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阐述了对当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认为:有效的课堂并不需要太多形式上的标新立异,更呼唤平实、探索,简单的课堂教学同样会焕发生命的活力,呈现出有效的精彩,
[关键词]简单 有效 精彩
随着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课堂:教材被执教者大刀阔斧地删改,课堂上学生当家作主自主探究,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师的才华得到了彰显,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我们不禁思考:有效的课堂就一定要标新立异地热闹,就一定是对学生主体的充分“尊重”吗?其实不尽然,简单的课堂同样焕发生命的活力,简单的课堂教学同样会上出有效的精彩。
一、有效课堂无需太多物质的堆砌
新课程的实施让教师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为了让知识回归生活、让学生亲身经历,于是,教师们都要为学生准备教材以外的学习材料,的确,学习素材合理选择是学习的物质前提,但这种合理选择不等于物质的堆砌。
我曾经听过两位教师同上《克和千克》一课,为了充分帮助学生理解1克和1千克的概念,两位教师都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并为每个小组准备了相应的学习材料。第一位教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满满一筐相同的实物,且种类繁多。学生逐一掂量。第二位教师在物品的选择上却做了另一番处理,着重在将1千克的概念与生活中的原型形成联系,这种原型是简单的“一个”而非多个,如!个小西瓜、1筒面条,只是为1个小组提供4个苹果重1千克,然后通过小组间的交流进行资源共享。结果,前者的学生对1克、1千克到底有多重并没有一个明晰的认识,后者的学生则能清晰地将1克、1千克与相应的物体对接,形成具象并合理地用于生活中的估测,教学效果不言自明,可见,课堂教学的实效并不在于学习素材的简单堆砌,而是针对教学目标合理地选择与组合。物质数量的多少并不与教学效果的好坏成正比。
二、有效课堂无需太多活动的渲染
加强动手操作是现代的数学教学与传统的数学教学的重要区别之一。从很多国家小学数学教学引导学生去通过操作学具学习数学的实践来看,加强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也是不断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策略之一。然而是不是只要有了学生的操作活动就一定会有教学的实效、高效呢?
还是以我听过的这两节《克和千克》为例,第一位教师为每个小组都提供了一台盘秤,设计意图是让每位学生都动手称一称。学生们称完了便下课了,1千克到底有多重学生并没有实质性的收获,第二位教师也认为动手操作不错,但称量的意义应该在于验证。他仅仅准备了一台盘秤,目的是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静心掂一掂、比一比等活动上,自己估测出1千克的物品重量,再通过验证来建立1千克的概念。这节课的场面并不热闹。但学生活动操作简单、目标清晰、效果明显。可见,有效的课堂无需太多活动的渲染,数学学习更讲究科学性、严谨性,再好的活动不能为教学目标服务也是枉然。
三、有效课堂无需太多内容的堆积
学生有无进步是教学有没有效果的惟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果,并不是指教师是否教完内容或教得是否认真,而是指学生学习的内容和质量如何。有些教师,特别是上研究课或比赛课的教师,总想把相关章节所有的内容都搬进四十分钟的课堂里,以致学生什么都没有学到位。
还是《克和千克》的教学,我听过这样一节试教课:除了几道常规化的习题外,教师对教材作了这样的处理:克和千克的认识告诉了学生1枚2分硬币重1克、1袋洗衣粉重1千克。这节课更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地方在动手称、估测给定物体的质量。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没有充分的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根本就没有具体的参照,教师所期待的精彩的估测则演绎成了漫无边际的“猜谜游戏”。
其实,有效的课堂不需太多内容的堆积,哪怕你只是带领着你的学生弄懂了其中的一个问题。
四、有效课堂无需太多独特的创新
新课程给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特别是在对教材的处理和应用上,允许并鼓励教师对教材进行取舍,但这种取舍一定是要深思熟虑的,绝不可以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独特而改变,课标和教材毕竟是诸多专家学者经过反复修订后提供的,其专业性和权威性是不容置疑的。即使可以删改,也仅是对素材的选择、方法的设计,而绝非是对内容、目标的删改。
一位教师在执教《克和千克》时,干脆做了全面的革新,把教室变成了模拟超市,学生们就在称量、买卖中学习。乍一看去,情景创设、学生主体、探究体验这些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均得到了充分体现,然而静静的品析一下,这样的课堂教学其有效性寥寥。学生们在活动中更多关注的是要买哪些商品和商品的质量,而没有关注应学的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方式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创新,而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正确把握、对活动的反思,使活动华而不实。
确实,随着新课改的纵深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充分领悟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教育理念,对课堂的设计没有基于对课标的把握和对教材的精心研读。因此,我们的教师应少些浮华、功利,多一些平实、探索,要知道:“简单中的有效”更精彩。
[关键词]简单 有效 精彩
随着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课堂:教材被执教者大刀阔斧地删改,课堂上学生当家作主自主探究,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师的才华得到了彰显,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我们不禁思考:有效的课堂就一定要标新立异地热闹,就一定是对学生主体的充分“尊重”吗?其实不尽然,简单的课堂同样焕发生命的活力,简单的课堂教学同样会上出有效的精彩。
一、有效课堂无需太多物质的堆砌
新课程的实施让教师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为了让知识回归生活、让学生亲身经历,于是,教师们都要为学生准备教材以外的学习材料,的确,学习素材合理选择是学习的物质前提,但这种合理选择不等于物质的堆砌。
我曾经听过两位教师同上《克和千克》一课,为了充分帮助学生理解1克和1千克的概念,两位教师都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并为每个小组准备了相应的学习材料。第一位教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满满一筐相同的实物,且种类繁多。学生逐一掂量。第二位教师在物品的选择上却做了另一番处理,着重在将1千克的概念与生活中的原型形成联系,这种原型是简单的“一个”而非多个,如!个小西瓜、1筒面条,只是为1个小组提供4个苹果重1千克,然后通过小组间的交流进行资源共享。结果,前者的学生对1克、1千克到底有多重并没有一个明晰的认识,后者的学生则能清晰地将1克、1千克与相应的物体对接,形成具象并合理地用于生活中的估测,教学效果不言自明,可见,课堂教学的实效并不在于学习素材的简单堆砌,而是针对教学目标合理地选择与组合。物质数量的多少并不与教学效果的好坏成正比。
二、有效课堂无需太多活动的渲染
加强动手操作是现代的数学教学与传统的数学教学的重要区别之一。从很多国家小学数学教学引导学生去通过操作学具学习数学的实践来看,加强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也是不断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策略之一。然而是不是只要有了学生的操作活动就一定会有教学的实效、高效呢?
还是以我听过的这两节《克和千克》为例,第一位教师为每个小组都提供了一台盘秤,设计意图是让每位学生都动手称一称。学生们称完了便下课了,1千克到底有多重学生并没有实质性的收获,第二位教师也认为动手操作不错,但称量的意义应该在于验证。他仅仅准备了一台盘秤,目的是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静心掂一掂、比一比等活动上,自己估测出1千克的物品重量,再通过验证来建立1千克的概念。这节课的场面并不热闹。但学生活动操作简单、目标清晰、效果明显。可见,有效的课堂无需太多活动的渲染,数学学习更讲究科学性、严谨性,再好的活动不能为教学目标服务也是枉然。
三、有效课堂无需太多内容的堆积
学生有无进步是教学有没有效果的惟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果,并不是指教师是否教完内容或教得是否认真,而是指学生学习的内容和质量如何。有些教师,特别是上研究课或比赛课的教师,总想把相关章节所有的内容都搬进四十分钟的课堂里,以致学生什么都没有学到位。
还是《克和千克》的教学,我听过这样一节试教课:除了几道常规化的习题外,教师对教材作了这样的处理:克和千克的认识告诉了学生1枚2分硬币重1克、1袋洗衣粉重1千克。这节课更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地方在动手称、估测给定物体的质量。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没有充分的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根本就没有具体的参照,教师所期待的精彩的估测则演绎成了漫无边际的“猜谜游戏”。
其实,有效的课堂不需太多内容的堆积,哪怕你只是带领着你的学生弄懂了其中的一个问题。
四、有效课堂无需太多独特的创新
新课程给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特别是在对教材的处理和应用上,允许并鼓励教师对教材进行取舍,但这种取舍一定是要深思熟虑的,绝不可以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独特而改变,课标和教材毕竟是诸多专家学者经过反复修订后提供的,其专业性和权威性是不容置疑的。即使可以删改,也仅是对素材的选择、方法的设计,而绝非是对内容、目标的删改。
一位教师在执教《克和千克》时,干脆做了全面的革新,把教室变成了模拟超市,学生们就在称量、买卖中学习。乍一看去,情景创设、学生主体、探究体验这些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均得到了充分体现,然而静静的品析一下,这样的课堂教学其有效性寥寥。学生们在活动中更多关注的是要买哪些商品和商品的质量,而没有关注应学的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方式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创新,而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正确把握、对活动的反思,使活动华而不实。
确实,随着新课改的纵深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充分领悟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教育理念,对课堂的设计没有基于对课标的把握和对教材的精心研读。因此,我们的教师应少些浮华、功利,多一些平实、探索,要知道:“简单中的有效”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