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农业院校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lsy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本文从系统论的视角分析农业院校研究生教育的变化、转型与特征,比较分析新时期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以吉林农业大学为研究个案,构建出新时期地方农业院校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并针对农业院校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地方农业院校 研究生教育 体系 保障
  [中图分类号]G64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248-03
  引言
  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的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教育水平偏低,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教育水平、培养能力取得了长足进展,这直接关系着国家研究生教育的总体质量与培养水平。为了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我们选择了吉林农业大学这所地方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实地研究个案。
  吉林农业大学在多年的研究生教育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坚持“质量第一”的教育原则,遵循研究生群体教育的层次与规律,统筹研究生所在学科、学院的业务管理与研究生学院的非业务管理,实施两段式二级管理为培养特色,创新教育观念,挖掘教育的潜在资源,创新培养模式,重视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与细节,打造科学规范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并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
  (一)政府主导化是主要保障模式
  我国当前是国家主办高等教育,并由政府管理,由国家通过中央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性质机构对高等教育进行评价,1990年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确立了国家行政机构对高等学校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外部监控管理机制。
  《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指出:“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是国家对高等学校实行监督的重要形式,由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1]”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是国家政府及相关机构,通过制定高等教育工作水平的评价指标来干预高等教育,2002年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教学质量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和有组织的评估。”我国还在法规上确保了政府评估的主体地位。
  (二)初步建立了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张,建立相应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势在必行。许多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历大规模扩张后,在改革中日益关注起质量保障的问题。此后,不少国家先后建立了各具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我国始于20世纪90年代,建立了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历经二十年的探索和发展,1990年后,已经初步形成了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研究生教育评估体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和研究生院长联席会等为代表的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社会中介机构。但目前这个保障体系的规范化、流程化还有待于提高与完善。[2]近年来,“教育质量”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关键词,被视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生命线。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在研究生教育规模需求不断扩大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研究生教育扩张的过程中逐渐被学者和教育主管部门认同的,事关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现实课题。
  二、地方农业院校研究生教育的突出问题
  (一)教育模式单一,缺乏多元性特色
  “师徒式”培养模式是目前具有普遍性的教育方式。地方农业院校受农科类专业的约束,将这种单一的模式普适化,这种模式具有适合培养研究人员的优点,但也存在不足。即不利于研究生自我发展,研究生向高层次发展的空间变窄,研究生视自己的导师为唯一的老师,导师组和研究团队的集体智慧的作用发挥不出来,不利于研究生的成长,开放性教育、团队教育的功能没有得到显现。同时,受研究生培养的地域性所限,农科类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少,范围小,理论滞后于生产实践,研究生在本地就业的适应性还可以,但到异地就业适应性弱。原因在于对其他地域的作物生产了解甚少,多数只能停留在理论上或者表层上。主要原因在于实践基地固化于研究生所在学校周围,学科及导师拓展能力小,学习支持不够,开放性不足。
  (二)导师队伍青黄不接,指导能力差异较大
  地方院校经过生源扩招的变革以后,研究生生源的快速增长导致导师队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一方面大批的40年代、50年代出生的导师退休,在70年代出生的导师成长增长出现结构性断层。导师队伍的数量远不能满足研究生生源数量急剧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市场化倾向的出现,一些后起的发达地区学校利用待遇和利益的诱惑,使部分院校的教师开始出现了非正常流动现象,这也加剧了导师与研究生数量比失调的状况。
  除了导师队伍青黄不接之外,70年代的导师与他们的前辈相比,在指导能力上也存在较大差异。他们虽然在新技术的应用能力上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在教书育人的态度及严谨治学的精神方面还存在相当的差距。
  (三)培养硬件条件总体保障一般,学科间差异大
  研究生进行学习和开展科研活动的条件需求与现有资源配置失衡,特别是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原来的生均教育资源进一步被稀释。培养经费投入不足,试验场所有限,研究设备不足,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程度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导致部分实验、实践类课程无法开设,存在着“说”实验的现象,严重影响研究生实践技能的锻炼和提高。
  三、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经验
  (一)分类培养,确保质量
  1.区分目标,分类培养。根据研究生学科类别不同,将研究生分为农科类、理工科类、人文社科类三个大类别,根据类别再组织权威专家讨论制定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针对不同学位类型,建立科学的分类培养标准和学位授予标准。
  2.改变教学模式。根据农科类、理工科类、人文社科类三个大类别的不同培养目标确定不同的教学模式,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尝试按一级学科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突出课程的系统性、前沿性、实践性,重视案例教学和实践育人的作用,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农科类研究生有定期田间作物生产及病害分析案例课,人文社科类研究生有定期的文献评述及导师指导书目汇报课,理工类研究生有新进大型实验仪器现场调试安装使用课程,瞄准前沿,立足田野,跟踪新仪器新设备,不放过每一个细节。   3.转变评价方法。经过几年的实践积累,逐步实现了研究生培养管理重心下移,主要向学院、学科下移。明确导师责、权、利,进一步突出各学院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引入研究生培养分流和淘汰机制,加强和规范各个培养环节的监督检查,强化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对在培养过程中未达到学业要求的学生,实行推迟毕业或予以淘汰,从而保证了培养质量,同时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警示作用。
  4.健全管理监督机制。建立实施研究生指导教师负责制和培养质量责任追究制,充分发挥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学术管理作用,激励导师参与培养全过程管理,全面推进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切实提高培养过程的监督检查力度。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要坚持全过程质量控制和严把答辩关的原则,实行“严进严出”,这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导师组、学科带头人、导师要切实负起责任来,在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上扎扎实实抓好开题报告、中期检查、预答辩、论文盲审和答辩这五个环节。全过程监督,不流于形式,进一步强化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导师负责制。
  5.构建校、院两级齐抓共管的质量保障体系。搭建“学校-学院-学科”管理平台,形成校、院两级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模式,建立一支高效、稳定的研究生教育管理队伍。同时,构建校、院两级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定期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研究生教育自评工作,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平台,全面实现研究生培养管理全过程的网络化、规范化、制度化。
  (二) 明确导师责任,注重制度建设
  1.明确导师“责、权、利”。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负有直接责任,导师享有招生权、分配权、资助权、论文审查权等权利,特别是对未达到学业要求的研究生,导师应有权终止指导或勒令其退学。导师是研究生学术诚信的主要责任人,要规范研究生的学术行为,培养研究生严谨的科学作风,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把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校院两级督导组加强导师和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监督,倡导学术诚信,维护学术尊严,对于学术诚信意识较差的导师,要限制招生人数,情节严重的取消导师资格,将导师的品德修养、治学态度、诚信行为等纳入对导师考核的重要内容。
  2.建立健全导师遴选、培训、考核制度。一是遴选制度。指导教师的遴选应严格从科研水平和培养学生质量两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彻底改变只上不下的导师终身制;二是培训制度。学校重视对导师的定期培训,尤其是新遴选的青年导师,加强支持他们参加各种学术交流的力度,不断提高导师队伍的创新素质和学术水平;三是考核制度。各高校应充分认识对导师业务水平进行定期考核的重要性,建立考核制度,引入竞争淘汰,奖惩分明,从而保证导师队伍的高素质、高水平、高质量。
  四、地方农业院校建立研究生教育保障体系的应对措施
  新时期,各类高等院校竞相发展研究生教育,形成明显的竞争态势,地方高等农业院校也是如此,面临着生源竞争、学科提升与师资队伍参差不齐等重要挑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就必须积极面对挑战与困难,集中有限资源,提高广大师生的质量意识,科学构建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努力推动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实现研究生教育质量与数量的和谐统一,这是新时期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针对生源特点确立培养方法
  地方农业院校有自己独特的生源特点,本地生源多,外地生源少,区域生源多,全国生源少,生源分布不均衡。针对这样的生源特点,在实际培养方法上就要注意本地文化与区域文化的特点,这里的文化除了精神文化之外,更应该注重物质文化、商品文化、农耕生产文化、管理文化等,将地方性文化、区域性文化凸现出来。在教学内容上增加针对性的培养内涵,在教学方法上增加有区域特色的时间性与实验性设计,尊重农时,顺势而为,顺应自然地理条件,培养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有所担当的农业人才,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人才保障。
  为此,应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环节、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制定培养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和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开题等环节上严格把关,力求严谨科学。
  (二)针对学科特色确立培养目标与评价体系
  质量是研究生教育以及其他教育的生命,没有质量的教育是徒劳的。地方院校的研究生教育必须围绕学科特色建构培养目标,按照社会需求建构评价体系。
  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价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的重要内容,包括生源质量、导师质量、教学质量、论文质量,还有毕业生就业能力和社会声望等。研究生教育评估和质量保障体系要有自己的特色,突出研究生教育的学科特点,同时,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解剖、导向和激励的作用,评估的结果为过程培养的进一步提升提供权威依据。评估可采用自我评估和依赖社会权威机构进行横向评估的方法,根据所采取的评估方法,应重点开展省内外、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比较分析,提出符合实际的研究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三)针对培养质量创新培养模式
  研究生教育质量上不去,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培养方法落后,培养模式陈旧,因此,针对不同地方院校的培养质量问题,创新培养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面对新形势下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深度变革,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更新教育观念,创新培养模式,树立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本”的人本理念,重新思索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研究生的培养属于精英教育范畴,要“精耕细作”,不能“粗放经营”;导师是保证培养质量的核心;研究生的个性化发展是创新培养模式的原动力;教学督导、学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是保障质量的先决条件;严谨、科学的质量控制程序,是过程有保障、结果受约束、考核有目标的有机联动;量化研究生考核指标体系,保证过程管理的科学有序是永恒的标准。
  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来源于高素质的研究人才,高素质的研究人才来源于高效率的培养机制。导师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让研究生有学术研究的激情,无论是申请课题还是社会实践,无论是实验设计还是研究思路,导师都要给学生以极大的情感支持和成长环境,这是必要的情感激励,更是学术情趣的培养。从上课开始,导师组就应该在课堂上、实验室里,一贯坚持观察自然现象,发现现象背后的问题,主动去接近学术前沿问题,培养研究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并持之以恒地去研究探索和发现。田间试验、学术论文都要围绕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开展,形成入学到毕业都能统筹自己的学业和发展,不遗余力。
  (四)针对学术不端实施惩防并举
  国内外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实践表明,提高研究生在校期间高质量的学位论文研究成果,必须重视研究生的品德、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训练。由于近几年在研究生教育中经常出现学术不端和学术剽窃现象,甚有愈演愈烈之势,严重影响教育质量。作为教育管理者,首先应在校园内营造尊重学术规范、争当学术道德楷模的氛围,促进学生加强学术自律、恪守学术诚信、弘扬学术精神,并结合本专业特色和实际适时开展丰富多彩主题教育活动。同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努力营造制度环境。所以,针对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采取惩防并举的措施,是保障体系的底线,不容忽视。
  五 、小结
  地方农业院校发展研究生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地方院校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教育质量内部保障机制,有利于提高研究生教育的总体质量,积极建立自下而上的教育质量内部评价体系,兼顾企业界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系统性开展质量自评与反思,更有助于地方院校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秀香,宋瑞风.浅析农业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J].广东农业科学,2010年第8期:303-304.
  [2]王孙禺,袁本涛,赵伟.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状况综合调研报告[J].新华文摘,2007(2):33-35.告[J].新华文摘,2007(2):33-35.
其他文献
[摘要]美国犹太文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更是涌现出许多杰出的犹太裔作家。异化是他们作品中的一个核心主题,这与犹太民族特有的历史和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索尔贝娄是对异化现象描述得最深刻的代表人物之一。本文通过对其代表作品的解读发掘出犹太民族普遍的困境与难题,同时努力展现出异化主题所包含的超越种族和国界的普遍意义。  [关键词]索尔贝娄 异化 犹太文学  [中图分类号]I06[
[摘要]美丽原本是一个哲学概念,本文针对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结合美的内涵与外延,提出了自己在教学理念上的新观点。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基本素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182-01  笔者是一名多年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愿意认为语文是一门内容广博的综合学科,除了文字本身,更多的是向学生传递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美。语文教
摘 要:本文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建议,为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水平提升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对策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阅读教学取得较为明显成效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完善。文章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高投入低产出问题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存在的根源,明确提升措施。  一、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初中语文阅读
[摘要]本文所研究的室外景观工厂设计,根据对规划的理解,同时充分考虑需求者的需要,选择了具有一定标志性的地域,以建筑、绿化和环保为主点的完美结合,在尊重工厂传统的运营方式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化风格的特点,实现对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改良和创新。设计极大程度地展现了舒适和谐、充满活力、不断进步的未来美好形象。  [关键词]审美 创新 环保 新古典主义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需求多元化的战略背景下,高校英语教育正逐步向人才培养的个性化迈进。这一趋势对高校英语教师提出了内涵式发展的要求。本文基于当前高校英语教师在教育改革中面临的问题,分析了高校英语教师内涵式发展的必要性,探讨了基于“项目驱动”的高校英语教师内涵式发展策略。  [关键词]项目驱动 高等教育 高校英语教师 内涵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摘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食堂生产方式及经营理念已成为高校发展的瓶颈,笔者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了食堂改革的三种模式,探索出高校食堂改革的新思路。  [关键词]高校食堂改革 问题 优势 保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050-02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食堂生产方式及经营理念已成为高校发展的
[摘要]书信属于应用文,它是人们进行书面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发展和深入的今天,国际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英文书信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根据英文书信的模式,对书信书写进行简单的指导。  [关键词]高考作文 写作 书信体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165-01  书信是应用文中很重要的一种体裁,是人与人交流中的重要方式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荒野的呼唤》和《雪原》的主要内容,又通过分析这两部长篇小说,探究了杰克·伦敦的创作心理以及写作风格,并指出了杰克·伦敦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然主义观。  [关键词]荒野 雪原 狗 自然主义  [中图分类号]I56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084-02  1903年,杰克·伦敦的一部以狗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荒野的呼唤》
[摘要]高职学生普遍存在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现象。课程学习是改变高职学生自主学习难题的有效方法和培养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以下措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积极引导学生关注专业问题,培养专业兴趣;其次,演示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变更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课程学习 高职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
[摘要]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成瘾成为独立学院学生中极为关注的心理障碍,如何帮助学生戒除网瘾已成为学校和社会上重点关注的话题。本研究立足认知行为疗法对一位独立学院网络成瘾的男生进行心理辅导,经过6次咨询,网瘾得到了初步的控制,基本达到了预期咨询目标。  [关键词]网络成瘾 独立学院 认知行为疗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2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