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主业受制于电力改革进程影响的情况下,国家电网的外延式战略布局显得尤为突出:一方面积极进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国际化业务,另一方面全面涉足金融领域
2007年12月2日,国家电网(下简称国电)海外投资第一单落定。在菲律宾举行的第四轮竞标中,国电联合菲律宾当地的两家企业组成的联合体最终以39.5亿美元的报价赢得了菲律宾国家输电公司25年的特许经营权,从而实质性地拉开了中国国家电网海外投资的征程。
自2002年12月29日成立以来,国电的战略规划和布局一直受制于错综复杂的中国电力改革进程,在主业定位上显得模糊甚至反复,即厂网分离改革尾大难掉,输配分离时断时续,配售分离改革博弈未果、方案争议不休。
在主业受制于电力改革进程影响的情况下,国电的外延式战略布局显得尤为突出:一方面积极进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国际化业务,另一方面全面涉足金融领域。
迈向海外
2007年以来,国电确立了以“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国际化战略布局。即一方面通过对资源、资本、技术、设备、管理经验和人才的引进实现内向国际化,另一方面,通过电网技术标准的国际化、周边国家能源合作、集中采购国际化、海外投资、资本国际化及海外工程承包和技术服务等形式,积极实现外向国际化布局。
此次获得菲律宾国家输电公司25年的特许经营权,是国电投资并运营国外电网的首例。
在争夺菲律宾国家输电公司特许经营权中,国电联合竞购体由三家企业组成,另外两家是蒙特罗电网资源公司和开拉卡公司,属于菲律宾当地企业,主要以技术合作伙伴的角色参与,国电在联合体中的持股比例为40%。另外一个参与竞标的联合体由菲律宾SanMiguel能源集团、荷兰TPG Aurora BV公司和马来西亚TNB公司组成,该联合体的报价为39.05亿美元。从竞标结果看,以国电为首的联合体多于竞争对手4500万美元的优势获胜。
投资菲律宾输电公司实际上是国电主业的海外延伸,对于管理着幅员辽阔、远比菲律宾输电公司大且更为复杂的中国电网资源的国电公司,这笔交易反映了国电的技术和管理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并且,投资电网资源不仅在业绩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也为国家电网下一步投资和管理海外电网资源提供经验。
投资菲律宾国家输电公司给国家电网所带来的挑战也相当突出。
●挑战之一,资产负债约束问题。2006年度国电的财务数据显示,其主营业务收入8529亿元,资产总额为12142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0.43%,净资产收益率为3.83%。显然,此次约290亿元的海外投资,对资产负债率较高的国电公司来讲意味着财务成本的增加。毕竟,在国电上市问题仍然前路漫漫的情况下,国电的融资渠道将只能通过发债和银行借贷进行。
●挑战之二,该项目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对国电来讲,目前仅仅是截标,要正式接手运营菲律宾国家输电公司,还需要通过菲律宾电力行业资产和债务管理公司就投标文件的准确性、真实性及是否合法合规等进行审查,最后还需要菲律宾国会审议。目前菲律宾国内有声音对这一交易表示反对,而且这一交易牵涉到复杂的政治问题,因此国电是否能成功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挑战之三,经营环境差异的挑战。由于电力体制改革进展缓慢,厂网分离仍需扫尾,输配分离和配售分离难以有效推进,在国内市场,国电实际上拥有输、配和售电等各个环节的垄断权,而本次所投资的菲律宾国家输电公司则主要是电网资源,盈利模式相对单一。对国电来说,经营模式方面的挑战和压力不容忽视。这是对国电管理单纯电网资源能力的一种考验,当然,这种考验为中国电力改革和国电的战略定位无疑也是一种新的尝试。
引入俄罗斯
2006年3月21日,国电总经理刘振亚与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董事长丘拜斯签署了《关于全面开展从俄罗斯向中国供电可行性研究的协议》。
根据协议,俄方将分三个阶段向中国大规模送电。第一阶段:通过对目前的交流线路升压改造、2008年建设±220千伏边境直流背靠背工程,从俄罗斯远东电网向黑龙江省网送电,输电功率为60万—72万千瓦,年供电量36亿—43亿千瓦时。第二阶段:到2010年,建设±5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从俄罗斯远东电网向辽宁省电网送电,输电功率为300万千瓦,年供电量165亿-180亿千瓦时。第三阶段:到2015年,建设±8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从俄罗斯远东电网或东西伯利亚向中国东北电网或华北送电,输电功率为640万千瓦,年供电量380亿千瓦时。
2007年7月26日,中俄直流背靠背联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黑河换流站工程正式开工。自此,中俄直流背靠背联网工程进入全面施工阶段。这是我国目前规划建设的从境外购电电压等级最高(±500千伏)、容量最大(75万千瓦)的输变电工程,建成后从俄罗斯向我国年供电量可达43亿千瓦时。
据预测,通过建设特高压跨国输电工程,到2020年,每年可从俄罗斯和蒙古向国内送电1200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替代进口石油约2300万吨,可减少约4600万吨原煤开采量和运输量,为国内发电环节减少约230万吨烟尘排放、32万吨二氧化硫排放以及46万吨氮氧化物排放。
全业务金融的考验
产业资本进军金融业是近年来金融改革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国家电网由成立之初零星散打的涉足金融业,到如今已经整合出一个具有明显金融混业特征的统一平台。
2006年之前,国电系统共持有52家金融机构的股权,总价值107.79亿元。但直接或间接控股的金融机构仅5家,其余的持股比例均不足5%,显然,国电持股过于分散。
随后,国电开始逐步把所持的金融资源归类整合到以英大系为主的金融业务平台之中。
2005年末,国电开始寻找控股英大信托的方案。最终,国电斥资7亿元,中电财务公司出资1亿元,华东电网公司和上海电力公司出资7000万分别获得了英大信托51%、6%和4.67%的股权,从而完成了对英大信托的控股。
2006年9月,国电再次联合旗下的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中电财及深圳国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计出资11亿元入驻蔚深证券,并更名为英大证券,从而进入证券业。
2006年11月16日,在竞购广发行中,国电加盟花旗组建的竞购团,以入股20%的广发行股权,同花旗、人寿并列为广发行的第一大股东,从而进一步深入涉足银行领域。
另外,英大泰和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于2006年8月14日获得保监会批准筹建,并于当月在国家工商总局完成登记。英大泰和财产保险公司的前期筹备工作也已完成。
至此,国电公司在金融领域已经涉足了财务公司、银行、信托、保险和证券五大体系,构筑成了一个完整的金融混业经营框架。
对于一家规模庞大的国有垄断企业来讲,涉足财务公司以提高公司内部的资金融通效率,本是企业发展所必需的。然而,以巨额资本金投入为代价深入发展包括银行、保险、信托和证券在内的几乎所有金融领域,客观地说,这与国资委实行的主辅分离改革存在矛盾。而且,在当前国电主营业务仍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全范围涉入金融领域确实有待思考。
国电过度涉入金融领域客观上存在产业资本金融化的倾向,同时产业资本控制金融资源并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特别是在国电公司治理结构尚不完善,产业资本与所控制的金融资本表面上设置了防火墙,但实际上这种防火墙极其容易被跨越,从而导致产业经营风险与金融风险相互交织在一起。金融业的特点是对专业化水平的要求较高,而是否具备发展金融业所需的软硬件支持,是国电不得不面临的瓶颈考验。
不论是国电投资菲律宾国家输电公司,还是全业务金融混业布局,都是在电力改革长期发展缓慢的情况下,国电所进行的外延式战略布局,是一种典型的增量发展模式。
然而,当前困扰国电的恰恰是国内电网业务的定位和发展问题。而国电控股的金融机构,很可能如同国电旗下的发电资产,随着央企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最终将面临着被剥离的命运。即便不被独立出去,国电投资金融领域也很可能会对其主营业务产生牵制作用,并且随着金融监管体制的健全、金融机构大股东回避等风险管控手段的完善,金融业务对主营业务的牵制将更加愈发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