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朋友270跟他的胖媳妇梁红,又出发了。270不是他的名字,而是因为他的体重有270斤而得名,他的本名叫张昕宇。
他们夫妇二人曾经攀登过世界上最活跃的马鲁姆火山,在距离火山熔浆最近的地方插上了中国国旗;也探访过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遗址,近距离感受核辐射带来的危害和破坏;还去过北半球最寒冷的城镇奥伊米亚康,亲身感受零下52摄氏度室外露营的挑战。这一次,他们决定重走丝绸之路。
阿富汗的巴米扬地处丝绸之路上,是中国往来印度、波斯和欧洲间的商队途经之地,当地曾有数所佛教寺院,是哲学、希腊式佛教艺术中心。
巴米扬大佛位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西北约230公里处,这里海拔约2500米,遍布大小石窟6000余座,石窟群中有6尊傍山而凿的佛像。其中两尊巨佛,一尊身着红色袈裟,另一尊身披蓝色袈裟。佛像的两侧均有暗洞,洞高数十米,可拾级而上,直达佛顶。中国晋代高僧法显和唐代高僧玄奘都曾到过这里,并在其各自的著作《佛国记》和《大唐西域记》中对巴米扬大佛作了生动的描述。
巴米扬大佛是表现人类创造力的经典之作,在对建筑、景观设计的历史发展中有巨大影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1年3月,阿富汗武装派别塔利班不顾联合国和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对,动用大炮、炸药以及火箭筒等各种武器,摧毁了巴米扬内的所有佛像。
当张昕宇夫妇到达巴米扬时,恰逢南亚文化节,当地人在用一切形式去纪念巴米扬大佛。重现大佛,成为他们夫妻俩代表中国人送给阿富汗人的一份礼物,并借此向文明致敬。
大佛惨遭毁坏后,国际社会一直在努力,试图将被炸成废墟的巴米扬大佛重新修复起来。“几年前有一个来自日本的团队,希望用激光技术重现大佛,但是联合国没有通过该方案,因为激光的能量光束可能会对洞窟表面加温,加速洞窟的皲裂崩坍。”270说。
张昕宇夫妇就想利用建筑投影技术让全世界再看一看大佛的原貌,于是夫妇二人将这一想法付诸了实践。对大型佛像进行建筑投影并不简单,稍不留神就会因高温对佛像造成二次损害,加剧其裂塌过程。为了保证安全和真实,他们专门组建了技术团队,在还原大佛的过程中,他们的团队可谓吃尽了苦头。
首先是前往巴米扬时,团队得经过战争区,为了能够顺利到达目的地,他們搭乘专机飞往巴米扬。“这是一架比我年龄还大的飞机。”张昕宇在出发时打趣道。
到达巴米扬后,为了能还原佛像,使其更加接近真容,张昕宇夫妇到当地的科技馆寻找资料,还专门拜访了从事文物保护的“南希奶奶”。来自纽约的世纪老人南希1964年到了阿富汗,在丈夫去世后仍全身心地投入到文物保护工作中,他们一起参考了大佛附近出土的佛像,给大佛创造了一个面部。
在有限的三天时间里,团队日夜奋战,大部分的调试工作都需要在晚间进行。幸好周围的民众都很乐意帮忙,其中就有45岁的费罗兹,而当年,他是第一个在塔利班武装威胁下把炸弹埋在大佛脚下的人。“面对更为鲜活的生命,我理解他当时的选择。”梁红说。
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张昕宇搭了一个6米高的脚手架,装上一台230公斤重的大功率工程影像投影机,投影机最高亮度能达到约60万流明,相当于15个I-MAX电影投影灯。这次还原佛像的投影设备是由270自己改装的,“投影仪要求10万平方米的辐射面,这种设备在市面上买不到。为了改装、调适投影仪,我的眼角膜脱落了,还受到了塔利班恐怖组织的生命威胁。”张昕宇说。
2015年6月,在克服了重重困难和挑战后,张昕宇团队终于安全、环保、真实地对大佛进行了影像还原。测试当晚,张昕宇他们跟当地文化局说今天晚上只是试一试,即便这样,也有1000多人到达现场,巴米扬市政府还专门派出军队,荷枪实弹地保护着现场。
晚上9点,一道巨大的光束照亮了巴米扬山谷,山壁巨大的空洞中,一座由光影构成、高达50米的金色巨佛,浮现在风沙凿刻出海浪一般纹理的岩壁上。当巴米扬大佛影像通过中国人的手,穿越时空重新呈现在世人眼前时,当地民众鼓掌欢呼,附近的孩子纷纷赶来观看,持枪军警也拍照留念,庆祝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很多老者泪流满面,激动地表示这就是他们以前看到过的佛像。巴米扬人载歌载舞,纷纷表示:“中国人太厉害了,这让我们想起了已经忘却和不敢想起的时光。”在场的德籍阿富汗文物古迹专家穆吉塔巴·米尔扎伊感慨,这应该是巴米扬大佛最真实的影像。
还原后的大佛影像在当地呈现了两个晚上,长达十几个小时。在大佛重新站起来的这两晚,成群结队的人前来观看,包括阿富汗自行车国家队的成员,他们的到来让人群的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人越聚越多,甚至有人在山谷里辟出一块场地,踢起了足球。
“这真像一个大集会,阿富汗的传统节日就是这种感觉。”梁红说,“也只有大佛能把现如今的阿富汗人都聚集起来,一起开心地团聚在一起了。或许这就是我们此次来巴米扬最大的意义吧。”
在这次佛影重现过程中,众多国际知名媒体都来到现场:活动第二天,BBC的记者采访并报道了中国团队在巴米扬的故事。美国政论杂志《石板书》《大西洋月刊》、著名新媒体报纸《赫芬顿邮报》、美国NPR电台广播、阿富汗Tolo TV、巴基斯坦《论坛快报》《印度斯坦时报》都相继报道了这一事件。张昕宇夫妇也受邀成为第一对登上阿富汗电视台的中国人。
“看到这一切,就觉得所有的花费和辛苦都值了。这些阿富汗人不会记得我们是谁,我们叫什么,更不会记得我们来自哪个单位,但他们肯定会记得是中国人来过这里,做了这么一件有意义的事儿。”张昕宇说。
事后,他们将价值10万美元的光影设备整套赠送给了当地政府,告诉他们,“这是中国人送给阿富汗人的礼物”,并要求他们保证每年都要把大佛影像呈现给当地民众。
2015年8月26日,在巴米扬第七届丝绸之路文化节上,巴米扬人用张昕宇夫妇捐赠的设备,再次光影重现了巴米扬大佛,让当地人都真真切切地再次看到大佛。他们永远都会记得曾经有一群中国人来到这里,给他们带来了这一切。
他们夫妇二人曾经攀登过世界上最活跃的马鲁姆火山,在距离火山熔浆最近的地方插上了中国国旗;也探访过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遗址,近距离感受核辐射带来的危害和破坏;还去过北半球最寒冷的城镇奥伊米亚康,亲身感受零下52摄氏度室外露营的挑战。这一次,他们决定重走丝绸之路。
阿富汗的巴米扬地处丝绸之路上,是中国往来印度、波斯和欧洲间的商队途经之地,当地曾有数所佛教寺院,是哲学、希腊式佛教艺术中心。
巴米扬大佛位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西北约230公里处,这里海拔约2500米,遍布大小石窟6000余座,石窟群中有6尊傍山而凿的佛像。其中两尊巨佛,一尊身着红色袈裟,另一尊身披蓝色袈裟。佛像的两侧均有暗洞,洞高数十米,可拾级而上,直达佛顶。中国晋代高僧法显和唐代高僧玄奘都曾到过这里,并在其各自的著作《佛国记》和《大唐西域记》中对巴米扬大佛作了生动的描述。
巴米扬大佛是表现人类创造力的经典之作,在对建筑、景观设计的历史发展中有巨大影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1年3月,阿富汗武装派别塔利班不顾联合国和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对,动用大炮、炸药以及火箭筒等各种武器,摧毁了巴米扬内的所有佛像。
当张昕宇夫妇到达巴米扬时,恰逢南亚文化节,当地人在用一切形式去纪念巴米扬大佛。重现大佛,成为他们夫妻俩代表中国人送给阿富汗人的一份礼物,并借此向文明致敬。
大佛惨遭毁坏后,国际社会一直在努力,试图将被炸成废墟的巴米扬大佛重新修复起来。“几年前有一个来自日本的团队,希望用激光技术重现大佛,但是联合国没有通过该方案,因为激光的能量光束可能会对洞窟表面加温,加速洞窟的皲裂崩坍。”270说。
张昕宇夫妇就想利用建筑投影技术让全世界再看一看大佛的原貌,于是夫妇二人将这一想法付诸了实践。对大型佛像进行建筑投影并不简单,稍不留神就会因高温对佛像造成二次损害,加剧其裂塌过程。为了保证安全和真实,他们专门组建了技术团队,在还原大佛的过程中,他们的团队可谓吃尽了苦头。
首先是前往巴米扬时,团队得经过战争区,为了能够顺利到达目的地,他們搭乘专机飞往巴米扬。“这是一架比我年龄还大的飞机。”张昕宇在出发时打趣道。
到达巴米扬后,为了能还原佛像,使其更加接近真容,张昕宇夫妇到当地的科技馆寻找资料,还专门拜访了从事文物保护的“南希奶奶”。来自纽约的世纪老人南希1964年到了阿富汗,在丈夫去世后仍全身心地投入到文物保护工作中,他们一起参考了大佛附近出土的佛像,给大佛创造了一个面部。
在有限的三天时间里,团队日夜奋战,大部分的调试工作都需要在晚间进行。幸好周围的民众都很乐意帮忙,其中就有45岁的费罗兹,而当年,他是第一个在塔利班武装威胁下把炸弹埋在大佛脚下的人。“面对更为鲜活的生命,我理解他当时的选择。”梁红说。
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张昕宇搭了一个6米高的脚手架,装上一台230公斤重的大功率工程影像投影机,投影机最高亮度能达到约60万流明,相当于15个I-MAX电影投影灯。这次还原佛像的投影设备是由270自己改装的,“投影仪要求10万平方米的辐射面,这种设备在市面上买不到。为了改装、调适投影仪,我的眼角膜脱落了,还受到了塔利班恐怖组织的生命威胁。”张昕宇说。
2015年6月,在克服了重重困难和挑战后,张昕宇团队终于安全、环保、真实地对大佛进行了影像还原。测试当晚,张昕宇他们跟当地文化局说今天晚上只是试一试,即便这样,也有1000多人到达现场,巴米扬市政府还专门派出军队,荷枪实弹地保护着现场。
晚上9点,一道巨大的光束照亮了巴米扬山谷,山壁巨大的空洞中,一座由光影构成、高达50米的金色巨佛,浮现在风沙凿刻出海浪一般纹理的岩壁上。当巴米扬大佛影像通过中国人的手,穿越时空重新呈现在世人眼前时,当地民众鼓掌欢呼,附近的孩子纷纷赶来观看,持枪军警也拍照留念,庆祝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很多老者泪流满面,激动地表示这就是他们以前看到过的佛像。巴米扬人载歌载舞,纷纷表示:“中国人太厉害了,这让我们想起了已经忘却和不敢想起的时光。”在场的德籍阿富汗文物古迹专家穆吉塔巴·米尔扎伊感慨,这应该是巴米扬大佛最真实的影像。
还原后的大佛影像在当地呈现了两个晚上,长达十几个小时。在大佛重新站起来的这两晚,成群结队的人前来观看,包括阿富汗自行车国家队的成员,他们的到来让人群的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人越聚越多,甚至有人在山谷里辟出一块场地,踢起了足球。
“这真像一个大集会,阿富汗的传统节日就是这种感觉。”梁红说,“也只有大佛能把现如今的阿富汗人都聚集起来,一起开心地团聚在一起了。或许这就是我们此次来巴米扬最大的意义吧。”
在这次佛影重现过程中,众多国际知名媒体都来到现场:活动第二天,BBC的记者采访并报道了中国团队在巴米扬的故事。美国政论杂志《石板书》《大西洋月刊》、著名新媒体报纸《赫芬顿邮报》、美国NPR电台广播、阿富汗Tolo TV、巴基斯坦《论坛快报》《印度斯坦时报》都相继报道了这一事件。张昕宇夫妇也受邀成为第一对登上阿富汗电视台的中国人。
“看到这一切,就觉得所有的花费和辛苦都值了。这些阿富汗人不会记得我们是谁,我们叫什么,更不会记得我们来自哪个单位,但他们肯定会记得是中国人来过这里,做了这么一件有意义的事儿。”张昕宇说。
事后,他们将价值10万美元的光影设备整套赠送给了当地政府,告诉他们,“这是中国人送给阿富汗人的礼物”,并要求他们保证每年都要把大佛影像呈现给当地民众。
2015年8月26日,在巴米扬第七届丝绸之路文化节上,巴米扬人用张昕宇夫妇捐赠的设备,再次光影重现了巴米扬大佛,让当地人都真真切切地再次看到大佛。他们永远都会记得曾经有一群中国人来到这里,给他们带来了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