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越来越收到教育界的关注,落脚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也主动地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渗透到小学数学课堂中,试图转变原来的数学课堂与生活相互分离的教学状况,然而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对有效的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探究,本文分别从挖掘生活化教学素材、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及优化教学方法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今后的实践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生活化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师中将对生活的体察渗透其中,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背景,并将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终实现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教学目的,使学生获得实质性的进步。然而,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虽然对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有了普遍认同,但由于一些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理念的真正内涵以及实施方法具有一定的曲解,还不能处理好教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使得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因而,笔者结合自身数学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挖掘生活素材,奠定教学基础
小学数学生活化对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价值追求来自于数学与生活两者之间的关系,数学与生活不分先后,也不分孰重,必须两者兼容整合,使其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有意识地挖掘、搜集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并对其进行合理整合、加工,对其实施数学化的处理,与书面知识融合,从而成为易于学生接受并快速掌握的生活化的知识。教师可以研究教材,明确教学内容,确立教学目标再运用生活化素材将知识进行处理,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例如,针对“圆的认识”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运用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的例子,为学生呈现熟悉的圆形图案,让学生观察寻找并结合自身的经验,谈一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圆形的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为什么车轮一定是圆形的,使学生围绕圆形的话题自由表达,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利用课件展示有关圆的欣赏图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在对百分比相关的教学,教师则可以以生活中学生常见的事物为例,带领学生探讨食物中所含营养物质的百分比实施教学,从而为教学打好基础
二、创设生活情境,促进思维探索
创设有效的、多元的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就是在对书本知识实施生活化的处理之上,再进一步深化开展的教学工作。将书本上单一、零碎的知识点以生活化的素材表示,使之共同构筑成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将数学单个、静态的知识点转化成动态的、还具有联系性与发展性的画面或者影像,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置身于生活化的学习活动背景中,为学生营造想象、实践操作的机会与平台,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知识应用意识。
例如,针对比例相关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生活中的比例入手,为学生呈现常见的比例关系,如人体身高與脚长的比例、照片与真实身高存在的比例、摄像构造时遵循的黄金比例等,增强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熟悉感,带领学生从日常生活入手学习知识。接着,教师可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假设学生是一名建筑工程师,需要根据建筑图纸运算出实际建筑物的高度,教师提供问题情境需要的条件,使学生思考计算出结果,在有趣的生活情境中学生会具有更高的思考兴致,进而促进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效率。
三、优化教学方法,增强知识理解
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思维策略,要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教学,教师就需要优化自身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亲身经历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成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理解解决的过程,而不是强硬地向学生灌输,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改善自身的教学方法,在生活化情境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探讨、设置巧妙有效的问题等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全面增强学生的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增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数据处理”一课的教学中,从生活中常见的数据入手,教师组织学生自由分组协作,共同统计本班级学生的身高数据,每组小组长负责将本组成员的身高情况汇总到教师手中,教师再将总的数据展示给学生,成员分工协作对数据进行整理归纳,绘制恰当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在合作中处理与数据。针对“观察物体”的教学,教师则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现直观形象的立体图形,或者用学生熟悉的积木作为教实物道具,学生对自己喜欢的玩具则更愿意参与到物体观察活动中来,进而更容易地习得新知,提升空间感。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应当力求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全面地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数学学习中抓紧树立生活化的理念,学会构建生活与数学学习的联系,进而有效发挥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促进数学课堂的改革,培养优秀的数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玲.新课程环境下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讨[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2017,(1):92-93.
[2] 尹士华.探索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J].华夏教师,2018,(1):65.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生活化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师中将对生活的体察渗透其中,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背景,并将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终实现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教学目的,使学生获得实质性的进步。然而,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虽然对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有了普遍认同,但由于一些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理念的真正内涵以及实施方法具有一定的曲解,还不能处理好教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使得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因而,笔者结合自身数学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挖掘生活素材,奠定教学基础
小学数学生活化对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价值追求来自于数学与生活两者之间的关系,数学与生活不分先后,也不分孰重,必须两者兼容整合,使其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有意识地挖掘、搜集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并对其进行合理整合、加工,对其实施数学化的处理,与书面知识融合,从而成为易于学生接受并快速掌握的生活化的知识。教师可以研究教材,明确教学内容,确立教学目标再运用生活化素材将知识进行处理,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例如,针对“圆的认识”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运用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的例子,为学生呈现熟悉的圆形图案,让学生观察寻找并结合自身的经验,谈一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圆形的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为什么车轮一定是圆形的,使学生围绕圆形的话题自由表达,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利用课件展示有关圆的欣赏图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在对百分比相关的教学,教师则可以以生活中学生常见的事物为例,带领学生探讨食物中所含营养物质的百分比实施教学,从而为教学打好基础
二、创设生活情境,促进思维探索
创设有效的、多元的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就是在对书本知识实施生活化的处理之上,再进一步深化开展的教学工作。将书本上单一、零碎的知识点以生活化的素材表示,使之共同构筑成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将数学单个、静态的知识点转化成动态的、还具有联系性与发展性的画面或者影像,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置身于生活化的学习活动背景中,为学生营造想象、实践操作的机会与平台,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知识应用意识。
例如,针对比例相关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生活中的比例入手,为学生呈现常见的比例关系,如人体身高與脚长的比例、照片与真实身高存在的比例、摄像构造时遵循的黄金比例等,增强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熟悉感,带领学生从日常生活入手学习知识。接着,教师可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假设学生是一名建筑工程师,需要根据建筑图纸运算出实际建筑物的高度,教师提供问题情境需要的条件,使学生思考计算出结果,在有趣的生活情境中学生会具有更高的思考兴致,进而促进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效率。
三、优化教学方法,增强知识理解
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思维策略,要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教学,教师就需要优化自身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亲身经历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成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理解解决的过程,而不是强硬地向学生灌输,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改善自身的教学方法,在生活化情境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探讨、设置巧妙有效的问题等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全面增强学生的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增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数据处理”一课的教学中,从生活中常见的数据入手,教师组织学生自由分组协作,共同统计本班级学生的身高数据,每组小组长负责将本组成员的身高情况汇总到教师手中,教师再将总的数据展示给学生,成员分工协作对数据进行整理归纳,绘制恰当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在合作中处理与数据。针对“观察物体”的教学,教师则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现直观形象的立体图形,或者用学生熟悉的积木作为教实物道具,学生对自己喜欢的玩具则更愿意参与到物体观察活动中来,进而更容易地习得新知,提升空间感。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应当力求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全面地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数学学习中抓紧树立生活化的理念,学会构建生活与数学学习的联系,进而有效发挥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促进数学课堂的改革,培养优秀的数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玲.新课程环境下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讨[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2017,(1):92-93.
[2] 尹士华.探索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J].华夏教师,2018,(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