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社会治理的命题,标志着我国社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与创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党的十九大提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的发展目标,在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上,“三社社区联动”得到了充分展现,尝试从社会心理学中人际关系、态度、利他主义等方面对“三社社区联动”的推进过程中带来的服务成效,遇到困难和局限,相对应的发展措施进行浅析。
关键词:人际关系;态度;利他动机;三社联动;社会工作
基层社会治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城中村”在促进特区经济社会发展、完善规划布局、调节城市功能、增进多元供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最近几年深圳的“城中村”作为城市发展的特色载体和重要单元,城中村治理直接体现了社会基层治理的生态化产出,而在城中村治理的中社工发挥的作用毋庸置疑,如何发挥社工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可以将社会心理学应用进来,现通过人际关系、态度、社工利他主义等方面在基层治理中三社联动中产出服务效果带来的作用。
三社联动是近年来社区基层治理创新研究的核心的其中一项,经过几年发展,三社联动是通过社区建设,建立社会组织培育体系和社会工作现代化三社联动,形成三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相促进的良好状态,加快形成的政府与社会的互联互通,社会治理新格局层次分明,逐步推进三社的协同发展,从根本上使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在基层得到有效预防和解决,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完成了从“单元制”到“街居制”再到“社区制”的转变。治理的重心不断向基层转移,因此社会服务、社区建设、社区培育形成为了社区治理的政策和模式,在这三社中,社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建设过程中,如何调动和发挥社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就非常重要。
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为宗旨、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从事这份工作的职业人员称为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此处也包含社区工作者,在发挥和实现社区基层治理所带来的成效才能有据可依,而在近三年经过“城中村”治理,社区基层建设中,社工联动义工,双工联动+三社联动,让社区治理新格局带来了新面貌。“三社联动”在中国社会工作的中,试图有效地分配社会资源,提高社区服务水平,促进基层治理的转变从“管理”到“社会化”的合作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推动实现由“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小社会”的转变。
一、从人际关系方面分析
在基层治理中面对的群体是城市社区居民,而居民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社区居民群体多样化,涉及到青少年、妇女、老人等多个不同群体,居民需要平台参与社会事务,而社工要深入了解社区居民需求,有效促进和开展社区服务,通过社区“三联动”提供社会服务符合群众的愿望。居民群众、社工、社会组织资源方等都会牵动各种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就会带来社会不良影响,和群众对政府公信力方面的威胁,甚至会带来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
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起来的情感联系,它是人们通过直接交往产生的情感的积淀,是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社工三社联动服务居民的时候,要把人际关系融合起来,这样建立深刻的情感联系办事就会深入人心,互通過程也会友好协商,其中人际关系中通过印象管理科员改善自己在群体中的好感程度,比如逢迎(最常用的自我表现技术,有抬高别人、遵从别人的观点、送礼、赞美、赞同)的方式,在社区举办活动之时,带来社区居民群众一点小礼物,会让人产生关系拉近的好感,心理上会产生我获得了额外的好处,会带来欣喜和兴奋感,而在社区居民求助解疑个案中,用赞同或者尊重对方观点会让社区居民群众有被接纳和尊重感,从而建立信任,在后续社区治理中有利于团结。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将实际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用到居民群体身上,可以有效提升服务满意度,在社区组织培育方面,人际关系的中沟通良好,有助于发挥自组织运行的实际作用,组织需要根据人员需求设定组织带来的产品供给,或者能链接的相关对应资源,这样才能资源最大化,而在社会工作现代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发挥专业化职业化本土化,人际关系在这三社之间形成天然互动。在基层治理过程中,通过人际关系良性互动,可以促进社区建设提升品质和服务。
二、从态度方面分析
人的态度与行为存在不一致的现象,在1934年社会心理学家拉皮埃尔进行了一项著名的态度与行为关系研究,对态度可以预测行为的命题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华人去往美国地区的酒店入住,入住时候会询问酒店老板是否愿意待接待华人入住,回答是愿意并且安排了入住,在后面通过问卷形式回访时,酒店老板确给出了相反的回答,并不是真心愿意接待华人入住的。在三社联动基层治理中,同样存在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现象,比如社工在帮助因肢体残疾或身患疾病等非常态化状态前来寻求帮助时,社工会因为职业需要耐心接案,但在互动过程中社工明显感觉到自身不太愿意与其交谈,会产生一种厌恶感和恐惧感,但还是处于职业考虑,会选择继续接案,但效果确实不好,求助的居民群众能感受到被耐心对待,但仍有一种不适感,有一种距离感,信任感很难建立。经调查,社工会恐惧肢体残疾的画面,对身患疾病的求助居民会担心自己被传染等,这些态度和认知存在这直接联系,就像拉皮埃尔在做研究时,当时的时代背景是美国存在种族歧视比较严重的时期,当时美国群众的认知是除了白人之外的人种都不受到欢迎,迫于生存经营还是会选择接受,当时内心其实并不愿意,因为要保持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必须改变其对待事情的看法也就是认知,即心理学家费斯汀格在1957年最早提出了态度改变的认知不协调理论,他认为当各种认知因素志坚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认知的主体就会产生认知不协调,这种不协调会产生心理压力,促使个人去改变有关的观念和行为,以减少或避免这种不协调,观念与行为的改变亦即态度的改变。将这一理论用到基层治理发挥社工专业性上,能促进三社联动带来的作用,态度的改变会促使三社联动的价值观、目标保持一致性,深入社会组织、社区和社会工作者的融合。
三、从利他主义方面分析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利他主义导向,这种价值观树立的背后是动机的一种归因。社区社工通过链接社会力量多元主体参与与社区服务,通过大集活动促进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治理,企业可以起到宣传作用,爱心义卖家庭可以将平时不要的物品进行处理,起到资源再利用的作用,同时可以提高居民的社区融入感,便民服务的参与也大大提高了居民的便利程度,社会组织从中也可以起到宣传的作用,还建立是社区基金,用来作为社区治理活动的资金。只有处于利他主义的动机归因上,才能保持不利己、不损害他人的行为,利他主义行为带来的是实惠感,愉悦感,这样资源互动性更好,信任的契约也在无形中建立。所以发挥利他主义不仅促进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过程,同时也给这些不同的主体带来价值。
四、结语
“三社联动”构建了一个信息交流平台,可以汇集群众分散的意见、多样化的诉求和不同的建议,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综合,协调和配置社区服务资源。居民、企业、各种便民服务能都借助同一平台,合理配置社区资源。增强了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的能力,居民们不仅有服务的需求,更有参与社区治理的愿望,通过社区带动居民参与社区活动,提高居民社区认同感,也提升了居民自身的社区治理能力,促进了社区和谐发展,维护基层社会的稳定。所以在人际关系、态度改变、利他主义归因动机充分运用到“三社联动”的社区治理新模式新格局中去,才能更好的开拓一条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侯玉波《社会心理学》.
[2]高大伟《“三社联动”社区治理模式的推行现状、成因与对策探讨》.
[3]王肖迪《“三社联动”视角下城市社区治理路径探析》.
关键词:人际关系;态度;利他动机;三社联动;社会工作
基层社会治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城中村”在促进特区经济社会发展、完善规划布局、调节城市功能、增进多元供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最近几年深圳的“城中村”作为城市发展的特色载体和重要单元,城中村治理直接体现了社会基层治理的生态化产出,而在城中村治理的中社工发挥的作用毋庸置疑,如何发挥社工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可以将社会心理学应用进来,现通过人际关系、态度、社工利他主义等方面在基层治理中三社联动中产出服务效果带来的作用。
三社联动是近年来社区基层治理创新研究的核心的其中一项,经过几年发展,三社联动是通过社区建设,建立社会组织培育体系和社会工作现代化三社联动,形成三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相促进的良好状态,加快形成的政府与社会的互联互通,社会治理新格局层次分明,逐步推进三社的协同发展,从根本上使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在基层得到有效预防和解决,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完成了从“单元制”到“街居制”再到“社区制”的转变。治理的重心不断向基层转移,因此社会服务、社区建设、社区培育形成为了社区治理的政策和模式,在这三社中,社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建设过程中,如何调动和发挥社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就非常重要。
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为宗旨、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从事这份工作的职业人员称为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此处也包含社区工作者,在发挥和实现社区基层治理所带来的成效才能有据可依,而在近三年经过“城中村”治理,社区基层建设中,社工联动义工,双工联动+三社联动,让社区治理新格局带来了新面貌。“三社联动”在中国社会工作的中,试图有效地分配社会资源,提高社区服务水平,促进基层治理的转变从“管理”到“社会化”的合作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推动实现由“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小社会”的转变。
一、从人际关系方面分析
在基层治理中面对的群体是城市社区居民,而居民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社区居民群体多样化,涉及到青少年、妇女、老人等多个不同群体,居民需要平台参与社会事务,而社工要深入了解社区居民需求,有效促进和开展社区服务,通过社区“三联动”提供社会服务符合群众的愿望。居民群众、社工、社会组织资源方等都会牵动各种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就会带来社会不良影响,和群众对政府公信力方面的威胁,甚至会带来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
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起来的情感联系,它是人们通过直接交往产生的情感的积淀,是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社工三社联动服务居民的时候,要把人际关系融合起来,这样建立深刻的情感联系办事就会深入人心,互通過程也会友好协商,其中人际关系中通过印象管理科员改善自己在群体中的好感程度,比如逢迎(最常用的自我表现技术,有抬高别人、遵从别人的观点、送礼、赞美、赞同)的方式,在社区举办活动之时,带来社区居民群众一点小礼物,会让人产生关系拉近的好感,心理上会产生我获得了额外的好处,会带来欣喜和兴奋感,而在社区居民求助解疑个案中,用赞同或者尊重对方观点会让社区居民群众有被接纳和尊重感,从而建立信任,在后续社区治理中有利于团结。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将实际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用到居民群体身上,可以有效提升服务满意度,在社区组织培育方面,人际关系的中沟通良好,有助于发挥自组织运行的实际作用,组织需要根据人员需求设定组织带来的产品供给,或者能链接的相关对应资源,这样才能资源最大化,而在社会工作现代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发挥专业化职业化本土化,人际关系在这三社之间形成天然互动。在基层治理过程中,通过人际关系良性互动,可以促进社区建设提升品质和服务。
二、从态度方面分析
人的态度与行为存在不一致的现象,在1934年社会心理学家拉皮埃尔进行了一项著名的态度与行为关系研究,对态度可以预测行为的命题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华人去往美国地区的酒店入住,入住时候会询问酒店老板是否愿意待接待华人入住,回答是愿意并且安排了入住,在后面通过问卷形式回访时,酒店老板确给出了相反的回答,并不是真心愿意接待华人入住的。在三社联动基层治理中,同样存在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现象,比如社工在帮助因肢体残疾或身患疾病等非常态化状态前来寻求帮助时,社工会因为职业需要耐心接案,但在互动过程中社工明显感觉到自身不太愿意与其交谈,会产生一种厌恶感和恐惧感,但还是处于职业考虑,会选择继续接案,但效果确实不好,求助的居民群众能感受到被耐心对待,但仍有一种不适感,有一种距离感,信任感很难建立。经调查,社工会恐惧肢体残疾的画面,对身患疾病的求助居民会担心自己被传染等,这些态度和认知存在这直接联系,就像拉皮埃尔在做研究时,当时的时代背景是美国存在种族歧视比较严重的时期,当时美国群众的认知是除了白人之外的人种都不受到欢迎,迫于生存经营还是会选择接受,当时内心其实并不愿意,因为要保持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必须改变其对待事情的看法也就是认知,即心理学家费斯汀格在1957年最早提出了态度改变的认知不协调理论,他认为当各种认知因素志坚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认知的主体就会产生认知不协调,这种不协调会产生心理压力,促使个人去改变有关的观念和行为,以减少或避免这种不协调,观念与行为的改变亦即态度的改变。将这一理论用到基层治理发挥社工专业性上,能促进三社联动带来的作用,态度的改变会促使三社联动的价值观、目标保持一致性,深入社会组织、社区和社会工作者的融合。
三、从利他主义方面分析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利他主义导向,这种价值观树立的背后是动机的一种归因。社区社工通过链接社会力量多元主体参与与社区服务,通过大集活动促进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治理,企业可以起到宣传作用,爱心义卖家庭可以将平时不要的物品进行处理,起到资源再利用的作用,同时可以提高居民的社区融入感,便民服务的参与也大大提高了居民的便利程度,社会组织从中也可以起到宣传的作用,还建立是社区基金,用来作为社区治理活动的资金。只有处于利他主义的动机归因上,才能保持不利己、不损害他人的行为,利他主义行为带来的是实惠感,愉悦感,这样资源互动性更好,信任的契约也在无形中建立。所以发挥利他主义不仅促进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过程,同时也给这些不同的主体带来价值。
四、结语
“三社联动”构建了一个信息交流平台,可以汇集群众分散的意见、多样化的诉求和不同的建议,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综合,协调和配置社区服务资源。居民、企业、各种便民服务能都借助同一平台,合理配置社区资源。增强了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的能力,居民们不仅有服务的需求,更有参与社区治理的愿望,通过社区带动居民参与社区活动,提高居民社区认同感,也提升了居民自身的社区治理能力,促进了社区和谐发展,维护基层社会的稳定。所以在人际关系、态度改变、利他主义归因动机充分运用到“三社联动”的社区治理新模式新格局中去,才能更好的开拓一条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侯玉波《社会心理学》.
[2]高大伟《“三社联动”社区治理模式的推行现状、成因与对策探讨》.
[3]王肖迪《“三社联动”视角下城市社区治理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