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一:浇水者说
学校启动“绿化工程”了,教室前的一片荒地马上变成了草坪。由于草坪是从别处移植过来的,时间约为午后两点左右,再加上这几天连续烈日当空,所以每当看到嫩草那“垂头丧气”的样子,自己心里总有点舍不得,毕竟人人都有恻隐之心。“不允许教师和学生私自给草坪浇水”,尽管负责给草坪浇水的师傅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可我还是偷偷摸摸地干了,而且浇得还挺足。至于师傅的那点建议,我认为简直是在开玩笑,这么热的天,不浇水还不把草干死。
又连续过了两个大热天,草坪上的草更加“垂头丧气”了。就在我以为这草坪快要枯死的时候,浇水师傅终于要给草坪浇水了。你别说,这次浇得真足。又过了一两天,草坪重新焕发起来了,好奇的我跟浇水师傅聊了起来。
“你怎么忍心,让草坪过了几天再浇水,你就不怕干死了?”
“不会,在移植之前,草坪就已经浇了充足的水了,所以一两天不会干死。还有,在移植后的两三天里,不浇水是有原因的,就是让它充分吸收移植前给它浇的水,等这水快吸收完了,这时候是它最缺水的时候,这时候浇水,吸收得最快,最有利于草坪的生长。”
[反思与解析]
草在最缺水的时候给它浇水,最有利于草的生长。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否也能做到在学生最需要“水”的时候给他充足的“水”呢?现实确实残酷,我们现在做的就是不管学生需不需要,我们都给他“浇水”,甚至有时候为“保险”起见,我们还给学生重复“浇水”。可事与愿违,这样做导致的直接后果———泡烂了学生学语文的“根”,泡没了学生学语文的“情”,泡凉了学生学语文的“心”!
案例二:卖肉者说
家附近的小桥两边各有一个肉铺,距离也就五米左右。可奇怪的是,北边的生意十分好,几乎占了我们村90%的消费量,而南边的却有“下岗”之忧。为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也去做了一次消费者,当分别看了南北两边如何卖肉之后便明白了原因。
原来,北边卖肉的把肉按类事先分好,排骨归排骨、精肉归精肉、肥肉归肥肉……卖肉的时候,客户根据自己的需要自选,所以自然就发财了。我再看看南边的,他仍然按块卖,一块肉里既有两三根排骨,又有精肉,还有肥肉。
[反思与解析]
我可不敢妄言,把我们对学生传授知识也喻为“卖肉”,可我却敢说,桥北边卖肉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反思与学习的。首先,我们在语文知识教学过程中,是否考虑了学生的心理感受,是否把他们的学习欲望放在了第一位。其次,我们有没有做到把自己对学生传授的知识做一下系统梳理,该归类的归归类,这样是否方便了学生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最后,我们心中有没有树立一种服务理念,即教学生学语文就是一种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服务,为学生构建精神家园而服务。
案例三:洗衣者说
尽管家里有两台洗衣机,可我妈却从来不用它们,用她自己的话说,总觉得洗衣机洗得没自己洗得干净。我却不以为然,只要妈妈不在家,我就把脏衣服往洗衣机里一扔,再加上点水和洗衣粉,打开电源开关就OK。可当妈妈一回来,总少不了很多的责备,然后把用洗衣机洗得衣服再逐一检查,只要发现衣服上仍有污渍,就重新洗一遍。
我总奇怪,为什么用洗衣机洗了那么长时间,甭管我加多少洗衣粉,仍然洗不干净。后来,还是妈妈的一席话启发了我,现整理如下:洗衣机是电脑控制的,电脑没有人脑好使,我洗衣服之前先用眼睛看看,哪里污渍多,就在哪多用点洗衣粉,就在哪多搓洗几遍,电脑上长眼睛了吗?
[反思与解析]
电脑与人脑到底哪个好使,不是本文关心和解决的问题,我更关心的是,什么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眼睛”,以及我们的“眼睛”到底看到了什么?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似乎我们的效率越来越高了,可我们是否发现,自己的“眼睛”却越来越模糊了呢?语文教学中,高科技并不能取代教师对学困生的特殊关爱,我们的眼睛不能只顾整体,还要从整体中寻找出那么极少数的个别,对他们一定要多用点“洗衣粉”,反复“搓洗”几遍才行啊!
当语文从生活中走了出来,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的时候,我们岂能仅仅把目光盯在它与生活相脱离的一面,我们是否还要寻找语文的立根之地,我们是否还要寻找语文的精神家园?生活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太多太多知识。可现如今,我们的语文教学又反馈给生活些什么?
学校启动“绿化工程”了,教室前的一片荒地马上变成了草坪。由于草坪是从别处移植过来的,时间约为午后两点左右,再加上这几天连续烈日当空,所以每当看到嫩草那“垂头丧气”的样子,自己心里总有点舍不得,毕竟人人都有恻隐之心。“不允许教师和学生私自给草坪浇水”,尽管负责给草坪浇水的师傅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可我还是偷偷摸摸地干了,而且浇得还挺足。至于师傅的那点建议,我认为简直是在开玩笑,这么热的天,不浇水还不把草干死。
又连续过了两个大热天,草坪上的草更加“垂头丧气”了。就在我以为这草坪快要枯死的时候,浇水师傅终于要给草坪浇水了。你别说,这次浇得真足。又过了一两天,草坪重新焕发起来了,好奇的我跟浇水师傅聊了起来。
“你怎么忍心,让草坪过了几天再浇水,你就不怕干死了?”
“不会,在移植之前,草坪就已经浇了充足的水了,所以一两天不会干死。还有,在移植后的两三天里,不浇水是有原因的,就是让它充分吸收移植前给它浇的水,等这水快吸收完了,这时候是它最缺水的时候,这时候浇水,吸收得最快,最有利于草坪的生长。”
[反思与解析]
草在最缺水的时候给它浇水,最有利于草的生长。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否也能做到在学生最需要“水”的时候给他充足的“水”呢?现实确实残酷,我们现在做的就是不管学生需不需要,我们都给他“浇水”,甚至有时候为“保险”起见,我们还给学生重复“浇水”。可事与愿违,这样做导致的直接后果———泡烂了学生学语文的“根”,泡没了学生学语文的“情”,泡凉了学生学语文的“心”!
案例二:卖肉者说
家附近的小桥两边各有一个肉铺,距离也就五米左右。可奇怪的是,北边的生意十分好,几乎占了我们村90%的消费量,而南边的却有“下岗”之忧。为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也去做了一次消费者,当分别看了南北两边如何卖肉之后便明白了原因。
原来,北边卖肉的把肉按类事先分好,排骨归排骨、精肉归精肉、肥肉归肥肉……卖肉的时候,客户根据自己的需要自选,所以自然就发财了。我再看看南边的,他仍然按块卖,一块肉里既有两三根排骨,又有精肉,还有肥肉。
[反思与解析]
我可不敢妄言,把我们对学生传授知识也喻为“卖肉”,可我却敢说,桥北边卖肉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反思与学习的。首先,我们在语文知识教学过程中,是否考虑了学生的心理感受,是否把他们的学习欲望放在了第一位。其次,我们有没有做到把自己对学生传授的知识做一下系统梳理,该归类的归归类,这样是否方便了学生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最后,我们心中有没有树立一种服务理念,即教学生学语文就是一种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服务,为学生构建精神家园而服务。
案例三:洗衣者说
尽管家里有两台洗衣机,可我妈却从来不用它们,用她自己的话说,总觉得洗衣机洗得没自己洗得干净。我却不以为然,只要妈妈不在家,我就把脏衣服往洗衣机里一扔,再加上点水和洗衣粉,打开电源开关就OK。可当妈妈一回来,总少不了很多的责备,然后把用洗衣机洗得衣服再逐一检查,只要发现衣服上仍有污渍,就重新洗一遍。
我总奇怪,为什么用洗衣机洗了那么长时间,甭管我加多少洗衣粉,仍然洗不干净。后来,还是妈妈的一席话启发了我,现整理如下:洗衣机是电脑控制的,电脑没有人脑好使,我洗衣服之前先用眼睛看看,哪里污渍多,就在哪多用点洗衣粉,就在哪多搓洗几遍,电脑上长眼睛了吗?
[反思与解析]
电脑与人脑到底哪个好使,不是本文关心和解决的问题,我更关心的是,什么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眼睛”,以及我们的“眼睛”到底看到了什么?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似乎我们的效率越来越高了,可我们是否发现,自己的“眼睛”却越来越模糊了呢?语文教学中,高科技并不能取代教师对学困生的特殊关爱,我们的眼睛不能只顾整体,还要从整体中寻找出那么极少数的个别,对他们一定要多用点“洗衣粉”,反复“搓洗”几遍才行啊!
当语文从生活中走了出来,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的时候,我们岂能仅仅把目光盯在它与生活相脱离的一面,我们是否还要寻找语文的立根之地,我们是否还要寻找语文的精神家园?生活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太多太多知识。可现如今,我们的语文教学又反馈给生活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