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比较法培养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来源 :中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fw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外文化的交流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频繁,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如果只是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及语言习惯去理解对方的话语,不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难免会给交往带来困难甚至误解。要调整中学英语教学思想,使中学英语教学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与需要,教师应注意针对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中常见的差异进行比较来发展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比较法 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7-0107-02
  
  根據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的要求: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新一轮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改变英语课程中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发展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且首次提出二级、五级和八级的文化意识分级目标,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提出了具体要求。在这种新形势下,中学英语教学必须端正英语教学思想,领会英语课程标准,调整英语教学安排,采取恰当教学方法,拓展学生文化视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浅谈如何通过比较法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关于跨文化交际问题,我认为必须弄清楚两个概念:什么是文化?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行为源与反应者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就是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标准也指出: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跨文化交际既涉及文化,又涉及交际,只有了解和理解了不同文化因素的差异,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这种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才能准确自如地进行外语交际。
  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当今世界变得尤为重要,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迅速发展起来的因特网把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计算机网络联系起来;还有经济的高度全球化。所有这些变化使人类具有了全球意识,使不同社会、不同文化以及不同地区的人们产生了相互交往的强烈欲望,这一切使得跨文化交际成为我们时代的突出特征。
  1.学生心理需求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人将有更多机会借助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言进行对外交往,这种社会环境的巨变,使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希望将来能融入这种国际交往的社会文化中,因此,中学生渴望了解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和文化。
  2.社会变化需求
  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人们将面临如何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沟通、交流与合作的问题,需要就共同关心的各类话题如工作、学习、生活、娱乐、喜好等进行交流。而传统的英语教学侧重形式及意义的传授,偏重通过语法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较少涉及文化内容的讲解,这种教学思想往往导致学生在日常英语交际中词不达意,造成难堪,甚至误解。实践证明,单纯学习语言知识而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是难以较好地进行交流的。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加强文化导入教学,使中学英语教学顺应这种社会变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语言交际能力。
  二、比较法教学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功能
  中学英语教材介绍了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这就要求广大英语教师要把跨文化教育列入中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如何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和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是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难题。采用比较法教学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比较法是文化教学的重要方法,是中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这是因为:
  1.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分辨异同。本文所说的比较法就是对中西文化辨别异同的方法。任何事物的特点必须在相互比较中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中学文化教学也不例外,教师采用比较法传授中西文化知识,可以使学生找出中西文化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可避免混淆,就可使学生准确地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达到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
  2.事物越是相异越能构成刺激。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事物越相异就越有刺激,也就越有助于认知和识记。中学生充满好奇心,在中学文化教学中,教师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比较,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而且还有助于激发他们了解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和文化,有助于培养他们养成勤思考、常比较的习惯,从而提高辨别中西文化的能力。
  3.中西文化的巨大反差,使两种文化的对比有相得益彰的认识效果。众所周知,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在中国文化环境中学习英语,大多数人学英语是在基本掌握其母语以后进行的活动。而汉语作为典型的东方语言,造就出与其他语言迥然不同的中国人的语言特征,支配着人们的思维,形成了汉语文化的共同性和特殊认识模式。在中学文化教学中采用比较法,突出一方,就可使学生容易找到两种文化的异同。
  三、比较法教学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运用
  1.词汇比较
  作为信息载体的词汇与文化的关系可谓“难舍难分”。在两种语言中,我们常常遇见相同的词语在一种语言里会引起富于感性色彩和形象相异的喻义,而在另一种语言里却不会产生同样的含义,甚至会引起相反的喻义。例如,汉语称色情的文学为“黄色”,而英语却说“blue”,不用“yellow”,因为“yellow”与肤色、颜色方面有关,如the yellow races(黄色人种),the yellow leaves(发黄的叶子)。此外,“blue”和“yellow”在不同语境中也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又如,①Mary is blue today. She was told that her father was ill. ②Tom is afraid to climb the tree. He is yellow. 按英语口语习惯,第①句中的blue有表示“悲伤郁闷”的含义,相当于sad,第②句中的yellow有表示“害怕”的含义,相当于afraid。
  2.称呼比较
  首先,我们可以从英语和汉语不同的称呼方式中看出两种文化的差别。在非正式场合,中国人和西方人都会直接叫别人的名字而不常称呼人的姓。但是,汉语里这种称呼比英语中的这种称呼显得关系更亲密。所以,当中国人直接叫外国人的名字而不称呼人的姓时,觉得对外宾不够礼貌。但是,如对西方人不直接称呼名字的话,他们会不太高兴,因为他们觉得别人不直接称呼名字表示不愿意与他们交朋友。此外,中国学生对英语中怎样称呼老师不清楚。中国学生习惯把一位姓王的教师称为“王老师”,在英语课上,学生会这样问候老师“Good morning, Teacher Wang!”这是中国式英语,根据英语国家人们说话的习惯,应该说“Good morning, Mr / Mrs / Miss Wang!”
  3.问候语比较
  西方人清晨起来见到熟人或者打电话时,第一句话是:“Good morning”。在以后的一天里,最常用的打招呼用语是“Hi”,或“How are you?”。其实,在英美国家,即使双方不相识,见面时总要互相打个招呼,说声“Hi”以表示礼貌与友善。然而,我们中国人在路上碰到熟人总习惯说声“吃饭了吗?”这只是我们中国人打招呼的方式,其实并不是真想知道对方是否吃了饭。而英语民族则无此习惯,他们认为这样的一句话就不再是打招呼了,而是用来表示邀请对方一起吃饭的意思,所以,当你问一个英美人“Have you had your lunch?”时,他会以为你在邀请他吃饭而回答“Yes/No”。汉语中另一个常用的问候语是“去哪儿?”,这句话也是我们中国人打招呼的习惯,别无其他含义,然而,如果我们用英语去这样问西方人,他们会认为问这样的问题是对个人生活的干涉。
  4.价值观比较
  在中国的公共汽车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老人专座”的字样,体现中国文化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对老年人悉心照顾是青年人有教养的表现。然而,如果把它译成英语,则很难被英美人所接受,他们不喜欢被当作老人,因为,英美国家的人十分看重个人的独立性,受人照顾往往被视为弱者。又如:在中国文化里“狗”是臭名昭著的动物,常被用来形容和比喻坏人,有狗腿子、狗奴才、狗东西、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狗急跳墙、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改不了吃屎等说法。而在西方文化中“dog”却象征人类忠实的朋友,甚至是家庭的成员,所以,在英语中带“dog”的词语多数含褒义,如:a clever dog(聪明人);a top dog(身居高位的人);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日);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个幸运儿)。
  5.话题比较
  在与外国人交际过程中不要提及他们忌讳的话题,这对交际的成功很重要。如果我们选择的话题不恰当,常常会遭到外国人的拒绝。例如,中国学生与外国人交际时常常会问这些问题:“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How many children do you have?”/“How much do you earn every month?”/“How much is your car?”被问的外国人常常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因为,在西方,人们之间是互存戒备,很注重个人隐私,对婚恋、年龄、收入、信仰等有关方面的话题常采取回避的态度。
  6.习俗比较
  英美人爱恭维别人,有时是出于真心,有时是出于客气与礼貌,或让对方高兴。如“You look very beautiful today!”、“Your English is really good!”对这样的赞美之辞外国人用一句“Thank you!”回答就行了,然后再转入其他话题。这点与中国人的习惯不同,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把自谦看做是一个很重要的美德,所以中国人过于谦虚,对别人的赞扬常常是不知所措,甚至反复地予以否认“不好”、“哪里”等等,如用英语回答上面两句恭维,有的人很可能会说:“No!”或“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 I must study hard.”以上的例子说明中国学生常把中国的思维方式移植到英语表达中去,或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等同起来,忽略了文化的差异。
  四、结束语
  实践证明,文化教学中利用比较法教学的因素和内容很多,关键是教师要善于总结和把握,要有意识地利用比较法的优点,要适时、有效地对有关文化背景知识与本族语进行巧妙比较,使它更好地服务于文化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与英美人交往指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2 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 刘桂秋.谈汉英语言交际中的跨文化意识[T].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3)
  6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7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8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人口涌进了经济更为发达的地区,这就使得一些经济发展较为快速的城市,出现了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为了缓解这一局面,高层建筑应运而生,尽管缓解了用地紧张的问题,但是高层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的种类较为繁杂,且深度较大,施工难度较高,受到了施工技术条件、施工成本等方面内容的限制,所以要想确保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那么首先需要解决深基坑支护施工的内容,这样才能合理安排后续的施工环
魏淑生老师曾说:“语文课堂就是一个宏大的世界”,那么语文课前三分钟,一个讲台、一个人、一瞬间、一片天,也是一个宏大的语文世界了.课前三分钟让学生爱上语文.
职务犯罪侦查监督工作作为检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察机关司法规范化建设的主要着力点和落脚点,职务犯罪侦查监督规范化建设的成效直接影响检察机关的司法公信力。笔者以
神华河曲电厂采用循环流化床锅炉,除灰渣系统进行了部分优化,本文对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为流化床机组除灰渣和石灰石粉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十一五”以来,武进在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的基础上,及时开启了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追求,并提出了“武进版本”的现代化指标体系,在迈向“第二个率先”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十二五”时期,武进能否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能否在江苏省“第二个率先”的战略中走出武进特色的道路,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一、推进“三个武进”建设,全面确立现代化发展理念  (一)以“智慧化”为动力源泉  
期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离不开电力规划的作用,为了保证电网运行的稳定性,电力预测方法不断增多而且准确性有所提高,本文主要是从具体的预测方法出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高层建筑的建设力度逐渐加大,其施工技术得到迅猛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建筑的质量安全问题。高层建筑对地基的承载力要求非常高,为满足其对地基稳定性和承载力的要求,应用地基检测和沉降观测技术就成为较好的解决方法。该技術是高层建筑科学性的施工手段,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在工程的地基施工中。本文从该方法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优越性入手,详细分析了其施工技术的要点,并对其在高层建筑中的
期刊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于电力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供电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将用电采集系统应用于用电检查工作当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反过来,良好的环境也会促进生产、改善生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住宅产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是经济的增长点,也是环境的矛盾点。在当前建设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大潮流下,在建筑的过程中采用新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