分享一些勤奋好学的经典故事,从中受到启发。在最后的“澄心导行”环节,老师播放古典音乐,让学生先静心冥思,在本节课中的收获,从古人的言行中感悟要想学业有成,就必须勤奋好学,持之以恒的道理,让他们从此立志成才,制定计划,从现在做起,迈向成功。
本节课采用了创设多重情境和设置不同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国学文本中的情境,在体验中获得感悟,从而进一步明确文本的寓意,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行动,亦达到了本节课的体验式教学的目的。
我校在办学之初就实施打造“国学经典育人”的特色德育,进行国学校本课程建设,就开始尝试开设国学课,起初很多老师存在“重形式、轻结果”的教育思想,且多采用吟咏、诵读再加上一些解释的传统教学方式或者一些流于形式的活动,这样只是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没有起到国学教育的作用,且缺少让学生体验和感悟的过程,就很难让传统文化的精髓真正走入他们的内心,没有达到国学课的真正效果。
(二)实践效果分析
为此,针对以上现状,我校国学协同创新工作室成员在专家的指导下对国学课的模式进行改革,对国学课教学模式改革前后的课堂反馈情况进行了一系列问卷抽样调查,随机抽取全校50名三至六年级学生代表,并进行问卷回收统计。
从图2调查表中可以发现,在国学课堂模式改革前82%的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出发点是为了应付考试和升学所需或老师、父母的要求,这些因素无法让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体现。国学课堂模式改革后94%的学生是从自身出发,为了提升语文素养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而学习,这就给国学课堂模式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从图3调查表分析来看,在一般的国学课教学中,只有16%的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时常创新;24%的老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习对升学有帮助的知识,课堂上几乎没有创新,不在乎形式;32%的教师教学方式根本没有达到教学目标,课堂也没有创新,只要求死记硬背,课堂气氛沉闷,久而久之,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感;甚至还有28%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任务重的情况下选择将国学课占用,上其他主要科目。
通过,实施体验式国学课堂教学模式后,这一现象大大改观,86%的教师直接选择运用此模式上课,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每节课都让学生很期待,受到学生的欢迎。
从图4调查統计表中很明显看出,74%的学生不喜欢一般式的国学课,在授课教师的照本宣科下大部分不能理解所学国学文本的意思,这就直接导致国学课失去意义,然而在改变国学课的课堂模式之后,88%的学生很乐意上国学课,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老师课堂上的活动,在预设的情境中体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从课后学生的一日常规评比情况来看,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譬如:学生的文明礼仪、学习习惯等均有较大的改变,所以体验式国学课堂模式的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体验式国学课堂教学模式是通过改革传统的国学课堂教学来实现学生国学素养提升的。在传统的国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思维活动被忽略,甚至出现以教师代替学生自主思维的情况;教学停留在诵读、记忆性课堂教学层面,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低;忽视情感培养,缺乏应有的联系生活的意义和生命价值观,课堂失去了生命活力和创造特性。例如,许凤英的《国学经典“三环七步”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文中提到的国学课的模式,注重让学生以读来悟,是好的做法,但是整个课堂过多地诵读,则可能会让学生失去兴趣,而将导致国学课中的关键点“品”和“导”的时间不够,造成学生不能深入领悟国学文本的精髓,对最后让学生形成知行合一的目的可能就渐行渐远了。体验式国学课堂教学无疑是深化传统课堂教学的一剂良药。它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较,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乐于思考,勇于挑战,彰显活力,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更能体现素质教育的本义。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华夏儿女的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把中华民族精神道德的精髓植入到每个学生的心里。几年来,我们通过国学课、国艺班等各种渠道力争在我校实现这个目标,在国学课堂模式的研究中一直在不断努力,在摸索中前行,经过调研反馈,磨课反思,实践总结,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形成较为成熟的体验式国学课堂模式,受到学生的喜爱、家长的好评,也顺利通过了东莞市“十三五”课题立项。最让人欣喜的是,通过体验式国学课的开展,学生能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各项情境和活动中,从认知内容获得感悟,内化为实践行动,各项行为习惯得到较好地改善,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的育人效果。
诚然,在践行体验式国学课堂模式的路上,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部分教师的国学知识储备不够,国学素养较欠缺,对国学经典文本解读能力不足,导致学生在参与教师创设情境和设置活动环节中的引导点评不够,使得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不够深刻,影响知行合一的效果;对课堂效果的评价欠缺系统性等问题,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在现有的基础上将研究建立具有针对性、有效性、 独特性的国学经典教学的评价体系;进一步运用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的方法,对体验式国学课堂模式实施过程中的多类数据与素材进行量化处理和质性分析,以不断地优化此课堂模式,让学生更好地从中受益。
參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R].2014(3):26.
[2]季羡林.国学应该是“大国学”[J].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6):2-3.
[3]华云松.小学国学启蒙导读课教学模式研究[N].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4):6-7.
[4]许凤英.国学经典“三环七步”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广东教育综合,2013(5):23-24.
[5]杨智.论中小学国学经典教学模式及其理性建构[J].教学与管理,2014(9):31-32.
[6]王灿明.体验学习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05(12):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