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疏松砂岩油藏合理压力场 提高开发效果

来源 :中国科技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niao09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针对特高含水期正韵律油层目前存在高液量高含水低产能的状况,以控制水油流动能力,提高波及系数,调整压力场为突破,探索合理水油流动能力,提高平面层间低渗低压区域剩余油流动能力,通过对11口水井和17口油井进行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流度比;流度比;水相渗透率;压力场;过流面积
  分类号:TE348
  1 概 况
  孤东油田六区54-68单元,1986年10月注水,初期采用212m*212m反九点面积注水井网,1991年5月调整为采用106m*212m规则行列注采井网开发,平均有效厚度6.7米,地质储量 283 万吨,属于辫状河流相沉积,是砂泥岩正韵律亲水油藏。平均渗透率1076*10-3平方微米,平均孔隙度33.9%,原始地层压力13.1MPa,饱和压力7.75MPa,油层埋藏深度在 1340-1446米,原始含油饱和度65%,油井动液面基本在井口,平均采液强度 15.1t/m.d。由于井网较完善,长期强注强采,油井携砂能力强,地层亏空造成油井实际渗透率值高,油层底部水淹严重,油层上部注水波及系数小,剩余油的流动能力差,剩余油相对富集。平面压力不均,水淹差异大,油砂体中部压力高,油砂体边部及部分低压区域剩余油较富集。因此,提出降压强排,调整平面层间压力场,并高充石英砂,改善油层孔隙,从而降低水的流动能力的实验。
  2 降低水的流动能力的理论依据
  通常用水,油流度及水油流度比来描述水油流动能力及差异。水油流度比M定义为
  λw kw ?o 式中 λw -----水的流度
  M= = ×
  λo ko ?w λo ----油的流度
  由于水流动能力大于油流动能力,出现明显的粘滞指进现象。流度比越大,指进越严重。波及程度越差。特高含水期在水油粘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随着驱替的进行,含水饱和度上升,油相渗透率和水相渗透率发生变化,水油流度比发生变化。其原因在于,当地层中含水饱和度达到一定数值后,波及区的油失去连续性,变成分散的油滴分布在岩石孔隙中,这些油难以流动或被采出,而未被波及的油分布于岩性差的区域中。造成水流动能力大大高于油流动能力的实质是水以连续相形式在大孔道中畅流。正韵律油藏,由于油水粘度的差异大,在驱动压差不大时重力分离使得油层下部高渗带的水容易流动,在底部大部分水淹后,底部水饱和度高,水相渗透率增大,从而使油层纵向上的流度比产生差异,导致纵向波及系数变差,油层底部水相渗透率大,油层上部剩余油富集。根据流度比的概念,若M=1,表明水油流动能力相同;若M〈1,表明油的流动能力比水强;若 M>1,则表明水的流动能力比油强。特高含水期,油水的粘度变化不大,从公式知,只要通过降低水相渗透率可实现剩余油的挖潜,由达西定律可知
  QμL
  k =
  A ( p1 –p2 )
  那么降低水相渗透率可以通过 1.控制流量Q和 p1 –p2 值 ,改善压力场。
  2.控制流体过流面积,对岩石孔隙进行改造。
  3 矿场应用
  3.1降水提液,合理调整平面层间压力场
  选取六区东南中部实验区实施整体降水,均衡平面层间压力,降水提液并举,采取控制高液井,提高低液井液量为宗旨,控制水流速度。同时减少了携砂量。共选取水井12口,日注量由3039 m3。降至1927 m3 ,水量下降1112 m3 。液量下降501吨,在降水过程中积极采取提液措施,实施调参4口、洗井3口、低效1口,日增液156吨,日增油4.1吨,来弥补降水带来的产量波动。同时对5455层进行了均衡压力的调整。
  六区54 和55层分层状况调查表
  层位 注采比 累计注采比 平均砂厚 平均渗透率 含水状况 平均日液
  54 0.68 0.52 5.7 966 94.74 91.7
  55 1.36 1.08 8.2 1240 97.8 121.6
  对比主力油层5455层,存在明显的层间差异。54层油层发育相对较差,平均砂厚及渗透率都不及55层,水淹及注采状况也极不均衡,54层累计注采比0.68 ,含水94.7% ,55层累计注采比1.08,含水97.8% 。同时针对54与55层层间压力不均,水淹程度差异大,以均衡层间压力为主,加大层间调整力度。实施偏调6口井,55层降水820 m3。如水井 31-434于4月23日实施偏调,54 层由90 m3调至150 m3,55层由100 m3调至40 m3,使连通油井33-434和32-2443日油由6.3吨上升到7.1吨。通过第一阶段实验,单元平均单井日产液量由60.8吨下降到45.2吨,单井日油由3.5吨下降到3.3吨。平均地层压力由14.99下降到12.69Mpa,流压(折算)14.11下降到11.19 Mpa。,生产压差增大0.62 Mpa。
  3.2控制流体过流面积,对岩石孔隙进行改造
  控制流体过流面积,对岩石孔隙进行改造。主要途径有两条,从油井上主要是通过向油层高压充填石英砂,缩小孔喉半径减少水的流动能力,控制流体指进,提高波及系数。水井实施调剖,减少水的流动能力。我们主要是通过对油井的措施来实现的,因为通过高充措施要比水井调剖的投入成本低、施工周期短。共实施油井地层高充4口,累计充填砂40m3,改善了近井地带的渗透性,减小了水流动能力,见到了良好的效果。油井高充前日液423.4吨, 日油5.8吨, 含水98.6%, 动液面井口, 高充后日液270.2吨, 日油 17.3吨,含水93.6%, 动液面360米。 对比日油增加11.5吨,含水下降5% 。
  4 效果验证
  4.1平面原油性质变化规律
  孤东油田六区54-68单元原油性质受构造的影响比较明显,构造高部位原油性质好,向边部逐渐变差.单元构造顶部原油粘度一般在300-500mPa.s,中部800mPa.s左右,边部1500mPa.s。
  4.2原油性质随含水变化规律
  原油性质随着含水率的增高有变差的趋势,低含水期原油密度一般为0.96g/cm3 中含水期末原油密度一般为0.965g/cm3 ,高含水期原油密度一般为0.97g/cm3,特高含水期原油密度一般为0.9725g/cm3,
  4.3数据对比
  井号 粘度 密度
  前 后 对比 前 后 对比
  32-2443 910 1070 160 0.9731 0.9614 -0.0117
  32-455 941 1611 670 0.9706 0.9658 -0.0048
  36-2443 754 1642 888 0.9687 0.9557 -0.013
  38-2415 944 1585 641 0.9821 0.971 -0.0111
  流度比M的变化
  调整前,由于高压高液,高含水(98.6%),油的粘度差异不大,M是 2306 调整后虽然?o上升,但kw减小,ko减小,M为1578
  5 结 论
  通过相关数据对比,说明了通过探索合理水油流动能力,使正韵律油层顶部低渗段,以及边部受渗透率变异影响的不流动剩余油得到了驱替。
  【参考文献】
  1.孤东油田六区管上段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陈德坡 杨仁金等 胜利石油管理局地质科学研究院 1997 年3月
  2.油层物理学 秦积舜 李爱芬 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1.7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钻井工艺的提高和应用范围的扩大,欠平衡钻井技术(UBD)和水平井钻井技术(DD)得到迅速发展,应用越来越广泛。欠平衡钻井技术能够大幅降低钻井成本以及有效地发现和保护油气层。水平井钻井技术提高了井眼与油藏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采收率。而这两项技术结合,欠平衡水平井技术则更加有利于发现和保护油气藏、提高采收率,以达到降低勘探开发费用的目的。  关键词:欠平衡;水平井;技术优势;操作应用 
期刊
摘 要:本文介绍了关于莱钢RH精炼工艺原理,西门子冗余系统在RH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利用西门子冗余系统,大大提升了精炼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使得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  关键字:RH精炼技术 冗余 可靠性  【分类号】:TF046.6  1.引言  RH精炼全名为RH真空循环脱气精炼法。现在随着真空炼钢技术的开发与发展,之所以RH精炼技术能做到处理时间短、效率高、能够与转炉连铸匹配的优点而被转炉
期刊
摘 要:煤矿井下测量工作是煤矿高效、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运用现代数字化测量技术进行矿山测量有助于提高矿山测量精度,降低测量工作劳动强度,提高矿山测量效率,促进矿山建设与生产工作的科学进行。文中主要就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矿山测量的应用进行了概括分析。  关键词:煤矿;测量;施工;方法  分类号:TD17  矿山测量工作是指导和监督安全生产的基础,为采矿一线服务及平衡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煤矿测量工作是
期刊
[摘要] 针对埕东油田西区馆陶4砂组边底水稠油油藏特点,分析油藏的开采特征,对比水平井开发与直井开发的差异,针对蒸汽热采后转变开发开发形势稳产难度大的问题,摸索该块稳产的主要做法,实现了老区内部的“二次找油”,夯实了埕东老油田的稳产基础。  [关键词] 普通稠油油藏;二次找油;稳产  分类号:TE345.13  一 地质概况  埕东油田西区馆陶4砂组所在的埕东油田构造上位于呈子口凸起的东端高点,南
期刊
【分类号】:F426.31  美国历经冷战后十年的养精蓄锐,美国国力在小布什就任时达到了顶峰。因此继续维持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成为小布什政府初期的战略观点,任何可能挑战美国地位的国家,都将成为美国必须关注和防范的目标。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后,整体国力显著增长,在21世纪初已成为东亚首屈一指的强国,未来还有可能达到或超过美国的水平,因此成为美国继续称霸全球的潜在障碍。  冷战后,布里辛斯基为美国所
期刊
摘要:近年来,为满足消费者日益提高的品质需求,企业对卷烟物理指标控制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卷烟重量作为产品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越来越受到企业关注。在生产过程中,卷烟重量的一致性与恒定性直接影响到香烟的吸阻、透气度等品质,进而影响到香烟的吸味及市场消费群体。鉴于此,如何正确使用和维护好重量控制系统对于确保产品质量至关重要。本文结合作者多年来学习和工作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系统介绍了微波检测技术的特点、微波检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以及现状,然后详细分析了信息化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运用,最后指出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关键字:信息化技术;公路工程项目管理;运用与发展  分类号:U415.1  一、前言  我国建筑行业,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了数字化、信息化进程,并首先表现在各大设计院坚定不移地推行计算机画图。从20世纪末起,我国政府部门的数字化、信息化进程加快,尤其是北京、上海及各
期刊
摘 要:针对稠油热采测试技术的应用现状,对于热采监测技术在稠油开发中的作用进行了总结,就如何发挥测试工作在稠油热采中的作用、提高测试资料利用率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利用测试资料可以指导区块注汽方案,发现低效井及异常井。  关键词:油田;稠油;热采;测试技术;资料  分类号:TE237  前 言  注蒸汽热力采油是当今世界上开采稠油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测试工艺则是整个采油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注蒸汽生
期刊
1 前 言  随着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正在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带来了许多便利,人们对网络的稳定运行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但随之而来的网络故障也带来了很多烦恼,轻则影响用户网络运行质量,重则导致整个网络瘫痪,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在网络出现故障时要做到及时发现网络故障、准确定位网络故障并且能及时排除故障就显得特别重要。  图1 网络故障诊断图  2
期刊
摘 要:分层测试技术主要是检测分层注水是否合乎地质配注要求,可对超欠层进行调整,控制注入量,更好的解决层间矛盾,调整油层平面上注入水分布不均,同时还可检测井下管柱及工具的漏失情况,通过调整分层注水量来提高措施制定的针对性和原油产量,  关键词:分层测试;偏心注水井;工艺;验封  分类号:TS11  一 、基本原理与操作  利用井下仪器录取分层注入资料,判断地层吸水能力、井下工具工作状况,通过调配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