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观察脑出血、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恢复期D_二聚 体含量的动态变化。方法 脑出血组72例,脑梗死组66例,发病均在72小 时内,经头颅CT或磁共振检查。对照组为同期健康体检者,动态检测D_二聚体,并进行比较 。结果 D_二聚体含量在脑出血组、脑梗死组的急性期和恢复期均升高, 与对照组比较,P<0.01;脑出血组的D_二聚体急性性与恢复期无显著性差异,脑梗死 组的D_二聚体恢复期持续升高。结论 检测D_二聚体不仅对脑梗死的诊断 、而 且对脑出血的诊断也同样都具有实用价值,动态观察D_二聚体对脑卒中的治疗、预后有一定 的帮助。
[关键词] 脑出血;脑梗死;D_二聚体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9_816X(2008)03_0172_02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检测D_二聚体对脑梗死的诊断,已有文献报道。本文分别对脑出血组 和脑梗死组在急性期的D_二聚体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并对两者的D_二聚体含量在急性期、恢 复期的变化进行动态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观察组分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为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住院的病人, 脑 出血组共72例,男41例,女31例,年龄38~86岁,平均年龄61.7±11.2岁,有高血压57例 ,有糖尿病7例,平均血糖6.04±1.83mmol/L;脑梗死组66例,男37例,女29例,年龄36 ~87岁,平均年龄66.6±12.2岁,有高血压病55例,有糖尿病8例,平均血糖5.48±2.2 8mmol/L。发病时间均在72小时内,所有的病人经头颅CT或磁共振检查证实,并排除血液病 、肿瘤和外伤等有关疾病所致的脑出血。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共60例,男32例,女28例, 年龄45~85岁,平均63.8±11.8岁,有高血压病19例。各组年龄、性别比较,无统计学差 异。
1.2 检测方法:入院后抽血查D_二聚体。两周后复查,D_二聚体检测用NycoCrad Redeade r型金标仪(挪威),采用ELISA法。均用专用试剂,室内质控。
1.3 临床界定时间:起病3天内为急性期,2周后为恢复期。
1.4 统计学方法:统计学处理采用SAS9.0软件。采用两样本t检验,P<0.05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在急性期和恢复期D_二聚体(D_D)含量的变化见表。经两样本t检验 ,结果显示,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急性期D_二聚体水平显著均高于对照组(P<0.01), 脑出血组且高于脑梗死组(P<0.05);脑出血组的D_二聚体含量在急性期与恢复期无明 显差异(P>0.05),脑梗死组恢复期的D_二聚体水平则显著高于急性期的D_二聚体水平 (P<0.05),见表1。
3 讨论
D_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特异降解产物,被作为高凝状态和继发 纤溶亢进的分子标记物。当体内发生血栓和纤溶亢进时,血浆D_二聚体含量就会升高,预示 血管内血栓形成与继发纤溶的出现[1],检测血浆D_二聚体已成为判断血栓形成危 险性直接而实用的方法。本文脑出血组、脑梗死组急性期D_二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与 有关文献报导一致[1~2]。脑梗死组恢复期D_二聚体含量与急性期比较,D_二聚体 含量进一步升高,而脑出血组恢复期,D_二聚体含量与急性期无明显差异。杨喜民等[ 3]报告认为脑出血D_二聚体含量第10天接近正常,但部分重症仍明显高于正常。本文脑 出血的D_二聚体含量,两周后与急性期比较无明显差异,可能与病重者较多,也可能在部分 病人应用了止血剂,机体在两周时,凝血—纤溶系统尚未恢复平衡有关。
综上所述,检测D_二聚体对诊断血栓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本文通过对脑出血组、 脑梗死组的D_二聚体含量与对照组比较,脑出血和脑梗死在急性期的D_二聚体含量均升高; 对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的D_二聚体含量动态观察,脑出血组在急性期和恢复期的D_二聚体含 量无明显差异,而脑梗死组恢复期比急性期的D_二聚体含量,进一步增高,表明脑梗死组的 D_二聚体升高持续时间更长,有文献认为,脑梗死的D_二聚体在28天开始下降[4] ;我们认为D_二聚体的检测不仅对脑梗死的诊断有实用价值,对脑出血也同样具有实用价值 。血浆D_二聚体含量与纤溶酶活性关系密切,动态检测D_二聚体对脑出血、脑梗死的治疗和 预后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崔桂萍.脑梗死患者抗凝血酶Ⅲ和D_二聚体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研究[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8(12):822.
[2]陈渝宁,孙蕾,郑锦辉,等.脑出血患者预后与血脂血糖及凝血等指标变化的相关性[ 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2):4512-4513.
[3]杨喜民,朱剑功,李栓德.脑出血患者血浆D_二聚体测定及临床意义[J].实用 医技杂志,2007,14(8):1006.
[4]陈明生,张松涛,徐宪宣.脑梗死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和D_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及其意 义[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2,15(2):106-107.
[关键词] 脑出血;脑梗死;D_二聚体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9_816X(2008)03_0172_02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检测D_二聚体对脑梗死的诊断,已有文献报道。本文分别对脑出血组 和脑梗死组在急性期的D_二聚体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并对两者的D_二聚体含量在急性期、恢 复期的变化进行动态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观察组分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为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住院的病人, 脑 出血组共72例,男41例,女31例,年龄38~86岁,平均年龄61.7±11.2岁,有高血压57例 ,有糖尿病7例,平均血糖6.04±1.83mmol/L;脑梗死组66例,男37例,女29例,年龄36 ~87岁,平均年龄66.6±12.2岁,有高血压病55例,有糖尿病8例,平均血糖5.48±2.2 8mmol/L。发病时间均在72小时内,所有的病人经头颅CT或磁共振检查证实,并排除血液病 、肿瘤和外伤等有关疾病所致的脑出血。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共60例,男32例,女28例, 年龄45~85岁,平均63.8±11.8岁,有高血压病19例。各组年龄、性别比较,无统计学差 异。
1.2 检测方法:入院后抽血查D_二聚体。两周后复查,D_二聚体检测用NycoCrad Redeade r型金标仪(挪威),采用ELISA法。均用专用试剂,室内质控。
1.3 临床界定时间:起病3天内为急性期,2周后为恢复期。
1.4 统计学方法:统计学处理采用SAS9.0软件。采用两样本t检验,P<0.05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在急性期和恢复期D_二聚体(D_D)含量的变化见表。经两样本t检验 ,结果显示,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急性期D_二聚体水平显著均高于对照组(P<0.01), 脑出血组且高于脑梗死组(P<0.05);脑出血组的D_二聚体含量在急性期与恢复期无明 显差异(P>0.05),脑梗死组恢复期的D_二聚体水平则显著高于急性期的D_二聚体水平 (P<0.05),见表1。
3 讨论
D_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特异降解产物,被作为高凝状态和继发 纤溶亢进的分子标记物。当体内发生血栓和纤溶亢进时,血浆D_二聚体含量就会升高,预示 血管内血栓形成与继发纤溶的出现[1],检测血浆D_二聚体已成为判断血栓形成危 险性直接而实用的方法。本文脑出血组、脑梗死组急性期D_二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与 有关文献报导一致[1~2]。脑梗死组恢复期D_二聚体含量与急性期比较,D_二聚体 含量进一步升高,而脑出血组恢复期,D_二聚体含量与急性期无明显差异。杨喜民等[ 3]报告认为脑出血D_二聚体含量第10天接近正常,但部分重症仍明显高于正常。本文脑 出血的D_二聚体含量,两周后与急性期比较无明显差异,可能与病重者较多,也可能在部分 病人应用了止血剂,机体在两周时,凝血—纤溶系统尚未恢复平衡有关。
综上所述,检测D_二聚体对诊断血栓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本文通过对脑出血组、 脑梗死组的D_二聚体含量与对照组比较,脑出血和脑梗死在急性期的D_二聚体含量均升高; 对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的D_二聚体含量动态观察,脑出血组在急性期和恢复期的D_二聚体含 量无明显差异,而脑梗死组恢复期比急性期的D_二聚体含量,进一步增高,表明脑梗死组的 D_二聚体升高持续时间更长,有文献认为,脑梗死的D_二聚体在28天开始下降[4] ;我们认为D_二聚体的检测不仅对脑梗死的诊断有实用价值,对脑出血也同样具有实用价值 。血浆D_二聚体含量与纤溶酶活性关系密切,动态检测D_二聚体对脑出血、脑梗死的治疗和 预后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崔桂萍.脑梗死患者抗凝血酶Ⅲ和D_二聚体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研究[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8(12):822.
[2]陈渝宁,孙蕾,郑锦辉,等.脑出血患者预后与血脂血糖及凝血等指标变化的相关性[ 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2):4512-4513.
[3]杨喜民,朱剑功,李栓德.脑出血患者血浆D_二聚体测定及临床意义[J].实用 医技杂志,2007,14(8):1006.
[4]陈明生,张松涛,徐宪宣.脑梗死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和D_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及其意 义[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2,15(2):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