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血肿骨化合并颅骨缺损修补一例报告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ylx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26岁.因"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6年"收住我院.患者自述于6年前因颅脑外伤在当地医院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和去骨瓣减压术(伤时资料均已遗失),术后恢复良好,入院诊断为颅骨缺损并脑穿通畸形.头颅CT提示左侧额颞部颅骨缺损合并左枕硬膜外血肿骨化,脑室穿通畸形(图1).全麻下行右额颞顶枕部开颅手术,术中取带蒂的硬膜外血肿骨化骨组织,见血肿与该处硬脑膜已共同完全骨化,呈凸透镜形(图2),切开后见其内为淡黄色液体.两块骨瓣均留用,将带蒂骨瓣还纳原处,以硬膜外血肿形成的骨瓣作为自体修补材料,修补额颞部颅骨缺损处,大小合适无需塑形(图3).术后服用丙戊酸钠预防癫痫.术后随访3年,患者两年后停止抗癫痫治疗,无癫痫发作,无其他合并症状,头颅外形良好。

其他文献
海绵窦位于颅底蝶鞍、垂体腺和蝶窦的两侧,其内血管、神经及膜性结构十分复杂.一直以来,海绵窦及其各壁原发的肿瘤以及其他侵犯海绵窦的颅底肿瘤是全世界神经外科医生最大的挑战之一.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神经外科医生和神经解剖学家对海绵窦解剖和相关手术进行了不断的探索[1-3].随着显微神经外科的进步,该区域病变的治疗水平明显提高.但由于历史及其他原因,对于该区域的一些基本概念、肿瘤起源以及手术入路
期刊
病例报告患者男,46岁.因车祸伤及头、颈部1d入院.颅脑及颈椎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左侧第5颈椎椎板骨折;颅脑CTA示左侧椎动脉Cs水平局限狭窄,远端呈双腔;右侧椎动脉硬膜内段不规则囊状膨出.DSA示左侧颅外段椎动脉C5水平内膜撕脱,远端呈双腔,诊断为椎动脉夹层(图1a,b);右侧颅内段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PICA)近端可见囊袋状膨出,诊断为夹层动脉瘤(图2a).结合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充分评估后
期刊
目的 探讨经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中发生脑脊液漏的常见原因及其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55例垂体腺瘤在显微镜下经鼻蝶窦入路手术中出现脑脊液漏的18例患者.术中采用人工硬脑膜或自体脂肪及生物胶修补脑脊液漏口,根据术中修补情况,术后可行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结果 经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中出现脑脊液漏的18例患者经术中修补后,术后均未出现脑脊液漏.其中3例发生颅内感染,经腰大池引流和抗生素治疗后
小脑脂肪神经细胞瘤(cerebellar liponeurocytoma)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罕见肿瘤[1].可能起源于外胚层[2-3].小脑脂肪神经细胞瘤曾用名称较多,如脂肪瘤样髓母细胞瘤(lipomatous medulloblastoma)、脂肪样髓母细胞瘤(lipidizedmedulloblastoma)、神经脂肪瘤(neurolipocytoma)、脂肪瘤样胶质神经细胞瘤(lipomat
期刊
垂体前叶梭形细胞嗜酸性细胞瘤(spindle cell oncocytoma of the adenohypophysis,SCO)是鞍区罕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占鞍区肿瘤的0.4%[1].从2002年Roncaroli等[1]首次发现至今共有英文文献报告20例[2-12],2007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其定义为一种新的鞍区肿瘤.本文总结了2008年2月至2012年5月经手术切除且病理诊断为
期刊
头面部多汗俗称"蒸笼头",与手汗症一样,都是多汗症的一种局部表现形式,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也是治疗头面部多汗症的经典术式[1],但和治疗手汗症比,要求切断交感神经链的部位高达T2水平,术后更易出现代偿性多汗[2-3].本文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胸交感神经调控治疗头面部多汗症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期刊
医疗的成功要靠医生的努力,更要依靠病人的积极配合,从而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和信任。病人的微笑是对我们的信任。
期刊
胶质瘤是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35% ~45%,其中恶性胶质瘤预后差,致残率高.尽管目前的标准治疗方案—手术联合放疗和替莫唑胺化疗能将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的平均生存期提高至14.6个月,但总体预后仍远远落后于其他肿瘤1.而在胶质瘤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许多基因学和表观遗传学水平的变化,这些一系列的改变可影响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同样也使得针对这些改变来治疗胶质瘤
期刊
目的 总结Dyna-CT在穿刺卵圆孔,确定球囊位置及形态,进而辅助经皮微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经皮微球囊压迫术中使用Dyna-CT进行三维重建治疗20例三叉神经痛的病例资料,在穿刺时确定穿刺针与卵圆孔的关系及角度,在压迫时确定球囊的位置、形态,测定体积,并进行随访.结果 穿刺针在正位与中线成角15.17°~35.48°,平均25.28°,侧位与Reid基线成角37.46°~
目的 评估采用双微导管技术在“中等”颈宽颅内动脉瘤栓塞中的初步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58例颅内动脉瘤,瘤颈/瘤体为0.5 ~1.0,采用单侧股动脉穿刺入路,应用1个四相Y形阀通过指引导管把2支微导管置入动脉瘤腔内,根据瘤体形态,两管头端的深浅和位置进行合适的调整,通过微导管先后、同时或交替地将弹簧圈填塞入动脉瘤,始终有一弹簧圈起稳定作用暂不解脱,待致密填塞动脉瘤后,解脱全部弹簧圈.结果 58例应用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