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20年我国迎来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代表着我国已完全迈入了“后脱贫时代”,同时昭示着我国已从绝对贫困转变为相对贫困阶段。而在相对贫困视角之下,如何保障人民健康、解决健康贫困问题、防止因病返贫现象出现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因此理顺健康贫困的内在逻辑是认识并解决健康贫困问题的基础,结合其影响要素据此梳理出健康贫困的形成路径与机理,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健康贫困的治理思路,划分为个人、环境、社会三大维度来协同分析,寻求健康扶贫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健康贫困;相对贫困;治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1.014
贫困向来都是当今社会研究主题之一,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大因素,在完成全面脱贫工作后的“后脱贫时代”中健康贫困仍是制约我国社会深远发展的问题之一。在我国实现缓解相对贫困目标之下,健康风险的侵袭使得居民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现象层出不穷,健康贫困问题仍在制约着我国解决相对贫困这一扶贫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时期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这一重大战略决策,使得健康扶贫具有了更深远的战略意义。国务院于2016年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到至2050年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在2019年颁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到2022年要基本建立覆盖经济社会各相关领域的健康促进政策体系。近年来国家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发布,无不说明国家政府对人民健康的重视与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决心,健康贫困现象亟待解决。
1 健康贫困的概念划分
贫困,当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由于某種原因而缺乏物质资源与服务,由于这种匮乏而导致的生活水平下降,当降至社会定义的最低标准称之为贫困。
健康贫困则是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充分、经济发展不均衡、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所造成的部分地区居民医疗保障参与缺失,并由于医疗保障的缺失而在发生健康相关的风险问题后,所致的贫困产生或加深。
对贫困人口来说,本身匮乏的经济能力加之贫困地区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在健康出现风险时,贫困人口无法承受健康问题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成本的支出,而迈入更加贫困的境地之中。而对于非贫困人口来说,在个人产生健康风险时,由于个体的健康资本的削弱而导致个人劳动能力的减少,经济收入的锐减,从而使得个人乃至整个家庭陷入健康贫困。
2 相对贫困背景下的健康贫困问题
在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我国脱贫攻坚任务完成之际,我国目标已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缓解相对贫困,而就当下而言,我国的健康贫困也已从绝对贫困转为相对贫困;由整体贫困迁移至个人贫困。马明义、李桦利用Alkire-Foster多维贫困测度模型在基于陕西省太白县农户调研数据的基础上得出健康等因素是贫困的主要原因的结论。王康基于对内蒙古自治区某县少数民族家庭调查数据建立Logit模型来分析相对贫困问题,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成员健康情况同样对相对贫困有显著影响。2016年国务院扶贫办发布的数据,2016年农村4335万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返贫的比例高达42.6%。基于以上研究可表明,人口健康存量的下降、健康风险的逐步累进是导致贫困的一大原因。在我国全面脱贫之际,贫困地区实现全面脱贫摘帽,而在一些经济条件略微薄弱、经济与卫生发展水平不高的刚脱贫地区具有一定脆弱性。若面临健康风险冲击,由于其健康问题对于经济与人力成本的消耗,则易使脱贫地区重新陷入返贫的恶性循环之中。而在相对贫困的背景之下,也应关注特别是脆弱性脱贫人口的健康贫困问题,避免脱贫地区及人口因健康问题再度返贫。
3 健康贫困的内在逻辑
影响居民健康的各个方面要素是导致健康贫困发生的根源,这些影响因素作用于健康贫困的前期或形成期并导致健康贫困的发生,而进一步深层次剖析健康贫困的影响因素,仍是梳理健康贫困内在逻辑的要旨所在。白描等学者通过建立二元选择模型得出慢性病、外地就业、年龄增长与饮用水安全等要素是影响农村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于洁运用SPSS分析得出家庭收入水平、家庭支出结构、长期患病人口、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疾病的束缚作用以及农村基层卫生服务质量这些要素均对健康贫困有影响作用。王晓璇等学者运用多分类无序Logistic回归对贫困人群的健康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患病可最终导致因病致贫,文化程度也是一大影响因素。
基于以往学者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健康贫困影响因素的相关观点及划分标准,而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上,笔者将居民健康的影响因素划分为两大门类,分别为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在内部因素中强调居民个人,囊括了居民的基本个体特征与生活状态两类因素,其中个体特征包含了个人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水平、心理健康状态;生活状态则包含生活习惯、个人卫生、工作时间等因素。而在外部因素中又各自划分为两个维度一个为生活环境方面,其中包括居住环境、自然条件等要素;另一方面为社会因素包含地区经济差异、医疗服务供给、社会保障水平、政策反应速度等此类因素。通过对健康贫困影响因素的界定,得出当各影响要素作用于个体或群体时,风险的累积导致健康贫困的发生,由此分析得出健康贫困发生的内在逻辑,梳理出健康贫困的内在形成机理。
4 健康贫困的协同治理对策
通过归纳影响健康贫困问题发生的各影响因素,通过各因素划分得出健康贫困的内在演变逻辑,了解健康贫困基本形成机理。以上述健康贫困影响因素为据,切合制定健康贫困的治理对策,因此将治理对策划分为三大维度,从内部个体至外沿社会进行研究,分为个人层面、环境层面与社会层面,三大部分相互作用协同治理,在相对贫困视角之下,从根本上探析健康贫困问题优化路径。
4.1 个人层面,激发民众健康管理意识 2013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中指出,近20年来我国居民两周患病率持续增高,在2013年达到24.1%,其中有77.2%的病例为慢性病。慢性病一大特点则是长期潜伏,而个人健康仍需自我管理。因此,民众需提升自我防治意识,前期管理自我筛查以避免错失治疗良机,造成后期重大健康风险,导致经济负担与多余损失。加强健康宣传教育工作,使民众将健康知识内化于心,重视疾病防治重要性。上至国家政策发布执行,下至基层人员的到户科普,加深民众对疾病了解程度,提升居民健康意识。
数据显示,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健康的一大因素,贫困地区居民往往更易陷入健康贫困风险之中。政府应鼓励民众自主创收,激发民众抵抗健康贫困内在动力。民众也应具备自发意识,寻求多方途径积极增收,杜绝“因懒致贫”现象。在政府帮扶基础上,提高自主创业积极性,避免因经济收入而影响产生健康贫困风险。而因健康问题陷入贫困的民众,政府应因地制宜制定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实施减免税收等费用的普惠型政策。
4.2 环境层面,实现人居环境长足发展
居民居住环境与人口健康息息相关,实现人居环境长足发展对于减少健康贫困发生几率有重大效用,经世卫组织的研究表明,生活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率达17%。加强居民饮用水建设投入,保障居民用水安全,避免因饮用水问题而造成流行病传播,引发健康隐患。加大农村卫生厕所改革力度,提高公共卫厕普及率,全面进行无害化处理,形成以沼气为主的生态农业模式,打造乡村循环经济。重点进行水污染、土壤污染集中整治,做好垃圾回收处理,实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
自然条件作为固有地理环境,难以改变其天然条件。需顺应当地自然地理条件,顺势而为因地制宜的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扶持本土经济。要协调运用多方资源将固有劣势转换为独特优势,弥补经济劣势从而减少健康贫困发生概率。而因地理环境所造成的地方病,政府要及时开展综合防治,对地区居民进行免费的全面筛查,对于患病人群应做到尽早发现尽早治疗,统一集中诊治,做好患病人群的病情管理,及时进行阶段性回访调查。而对于未患病的居民则告知其预防手段与方法,让居民充分了解其危害与重要性,地方上重点宣传防治、病情征兆及与相关基本知识。
4.3 社会层面,提升健康服务供给能力
在医疗保障制度方面, 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确保医疗卫生资源分配公平,实现居民基本医保全覆盖。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定点医院基本覆盖,避免出现居民因距离问题而造成的健康贫困风险。促进医药费用支付方式改革,扩大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使用范围,运用互联网平台,推出医疗卫生服务相关手机程序,促进一站式支付方式改革发展。完善异地就医报销程序,推动实现全国平台信息互联互通,简化异地转诊手续。将门诊纳入报销范围,只进行住院费用报销,“假住院”现象时有发生,不仅形成骗保现象浪费国家医保统筹金额,还占用空闲床位,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
在卫生服务供给方面,全面落实大病医疗救治工作,扩大大病救助范围与救治种类。细化慢病管理程序,规范慢病档案管理,加强家庭医生宣传力度与服务水平,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家庭医生入户到家。推动医药服务改革,建立弹性价格动态调整机制,降低大病重病药品价格。扩充国家医保目录,增加基本药物品种,将基本常规药品纳入报销范围之中。加强乡镇医院、县级医院床位供给率与周转率,提升乡村与县域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在医疗资源地区差异方面,2017年城乡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城市为8.75张,农村仅有4.19张。2017年各地区医疗卫生机构,东部地区为362675个,中部地区311953个,西部地区为312021个,医疗机构相差有近五万个。由此可见,城乡与中西部地区间卫生资源差距明显。政府應加大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倾斜力度,保障边远地区、贫困地区享有均等化的卫生资源,统筹推进城乡医药卫生一体化发展。保障乡村与中西部地区公共卫生物品供给,适当加强报销幅度与比例,以免陷入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的健康贫困困境之中。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办发〔2016〕32号)[R/OL].(2016-10-25).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6/content_5133024.htm.
[2]卫生健康委.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R/OL].(2019-07-15).http://www.gov.cn/xinwen/2019-07/15/content_5409694.htm.
[3]马明义,李桦.秦巴山区农户多维贫困测度及精准扶贫对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33(01):30-37.
[4]王康.内蒙古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贫困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内蒙古某旗县的调查数据[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0,(17):11-13+16.
[5]白描,高颖.农村居民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社会科学,2019,(12):14-24.
[6]于洁.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影响因素及对策探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7.
[7]王晓璇,朱高培,孙娜,等.菏泽市三春集镇贫困人群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OL].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1-7[2021-03-1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7.1390.R.20200918.1054.009.html.
关键词:健康贫困;相对贫困;治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1.014
贫困向来都是当今社会研究主题之一,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大因素,在完成全面脱贫工作后的“后脱贫时代”中健康贫困仍是制约我国社会深远发展的问题之一。在我国实现缓解相对贫困目标之下,健康风险的侵袭使得居民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现象层出不穷,健康贫困问题仍在制约着我国解决相对贫困这一扶贫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时期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这一重大战略决策,使得健康扶贫具有了更深远的战略意义。国务院于2016年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到至2050年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在2019年颁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到2022年要基本建立覆盖经济社会各相关领域的健康促进政策体系。近年来国家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发布,无不说明国家政府对人民健康的重视与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决心,健康贫困现象亟待解决。
1 健康贫困的概念划分
贫困,当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由于某種原因而缺乏物质资源与服务,由于这种匮乏而导致的生活水平下降,当降至社会定义的最低标准称之为贫困。
健康贫困则是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充分、经济发展不均衡、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所造成的部分地区居民医疗保障参与缺失,并由于医疗保障的缺失而在发生健康相关的风险问题后,所致的贫困产生或加深。
对贫困人口来说,本身匮乏的经济能力加之贫困地区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在健康出现风险时,贫困人口无法承受健康问题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成本的支出,而迈入更加贫困的境地之中。而对于非贫困人口来说,在个人产生健康风险时,由于个体的健康资本的削弱而导致个人劳动能力的减少,经济收入的锐减,从而使得个人乃至整个家庭陷入健康贫困。
2 相对贫困背景下的健康贫困问题
在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我国脱贫攻坚任务完成之际,我国目标已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缓解相对贫困,而就当下而言,我国的健康贫困也已从绝对贫困转为相对贫困;由整体贫困迁移至个人贫困。马明义、李桦利用Alkire-Foster多维贫困测度模型在基于陕西省太白县农户调研数据的基础上得出健康等因素是贫困的主要原因的结论。王康基于对内蒙古自治区某县少数民族家庭调查数据建立Logit模型来分析相对贫困问题,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成员健康情况同样对相对贫困有显著影响。2016年国务院扶贫办发布的数据,2016年农村4335万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返贫的比例高达42.6%。基于以上研究可表明,人口健康存量的下降、健康风险的逐步累进是导致贫困的一大原因。在我国全面脱贫之际,贫困地区实现全面脱贫摘帽,而在一些经济条件略微薄弱、经济与卫生发展水平不高的刚脱贫地区具有一定脆弱性。若面临健康风险冲击,由于其健康问题对于经济与人力成本的消耗,则易使脱贫地区重新陷入返贫的恶性循环之中。而在相对贫困的背景之下,也应关注特别是脆弱性脱贫人口的健康贫困问题,避免脱贫地区及人口因健康问题再度返贫。
3 健康贫困的内在逻辑
影响居民健康的各个方面要素是导致健康贫困发生的根源,这些影响因素作用于健康贫困的前期或形成期并导致健康贫困的发生,而进一步深层次剖析健康贫困的影响因素,仍是梳理健康贫困内在逻辑的要旨所在。白描等学者通过建立二元选择模型得出慢性病、外地就业、年龄增长与饮用水安全等要素是影响农村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于洁运用SPSS分析得出家庭收入水平、家庭支出结构、长期患病人口、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疾病的束缚作用以及农村基层卫生服务质量这些要素均对健康贫困有影响作用。王晓璇等学者运用多分类无序Logistic回归对贫困人群的健康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患病可最终导致因病致贫,文化程度也是一大影响因素。
基于以往学者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健康贫困影响因素的相关观点及划分标准,而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上,笔者将居民健康的影响因素划分为两大门类,分别为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在内部因素中强调居民个人,囊括了居民的基本个体特征与生活状态两类因素,其中个体特征包含了个人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水平、心理健康状态;生活状态则包含生活习惯、个人卫生、工作时间等因素。而在外部因素中又各自划分为两个维度一个为生活环境方面,其中包括居住环境、自然条件等要素;另一方面为社会因素包含地区经济差异、医疗服务供给、社会保障水平、政策反应速度等此类因素。通过对健康贫困影响因素的界定,得出当各影响要素作用于个体或群体时,风险的累积导致健康贫困的发生,由此分析得出健康贫困发生的内在逻辑,梳理出健康贫困的内在形成机理。
4 健康贫困的协同治理对策
通过归纳影响健康贫困问题发生的各影响因素,通过各因素划分得出健康贫困的内在演变逻辑,了解健康贫困基本形成机理。以上述健康贫困影响因素为据,切合制定健康贫困的治理对策,因此将治理对策划分为三大维度,从内部个体至外沿社会进行研究,分为个人层面、环境层面与社会层面,三大部分相互作用协同治理,在相对贫困视角之下,从根本上探析健康贫困问题优化路径。
4.1 个人层面,激发民众健康管理意识 2013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中指出,近20年来我国居民两周患病率持续增高,在2013年达到24.1%,其中有77.2%的病例为慢性病。慢性病一大特点则是长期潜伏,而个人健康仍需自我管理。因此,民众需提升自我防治意识,前期管理自我筛查以避免错失治疗良机,造成后期重大健康风险,导致经济负担与多余损失。加强健康宣传教育工作,使民众将健康知识内化于心,重视疾病防治重要性。上至国家政策发布执行,下至基层人员的到户科普,加深民众对疾病了解程度,提升居民健康意识。
数据显示,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健康的一大因素,贫困地区居民往往更易陷入健康贫困风险之中。政府应鼓励民众自主创收,激发民众抵抗健康贫困内在动力。民众也应具备自发意识,寻求多方途径积极增收,杜绝“因懒致贫”现象。在政府帮扶基础上,提高自主创业积极性,避免因经济收入而影响产生健康贫困风险。而因健康问题陷入贫困的民众,政府应因地制宜制定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实施减免税收等费用的普惠型政策。
4.2 环境层面,实现人居环境长足发展
居民居住环境与人口健康息息相关,实现人居环境长足发展对于减少健康贫困发生几率有重大效用,经世卫组织的研究表明,生活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率达17%。加强居民饮用水建设投入,保障居民用水安全,避免因饮用水问题而造成流行病传播,引发健康隐患。加大农村卫生厕所改革力度,提高公共卫厕普及率,全面进行无害化处理,形成以沼气为主的生态农业模式,打造乡村循环经济。重点进行水污染、土壤污染集中整治,做好垃圾回收处理,实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
自然条件作为固有地理环境,难以改变其天然条件。需顺应当地自然地理条件,顺势而为因地制宜的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扶持本土经济。要协调运用多方资源将固有劣势转换为独特优势,弥补经济劣势从而减少健康贫困发生概率。而因地理环境所造成的地方病,政府要及时开展综合防治,对地区居民进行免费的全面筛查,对于患病人群应做到尽早发现尽早治疗,统一集中诊治,做好患病人群的病情管理,及时进行阶段性回访调查。而对于未患病的居民则告知其预防手段与方法,让居民充分了解其危害与重要性,地方上重点宣传防治、病情征兆及与相关基本知识。
4.3 社会层面,提升健康服务供给能力
在医疗保障制度方面, 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确保医疗卫生资源分配公平,实现居民基本医保全覆盖。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定点医院基本覆盖,避免出现居民因距离问题而造成的健康贫困风险。促进医药费用支付方式改革,扩大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使用范围,运用互联网平台,推出医疗卫生服务相关手机程序,促进一站式支付方式改革发展。完善异地就医报销程序,推动实现全国平台信息互联互通,简化异地转诊手续。将门诊纳入报销范围,只进行住院费用报销,“假住院”现象时有发生,不仅形成骗保现象浪费国家医保统筹金额,还占用空闲床位,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
在卫生服务供给方面,全面落实大病医疗救治工作,扩大大病救助范围与救治种类。细化慢病管理程序,规范慢病档案管理,加强家庭医生宣传力度与服务水平,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家庭医生入户到家。推动医药服务改革,建立弹性价格动态调整机制,降低大病重病药品价格。扩充国家医保目录,增加基本药物品种,将基本常规药品纳入报销范围之中。加强乡镇医院、县级医院床位供给率与周转率,提升乡村与县域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在医疗资源地区差异方面,2017年城乡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城市为8.75张,农村仅有4.19张。2017年各地区医疗卫生机构,东部地区为362675个,中部地区311953个,西部地区为312021个,医疗机构相差有近五万个。由此可见,城乡与中西部地区间卫生资源差距明显。政府應加大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倾斜力度,保障边远地区、贫困地区享有均等化的卫生资源,统筹推进城乡医药卫生一体化发展。保障乡村与中西部地区公共卫生物品供给,适当加强报销幅度与比例,以免陷入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的健康贫困困境之中。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办发〔2016〕32号)[R/OL].(2016-10-25).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6/content_5133024.htm.
[2]卫生健康委.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R/OL].(2019-07-15).http://www.gov.cn/xinwen/2019-07/15/content_5409694.htm.
[3]马明义,李桦.秦巴山区农户多维贫困测度及精准扶贫对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33(01):30-37.
[4]王康.内蒙古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贫困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内蒙古某旗县的调查数据[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0,(17):11-13+16.
[5]白描,高颖.农村居民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社会科学,2019,(12):14-24.
[6]于洁.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影响因素及对策探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7.
[7]王晓璇,朱高培,孙娜,等.菏泽市三春集镇贫困人群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OL].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1-7[2021-03-1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7.1390.R.20200918.1054.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