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女子高校专业设置与优化问题的理论研究,结合国内女子高校的实践情况,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女子高校今后的专业设置与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女子高校;专业设置;优化;研究;实践
一、女子高校专业设置与优化问题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社会公众的呼声。近几年来,我国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在70%以上,随着毕业生的逐年递增,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2013年被称为大学生“史上最难就业年”。在各类的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中,毕业生的学历、专业、性别均作为比较的因素,女子高校就业形势则更引人注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指出,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毕业时初次就业率为71.9%,其中女性初次就业率仅为65.9%,专业就业情况区别明显。专业是社会和高校连接的桥梁,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联系纽带。就业压力更容易让社会聚焦高校专业设置与优化问题,而女子高校因学生大部分或全部为女生更受关注。
(二)国家政策的要求。在我国,国家政策是高校发展的指挥棒,在出台的一系列教育方面的政策中,有许多与专业设置与优化问题紧密相关。2010年7月正式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第二十二条明确要求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2012年3月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并提出了如“修订学科专业目录及设置管理办法,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等具体意见。目前,我国独立设置的女子普通本科高校3所,女子高等职业技术学院3所,大学内设的女子学院(二级学院)10余所。女子高校作为高校系统的组成部分,必须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发展,但相对其他混合性别的高校,女子高校有其特别之处,因此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必须结合自身情况,加强专业设置与优化问题研究。
(三)高教规律的需要。纵观高等教育历史,大学历经了从相对单一到综合的院系结构格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专业越分越细,口径越来越窄,由此可见,专业是动态变化的。大学设置的专业在教育效果滞后的进程中,逐渐显露出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一面,亟需进行调整和优化。女子高校在我国数量少,办学历史也相对较短,办学条件仍有待提高,故而专业设置与优化方面的研究尤为重要。但在中国知网上,用“女子高校”作为主题搜索到的记录累计仅有345条,自2010年以来,每年只有二三十篇;而在其结果中以“专业”作为主题来搜索累计只有40条记录,自2010年以来,每年只有3-6篇。这说明实际上女子高校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对高等教育的规律把握有所欠缺。
二、女子高校专业设置与优化的现状、成效与问题
(一)现状。杜祥培认为:“依靠特色而存在,依靠特色而发展是女子大学办学的基本思路,科学地设置专业是女子大学突出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我国女子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表现出以下特点:首先,专业的数量不断增加。女子高校的专业大都呈现着这样的递增状态,从专科到本科,从少数到多数,如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女子学院、湖南女子学院,都是从举办专科教育开始发展到以本科教育为主,本科专业已从最初的几个增加到现在的近30个。其次,设置的专业基本都在人文社科和艺术方面,理工科的专业较少。女子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过重强调女性传统领域,开设的理工科专业仅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为数不多的几个专业。再次,设置的专业较为相近。会计学、旅游管理、英语、社会工作、学前教育等都是女子高校普遍开设的专业。
在专业优化上,女子高校一是注重特色专业的建设,充分考虑女生特点和办学条件,开设有利于女生就业和成才的专业,建成了一批国家级、省部级的品牌专业或特色专业,如中华女子学院、湖南女子学院和山东女子学院的社会工作、服装与服饰设计、学前教育等专业是典型代表。二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科学地研究和确定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三是从课程上来实现专业优化,以课程组合来形成专业,深化课程体系及内容的改革。四是加强专业的教学条件建设,充实师资队伍、加大实验室和图书资料投入,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五是逐步重视专业优化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结合国家对高校的各类评估,主动建立起校内基本数据库,同时定期进行校内专业评估,积极推动专业改革和专业建设。
(二)成效与问题。女子高校在专业建设上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专业体系。如中华女子学院,目前设有21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北京市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女性学专业进入本科第一录取批次招生,初步形成了以法学、管理学、教育学等为主要学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湖南女子学院现有27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个,湖南省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共4个,初步构建了以文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为主要学科,多学科协调发展、女性教育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女子高校的一批专业,如社会工作、服装与服饰设计、学前教育等,在专业建设和办学特色方面,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然而,我国女子高校起步相对较晚,大部分层次较低,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屡屡受挫。尽管女子高校都致力于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但在专业设置与优化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女子高校新专业较多,部分现有专业缺乏足够的学科支撑,专业之间的相互支撑尚未完全形成,布局不够合理;有的专业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性不强;在科研方面相对薄弱,虽然学术成果较有特色,但还不够显著,知识创新的意识不够强烈;现有的教学基础设施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基本需要,教学条件有待提高等。 三、女子高校专业设置与优化问题的解决路径
(一)社会层面。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整体严峻的情形下,就调查报告中得到的女性比男性就业率低的结论,不排除女子高校的专业设置与优化存在问题,但更大程度上反映女子高校的外部舆论环境不够理想。伯顿·R·克拉克认为,判断一个国家的科类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看高等教育培养的各科类专业人才与社会的契合度如何,只是公众更容易将这种契合度理解为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但实际上,高校在专业设置与优化上不能完全以就业率为标杆。麦可思创始人王伯庆在接受《中国教育报》采访时说专业设置与就业形势的相关性不强,恰恰也说明了这一点。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女子高校的价值便存在不少质疑,在今日依旧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在英国,社会各界的捐款、授课、建言献策、舆论支持甚至是社团组织都为女子高校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因此,社会应该给予女子高校各方面的支持,不将社会期望凌驾在女性教育之上,以宽容的态度让女子高校有更多的空间与条件发展自己,开展性别意识教育,培养出更多卓越的女性人才。
(二)政府层面。在我国专业设置和优化的过程中,政府、高校、市场的力量始终难以合理均衡。有人认为我国从1982年以来的各项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法规和政策中,提及女子高校发展的不多;而女子高校的办学层次较低,既无法成为国家财政投入的首选对象,又很难进入地方政府财政扶持范围之列。近年来,这些情况已有改善,但女子高校的生存环境依然不够理想。在英国,政府对女子高校的发展给予了很大的支持,1869年颁布的《捐款学校法》和1870年的《初等教育法》规定男女儿童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二战后的《帕西报告》和《巴洛报告》都鼓励女性接受高等教育,还支持女性学习工科、科技等专业。除了政策与法律的保障以外,政府还积极为女子高校提供财政支持。这自然有国情不同的原因存在,就如王伟廉曾提到的我国的专业设置是一种管理上的规范功能,在专业的划分上有其合理和有利的一面,却也暴露出如专业优化迟钝、教育资源浪费、人才培养单一等弊端。但政府在女子高校的专业设置与优化上,也应考虑从政策上给予更多的关心,增加对女子高校的投入,为女子高校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三)高校层面。专业是社会和高校连接的桥梁,女子高校在专业设置与优化方面应更加强化主体意识。
一是要强化优势专业,培育交叉专业。女子高校应准确定位自身,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优化专业结构和提高专业质量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借鉴美国韦尔斯利女子学院、日本御茶水女子学院等国外知名女子高校经验,突破传统观念,开设女性非传统领域专业,树立起一个跨越学科壁垒、开拓领域创新的新模式。二是要改造传统专业,扶持新兴专业。女子高校应以市场为导向,增加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就业形势不好的旧专业,取消没有就业市场的老专业,调整专业的侧重点和服务面向,积极培育新的专业增长点,加强现有专业,特别是新办专业的管理与评估,建立专业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机制,使新旧专业相辅相成、合理搭配。三是要建立专业调控机制,深化专业内涵。女子高校应建立起专业生成升级和调控优化机制,积极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灵活专业方向。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专业建设的竞争激励机制,实施专业滚动建设制度。结合校外评估,形成校内评估体系,积极开展专业设置预测系统的相关研究,主动建立校内数据库,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四是要加强科学研究,提供有利参考。女子高校要重视相关科学研究,完善科研激励制度,避免出现重数轻质、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期轻长远的现象;建立开放、长效的评价机制,按不同对象分类评价,避免频繁评价,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结合自身办学情况,为自身的发展寻求更适合的发展模式,让科研更好地支撑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阳荣威.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控研究[M].上海: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2]赵本全.调整和改进高等学校本科的专业设置与专业结构[D].南京:河海大学,2005.
[3] 张红文.当前我国女子高校的办学策略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女子高校;专业设置;优化;研究;实践
一、女子高校专业设置与优化问题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社会公众的呼声。近几年来,我国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在70%以上,随着毕业生的逐年递增,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2013年被称为大学生“史上最难就业年”。在各类的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中,毕业生的学历、专业、性别均作为比较的因素,女子高校就业形势则更引人注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指出,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毕业时初次就业率为71.9%,其中女性初次就业率仅为65.9%,专业就业情况区别明显。专业是社会和高校连接的桥梁,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联系纽带。就业压力更容易让社会聚焦高校专业设置与优化问题,而女子高校因学生大部分或全部为女生更受关注。
(二)国家政策的要求。在我国,国家政策是高校发展的指挥棒,在出台的一系列教育方面的政策中,有许多与专业设置与优化问题紧密相关。2010年7月正式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第二十二条明确要求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2012年3月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并提出了如“修订学科专业目录及设置管理办法,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等具体意见。目前,我国独立设置的女子普通本科高校3所,女子高等职业技术学院3所,大学内设的女子学院(二级学院)10余所。女子高校作为高校系统的组成部分,必须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发展,但相对其他混合性别的高校,女子高校有其特别之处,因此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必须结合自身情况,加强专业设置与优化问题研究。
(三)高教规律的需要。纵观高等教育历史,大学历经了从相对单一到综合的院系结构格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专业越分越细,口径越来越窄,由此可见,专业是动态变化的。大学设置的专业在教育效果滞后的进程中,逐渐显露出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一面,亟需进行调整和优化。女子高校在我国数量少,办学历史也相对较短,办学条件仍有待提高,故而专业设置与优化方面的研究尤为重要。但在中国知网上,用“女子高校”作为主题搜索到的记录累计仅有345条,自2010年以来,每年只有二三十篇;而在其结果中以“专业”作为主题来搜索累计只有40条记录,自2010年以来,每年只有3-6篇。这说明实际上女子高校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对高等教育的规律把握有所欠缺。
二、女子高校专业设置与优化的现状、成效与问题
(一)现状。杜祥培认为:“依靠特色而存在,依靠特色而发展是女子大学办学的基本思路,科学地设置专业是女子大学突出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我国女子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表现出以下特点:首先,专业的数量不断增加。女子高校的专业大都呈现着这样的递增状态,从专科到本科,从少数到多数,如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女子学院、湖南女子学院,都是从举办专科教育开始发展到以本科教育为主,本科专业已从最初的几个增加到现在的近30个。其次,设置的专业基本都在人文社科和艺术方面,理工科的专业较少。女子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过重强调女性传统领域,开设的理工科专业仅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为数不多的几个专业。再次,设置的专业较为相近。会计学、旅游管理、英语、社会工作、学前教育等都是女子高校普遍开设的专业。
在专业优化上,女子高校一是注重特色专业的建设,充分考虑女生特点和办学条件,开设有利于女生就业和成才的专业,建成了一批国家级、省部级的品牌专业或特色专业,如中华女子学院、湖南女子学院和山东女子学院的社会工作、服装与服饰设计、学前教育等专业是典型代表。二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科学地研究和确定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三是从课程上来实现专业优化,以课程组合来形成专业,深化课程体系及内容的改革。四是加强专业的教学条件建设,充实师资队伍、加大实验室和图书资料投入,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五是逐步重视专业优化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结合国家对高校的各类评估,主动建立起校内基本数据库,同时定期进行校内专业评估,积极推动专业改革和专业建设。
(二)成效与问题。女子高校在专业建设上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专业体系。如中华女子学院,目前设有21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北京市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女性学专业进入本科第一录取批次招生,初步形成了以法学、管理学、教育学等为主要学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湖南女子学院现有27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个,湖南省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共4个,初步构建了以文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为主要学科,多学科协调发展、女性教育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女子高校的一批专业,如社会工作、服装与服饰设计、学前教育等,在专业建设和办学特色方面,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然而,我国女子高校起步相对较晚,大部分层次较低,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屡屡受挫。尽管女子高校都致力于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但在专业设置与优化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女子高校新专业较多,部分现有专业缺乏足够的学科支撑,专业之间的相互支撑尚未完全形成,布局不够合理;有的专业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性不强;在科研方面相对薄弱,虽然学术成果较有特色,但还不够显著,知识创新的意识不够强烈;现有的教学基础设施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基本需要,教学条件有待提高等。 三、女子高校专业设置与优化问题的解决路径
(一)社会层面。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整体严峻的情形下,就调查报告中得到的女性比男性就业率低的结论,不排除女子高校的专业设置与优化存在问题,但更大程度上反映女子高校的外部舆论环境不够理想。伯顿·R·克拉克认为,判断一个国家的科类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看高等教育培养的各科类专业人才与社会的契合度如何,只是公众更容易将这种契合度理解为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但实际上,高校在专业设置与优化上不能完全以就业率为标杆。麦可思创始人王伯庆在接受《中国教育报》采访时说专业设置与就业形势的相关性不强,恰恰也说明了这一点。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女子高校的价值便存在不少质疑,在今日依旧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在英国,社会各界的捐款、授课、建言献策、舆论支持甚至是社团组织都为女子高校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因此,社会应该给予女子高校各方面的支持,不将社会期望凌驾在女性教育之上,以宽容的态度让女子高校有更多的空间与条件发展自己,开展性别意识教育,培养出更多卓越的女性人才。
(二)政府层面。在我国专业设置和优化的过程中,政府、高校、市场的力量始终难以合理均衡。有人认为我国从1982年以来的各项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法规和政策中,提及女子高校发展的不多;而女子高校的办学层次较低,既无法成为国家财政投入的首选对象,又很难进入地方政府财政扶持范围之列。近年来,这些情况已有改善,但女子高校的生存环境依然不够理想。在英国,政府对女子高校的发展给予了很大的支持,1869年颁布的《捐款学校法》和1870年的《初等教育法》规定男女儿童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二战后的《帕西报告》和《巴洛报告》都鼓励女性接受高等教育,还支持女性学习工科、科技等专业。除了政策与法律的保障以外,政府还积极为女子高校提供财政支持。这自然有国情不同的原因存在,就如王伟廉曾提到的我国的专业设置是一种管理上的规范功能,在专业的划分上有其合理和有利的一面,却也暴露出如专业优化迟钝、教育资源浪费、人才培养单一等弊端。但政府在女子高校的专业设置与优化上,也应考虑从政策上给予更多的关心,增加对女子高校的投入,为女子高校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三)高校层面。专业是社会和高校连接的桥梁,女子高校在专业设置与优化方面应更加强化主体意识。
一是要强化优势专业,培育交叉专业。女子高校应准确定位自身,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优化专业结构和提高专业质量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借鉴美国韦尔斯利女子学院、日本御茶水女子学院等国外知名女子高校经验,突破传统观念,开设女性非传统领域专业,树立起一个跨越学科壁垒、开拓领域创新的新模式。二是要改造传统专业,扶持新兴专业。女子高校应以市场为导向,增加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就业形势不好的旧专业,取消没有就业市场的老专业,调整专业的侧重点和服务面向,积极培育新的专业增长点,加强现有专业,特别是新办专业的管理与评估,建立专业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机制,使新旧专业相辅相成、合理搭配。三是要建立专业调控机制,深化专业内涵。女子高校应建立起专业生成升级和调控优化机制,积极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灵活专业方向。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专业建设的竞争激励机制,实施专业滚动建设制度。结合校外评估,形成校内评估体系,积极开展专业设置预测系统的相关研究,主动建立校内数据库,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四是要加强科学研究,提供有利参考。女子高校要重视相关科学研究,完善科研激励制度,避免出现重数轻质、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期轻长远的现象;建立开放、长效的评价机制,按不同对象分类评价,避免频繁评价,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结合自身办学情况,为自身的发展寻求更适合的发展模式,让科研更好地支撑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阳荣威.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控研究[M].上海: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2]赵本全.调整和改进高等学校本科的专业设置与专业结构[D].南京:河海大学,2005.
[3] 张红文.当前我国女子高校的办学策略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