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由卫生部十年百项计划VSD技术项目推广组主办的“十年百项”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中期总结会,于2012年4月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卫生部十年百项计划VSD技术项目推广组主办的“十年百项”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中期总结会,于2012年4月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
其他文献
患者女,24岁.因"胸部以下麻木伴双下肢无力4年"入院.查体:双下肢肢体肌力Ⅲ级,肌张力增高,胸骨角平面以下深、浅感觉均减退,脊柱四肢无畸形,胸背部皮肤检查未见异常MRI:第2~6胸椎体平面脊髓背侧可见一类椭圆形占位性病变,病变腹侧部分呈T1像低信号T2像稍低信号,背侧部分呈T1及T2均为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腹侧病灶呈不均匀轻度强化.脊髓显著受压向左前方移位。
目的 观察大鼠胚胎器官原基(后肾、胸腺)异种移植后的生长发育,作移植后肾、胸腺的形态检查,并检测移植后肾的功能.方法 取受孕第15天(E15)的Lewis大鼠胚胎后肾或胸腺分别植入Balb/c裸小鼠腹腔大网膜及肾包膜下,观察至移植术后第16周.移植术后第5周作移植后肾、胸腺的形态检查,并检测移植后肾的功能.结果 E15 Lewis大鼠胚胎后肾及胸腺在受体裸小鼠腹腔内发育增大明显,后肾伴有包裹性积液
2011年5月20-22日在广州召开的“全国显微创伤骨科学术会议暨穿支皮瓣命名原则专题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就穿支皮瓣的定义、命名原则进行了讨论,现将部分专家的意见整理于下,希望大家继续讨论、思考,以便日后达成共识.张世民(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email protected]):穿支皮瓣指仅以管径细小的皮肤穿支血管(穿动脉和穿静脉)直接供血的岛状轴型皮瓣.穿支皮瓣的特征是以穿支血
目的 探讨总结应用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足踝侧方软组织合并内、外踝组织缺损中重建踝关节稳定性的疗效与作用.方法 对13例因足踝侧方软组织合并内、外踝组织缺损伤病例应用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将组织瓣中的阔筋膜两侧部分折叠与受区相邻软组织间断缝合固定,旋股外侧血管降支与受区血管吻合,移植股前外侧肌皮瓣面积最大为20 cm×12 cm,术后3个月石膏继续固定维持踝关节于功能位.随访时间1.5至20年.从患者主
指端皮肤缺损是手部常见损伤,常用腹部皮瓣、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或游离趾腹皮瓣等修复,但各种皮瓣均有其优劣之处[1].指固有动脉背侧支岛状皮瓣是一个较新型皮瓣,解剖方便、不损伤手指主要血管[2].我们自2003年2月至2008年10月应用该皮瓣修复指端缺损效果满意。
目的 探讨应用几丁糖复合聚乙烯醇神经导管,修复大鼠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健康sD大鼠27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9只。分别用几丁糖复合聚乙烯醇神经导管桥接、硅胶管和自体神经逆行原位移植修复大鼠坐骨神经15mm缺损。在术后12周进行大体观察、肌肉湿重和肌纤维横截面积、组织学观察和神经示踪检查评价神经再生。结果术后12周时:A组再生神经已通过1.5cm的缺损且再生神经直径较粗,达到正常神经的直径。
在治疗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中,应用带蒂掌背皮瓣进行修复是常用的方法之一,然而,有时临床上因为掌背动脉血管的变异,在施行掌背皮瓣游离手术完毕后未见皮瓣有良好的血供,往往会导致手术失败。2010年3月至2010年9月,我科遇到掌背皮瓣动脉血管变异2例,经改用动脉化静脉皮瓣解决,皮瓣存活,修复效果满意。
目的 探讨带蒂皮瓣联合负压封闭引流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治疗体会.方法 自2010年9月至2011年3月,共收治四肢软组织缺损病例9例,创面经封闭负压吸引7~ 10d后,再次手术行腓肠肌皮瓣或带深筋膜蒂皮瓣局部转移修复.结果 9例均顺利成活,创面一期修复.术后随访5~7个月,皮瓣移植区组织及植皮区全部成活,色泽、质地外观满意.患肢恢复一般触、痛觉,冷热觉,活动功能良好.结论 采用带蒂皮瓣联
目的 探讨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重建皮瓣感觉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3年6月至2009年7月,对下肢远端外伤软组织缺损34例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切取皮瓣范围4 cm×5 cm~10 cm×15 cm.结果 术后除了1例坏死,其余33例皮瓣全部成活,经5个月~6年(平均3.3年)随访,均有一定程度的感觉恢复.结论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质地良好,手术切取操作简便
导航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能够精确地绘制路线图,并通过它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安全、快速的到达目的地,完成使命.在显微外科历史上,第一个尝试绘制人全身皮肤动脉血管分布图的是法国的Manchot(1889年)[1].40年后,Salmon[2]介绍了最原始血管灌注法,其通过血管内注射混合石墨氧化物后在X线照射后清晰显影.随着皮瓣外科的发展,Milton(1970年)[3]阐明了皮瓣成活与其血供方有关,明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