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剧化人格
我大约15岁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人的性格除了外向、内向、乐观、悲观,还有一种,就是“戏剧化人格”。
戏剧化人格的特点是:多愁善感。如果说得更加具体一点,就是感情很狂热,感情很饱满,也非常容易发生感情纠葛。就如同戏剧里面一样,总是冲突连着一个冲突,矛盾连着一个矛盾,这样一直恩恩怨怨纠结下去,虽然看似很精彩,但内心却很辛苦。
其实,第一个被我认为有这种性格的人,就是我自己。虽然现在已经职业化,习惯了“装”或者说已长大成熟,收敛了不少,可年轻的时候,我是戏剧化人格的代表。
我不知道是因为成长环境的原因,还是天生如此,我的内心世界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大胆的幻想。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冲突,我总是像写剧本一样设计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感情,并且自导自演,沉浸此中不能自拔。更为糟糕的是,我的审美偏重悲剧,有几年我都认为平淡的生活味同嚼蜡,只有悲剧蹉跎的人生,才是一种美,这似乎决定了我下半生的不幸。
然而我终于走了出来,在精神即将分裂的边缘,找回了一根理性的稻草。冥冥之中似乎意识到,我这样的性格,如果再找一个性格冲动的伴侣,那这样生活最后的结果非死即残,一定会在某一集上演割腕跳楼这样的“好戏”。
幸好这个时候,她——我现在的妻子出现了,于是我得以拯救。她和我正好完全相反:三好学生、循规蹈矩、学习部长……她是一个充满理性思维的统计学人才,善于从万千思绪中找出端倪,然后做出正确判断。这样的人,正是戏剧化人格的解药。
但是,我认识的几个同样具有戏剧化人格的朋友,却生活得很曲折。我一直在想,这样的性格本身是不是也是一种病态呢?
妻子进一步分析认为,戏剧化人格难以获得幸福的一个原因是:所览戏剧太多,认为人生应如戏剧,而戏剧充满冲突,于是人生应充满冲突。因此这样的人容易制造感情冲突,或者创造机会虐待别人,或者创造机会被别人虐待。然而生活不是演戏,生活中太多折腾的结果多半不好。
正常与异常
正常,即与常人相吻合;异常,即异乎寻常,和常人不同。由此看来,正常异常并不是一种对错,而只是一种统计学意义上的不同分布。
生物遗传与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每个个体都是立体多面的,如我们的体貌特征、兴趣爱好、生活履历等等。个体的特征几乎有无数个例子,在这无数个指标当中,有一个或几个指标出现异常简直再正常不过,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由此看来,异常并不没有那么可怕。
精神异常难道就是洪水猛兽?精神病患者和我们相隔很远吗?如同大河两岸泾渭分明?错!因为精神、性格、气质的多种多样,几乎任何一个人都有一个或几个可以被当作精神病的指标或特征。
所以说,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时间,我们都曾是疯子。不要以为只有在精神病医院住院的患者才是精神病,也不要以为围墙外面的就是正常人。墙内墙外,我们也曾和他们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不能全然分开。
精神病,有诊断标准,仿佛一刀切下,天理昭彰,黑白分明。非也,非也。肿瘤,有恶性,有良性,有早期表现。换言之,肿瘤细胞组织和正常细胞组织,并非截然不同,也是一个量变的连续过程。
“精神分叉症”
在所谓的精神分裂症和正常人之间,实际有一个巨大的灰色人群,他们思维奔逸,异常敏感,神神叨叨——作为一个临床大夫,我把自己诊断为此类人群。并不妨名之曰“精神分叉症”,以此区别于骇人听闻的“精神分裂症”,将其看作是一种内心的亚健康状态。
“精神分叉症”是一个具有重大社会价值的疾病,在历史的长河和现代的社会中有大量此类患者游走与人神之间,他们通常具有超乎常人的创造力和较为低下的个人生活能力。
他们在艺术家人群、理论科学家人群、宗教哲学人群中占有极高的比例。稍不留神,表现过火,便被外人认为是“疯子”。所以经常听说某某画家疯了,某某作家自杀了。
其实我倒不以为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此时的他还是原来的他,只是这次太过投入了一些,况且又被人发现了而已。
参透这些玄机后,顿时感觉非常恐惧。我常说,精神科医生之所以最容易成为精神病患者,是因为参透了精神疾病的病理特点,理解了“疯子”的思维方式。渐渐地觉得“疯子”的想法是有道理的,学会了“疯子”的思维方式,而不能走出来,那么自己也就慢慢成为“疯子”的一员。
回到文章的题目,我不知道自己是否也会在某一天“疯掉”。尤其在看了类似的电影之后,真有点担心自己的“原疯基因”被激活。所以半夜写下此稿,以遗他日疯了时,有观人疯者得焉,以飨后来之人,权作覆车之鉴。
我大约15岁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人的性格除了外向、内向、乐观、悲观,还有一种,就是“戏剧化人格”。
戏剧化人格的特点是:多愁善感。如果说得更加具体一点,就是感情很狂热,感情很饱满,也非常容易发生感情纠葛。就如同戏剧里面一样,总是冲突连着一个冲突,矛盾连着一个矛盾,这样一直恩恩怨怨纠结下去,虽然看似很精彩,但内心却很辛苦。
其实,第一个被我认为有这种性格的人,就是我自己。虽然现在已经职业化,习惯了“装”或者说已长大成熟,收敛了不少,可年轻的时候,我是戏剧化人格的代表。
我不知道是因为成长环境的原因,还是天生如此,我的内心世界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大胆的幻想。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冲突,我总是像写剧本一样设计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感情,并且自导自演,沉浸此中不能自拔。更为糟糕的是,我的审美偏重悲剧,有几年我都认为平淡的生活味同嚼蜡,只有悲剧蹉跎的人生,才是一种美,这似乎决定了我下半生的不幸。
然而我终于走了出来,在精神即将分裂的边缘,找回了一根理性的稻草。冥冥之中似乎意识到,我这样的性格,如果再找一个性格冲动的伴侣,那这样生活最后的结果非死即残,一定会在某一集上演割腕跳楼这样的“好戏”。
幸好这个时候,她——我现在的妻子出现了,于是我得以拯救。她和我正好完全相反:三好学生、循规蹈矩、学习部长……她是一个充满理性思维的统计学人才,善于从万千思绪中找出端倪,然后做出正确判断。这样的人,正是戏剧化人格的解药。
但是,我认识的几个同样具有戏剧化人格的朋友,却生活得很曲折。我一直在想,这样的性格本身是不是也是一种病态呢?
妻子进一步分析认为,戏剧化人格难以获得幸福的一个原因是:所览戏剧太多,认为人生应如戏剧,而戏剧充满冲突,于是人生应充满冲突。因此这样的人容易制造感情冲突,或者创造机会虐待别人,或者创造机会被别人虐待。然而生活不是演戏,生活中太多折腾的结果多半不好。
正常与异常
正常,即与常人相吻合;异常,即异乎寻常,和常人不同。由此看来,正常异常并不是一种对错,而只是一种统计学意义上的不同分布。
生物遗传与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每个个体都是立体多面的,如我们的体貌特征、兴趣爱好、生活履历等等。个体的特征几乎有无数个例子,在这无数个指标当中,有一个或几个指标出现异常简直再正常不过,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由此看来,异常并不没有那么可怕。
精神异常难道就是洪水猛兽?精神病患者和我们相隔很远吗?如同大河两岸泾渭分明?错!因为精神、性格、气质的多种多样,几乎任何一个人都有一个或几个可以被当作精神病的指标或特征。
所以说,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时间,我们都曾是疯子。不要以为只有在精神病医院住院的患者才是精神病,也不要以为围墙外面的就是正常人。墙内墙外,我们也曾和他们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不能全然分开。
精神病,有诊断标准,仿佛一刀切下,天理昭彰,黑白分明。非也,非也。肿瘤,有恶性,有良性,有早期表现。换言之,肿瘤细胞组织和正常细胞组织,并非截然不同,也是一个量变的连续过程。
“精神分叉症”
在所谓的精神分裂症和正常人之间,实际有一个巨大的灰色人群,他们思维奔逸,异常敏感,神神叨叨——作为一个临床大夫,我把自己诊断为此类人群。并不妨名之曰“精神分叉症”,以此区别于骇人听闻的“精神分裂症”,将其看作是一种内心的亚健康状态。
“精神分叉症”是一个具有重大社会价值的疾病,在历史的长河和现代的社会中有大量此类患者游走与人神之间,他们通常具有超乎常人的创造力和较为低下的个人生活能力。
他们在艺术家人群、理论科学家人群、宗教哲学人群中占有极高的比例。稍不留神,表现过火,便被外人认为是“疯子”。所以经常听说某某画家疯了,某某作家自杀了。
其实我倒不以为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此时的他还是原来的他,只是这次太过投入了一些,况且又被人发现了而已。
参透这些玄机后,顿时感觉非常恐惧。我常说,精神科医生之所以最容易成为精神病患者,是因为参透了精神疾病的病理特点,理解了“疯子”的思维方式。渐渐地觉得“疯子”的想法是有道理的,学会了“疯子”的思维方式,而不能走出来,那么自己也就慢慢成为“疯子”的一员。
回到文章的题目,我不知道自己是否也会在某一天“疯掉”。尤其在看了类似的电影之后,真有点担心自己的“原疯基因”被激活。所以半夜写下此稿,以遗他日疯了时,有观人疯者得焉,以飨后来之人,权作覆车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