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研究必须直面人类重大问题

来源 :党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atiedaoxue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从目前我国发展所面临的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的任务来看,当前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和考验,其中突出的问题有两方面:一是我们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丰富的成果,但是,这些研究还比较多地限于“中国向度”,没有充分敞开国际视野,没有真正从全球化的高度来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二是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还比较多地停留在学理层面,那种能够切中今天的社会历史现实,直面人类发展重大问题的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还不够多。这两方面的问题同目前世界格局中文化、价值和意识形态影响力方面的“西强我弱”状况刚好是相吻合的。
  我认为,要克服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这两方面的薄弱环节,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上下大功夫;而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根本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必须敢于直面和回应人类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和生命力之所在。
  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根植于对时代问题的穿透力
  回顾20世纪的人类历史进程和世界历史风云,我们不难看到马克思主义的特有力量和当代价值:从社会主义实践的壮丽日出,到民族民主解放运动的风起云涌,从对资本主义的执著批判,到对人类文化困境的全面反思,处处都有马克思主义的坚强“在场”。就在今年年初,在西方世界被金融危机和各种危机折磨得焦头烂额之时,当今十分有影响力的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推出了《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他毫不含糊地断言,“与政治家、科学家、军人和宗教人士不同,很少有思想家能够真正改变历史的进程,而《共产党宣言》的作者恰恰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人类历史的理解,这是连马克思主义最激进的批评者也无法否认的事实。”(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新星出版社,第2页。)
  肯定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要前提,但面对当今复杂的世界局势具体展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则是更为艰巨的理论任务。因此,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首先必须准确把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展示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着力点和途径。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量。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理论力量肯定不是现成地存在于经典作家的具体理论结论之中。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根本观点并没有过时,因为马克思主义立论的逻辑即资本主义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历史现象并没有重大而实质性改变。但马克思主义不是专属于某一时代或者某一领域的某种实证知识或工具性理论,其价值不在于对某一具体问题的解答和解决。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时刻关心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命运的批判性理论,其生命力和创新力不仅体现在其创始人的原初语境和理论观点之中,更体现在它与人类历史进程在每一个时代的重新对话之中。
  正因如此,无论那种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具体理论结论简单“套用”到今天的现实之上的做法,还是那种依据经典作家的具体结论是否可以在今天的条件下直接运用而判定马克思主义是否依旧具有价值的做法,都是不恰当的、不正确的做法,都不是彰显,而是贬损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做法。其实,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已经清楚地加以阐明。早在1843年马克思就强调,“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6页)恩格斯晚年多次探讨这一问题,他反复强调,他和马克思没有提出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他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页)恩格斯还特别批评德国一些青年人把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当做标签“贴到各种事物上去,再不做进一步的研究”,他告诫,“一切都可能被变成套语”,因此他强调,必须研究历史和现实问题。(同上,第692页。)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理论力量也不完全在于它的理论方法之中。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中都包含着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和重要的方法。这些方法显然要比经典作家的具体结论更为重要,对此,卢卡奇甚至断言,即使我们假定“最近的研究已经一劳永逸地否定了马克思的所有个别结论”,那么,这也并不妨碍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性,因为“正统马克思主义者决不意味着不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它既不是对这一个或那一个命题的信仰,又不是对‘圣书’的注释。恰恰相反,正统仅仅是就方法而言。”(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应当说,卢卡奇道出了理论发展的本性,当然,我认为,马克思思想的最深层内涵,不仅是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深刻的文化批判精神。在当下人类所处的重大转折时刻,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首要任务不是一般地描述和展示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于指导我们的认识和实践所具有的具体作用,而是突出展示马克思主义对于直面人类发展危机和困境的特有解释力和穿透力,这应当成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根本着力点。
  具体说来,我们必须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研究在当今时代必须面对的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为此,我们要深刻理解经典作家关于人类发展的最主要的关切。萨特曾断言:“马克思主义非但没有衰竭,而且还十分年轻,几乎还处在童年时代:它才刚刚发展。因此,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情势还没有被超越。”(让一保罗·萨特:《辩证理性批判》上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关于这一“情势”,伊格尔顿有着清晰的分析,他在驳斥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时强调,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立足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极度贫富差别和不平等现象的批判,是对人的自由和人类解放的一种追求。他指出,“资本主义内在逻辑的稳定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体制的多数批判至今仍有其道理。只有当资本主义体制可以冲破自身的边界,开创一个崭新局面的时候,才能改变这样的状况。但资本主义恰恰没有能力创造一个与现实完全不同的未来”。(《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第15页)因此,今天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依旧离不开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超越,但是,必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和新的历史语境中分析资本主义新的统治形式导致的人类危机和困境,并揭示出摆脱资本主义所主导的世界体系的可能性。
  二、今天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必须加以回应的重大问题
  20世纪的发展前所未有地展示出人类的创造力,同时也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复杂问题:和平与发展、合作与冲突、经济的全球化与区域化、政治的单极化与 多极化、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城市骚乱与区域动荡、生态危机与资源争夺、科学创新与技术异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传统强国与新兴经济体、文化交锋与宗教冲突、政治霸权与价值冲突、外交竞争与军事冲突,以及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此起彼伏的自然灾害、防不胜防的全球问题,等等。
  应当说,近年来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对这些复杂问题从不同方面进行了很多具体研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承载着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还必须形成更高的眼界,提出更高的理论诉求,这就是开启中国问题研究的国际视野,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更加深刻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关注人类的命运,探寻人类走出困境的出路。必须看到,目前人类社会所遭遇的问题绝不是某一方面的枝节性问题:人类正处在一个命运攸关的十字路口,虽然人类社会依旧具有发展的机遇,但是目前的各种危机、困境和冲突实质上折射出人类存在和发展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各个基本维度方面都出现了深刻的危机,人类的命运和前途面临严峻的考验。因此,负责任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必须自觉地引领人类反思自己的境遇。
  我认为,这种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涵,而首要的一点,是必须全面、深刻而冷峻地审视三重重要逻辑。
  第一,深刻把握全球化的逻辑。可以断言,当今深刻影响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历史机制是全球化的逻辑。如何全面而深刻地揭示全球化的逻辑并清醒地地判断全球化的后果和复杂的历史影响,如何在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同时保持对全球化逻辑的清醒的反思意识和批判意识,不仅对于发展中国家,即使对于从全球化进程中受益最大的发达国家,都是一个崭新的历史课题和严峻的考验。
  我们首先必须承认,以经济运行为主导的全球化进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不可回避不可抗拒的客观进程和历史趋势。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预见到历史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他们明确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不可否认,现代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与全球化进程的展开和深化密不可分,中国也同样从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中受益,“人世”十年中国的快速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然而,实践上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与价值上对其形成清醒的批判意识并不矛盾。经济全球化给更多的民族带来发展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全球性风险。例如,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为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是发达国家通过资本、技术等先发优势,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往往遭遇不公正的待遇,在资源和资金等方面遭受着剥削,这进一步拉大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经济全球化促进不同文化价值和制度规范的广泛交流,有助于形成多样的文化价值和制度规范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氛围,但欧美利用其在经济和技术上的地位和优势,强力输出其制度文化和价值,又形成了新形式的霸权主义,破坏着世界的平等交往和文化多样性;进而,对所有国家和地区而言,以合作、交往、一体化等要素组成的全球化进程更是一种双刃剑,它既可能把所有的优势、积极成果集合与放大,也可能把所有的风险和危机通过“蝴蝶效应”而集合与放大,比如,欧盟的设计者当初只考虑到优势和实力的集合和放大,没想到历史呈现出的却是风险和危机的致命放大,等等。
  总之,人类对于全球化的逻辑的把握和全球化后果的预见还都较为初步和粗浅,这一人类最重大的课题和难题正在严峻地考验着人类的智慧,同时也在呼唤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创新。
  第二,深刻把握资本的逻辑。在全球化的逻辑中,最具影响力的逻辑和动力机制毫无疑问是资本的逻辑,而资本和市场不仅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特有专利,而且已经是越来越多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如何在积极推进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利用资本的力量推动社会发展的前提下批判和抑制资本的逻辑所造成的各种不平等、不人道的消极后果,这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
  毫无疑问,推动现代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应当是:快速流动不断增值的资本、日益创新的技术,以及把二者紧密结合与配置的市场机制。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把自己关于资本主义的批判和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分析奠基于关于资本的分析之上。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展开显然得益于这几个要素的强有力支撑,不仅发达国家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服从于资本的逻辑,包括中国在内的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同样无法在资本的运动和市场经济之外获得发展的空间。毫无疑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和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
  资本的逻辑虽然推动了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但是,资本的逻辑本身并不能保证这些发展成果直接为人类的平等和幸福服务。相反,资本服从自身的逻辑:不间断地进行生产、流动、增值、逐利。因此,马克思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资本的逻辑。不难看到,今天的人类依旧受到资本逻辑的统治,资本的力量所造成的不平等、不人道的现象更加多维地表现出来:资本、技术和市场规则制定权等方面的不平等导致了国际秩序和世界体系的严重不平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传统社会不同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并不是很大,而工业革命“却通过一种近来被称为‘大分流’(GreatDivergence)的过程导致不同社会间收入不均的增加。国家间的收入差距达到50:1之高。当今的世界是史上最富有人群和最贫困人群并存的世界”(格里高利·克拉克:《应当读点经济史——一部世界经济简史》,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进而,在发达国家内部,虽然福利政策等措施的实施,曾经使人们相信不同阶层的收入差距在逐步缩小,但是事实上,随着金融危机中美国等发达国家曾引以自豪的作为社会稳定基础的“中产阶级”的松动和不稳定,人们看到了“华尔街”所代表的1%和99%之间的天壤之别,日本学者宫川彰曾计算了松下幸之助的收入,“他每天消费之后留下的财产是906.7万日元,即每天储蓄906万日元。而对普通老百姓和普通工薪阶层来说,每天劳动成果的收入大概几千日元到一两万日元,两者的差距简直难以想象”(宫川彰:《解读<资本论>》(第一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12页);此外,在资本的流动和市场的运行中,物化人格、异化、不健康的消费、货币拜物教、社会冷漠等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存在。
  因此,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不能因为我们自己 也采纳了市场经济机制而放弃对资本和市场的负面作用和消极后果的批判。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与旗帜鲜明地反思和批判资本和市场的消极后果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在这方面,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承担着双重任务:一方面,要通过多维度地揭示资本的逻辑而开展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批判,西方发达国家的问题不在于运用资本的逻辑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在于其制度非但不约束反而放纵资本运动的消极后果,“马克思曾评价说,资本主义最终的制约就是资本本身,因为资本持续不断的复制正是资本主义无法超越的边界”(《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第14页);另一方面,在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资本的逻辑和消极后果,以形成对资本的逻辑和市场机制的制度约束、法律约束、价值约束和道德约束,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和其他相关手段防止贫富差距悬殊、消除社会不平等、遏止价值失范和社会冲突等。这是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异常艰巨的历史任务,但是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发展中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根本之所在。
  第三,深刻把握发展的逻辑。基于对全球化的逻辑和资本的逻辑的分析,应当进一步从制度、体制和价值层面更深入地反思人类的发展方式和发展道路。如何通过科学地阐释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的意义和价值,通过更有针对性地批判资本主义的制度,并促使西方发达国家对体制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以形成尊重文化多样性和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发展逻辑,这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要历史使命。
  应当说,全球化进程的复杂内涵的展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蔓延、苏东剧变后这些地区和国家的曲折历程、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为我们在比较视野中全面反思和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逻辑提供了最好的契机。
  一方面,我认为,当年促成苏东剧变的体制原因不是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问题,而是苏联的社会主义体制和模式的问题。而苏联模式的问题不仅体现在高度集中和垄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僵化的政治体制,而且还在于,当年苏共党内思想教条和僵化,否定不同国家可以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否定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度中发展道路和模式可以有不同的特色,而把苏联模式作为唯一可能唯一正确的社会主义模式,从而堵死了社会主义体制自身的改革和向市场经济及全球化开放的道路。这种否认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的思维模式,使苏东国家从原来被苏东视作“唯一正确的发展模式”(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彻底转向被西方视作“唯一正确的发展模式”(新自由主义)。但是20年的实践证明,其发展的状况并不好。
  另一方面,新自由主义不仅不是可以在全球成功复制的灵丹妙药,而且其自身正在陷入深刻的危机之中。我认为,目前为欧债美债所困扰的欧美发达国家,它们所遭遇的危机不只是经济危机,而是深层的体制问题: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正在重复着当年苏东对待自己的体制和发展模式问题上的态度,即否定世界各国发展模式、体制、道路和价值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它们不仅对自己的体制和模式同样有可能走向僵化和危机视而不见,继续固执地用固守几百年不变的政治体制和运行模式来应对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新问题,而且通过双重价值标准来推行全球霸权主义,通过资本的全球流动和不平等的国际秩序而转嫁发展代价和危机,获得巨额利益。我想,如果欧美发达国家还不反思自身的体制问题、价值问题、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问题,那么有一天,世界面临的问题可能就不只是一般的金融危机,甚至会是灭顶之灾。
  在这种比较的视野中来审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之一是肯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和体制机制的包容性,因此在应对苏东剧变和经济全球化的双重压力和冲击中,中国不但坚持了自己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道路,而且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成为多极化世界中影响日益提升,举足轻重的一极。中国发展模式的特点是:既积极地推进改革创新,向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开放,又坚持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既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道路,又不把自己的道路作为唯一正确的模式去剪裁其他国家的发展。尽管中国的发展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但是,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的形成无论对于中国还是世界的健康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它从一个方面证明了世界上不可能只有一种发展道路、一种模式,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应该一方面积极收获全球化的成果,借鉴世界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面,一定要脚踏实地地认清自己的国情,然后在国与国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从而推动一种包容性的发展。
  我认为,既尊重各国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又提倡合作与包容性发展,应该是使人类走出危机和困境的正确道路,也是今天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应当积极倡导的人类社会正确的发展逻辑。当然,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还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冯静)
其他文献
“讲规矩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考验,是对党员、干部对党忠诚度的重要检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十八届五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14次言及“规矩”,告诫振聋发聩、令人警醒。  “規矩诚设矣,则不可欺以方圆。”规矩,原指校正圆形、方形的两种工具,多用来比喻标准法度。对党员干部而言,讲规矩就是讲党性、守原则。  我们党是靠共同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入党宣誓的那一刻起,共产党人就成了有
1990年8月2日凌晨,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精锐力量“麦地那”装甲师攻入科威特城,仅仅26天之后,伊军就占领科威特全境,萨达姆随即向世界宣布:科威特成为伊拉克的第19个省。远在沙特阿拉伯的科威特王室悲痛万分,昔日沦为奥斯曼帝国领土的一幕似乎又要重演。然而仅仅半年之后,伊军就输掉了科威特城之战,萨达姆吞并科威特的梦想也随之破灭。  作战背景  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为了夺取战争的胜利,几乎耗费了占其国民
2016年新年大门开启不到一周。一向阴云密布的朝鲜半岛上空传来了不大不小的一声“惊雷”。据日韩欧美多家媒体引述其地质勘探部门报道,北京时间1月6日上午9时30分,朝鲜发生震级为里氏5级左右的地震,震源深度0千米。  当天中午,朝鲜中央通讯社发表公告宣称“根据朝鲜劳动党的战略决策,主体105(2016)年1月6日10时,主体朝鲜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举行。”并且表示,“此次核试验是百分之百靠朝鲜自身的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两个维护”体现在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行动上,体现在履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的实效上,体现在党员、干部的日常言行上。纪检监察机关是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专责机关,是党的政治机关,必须带头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履行“两个维护”的特殊使命和重大责任,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四川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有信心有责任为传承中华文脉作出积极贡献。我们将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持“把握导向、立足学术、着眼传承”,着力构建优秀文化传习传承传播体系,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经典做法  建立了党员管理信息库,尤其是对流动党员建立管理台账。  采取由县处级党委主要领导包建的方式,全部完成了在“两新”组织中组建党组织工作。  把基层党建工作专项经费纳入财政、财务预算,建立了稳定的基层党建经费保障和资金投入增长机制。  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开展以来,全区各级党组织按照中央的部署,深入贯彻省委提出的建设“八大经济区”和实施“十大工程”的发展战略,以“强组织、增活力、保生态、促转
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批示精神为指引,以迎接党的十九大为主线,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虚功实做、精准发力、改革创新,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新的更大发展。聚焦重中之重,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化理论武装工作,突出抓好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精心组织理论宣讲普及,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更加深入人心。强化责
2016年11月16日,美国军事网站Defense One发布了美国空军参谋长戴夫·戈德费恩上将题为《War in the Information Age》的文章,对信息时代的战争中联合部队战术、战役和战略各级别的信任和信心的重要性,信息时代的战争对快速决策和敏捷作战的要求,未来的诸兵种联合作战样式,作战域融合,联合作战部队融合等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我们正处于一个新的战争时代的前夜。在信息时代的
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7月6日至7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的事业,党的群团工作肩负着庄严使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扎实苦干,切实保持和增强党的群团工作和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把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用芭蕾艺术展示革命战争,传承红色基因,是世界芭蕾艺术的首创。  如今,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它依然傲立在中国文艺舞台高高的山巅之上。冯增敏和她的《红色娘子军》回忆文章  1956年7月,为纪念建军30周年,中央军委决定出版一部反映我军30年革命斗争史的回忆录文集。随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