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心育文化”视域下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助于当前高职生成长、成才的需要,通过对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深入调研分析,针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融入到教育的各个阶段。以提升高职生的心理品质,完善其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心育文化;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模式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高等教育的共性,也有自身鲜明的个性。在“心育文化”视域下,要想做好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必须把握好高職生的心理特征,构建行之有效的模式,做到机制健全、有的放矢。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资源和实施路径进行有效优化整合,构建起切实可行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真正将“内趋式”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全过程,实现高职生心灵的和谐发展,继而转变为高职院校的一种理念——使学生身心健康地走向社会,一路阳光相伴 !
一、“心育文化”视域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 “心育文化”视域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尚无普适性模式
“心育文化”视域下,高校更加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功能,从育“全人”的角度出发,不断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在我国,对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起步比较晚,目前尚无通用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国内有一些学者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过研究,如: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探讨;构建具有行业特色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高职院校特殊群体(女生、贫困生、学习困难学生等)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研究在一些方面促进了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但是在“心育文化”视域下,上述研究还不能解决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系统性研究、不能形成通用模式,缺乏普适性等。
(二)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
调研结果表明,多数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建设方面投入不够,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引起相关院校的足够重视。整体上讲,各高职院校都设有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也会有具体负责该项工作的老师,但专职做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数量却远远不够。从师资队伍建设、咨询师的培训培养方面,多数高职院校做得不够到位。从而导致开设心理必修课面临师资短缺的现实难题,咨询师数量不能满足学生的日常咨询需求的局面。更有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落实不到位,心理健康场地建设方面也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这些现象反映出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
二、构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重要意义
(一)在“心育文化”视域下,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助于培养高职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其正视挫折,提升生活质量
大量的调研结果表明,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角色转变、学习适应、人际关系适应、恋爱问题、挫折心理、择业心理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就其产生的根源是多方面的,客观上有家庭的因素,有学校的因素,也有社会的因素。主观上,高职生大多处在18至22岁之间,生理发育已经成熟,而心理正处在走向成熟的转变期,这个时期的高职生有着各方面消极与积极的心理特点,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内心矛盾与冲突。如果这些矛盾与冲突过于激烈与持久,高职生的心理平衡就会遭到破坏。一般来讲,高职院校有其较强的行业依托性,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下,期待建立一种面向全体高职生,以预防和发展为目标,促进高职生整体心理素质不断提高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二)在“心育文化”视域下,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助于开发高职生的心理潜能,使其获得全面发展,实现人格的完善
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重视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其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仅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新课题,它对于促进高职学生的潜能开发、素质提升和人格完善,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顺利地走向职场,并获得职业的成长、发展与成功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在“心育文化”视域下,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助于高职院校创建良好而和谐的育人环境,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在心育文化视域下,在实际育人过程中,高职院校更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呵护学生的心灵,增强心育文化的育人效果,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更加过硬的高技能人才。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有效整合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为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心育文化”视域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一)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心理育人理念,兼顾高职生心理特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总体上,高职学生与本科生在年龄、家庭成长环境等方面并无差异,但在学习能力、抗挫折能力等方面却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招生录取时,高职生属于最后一批录取,在平时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自控能力方面普遍与本科生存在差距。针对这样的一个群体,在呵护心灵方面更要注重“因材施教”。高职院校要针对高职生的特点、专业差异,制定适合他们成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尤其是在高职生的弱项上下功夫。通过走访调研发现,高职生普遍缺乏自信,在进入高职以前,他们经常被认为不爱学习、成绩不够好,父母、师长给予的正向评价不够多,有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就经常被父母指责:你学习不努力,考个高职算了!在学生心里已经留下了负面的印记:我不是一个会学习的人!对于多数高职生来说,高职阶段是他们走向社会的过度时期,个体依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依然可以找回自信,在专业学习不同于应试教育的阶段让自己成长起来,为接下来的人生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六大体系
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入学初、学习中、毕业前各具不同需求的高职教育的各个阶段。具体为构建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保障体系、宣传体系、教育咨询体系、危机干预体系、教学、科研体系、社会服务体系等。
1.保障体系
一是组织保障。高职院校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任组长;高职院校还要成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由院党委书记亲任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任副组长,组员由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各职能部门领导组成,一旦发生心理危机事件,立即启动预警机制。同时,为了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要制定一系列制度:如《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暂行办法》、《心理辅导站工作职责》等。用制度来明确学生发生危机事件后的处理原则、方法和流程,以便工作中有章可循,避免随意处置,从而充分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而有序地进行。
二是人员保障。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人员保障是开展工作的关键。从总体上讲,要抓好几支队伍建设。首先要重视专职心理教师的队伍建设,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5000的标准配备专职心理教师,负责整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次,要重视心理必修课的教学队伍建设,从学院层面培养一支专业素质过硬、责任心强的师资队伍,教师的待遇不低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待遇。第三是抓好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面向学生工作队伍,鼓励大家报考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要求从事一线辅导员工作的全体教师都要参加培训,对于获得资格证书者的培训费用等予以报销。第四是抓好班级心理委员、朋辈辅导员队伍建设,开设班级心理委员限制选修课、朋辈辅导员心理技能培训课等,使活跃在学生中的这个心理工作队伍具备一定的预警敏感性,掌握一定的心理技能,成为全校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有力支撑。
三是硬件保障。从场地资源上讲个高职院校应设有咨询室、放松室、宣泄室、团体训练室和公寓心理咨询室、户外拓展场地等心理关怀场所等。从设备上讲,应具有相应的心理调适等设备等,为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必要的硬件环境和设备保障。
四是经费保障。高职院校应每年按人均不低于10元的标准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心理教师的培训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硬件添置、场地改造等按实际需要另行划拨。
2.宣传体系网络服务体系
现阶段,高职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再是“谈心色变”了,更多是能够理解一些心理现象了。高职院校在宣传手段方面除了常规的媒介,还需要迎合高职生的兴趣需求。在利用橱窗、宣传板、宣传册的同时,必须占领网络阵地。因此,各高职院校要有自己的心理网站,由专职心理教师进行把关管理,这样既便利了学校层面的心理普查、心理测试,同时又可以做好全面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工作。
3.教育咨询体系
各高職院校应健全教育咨询体系,在工作日有咨询师坐班,双休日设有网络咨询、电话咨询等,为呵护学生心灵提供最大的便利。从调研中发现,个体咨询毕竟是少数学生的需求,大量的学生需要的心理教育引导。因而,各类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讲座在高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4.危机干预体系
高职院校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举足轻重。结合各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形成行之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流程图。在流程图中体现出各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开展危机干预,同时对危机后的相关处理工作也做出明确分工,对个体及相关群体的后续跟踪服务工作做出安排。
5.教学、科研体系
调研中发现,开设心理选修课的高职院校比比皆是,而开必修课并且开足课时的并不多。课堂是心理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一些对个体的、针对性强的教育放在整体层面上来讲,更具有教育意义。课堂教学可以进一步全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达到全员受教育的目的;科研可以进一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改进心理教学,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构建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学科研体系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6.交流服务体系
针对高职院校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老师,学校提供一定的交流平台。这样可以使老师们将堆积在心理的“垃圾”及时抖掉,轻装上阵,更好地服务学生。各高职院校,定期开展案例交流、研讨等,可以有效促进各院校之间取长补短。高职院校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社会活动,普及心理知识,服务更多的社会群体,创造更为和谐的社会心理氛围。
(三)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四级网络体系有助于各级网络联动,有效开展各项教育工作,实施危机干预。具体四级网络为院心理中心—各系心理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寝室长,其中,心理中心负责指导、统筹安排全院性的心理健康工作;各系辅导站负责本系学生的心理教育与指导;班级心理委员负责本班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寝室长负责寝室内部的心理晴雨监控,重点工作是及时传递预警信息。这个金字塔型的网络,实现了从教师到学生、从教学区到生活区的全覆盖,实施24小时信息畅通制度。对于各项制度的执行、活动的开展、心里异常情况的及时反馈、心理危机干预等,四级网络能够及时发挥作用。
以高职院校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前提,构建适合高职生心理健康的科学模式,将对培育高职生健康心理、推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起到无不裨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建斌.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改革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
[2]王少群,金益文.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应对策略[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1).
[3]杨酥,武成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索[J].理论导刊,2011,(3).
作者简介:
董敏杰(1974-),女,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
基金项目:
本文是浙江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校科研项目《“心育文化”视域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201330153。
【关键词】心育文化;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模式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高等教育的共性,也有自身鲜明的个性。在“心育文化”视域下,要想做好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必须把握好高職生的心理特征,构建行之有效的模式,做到机制健全、有的放矢。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资源和实施路径进行有效优化整合,构建起切实可行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真正将“内趋式”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全过程,实现高职生心灵的和谐发展,继而转变为高职院校的一种理念——使学生身心健康地走向社会,一路阳光相伴 !
一、“心育文化”视域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 “心育文化”视域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尚无普适性模式
“心育文化”视域下,高校更加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功能,从育“全人”的角度出发,不断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在我国,对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起步比较晚,目前尚无通用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国内有一些学者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过研究,如: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探讨;构建具有行业特色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高职院校特殊群体(女生、贫困生、学习困难学生等)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研究在一些方面促进了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但是在“心育文化”视域下,上述研究还不能解决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系统性研究、不能形成通用模式,缺乏普适性等。
(二)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
调研结果表明,多数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建设方面投入不够,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引起相关院校的足够重视。整体上讲,各高职院校都设有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也会有具体负责该项工作的老师,但专职做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数量却远远不够。从师资队伍建设、咨询师的培训培养方面,多数高职院校做得不够到位。从而导致开设心理必修课面临师资短缺的现实难题,咨询师数量不能满足学生的日常咨询需求的局面。更有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落实不到位,心理健康场地建设方面也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这些现象反映出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
二、构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重要意义
(一)在“心育文化”视域下,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助于培养高职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其正视挫折,提升生活质量
大量的调研结果表明,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角色转变、学习适应、人际关系适应、恋爱问题、挫折心理、择业心理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就其产生的根源是多方面的,客观上有家庭的因素,有学校的因素,也有社会的因素。主观上,高职生大多处在18至22岁之间,生理发育已经成熟,而心理正处在走向成熟的转变期,这个时期的高职生有着各方面消极与积极的心理特点,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内心矛盾与冲突。如果这些矛盾与冲突过于激烈与持久,高职生的心理平衡就会遭到破坏。一般来讲,高职院校有其较强的行业依托性,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下,期待建立一种面向全体高职生,以预防和发展为目标,促进高职生整体心理素质不断提高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二)在“心育文化”视域下,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助于开发高职生的心理潜能,使其获得全面发展,实现人格的完善
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重视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其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仅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新课题,它对于促进高职学生的潜能开发、素质提升和人格完善,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顺利地走向职场,并获得职业的成长、发展与成功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在“心育文化”视域下,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助于高职院校创建良好而和谐的育人环境,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在心育文化视域下,在实际育人过程中,高职院校更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呵护学生的心灵,增强心育文化的育人效果,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更加过硬的高技能人才。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有效整合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为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心育文化”视域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一)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心理育人理念,兼顾高职生心理特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总体上,高职学生与本科生在年龄、家庭成长环境等方面并无差异,但在学习能力、抗挫折能力等方面却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招生录取时,高职生属于最后一批录取,在平时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自控能力方面普遍与本科生存在差距。针对这样的一个群体,在呵护心灵方面更要注重“因材施教”。高职院校要针对高职生的特点、专业差异,制定适合他们成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尤其是在高职生的弱项上下功夫。通过走访调研发现,高职生普遍缺乏自信,在进入高职以前,他们经常被认为不爱学习、成绩不够好,父母、师长给予的正向评价不够多,有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就经常被父母指责:你学习不努力,考个高职算了!在学生心里已经留下了负面的印记:我不是一个会学习的人!对于多数高职生来说,高职阶段是他们走向社会的过度时期,个体依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依然可以找回自信,在专业学习不同于应试教育的阶段让自己成长起来,为接下来的人生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六大体系
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入学初、学习中、毕业前各具不同需求的高职教育的各个阶段。具体为构建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保障体系、宣传体系、教育咨询体系、危机干预体系、教学、科研体系、社会服务体系等。
1.保障体系
一是组织保障。高职院校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任组长;高职院校还要成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由院党委书记亲任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任副组长,组员由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各职能部门领导组成,一旦发生心理危机事件,立即启动预警机制。同时,为了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要制定一系列制度:如《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暂行办法》、《心理辅导站工作职责》等。用制度来明确学生发生危机事件后的处理原则、方法和流程,以便工作中有章可循,避免随意处置,从而充分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而有序地进行。
二是人员保障。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人员保障是开展工作的关键。从总体上讲,要抓好几支队伍建设。首先要重视专职心理教师的队伍建设,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5000的标准配备专职心理教师,负责整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次,要重视心理必修课的教学队伍建设,从学院层面培养一支专业素质过硬、责任心强的师资队伍,教师的待遇不低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待遇。第三是抓好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面向学生工作队伍,鼓励大家报考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要求从事一线辅导员工作的全体教师都要参加培训,对于获得资格证书者的培训费用等予以报销。第四是抓好班级心理委员、朋辈辅导员队伍建设,开设班级心理委员限制选修课、朋辈辅导员心理技能培训课等,使活跃在学生中的这个心理工作队伍具备一定的预警敏感性,掌握一定的心理技能,成为全校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有力支撑。
三是硬件保障。从场地资源上讲个高职院校应设有咨询室、放松室、宣泄室、团体训练室和公寓心理咨询室、户外拓展场地等心理关怀场所等。从设备上讲,应具有相应的心理调适等设备等,为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必要的硬件环境和设备保障。
四是经费保障。高职院校应每年按人均不低于10元的标准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心理教师的培训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硬件添置、场地改造等按实际需要另行划拨。
2.宣传体系网络服务体系
现阶段,高职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再是“谈心色变”了,更多是能够理解一些心理现象了。高职院校在宣传手段方面除了常规的媒介,还需要迎合高职生的兴趣需求。在利用橱窗、宣传板、宣传册的同时,必须占领网络阵地。因此,各高职院校要有自己的心理网站,由专职心理教师进行把关管理,这样既便利了学校层面的心理普查、心理测试,同时又可以做好全面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工作。
3.教育咨询体系
各高職院校应健全教育咨询体系,在工作日有咨询师坐班,双休日设有网络咨询、电话咨询等,为呵护学生心灵提供最大的便利。从调研中发现,个体咨询毕竟是少数学生的需求,大量的学生需要的心理教育引导。因而,各类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讲座在高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4.危机干预体系
高职院校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举足轻重。结合各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形成行之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流程图。在流程图中体现出各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开展危机干预,同时对危机后的相关处理工作也做出明确分工,对个体及相关群体的后续跟踪服务工作做出安排。
5.教学、科研体系
调研中发现,开设心理选修课的高职院校比比皆是,而开必修课并且开足课时的并不多。课堂是心理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一些对个体的、针对性强的教育放在整体层面上来讲,更具有教育意义。课堂教学可以进一步全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达到全员受教育的目的;科研可以进一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改进心理教学,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构建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学科研体系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6.交流服务体系
针对高职院校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老师,学校提供一定的交流平台。这样可以使老师们将堆积在心理的“垃圾”及时抖掉,轻装上阵,更好地服务学生。各高职院校,定期开展案例交流、研讨等,可以有效促进各院校之间取长补短。高职院校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社会活动,普及心理知识,服务更多的社会群体,创造更为和谐的社会心理氛围。
(三)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四级网络体系有助于各级网络联动,有效开展各项教育工作,实施危机干预。具体四级网络为院心理中心—各系心理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寝室长,其中,心理中心负责指导、统筹安排全院性的心理健康工作;各系辅导站负责本系学生的心理教育与指导;班级心理委员负责本班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寝室长负责寝室内部的心理晴雨监控,重点工作是及时传递预警信息。这个金字塔型的网络,实现了从教师到学生、从教学区到生活区的全覆盖,实施24小时信息畅通制度。对于各项制度的执行、活动的开展、心里异常情况的及时反馈、心理危机干预等,四级网络能够及时发挥作用。
以高职院校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前提,构建适合高职生心理健康的科学模式,将对培育高职生健康心理、推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起到无不裨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建斌.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改革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
[2]王少群,金益文.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应对策略[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1).
[3]杨酥,武成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索[J].理论导刊,2011,(3).
作者简介:
董敏杰(1974-),女,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
基金项目:
本文是浙江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校科研项目《“心育文化”视域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20133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