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艺术美及掌握形式美的语言元素、语言手段、语言规则(主要包括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及节奏与韵律)等概念的掌握。
2.技能目标:通过对相关美术作品进行赏析,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艺术美与形式美规则的相关知识,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在今后能够描述、分析自己身边的美与艺术的美。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帮助学生体验与感受美术作品的艺术美与形式美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提升学生的审美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艺术美与形式美的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在于形式美中语言规则的部分,包括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及节奏与韵律的掌握。
难点:观察、对比后,能够运用艺术美与形式美的相关知识,主要是五个语言规则(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及节奏与韵律),并能结合自身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描述与分析。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通过讲授、互动、演示等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相关资料的查阅及多媒体课件准备。
学生:利用网络等收集相关资料,做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向同学们展示罗丹的《欧米艾尔》与另一地中海女像作为对比,请同学们思考并表达感受,哪一个更能被吸引。通过思考讨论各抒己见,得出雕塑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看、漂亮,但有着一种残缺美,是属于艺术美的一种,从而引出艺术美有典型的形象。(图1、图2)
二、新授
(一)环节一:解决艺术美的概念
展示不同時期的名家画作,感受不同的典型艺术形象、不同艺术家的个人审美及时代精神。借助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中所写,展示席里柯的《艾普瑟姆的赛马》(图3),请同学们发表感受,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是否觉得有怪异之处,随即与马真实奔跑的连续摄影(图4)做比较,发现问题,从而得出结论:艺术家从现实中集中、概括,并融合自己的主观想法、个人审美等创造出主观形象,又根据它与生活的关系而称为“第二自然”,也就是艺术美。通过以上思考与比较,帮助学生理解艺术美的概念。
(二)环节二:解决形式美的概念与组成
形式美是借助形式传达出的美。它借助语言元素、语言手段以及语言规则呈现。在以前的课上已经学习过语言元素及语言手段了,这节课具体看看语言规则都有哪些。回忆语言元素:点、线、面、色。举例:吴冠中作品(图5)及阿尔博斯的《向正方形致敬》(图6)。语言手段:光影、明暗、材质、肌理等。举例:达维特《荷拉斯兄弟宣誓》(图7)及罗丹的《思想者》(图8),以此帮助同学们巩固学习过的知识。
(三)环节三:重点解决形式美中的语言规则有哪些
1.变化与统一
以《断臂维纳斯》(图9)为例,请同学们观察并讨论这个雕塑统一的地方在哪儿,变化的地方在哪儿。思考讨论后发现其虽站立,但姿势呈现轻微的“S”形,体现出静中有动的曲线美,并且比较出头发与下半身裹着的布的上下呼应的烦琐细节刻画,与其露出的上半身光滑简洁的表现之间的对比,无不体现出变化与统一的规则。紧接着又将秦始皇兵马俑(图10)与《断臂维纳斯》作对比,以直挺硬朗的站姿强调曲线动态;最后以兵马俑与兵马俑之间作对比,乍眼看去仿佛都一样,但仔细观察后发现每个士兵的面容、表情、发型及着装均无雷同,再次帮助同学们感受变化与统一这一规则。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并回答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图11)中统一的地方在哪儿?变化的地方在哪儿?
2.对比与和谐
通过两张水墨画感受,分别是林风眠的《花果油灯图》(图12)及潘天寿的《荷花》(图13)。同学们通过观察与思考,找出画面虽然色彩对比强烈,但是却仍然给人和谐感受的原因:色彩、形状、笔触等在画面中相互呼应。
3.比例与尺度
此处联系数学知识:黄金分割率。请同学们回忆黄金分割比的公式与比值,并且介绍人体头身比的比例,随即展示上述比例分别在雕塑(图14)、建筑(图15)、绘画(图16)以及LOGO设计(图17、图18)中的运用,帮助同学们感受比例与尺度这一规则的使用。
4.对称与均衡
展示《萨平妇女》与《最后的晚餐》,感受画面对称的效果。随后展示宋徽宗赵佶的《芙蓉锦鸡图》(图19),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画面虽不对称,但在视觉上仍旧给我们平衡感,得出结论:锦鸡于画面呈斜45度角并且扭头向后上方,再加上右上角的两只蝴蝶,这些巧妙的构图与布局促使画面达到均衡效果。
5.节奏与韵律
可以与音乐中的元素作为类比,交响乐中不同乐器音色、不同的音调、不同长短的音节,形成节奏感。这些与建筑或绘画中的元素同理。展示巴黎圣母院正面的照片(图20)以及米勒的《牧羊女》,请同学们感受其节奏感的表现:巴黎圣母院表面相同柱状元素平均分布并不断重复排列,显得整齐划一,而不同层次的柱子在高度与粗细上有所不同形成错落的效果,高大宽厚的大门与门上细致烦琐的浮雕形成对比。《牧羊女》中宽阔的草原天空和大片羊群的对比,即块面与点状大大小小散落,牧羊女与细长拐杖,即长条块面与线条的对比,这些皆为视觉上的节奏感。
综上,帮助学生大致掌握五种语言规则是什么,并且感受它们在各艺术作品中的运用。
三、课堂反馈
学以致用。请同学通过刚才学到的知识,具体结合语言规则,对雕塑《萨摩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图21)进行简单的分析,300字以内。
四、结课
(一)归纳本节课学习知识点
艺术美的概念。形式美的概念:语言元素、语言手段。语言规则: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及节奏与韵律。
(二)总结本课学生学习情况
对学生态度、行为进行表扬,同时指出需改进的地方。
(三)课外学习
鼓励学生通过参观艺术馆、博物馆及浏览艺术网站等扩大视野,能够静下心去观看和体会,避免走马观花,养成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和良好习惯。
1.知识目标: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艺术美及掌握形式美的语言元素、语言手段、语言规则(主要包括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及节奏与韵律)等概念的掌握。
2.技能目标:通过对相关美术作品进行赏析,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艺术美与形式美规则的相关知识,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在今后能够描述、分析自己身边的美与艺术的美。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帮助学生体验与感受美术作品的艺术美与形式美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提升学生的审美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艺术美与形式美的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在于形式美中语言规则的部分,包括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及节奏与韵律的掌握。
难点:观察、对比后,能够运用艺术美与形式美的相关知识,主要是五个语言规则(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及节奏与韵律),并能结合自身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描述与分析。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通过讲授、互动、演示等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相关资料的查阅及多媒体课件准备。
学生:利用网络等收集相关资料,做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向同学们展示罗丹的《欧米艾尔》与另一地中海女像作为对比,请同学们思考并表达感受,哪一个更能被吸引。通过思考讨论各抒己见,得出雕塑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看、漂亮,但有着一种残缺美,是属于艺术美的一种,从而引出艺术美有典型的形象。(图1、图2)
二、新授
(一)环节一:解决艺术美的概念
展示不同時期的名家画作,感受不同的典型艺术形象、不同艺术家的个人审美及时代精神。借助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中所写,展示席里柯的《艾普瑟姆的赛马》(图3),请同学们发表感受,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是否觉得有怪异之处,随即与马真实奔跑的连续摄影(图4)做比较,发现问题,从而得出结论:艺术家从现实中集中、概括,并融合自己的主观想法、个人审美等创造出主观形象,又根据它与生活的关系而称为“第二自然”,也就是艺术美。通过以上思考与比较,帮助学生理解艺术美的概念。
(二)环节二:解决形式美的概念与组成
形式美是借助形式传达出的美。它借助语言元素、语言手段以及语言规则呈现。在以前的课上已经学习过语言元素及语言手段了,这节课具体看看语言规则都有哪些。回忆语言元素:点、线、面、色。举例:吴冠中作品(图5)及阿尔博斯的《向正方形致敬》(图6)。语言手段:光影、明暗、材质、肌理等。举例:达维特《荷拉斯兄弟宣誓》(图7)及罗丹的《思想者》(图8),以此帮助同学们巩固学习过的知识。
(三)环节三:重点解决形式美中的语言规则有哪些
1.变化与统一
以《断臂维纳斯》(图9)为例,请同学们观察并讨论这个雕塑统一的地方在哪儿,变化的地方在哪儿。思考讨论后发现其虽站立,但姿势呈现轻微的“S”形,体现出静中有动的曲线美,并且比较出头发与下半身裹着的布的上下呼应的烦琐细节刻画,与其露出的上半身光滑简洁的表现之间的对比,无不体现出变化与统一的规则。紧接着又将秦始皇兵马俑(图10)与《断臂维纳斯》作对比,以直挺硬朗的站姿强调曲线动态;最后以兵马俑与兵马俑之间作对比,乍眼看去仿佛都一样,但仔细观察后发现每个士兵的面容、表情、发型及着装均无雷同,再次帮助同学们感受变化与统一这一规则。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并回答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图11)中统一的地方在哪儿?变化的地方在哪儿?
2.对比与和谐
通过两张水墨画感受,分别是林风眠的《花果油灯图》(图12)及潘天寿的《荷花》(图13)。同学们通过观察与思考,找出画面虽然色彩对比强烈,但是却仍然给人和谐感受的原因:色彩、形状、笔触等在画面中相互呼应。
3.比例与尺度
此处联系数学知识:黄金分割率。请同学们回忆黄金分割比的公式与比值,并且介绍人体头身比的比例,随即展示上述比例分别在雕塑(图14)、建筑(图15)、绘画(图16)以及LOGO设计(图17、图18)中的运用,帮助同学们感受比例与尺度这一规则的使用。
4.对称与均衡
展示《萨平妇女》与《最后的晚餐》,感受画面对称的效果。随后展示宋徽宗赵佶的《芙蓉锦鸡图》(图19),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画面虽不对称,但在视觉上仍旧给我们平衡感,得出结论:锦鸡于画面呈斜45度角并且扭头向后上方,再加上右上角的两只蝴蝶,这些巧妙的构图与布局促使画面达到均衡效果。
5.节奏与韵律
可以与音乐中的元素作为类比,交响乐中不同乐器音色、不同的音调、不同长短的音节,形成节奏感。这些与建筑或绘画中的元素同理。展示巴黎圣母院正面的照片(图20)以及米勒的《牧羊女》,请同学们感受其节奏感的表现:巴黎圣母院表面相同柱状元素平均分布并不断重复排列,显得整齐划一,而不同层次的柱子在高度与粗细上有所不同形成错落的效果,高大宽厚的大门与门上细致烦琐的浮雕形成对比。《牧羊女》中宽阔的草原天空和大片羊群的对比,即块面与点状大大小小散落,牧羊女与细长拐杖,即长条块面与线条的对比,这些皆为视觉上的节奏感。
综上,帮助学生大致掌握五种语言规则是什么,并且感受它们在各艺术作品中的运用。
三、课堂反馈
学以致用。请同学通过刚才学到的知识,具体结合语言规则,对雕塑《萨摩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图21)进行简单的分析,300字以内。
四、结课
(一)归纳本节课学习知识点
艺术美的概念。形式美的概念:语言元素、语言手段。语言规则: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及节奏与韵律。
(二)总结本课学生学习情况
对学生态度、行为进行表扬,同时指出需改进的地方。
(三)课外学习
鼓励学生通过参观艺术馆、博物馆及浏览艺术网站等扩大视野,能够静下心去观看和体会,避免走马观花,养成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和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