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叫红的女人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h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刚蒙蒙亮,年过七旬的婆婆便开始在床的里侧扭动起身子,嘴里不停地嘟囔着:“红,我要解手,我要吃杏,我要上街玩。”听着老人语无伦次的喊叫声,睡在老人身边这位叫“红”的女人一下子翻身起床,像哄孩子似的帮老人脱掉“尿不湿”,然后帮她穿衣洗脸,再温柔地把老人扶到卫生间,直到把老人伺候舒服。这样的生活场景,对于汝南县王岗镇孔寨村八组的农村妇女周玉红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了。
  30年前的一个春天,年仅20岁的周玉红经媒人撮合,嫁给了朴实憨厚的青年小伙孔乐义。玉红一过门便与公婆生活在一起。她谨守着传统的忠孝之道,在孔家与丈夫一起侍候公婆、关爱儿女,过着极为普通的农家生活。
  不承想,一场灾难悄然降临。2006年,孔乐义的哥哥孔仁义患癌症去世,不久,大嫂也因病追随丈夫而去,撇下一个刚刚成家的侄子支撑着支离破碎的家。福无双至,祸不单行。2011年冬天,一直跟着玉红生活的公公又患脑出血偏瘫在床,不久也撒手人寰。一连串的打击,让本来就孱弱的婆婆病倒了。
  看着躺在病床上的婆婆,玉红轻轻坐到老人身边,紧紧拉着婆婆一双瘦骨嶙峋的手,泪眼盈盈地说:“妈,这几年,老天爷不留情,让我们家承受的灾难太大了!我哥、我嫂和我公公一个个离开了我们,放在谁身上都受不了啊!不过,我们活着的人还得活呀,您一定要挺住,不能再有什么闪失了。您就是我的亲妈,只要我和乐义有口饭吃,就不会让您老人家挨饿受罪!”媳妇的一番话,感动得婆婆老泪纵横。
  为了安抚婆婆受伤的心灵,玉红从精神上让她宽心、给她抚慰。这些年,农村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去了,村里剩下的全是老头、老太太。玉红感觉这些老年人和婆婆是一类人,他们之间有很多聊得来的地方,完全可以成为婆婆最佳的聊天对象。为了帮助婆婆主动融入聊天队伍,每天吃过早饭午饭,玉红都要到村子里瞅一圈,看看哪家门前或树荫下聚集的老年人最多。一旦确定目标后,她就跑回家,一手掂着一只小木凳,一手挽着婆婆的手,笑呵呵地把老人送进人群中,并且主动挑起话题,帮助婆婆打开话匣子。孔寨村八组距张岗街不太远,一到农闲时节,玉红就脚蹬三轮车,带着婆婆到张岗街赶集散心。遇上老人中意的特色小吃,她不等老人开口便买下来。婆婆感到很奇怪,有一次,她笑着问玉红:“红啊,你是我肚子里的蛔虫吗?我心里怎么想的,你怎么全知道呢?”听着婆婆幸福的疑问,玉红开心地笑了。
  安稳的日子过得太快了,不知不觉间,玉红也当上婆婆。2008年4月,儿子孔伟佳成家,不到3年的时间里,贤惠的儿媳妇连生两胎,其中,第二胎还是双胞胎。孔家迎来了3个可爱的小孙女,添丁添福的喜悦,着实让玉红乐不可支,整天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正当玉红满怀期待希望生活好起来时,一场灾难再次降临孔家。2016年5月,年过七旬的婆婆忽然昏迷倒地,等到抢救过来时已神志不清,成为一名老年痴呆症患者。
  面对着大小便时常失禁、大脑一会儿清醒一会儿糊涂的婆婆,玉红伤心极了。丈夫、儿子、媳妇都在外面打工,自己一个人在家照顾3个孙女和婆婆,生活原本已经很难了,现在婆婆突然失去自理能力成为痴呆老人,往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呀?一想到这些,玉红就禁不住哭出声来。
  哭过一阵后,玉红擦干眼泪,自我安慰道:“哭有什么用啊?日子还得一天一天往前过啊!”她喊着刚8岁的大孙女说:“子悦呀,你看看,你曾祖母又生病了,大小便失禁,多可怜呀!以后,我就不陪你们姐妹仨睡觉了,我要陪你曾祖母睡,夜里好照顾她,你要替我照顾好两个妹妹呀!”懂事的子悦含泪点点头。
  就这样,已经50岁的周玉红双眼噙着泪,从孙女们的房间抱起自己的铺盖搬到了婆婆床上。此时的婆婆坐在床头,两眼空洞无光,一言不发、面容呆滞。玉红走到她跟前,想把她扶下床活动一下身子。谁知老人刚站起,一股尿骚屎臭气扑鼻而来。玉红强掩鼻息,上前帮老人解开衣服,用毛巾蘸着清水仔细地擦干净老人的身体,并给她换上一身干净的衣服。而后玉红又把老人坐过的被单抽出来,放进门前的洗衣盆里。玉红在做这些事情时,3个小孙女整整齐齐地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天真雪亮的眼睛里充满着纯洁的敬意。
  婆婆自从患上老年痴呆症后,本来并不灵活的腿脚竟然变得“勤快”起来,如果玉红稍不留神,她便会深一脚浅一脚走得无影无踪。3年前的一天上午,玉红正在给孙女们做午饭,仅仅几分钟工夫,坐在院子里的婆婆就不见了。玉红赶紧嘱咐大孙女看好厨房的东西别乱动,自己一个人冲出家门去寻找婆婆。在村前的“村村通”公路上,她远远看见婆婆跌倒在地上,双手抱住左腿正在痛苦呻吟着。玉红急忙跑过去,仔细查看,发现婆婆的左腿骨折了。她懊悔地叹了口气,赶紧背起婆婆回到家里,骑上三轮车把婆婆送到镇上的卫生院做了骨头对接包扎手术。
  常言说,伤筋动骨一百天。婆婆在家养腿的那段日子里,玉红想着法子给老人改善生活。她听人说多喝骨头汤,可以促进断裂的骨头伤口尽快愈合。听说这个方法后,玉红就每天骑着三轮车去张岗街上一家肉铺店购买剔过肉的猪骨头,回家后用柴火在地锅里煮,煮得骨汤都变白了。时间长了,肉铺老板知道玉红买骨头的用途后十分感动,后来玉红再去买骨头,老板坚决不再收钱,并且赞叹道:“像您这样的孝顺媳妇,如今在咱农村真是难找!”
  也许是孝心感天,如今,已经73岁的婆婆经过玉红几年的精心护理,病情竟然奇迹般好转起来。每天清晨,她会在玉红的精心侍奉下,起床、洗脸、吃饭,然后像一个听话的孩子一样,拉着儿媳的手来到院子里或村子里小广场上,找一个位置安静坐下来。只要玉红在她的視野里,她就变得格外安静。
  周玉红的孝贤之行如无声的春雨,深深灌注在后代子孙的心田。看着奶奶忙碌的身影,已经读小学六年级的大孙女孔子悦一脸真诚地说:“我已经给两个妹妹说好了,我们一定好好学习,等到长大能挣钱了,就给奶奶买一辆房车,让奶奶开着车到全国各地转一转,看看外面得世界,享受享受生活。我的奶奶太辛苦了,我真的很敬佩她,她是我学习得好榜样!”
  (责任编辑:碧澎)
其他文献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这是李太白《秋浦歌》组诗中的一句。船的历史,说起来源远流长。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船。几十年前的监利西门渊江边,就矗立着一座船舶制造工厂,为长江流域的客户提供了质量过硬的各种型号船只,在湘鄂赣三省名气很大。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与时代的变迁,船舶制造工厂搬到了新洲围堤外江边的新址。这个荆江大堤外的小洲,有20多平方公里,良田连片,风景如画。在28年前,是一个将近两万
期刊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是始,收束是终;导入是开,收束是合。一始一终,一开一合,构成语文课堂教学的完整过程。一堂语文课的开展与恰当的导入是分不开的,安排得巧妙的导入,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作用。同样,完整的课堂教学不可以没有小结(即收束)。精彩的收束既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又能起到强化和深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不断地探索、改革和实践,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而进行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实
期刊
“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的闪亮坐标。”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崇尚英雄的话语,似春雷响彻云霄,似春风吹拂大地,似春雨滋润心田,抚慰着千百万为共和国英勇献身的英烈们和他们的家属。  “许昌三兄弟”正是把英雄当作心中的坐标,把崇尚英雄当作爱国拥军的践行,30年坚守用心做了一件事:用满腔的热血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崇尚英雄,激荡着英雄精神,让民族坐标更闪亮,引领了时代风尚。  血脉相承,他们离开了军营却
期刊
引子  20世纪60年代,一篇《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震撼全国。55年来风雨飘摇,世纪的车轮行至2017年2月,当年焦裕禄担纲县委书记的豫东兰考县地邻——东明县焦园乡娄寨村,迎来了精准扶贫的尖刀兵——山东省住建厅派驻的“第一书记”冷鹏。等待他的,将是一个怎样的两年?  一  娄寨村,是黄河入鲁第一乡。南接河南兰考,西临河南长垣,是鸡鸣三县之地,处于黄河一道坝和二道坝之间,是典型的黄河滩区村。
期刊
车子上了高速,便一头扎进了田野。尽管道路两旁绿树婆娑遮挡了视线,但远处田野的景象仍在脑海里清晰浮现:满眼的鹅黄嫩绿如同阔大无比的毛毡,覆盖着地表的沟沟坎坎,那是花生、玉米等庄稼在盛夏里生长。  母亲走了九年了。  按照家乡的成规,人去世十年的祭祀要放在实际去世的第九个年头。大约“九”这个数字更意味着生者对逝者祭祀的某种圆满吧。说不清,但这是要遵守的规矩。  九年里,不时梦到她。  最常梦到的场景是
期刊
太行山上有一条红旗渠,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这几年,去红旗渠参观学习和看风景的人越来越多了。当潮水般的拜谒者在那峰峦与沟壑之间寻寻觅觅、追踪探源的时候,蓦然间发现在红旗渠的旁边,竟然还盘卧着另外一条被称为“红旗渠姊妹”的大渠——跃进渠。  跃进渠默默地静卧在太行山中快50年了。將她称为红旗渠的姊妹渠并不算攀亲道故。因为她与红旗渠生于同一个年代,源于同一条漳河,有着同样的基因秉赋,甚至有着更加壮丽的
期刊
她是孩子的母亲,她是家庭主妇,她也是公婆眼中的好儿媳。23年,她不再年轻,她不再健硕,但是她用聪颖、吃苦、孝敬成就了一个好母亲、好妻子、好儿媳的美名。她是谁?她就是陈冠华,一个平凡普通的农村妇女,却做着不平凡的事。  就是这么一个平凡普通的女人,用了23个春夏秋冬,在临颍县陈庄乡管庄村五组诠释了“孝”和“爱”的典范。  自结婚之日起,她就一直认真孝敬公婆。每日嘘寒问暖,不时给公婆添置新衣新鞋。二老
期刊
年近九旬的刘相九老人,是原铁道部派驻原郑州铁路局机车验收室主任。70年前,他参军入伍,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参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在那战火纷飞的战场上,他和战友们不畏艰险驾驶着火车,冒着敌人的炮火勇敢地完成了战地运输任务,多次受到表彰和嘉奖,并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军功章。前不久,我们相约聆听了他老人家讲述那炮声隆隆、硝烟弥漫中的生动故事,仰慕之情油然而生。  留在心中的遗憾  
期刊
在我的微信通讯员群里,我曾惊喜地发现有一个用其母亲照片做微信头像的人,这在群里还是头一个,这个人便是王家臣。在慢慢的接触了解下,我看到了一个满怀孝心的大孝子陪伴九旬母亲的感人故事。  王家臣原在三门峡市国税局工作,为了照顾九旬高龄母亲,他毅然选择放弃在市里轻松体面的工作,放弃工作晋升的空间,回到家乡。为了回去,他苦心地做了妻子和女儿的思想工作,多次恳求组织将自己调回渑池老家,一切都来之不易。回家后
期刊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大气雄浑关于桥的豪迈诗篇。的确,一座桥,可以使天堑变通途,使沟壑成大路。在河南省郏县就有这么一个地方,因桥闻名,因水而兴。它就是长桥镇。  小时候,每当听到长桥这个地方,总想,那里一定有个很长很长的桥吧!不然,咋叫长桥呢!如今,早已成年的我越来越清楚地知道在长桥这个地方,不仅有很长的桥,而且,它还是个千年古镇。这里历史悠久,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