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2005年,中印两国确定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种伙伴关系将突破传统崛起大国相处之道,开创新兴经济体合作关系新模式。在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框架下,中印具有广泛的合作基础,双方在经贸、政治与安全、社会文化等方面合作发展迅速,但与此同时,在边界、西藏、经贸等问题上也面临着挑战。中印关系应以经贸合作为核心,着眼长远,进一步挖掘合作潜力,为深化双方多领域合作而努力。
关键词 中国 印度 战略合作伙伴 合作
中国和印度都是发展中大国,两国同处亚洲,比邻而居,曾发生过边境冲突,而今又同为“金砖国家”。对于中印两国的关系,国际上媒体、学术界等更多地谈论中印两国的矛盾与冲突,传播所谓“邻国崛起焦虑症”,称中印崛起为“龙象之争”,从而对两国的合作持悲观态度。
2005年4月,时任中国总理温家宝访问印度,与印度总理辛格郑重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印度共和国联合声明》,宣布建立中印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标志着中印合作关系突破了国际社会悲观论调,向良性互动方向发展。
本文将在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框架下,探索新时期中印合作的基础,分析双方合作的既有成果及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两国未来合作的可能趋势。
合作基础:相似与互补
中印同为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全球化和区域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在谋求国家现代化的道路上,两国都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在应对全球、区域和国内层面的挑战方面,两国又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这为两国加强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的民族命运。近代以来,在西方殖民者大肆扩张的环境中,中印两国在西方的炮舰政策下沦为了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供应地和资本输出地,给两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这使得两国在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方面有着一致的追求,并为双方在有关国际和地区事务上保持沟通创造了条件。
互补的发展需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率先完成了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的减贫目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印度在高科技、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相对领先。“印度是一个服务业大国,而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未来印度将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中国则致力于发展服务业战略。这种产业政治导向既为双方相互借鉴发展经验创造了条件,又为双方相互合作奠定了基础。”①此外,中国对能源、资源的需求迅速增加,而印度在能源、矿产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这为双方实现优势互补创造了条件。
相同的角色认同。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21世纪以来的国际体系中,大国实力对比发生重大调整,世界从两极到单极,又从单极向多极发展的趋势逐渐明显。作为当今世界人口总量最大的两个国家,中国和印度以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全球经济增长中崭露头角,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在国际社会看来,中印无疑将是未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的关键变量,肩负着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实现亚洲发展振兴的共同责任。此外,作为通过融入现存国际体系而快速崛起的金砖国家代表,②中印既分享了现存国际秩序带来的收益,也都受到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诸多制约。随着与国际社会互动的不断深入,如何推动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建设、增加两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等,是两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两国需要在贸易谈判、印度洋护航等多边关系中密切合作、相互支持。
合作现状:全方位高速发展
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签署8年以来,中国与印度的合作呈现出高速度、高层次、全方位的特点。
高速度的经贸合作。经贸合作是中印两国合作发展的重要渠道。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中印两国间的经贸合作近年来实现了高速发展。中国是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印度也已成为中国在南亚最大的贸易伙伴。早在2008年,中印双边贸易额已达到518亿美元,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印度最大的货物贸易伙伴。到2009年底,受世界经济衰退的冲击,双边贸易额降至432.7 亿美元(下降16.54%)。然而,2010年,双边贸易额却达到了617.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3%)。印度对中国出口的货物额为208.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2%),从中国进口的货物额为408.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8%),贸易逆差为200亿美元。2011年,中印货物贸易总额达到739亿美元,同比增长20%。这一年,印度成为中国的第十一大贸易伙伴(占中国整体贸易的2.03%)、第七大出口国(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66%)、第十六大进口国(占中国进口总额的1.34%)。按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字,截至2011年12月,中国对印度的累计投资额达到5.757亿美元;印度对中国的累计投资额达到4.417亿美元。③
中印经济贸易高涨背后是中印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不断加深。实际上,有关实证研究数据表明:“无论是中国对印度的进、出口强度指数,还是印度对中国的进、出口强度指数在大多数年份都接近于1,在最近几年甚至达到并超过了1,并且均成上升趋势。这说明中印经贸关系日趋紧密,高于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程度。”④中印两国均依靠对外贸易的拓展来进一步提升自身经济实力,因此,需要妥善处理双方的经贸摩擦和分歧,共同反对一切形式的保护主义。双方成立了中印企业首席执行官论坛,讨论商贸事务,为扩大贸易和投资合作建言献策。⑤
中印信贷投资发展势头良好。随着经贸合作的迅猛发展,中印两国的相互投资也在稳步上升,投资领域既涉及食品、家电和资源等传统领域,也拓展了电信、软件、信息、医药等新兴领域。
高层次的政治与安全合作。进入21世纪,中国与印度高层领导频繁互动。2005年,温家宝访问印度,双方确定了致力于建成“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的目标。2006年11月,胡锦涛访问印度,两国共同制定了充实与加强战略伙伴关系的十大战略。2008年1月,印度总理辛格访华,两国总理提出中印关于21世纪的“共同展望”,中印政治互信得到进一步加强。2010年12月,温家宝再度访印,两国总理对下个十年中印关系进行了战略规划。中印两国除了双边平台的互动外,在“金砖国家”(BRICS)领导人会晤、20国集团峰会(G20)、孟中印缅(BCIM)地区经济合作论坛等多边平台也实现了高层领导人的会晤对话,并就双边关系、国际和地区重大问题交换意见。为体现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决定建立两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定期互访机制。双方欢迎开通两国总理电话热线,就共同关心的重要议题进行定期磋商。双方还同意建立中印外长年度互访机制。中印在加强高层互访的过程中,建立了涵盖经贸、财经、防务等多个领域数十种对话机制,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话局面,提升了两国战略沟通的效果。⑥高层的政治对话直接提升了双方在边界问题等安全领域的战略互信。 多领域的社会文化合作。中印双边的社会、文化合作呈现出多领域的特点。合作范围从文学艺术、教育科技、民间旅游拓展到语言文化、宗教交流、青年游学和大众媒体交流等。2006年以来,在高层会晤共识的指导下,两国的人文交流活动精彩纷呈。2006年和2007年,双方成功举办“中印友好年”和“中印旅游友好年”,增加了双边民间交流互动。
为增进两国青年的相互往来和了解,2006年起,中印两国青年百人团多次实现互访,青年的互动交流对双边友好关系长期、深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印两国的媒体交流合作已经启动,这对增进两国新闻传媒界的沟通和两国和平友好舆论环境的塑造有着积极影响。中印两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也取得不断进展,中国在推动印度汉语教学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已经在印度开办了两所孔子学院,而印度中等教育委员会也在2011年将汉语列为外语课程。这些工作对传播中国语言和文化,增进印度民众对中国的了解具有重要意义。宗教作为民间纽带的象征,在促进中印人文交流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印佛教界多次派代表互访。2010年,印度总统访华,专程到洛阳白马寺出席由印度政府出资修建的一座印度风格佛殿的落成典礼。时任印度总统帕蒂尔说,该佛殿是“印度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友谊的永久象征”。⑦
然而,不能忽视的问题是,在国际交流的背景下,复杂的中印关系不仅具有合作的积极因素,还存在一些负面因素导致彼此缺乏足够的战略互信。如历史边界问题的争议、西藏问题敏感脆弱、经贸交流不平衡等。
边界问题。历史遗留的领土与边界问题悬而不决,长期以来影响了中印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1962年的中印边界冲突及伴随而来的中印关系长达十余年的低潮,至今仍然是中印两国增强战略互信的最大障碍。近几年来,中印边界也时而发生一些引起争议的事件。印度于2009年向中印边界东段实控线地区增兵并加强部署,印度领导人高调视察有争议的领土(“阿鲁纳恰尔邦”),以及印度军方在边界问题上的鹰派言论,等等。尽管这些有出于印度国内政治的考虑,但表明了中印双方矛盾升级和再次发生冲突的可能。⑧
西藏问题。西藏问题是中印建交以来困扰双方的另一个重要问题。2003年6月,中印签署全面合作宣言时,印度政府首次明确宣布,西藏自治区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重申不允许西藏人在印度进行反华政治活动。然而,印度政府的承诺并未完全兑现。达赖的“流亡政府”在印度长期存在,从来没有停止过反华分裂活动。⑨印度国内至今仍有声音提出打“西藏牌”来牵制中国发展。
经贸问题。尽管近年来中印经贸合作增长数字亮眼,双方经贸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但是经贸合作发展背后也隐藏着内在矛盾和冲突的加剧。一方面,在中印两国贸易规模增大的同时,贸易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虽然经贸增长速度喜人,但是中印贸易额分别占对方贸易总量的比重不大。另一方面,虽然中印贸易强度指数不断上升,但中印进出口贸易强度指数出现了明显的一高一低现象,我国长期居于顺差地位,两国因贸易平衡问题所导致的冲突不断增多。⑩此外,印度保守的市场准入政策也在客观上阻止了中印经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多年来,印度对中国商品实行“反倾销”,对中国投资设限,这成为中印经贸合作的重要障碍。比如,2010年,印度政府有关部门禁止电信运营商采购中国的电信设备,并禁止中国华为和中兴两公司参与印度总值为200亿卢比(约合29.4亿人民币)的GMS项目竞标,中国企业在印度的投资努力频频受阻。
中印合作的前景与趋向
鉴于中印合作存在的一些挑战与不利因素,中印未来5至10年的合作趋势将在围绕强化经济合作的核心利益之下综合拓展其他领域的互利合作。在合作平台上,将更多借助多边互动合作的机制,并且在更加广泛的全球化背景下就能源合作、气候恶化等全球治理问题进行深入合作。
深化双边合作。第一,经贸合作优势互补。两国在经贸合作方面有很多互补性,合作的空间越来越广阔。印度有着强大的科学和工程能力,其软件开发服务发展迅猛,而中国国内市场广阔,制造业发达,两国各自互补的产业优势为双方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印度试图仿效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道路,希望在制造业领域为其日益庞大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而中国也在努力仿效印度,期望在IT、医药产业等知识含量比较高的领域取得成功。目前,一些中国城市和大学已经与印方合作开办软件学院,共同培养软件人才。
第二,政治、安全合作更具实效。两国的政治合作,首先是深化战略合作。中国正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而印度民主机制运行了半个多世纪。双方在政党建设、反腐机制、政府效能等方面可以开展有效的沟通与合作,以推动亚洲发展模式的构建。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两国可就历史遗留问题展开会谈。一是学术界展开交流,形成具体共识;二是媒体达成共识,开展传播活动;三是两国政府进行沟通,形成具体框架文件。其目的在于铲除阻碍两国政治互信的历史障碍,为全面、健康的政治合作打下基础。其次,国防安全合作进入实质阶段。两国应通过双方军工企业进行合作,提升两国国防合作的物资基础,比如武器及装备的出口等。再次,在非传统安全领域,两国的合作空间很大。双方应通过上海合作组织等一系列区域合作机制,深化这方面的合作。
第三,社会人文合作领域更加宽广,合作前景更加广阔。首先,双方可以开展文化产业的合作。中国和印度文化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印度地处热带,自然风光烂漫宜人;作为文明古国,印度的人文资源非常丰富,印度素有“宗教博物馆”、“人种博物馆”和“语言博物馆”之称。中国既是一个文明古国,又是一个自然风光优美的国家,汇聚了众多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两国可以就文化旅游产业、艺术创意产业等方面开展合作。其次,推动医疗卫生的合作。由于中印两国都存在经济上因病返贫的问题,两国政府都在这一领域加大了投资,而且十分重视医疗体制改革。印度制药业发达,产值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快速增长,药品外销增速更是高达27%。因此,双方在生物技术、制药领域和发展医疗旅游行业都有广阔的合作前景。再次,进一步密切发展问题上的合作。中印两国同属新兴经济体,共同面临着国内城市化进程、移民、农业等问题,在促进国内民生进步,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合作空间。 强化合作机制效能。随着全球化和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发展,地区与国家间的区域、次区域合作蓬勃发展,如何发挥现有机制的效能成为国家和地区之间深化合作关系的一个严峻挑战。
实际上,近年来中印两国借助20国集团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中印俄峰会和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舞台,在推动双边关系进一步深化,推进国际体系改革,捍卫发展中国家权益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具体而言,中印双方在强化海上安全合作、国内边远地区经济开发需求的交合、次区域合作等方面存在着力点。前者以中印相互支持对方在印度洋、南太平洋领域的“有限主导权”为基础,可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后者可推动印度东北部经济开发和中国西部大开发,并进一步促进双方边界贸易,推动已有的次区域合作机制,强化地区经济整合,实现“双赢”。
密切国际合作。中印两国比邻而居,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发展最为迅速的两个主要经济体,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其全球影响力都在显著上升。奥巴马在上任后的首份国情咨文中承认,美国正感到来自世界秩序多极化和新兴经济体崛起的压力。中印双方在国际上面临着相似的制度压力和发展需求,在促进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等重大国际问题上也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因而在全球机制中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
首先,双方可以就地区热点问题进行沟通与协调。美国从阿富汗撤军计划实施在即,2014年以后,阿富汗将面临新一轮政治势力的博弈。目前,各方势力的介入使局势更加不明了。美国在准备撤军之际抛出“新丝绸之路”计划,希望相关地区国家在阿富汗问题上承担更大的责任,中印有必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可能的危局。2013年4月11日~12日,中印举行反恐双边对话,重点在于2014年后阿富汗问题的发展及深化双方在该地区的合作。
其次,全球合作。随着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的冲击,中印两国的政治经济合作从双边向多边推进,特别是在面临全球性问题时。比如:在联合国和 20 国集团框架下,两国在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方面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在应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等方面,两国有着共同的利益,可以在国际多边场合开展合作。有学者曾表示:“中印在很多国际议题上立场相似,有时候谈判文件只需要更改国名,而无需修改内容。”由此可见两国共识之深。中印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国际贸易多哈回合谈判、全球气候治理、国际能源安全协作等方面都有共同利益和立场。因此,两国在全球范围内多领域加深合作符合双方共同利益,也有利于塑造双方战略互信,实现和平友好发展。
综上所述,在战略合作伙伴框架下,中印关系以经贸合作为核心实现了积极稳定的发展。两国应着眼长远,进一步挖掘潜力,为深化双方各领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增进两国人民福祉作出新的努力。随着中国与印度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印合作将越来越具有地区乃至全球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罗霞对此文亦有贡献)
注释
“中印合作:新机遇与新理念”学术研讨会,2013年4月20日,http://www.cssn.cn/news/709609.htm。
李光耀公共政策研究院亚洲与全球化研究所所长黄靖认为,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在根本上不同于过去的强国崛起,并没有传统强国崛起过程中的军事扩张因素及挑战现存国际秩序的倾向,而是通过融入现存国际秩序实现和平崛起。有关情况可参见“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举办中印关系讨论会”,http://sg.xinhuanet.com/2013-04/27/c_124638661.htm。
有关数据参见印度驻华大使馆,http://www.indianembassy.org.cn/Chinese/Dynamic Content Chinese.aspx。
齐玮:“印度对外贸易现状与中印经贸关系分析”,《北方经贸》,2009年第7期,第34页。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网站,http://www.fmprc.gov.cn/mfa_chn/ziliao_611306/1179_611310/t778838.shtml 。
荣鹰:“共创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新议程——未来十年中印关系前瞻”, 《国际问题研究》, 2011年第5期。
郑瑞祥:“中印关系发展的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国际问题研究》,2010年第4期。
王倩:“印度增兵藏南政治意图与对华战略”,《国际在线》,2009年7月26日。
杨文武、徐菲:“后危机时代中印经贸合作研究现状探析”,《南亚研究季刊》,2012年第4期。
康士坦丁·哈泽·米哈伊尔·济加里:“俄罗斯出台外交新政,其实质在于同西方建立伙伴关系”,美国《新闻周刊》,2010年5月11日。
张抗抗:“印度迷思”,光明网,http://www.gmw.cn/wenhui/2011-03/14/content_3527441.htm。
仇华飞:“美国‘智库’的中印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2月16日,第B06版。
楼春豪:“对深化中印地区合作的几点思考” ,发表于“中印合作:新机遇与新理念”学术研讨会 ,2013年4月18日。
楼春豪:“破解中印二元‘二元矛盾’之行”,大众数字网,http://paper.dzwww.com/dzrb/data/20100530/html/3/content_1.html。
责 编∕樊保玲
关键词 中国 印度 战略合作伙伴 合作
中国和印度都是发展中大国,两国同处亚洲,比邻而居,曾发生过边境冲突,而今又同为“金砖国家”。对于中印两国的关系,国际上媒体、学术界等更多地谈论中印两国的矛盾与冲突,传播所谓“邻国崛起焦虑症”,称中印崛起为“龙象之争”,从而对两国的合作持悲观态度。
2005年4月,时任中国总理温家宝访问印度,与印度总理辛格郑重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印度共和国联合声明》,宣布建立中印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标志着中印合作关系突破了国际社会悲观论调,向良性互动方向发展。
本文将在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框架下,探索新时期中印合作的基础,分析双方合作的既有成果及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两国未来合作的可能趋势。
合作基础:相似与互补
中印同为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全球化和区域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在谋求国家现代化的道路上,两国都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在应对全球、区域和国内层面的挑战方面,两国又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这为两国加强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的民族命运。近代以来,在西方殖民者大肆扩张的环境中,中印两国在西方的炮舰政策下沦为了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供应地和资本输出地,给两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这使得两国在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方面有着一致的追求,并为双方在有关国际和地区事务上保持沟通创造了条件。
互补的发展需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率先完成了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的减贫目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印度在高科技、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相对领先。“印度是一个服务业大国,而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未来印度将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中国则致力于发展服务业战略。这种产业政治导向既为双方相互借鉴发展经验创造了条件,又为双方相互合作奠定了基础。”①此外,中国对能源、资源的需求迅速增加,而印度在能源、矿产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这为双方实现优势互补创造了条件。
相同的角色认同。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21世纪以来的国际体系中,大国实力对比发生重大调整,世界从两极到单极,又从单极向多极发展的趋势逐渐明显。作为当今世界人口总量最大的两个国家,中国和印度以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全球经济增长中崭露头角,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在国际社会看来,中印无疑将是未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的关键变量,肩负着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实现亚洲发展振兴的共同责任。此外,作为通过融入现存国际体系而快速崛起的金砖国家代表,②中印既分享了现存国际秩序带来的收益,也都受到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诸多制约。随着与国际社会互动的不断深入,如何推动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建设、增加两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等,是两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两国需要在贸易谈判、印度洋护航等多边关系中密切合作、相互支持。
合作现状:全方位高速发展
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签署8年以来,中国与印度的合作呈现出高速度、高层次、全方位的特点。
高速度的经贸合作。经贸合作是中印两国合作发展的重要渠道。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中印两国间的经贸合作近年来实现了高速发展。中国是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印度也已成为中国在南亚最大的贸易伙伴。早在2008年,中印双边贸易额已达到518亿美元,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印度最大的货物贸易伙伴。到2009年底,受世界经济衰退的冲击,双边贸易额降至432.7 亿美元(下降16.54%)。然而,2010年,双边贸易额却达到了617.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3%)。印度对中国出口的货物额为208.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2%),从中国进口的货物额为408.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8%),贸易逆差为200亿美元。2011年,中印货物贸易总额达到739亿美元,同比增长20%。这一年,印度成为中国的第十一大贸易伙伴(占中国整体贸易的2.03%)、第七大出口国(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66%)、第十六大进口国(占中国进口总额的1.34%)。按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字,截至2011年12月,中国对印度的累计投资额达到5.757亿美元;印度对中国的累计投资额达到4.417亿美元。③
中印经济贸易高涨背后是中印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不断加深。实际上,有关实证研究数据表明:“无论是中国对印度的进、出口强度指数,还是印度对中国的进、出口强度指数在大多数年份都接近于1,在最近几年甚至达到并超过了1,并且均成上升趋势。这说明中印经贸关系日趋紧密,高于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程度。”④中印两国均依靠对外贸易的拓展来进一步提升自身经济实力,因此,需要妥善处理双方的经贸摩擦和分歧,共同反对一切形式的保护主义。双方成立了中印企业首席执行官论坛,讨论商贸事务,为扩大贸易和投资合作建言献策。⑤
中印信贷投资发展势头良好。随着经贸合作的迅猛发展,中印两国的相互投资也在稳步上升,投资领域既涉及食品、家电和资源等传统领域,也拓展了电信、软件、信息、医药等新兴领域。
高层次的政治与安全合作。进入21世纪,中国与印度高层领导频繁互动。2005年,温家宝访问印度,双方确定了致力于建成“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的目标。2006年11月,胡锦涛访问印度,两国共同制定了充实与加强战略伙伴关系的十大战略。2008年1月,印度总理辛格访华,两国总理提出中印关于21世纪的“共同展望”,中印政治互信得到进一步加强。2010年12月,温家宝再度访印,两国总理对下个十年中印关系进行了战略规划。中印两国除了双边平台的互动外,在“金砖国家”(BRICS)领导人会晤、20国集团峰会(G20)、孟中印缅(BCIM)地区经济合作论坛等多边平台也实现了高层领导人的会晤对话,并就双边关系、国际和地区重大问题交换意见。为体现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决定建立两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定期互访机制。双方欢迎开通两国总理电话热线,就共同关心的重要议题进行定期磋商。双方还同意建立中印外长年度互访机制。中印在加强高层互访的过程中,建立了涵盖经贸、财经、防务等多个领域数十种对话机制,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话局面,提升了两国战略沟通的效果。⑥高层的政治对话直接提升了双方在边界问题等安全领域的战略互信。 多领域的社会文化合作。中印双边的社会、文化合作呈现出多领域的特点。合作范围从文学艺术、教育科技、民间旅游拓展到语言文化、宗教交流、青年游学和大众媒体交流等。2006年以来,在高层会晤共识的指导下,两国的人文交流活动精彩纷呈。2006年和2007年,双方成功举办“中印友好年”和“中印旅游友好年”,增加了双边民间交流互动。
为增进两国青年的相互往来和了解,2006年起,中印两国青年百人团多次实现互访,青年的互动交流对双边友好关系长期、深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印两国的媒体交流合作已经启动,这对增进两国新闻传媒界的沟通和两国和平友好舆论环境的塑造有着积极影响。中印两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也取得不断进展,中国在推动印度汉语教学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已经在印度开办了两所孔子学院,而印度中等教育委员会也在2011年将汉语列为外语课程。这些工作对传播中国语言和文化,增进印度民众对中国的了解具有重要意义。宗教作为民间纽带的象征,在促进中印人文交流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印佛教界多次派代表互访。2010年,印度总统访华,专程到洛阳白马寺出席由印度政府出资修建的一座印度风格佛殿的落成典礼。时任印度总统帕蒂尔说,该佛殿是“印度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友谊的永久象征”。⑦
然而,不能忽视的问题是,在国际交流的背景下,复杂的中印关系不仅具有合作的积极因素,还存在一些负面因素导致彼此缺乏足够的战略互信。如历史边界问题的争议、西藏问题敏感脆弱、经贸交流不平衡等。
边界问题。历史遗留的领土与边界问题悬而不决,长期以来影响了中印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1962年的中印边界冲突及伴随而来的中印关系长达十余年的低潮,至今仍然是中印两国增强战略互信的最大障碍。近几年来,中印边界也时而发生一些引起争议的事件。印度于2009年向中印边界东段实控线地区增兵并加强部署,印度领导人高调视察有争议的领土(“阿鲁纳恰尔邦”),以及印度军方在边界问题上的鹰派言论,等等。尽管这些有出于印度国内政治的考虑,但表明了中印双方矛盾升级和再次发生冲突的可能。⑧
西藏问题。西藏问题是中印建交以来困扰双方的另一个重要问题。2003年6月,中印签署全面合作宣言时,印度政府首次明确宣布,西藏自治区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重申不允许西藏人在印度进行反华政治活动。然而,印度政府的承诺并未完全兑现。达赖的“流亡政府”在印度长期存在,从来没有停止过反华分裂活动。⑨印度国内至今仍有声音提出打“西藏牌”来牵制中国发展。
经贸问题。尽管近年来中印经贸合作增长数字亮眼,双方经贸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但是经贸合作发展背后也隐藏着内在矛盾和冲突的加剧。一方面,在中印两国贸易规模增大的同时,贸易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虽然经贸增长速度喜人,但是中印贸易额分别占对方贸易总量的比重不大。另一方面,虽然中印贸易强度指数不断上升,但中印进出口贸易强度指数出现了明显的一高一低现象,我国长期居于顺差地位,两国因贸易平衡问题所导致的冲突不断增多。⑩此外,印度保守的市场准入政策也在客观上阻止了中印经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多年来,印度对中国商品实行“反倾销”,对中国投资设限,这成为中印经贸合作的重要障碍。比如,2010年,印度政府有关部门禁止电信运营商采购中国的电信设备,并禁止中国华为和中兴两公司参与印度总值为200亿卢比(约合29.4亿人民币)的GMS项目竞标,中国企业在印度的投资努力频频受阻。
中印合作的前景与趋向
鉴于中印合作存在的一些挑战与不利因素,中印未来5至10年的合作趋势将在围绕强化经济合作的核心利益之下综合拓展其他领域的互利合作。在合作平台上,将更多借助多边互动合作的机制,并且在更加广泛的全球化背景下就能源合作、气候恶化等全球治理问题进行深入合作。
深化双边合作。第一,经贸合作优势互补。两国在经贸合作方面有很多互补性,合作的空间越来越广阔。印度有着强大的科学和工程能力,其软件开发服务发展迅猛,而中国国内市场广阔,制造业发达,两国各自互补的产业优势为双方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印度试图仿效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道路,希望在制造业领域为其日益庞大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而中国也在努力仿效印度,期望在IT、医药产业等知识含量比较高的领域取得成功。目前,一些中国城市和大学已经与印方合作开办软件学院,共同培养软件人才。
第二,政治、安全合作更具实效。两国的政治合作,首先是深化战略合作。中国正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而印度民主机制运行了半个多世纪。双方在政党建设、反腐机制、政府效能等方面可以开展有效的沟通与合作,以推动亚洲发展模式的构建。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两国可就历史遗留问题展开会谈。一是学术界展开交流,形成具体共识;二是媒体达成共识,开展传播活动;三是两国政府进行沟通,形成具体框架文件。其目的在于铲除阻碍两国政治互信的历史障碍,为全面、健康的政治合作打下基础。其次,国防安全合作进入实质阶段。两国应通过双方军工企业进行合作,提升两国国防合作的物资基础,比如武器及装备的出口等。再次,在非传统安全领域,两国的合作空间很大。双方应通过上海合作组织等一系列区域合作机制,深化这方面的合作。
第三,社会人文合作领域更加宽广,合作前景更加广阔。首先,双方可以开展文化产业的合作。中国和印度文化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印度地处热带,自然风光烂漫宜人;作为文明古国,印度的人文资源非常丰富,印度素有“宗教博物馆”、“人种博物馆”和“语言博物馆”之称。中国既是一个文明古国,又是一个自然风光优美的国家,汇聚了众多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两国可以就文化旅游产业、艺术创意产业等方面开展合作。其次,推动医疗卫生的合作。由于中印两国都存在经济上因病返贫的问题,两国政府都在这一领域加大了投资,而且十分重视医疗体制改革。印度制药业发达,产值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快速增长,药品外销增速更是高达27%。因此,双方在生物技术、制药领域和发展医疗旅游行业都有广阔的合作前景。再次,进一步密切发展问题上的合作。中印两国同属新兴经济体,共同面临着国内城市化进程、移民、农业等问题,在促进国内民生进步,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合作空间。 强化合作机制效能。随着全球化和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发展,地区与国家间的区域、次区域合作蓬勃发展,如何发挥现有机制的效能成为国家和地区之间深化合作关系的一个严峻挑战。
实际上,近年来中印两国借助20国集团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中印俄峰会和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舞台,在推动双边关系进一步深化,推进国际体系改革,捍卫发展中国家权益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具体而言,中印双方在强化海上安全合作、国内边远地区经济开发需求的交合、次区域合作等方面存在着力点。前者以中印相互支持对方在印度洋、南太平洋领域的“有限主导权”为基础,可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后者可推动印度东北部经济开发和中国西部大开发,并进一步促进双方边界贸易,推动已有的次区域合作机制,强化地区经济整合,实现“双赢”。
密切国际合作。中印两国比邻而居,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发展最为迅速的两个主要经济体,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其全球影响力都在显著上升。奥巴马在上任后的首份国情咨文中承认,美国正感到来自世界秩序多极化和新兴经济体崛起的压力。中印双方在国际上面临着相似的制度压力和发展需求,在促进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等重大国际问题上也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因而在全球机制中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
首先,双方可以就地区热点问题进行沟通与协调。美国从阿富汗撤军计划实施在即,2014年以后,阿富汗将面临新一轮政治势力的博弈。目前,各方势力的介入使局势更加不明了。美国在准备撤军之际抛出“新丝绸之路”计划,希望相关地区国家在阿富汗问题上承担更大的责任,中印有必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可能的危局。2013年4月11日~12日,中印举行反恐双边对话,重点在于2014年后阿富汗问题的发展及深化双方在该地区的合作。
其次,全球合作。随着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的冲击,中印两国的政治经济合作从双边向多边推进,特别是在面临全球性问题时。比如:在联合国和 20 国集团框架下,两国在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方面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在应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等方面,两国有着共同的利益,可以在国际多边场合开展合作。有学者曾表示:“中印在很多国际议题上立场相似,有时候谈判文件只需要更改国名,而无需修改内容。”由此可见两国共识之深。中印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国际贸易多哈回合谈判、全球气候治理、国际能源安全协作等方面都有共同利益和立场。因此,两国在全球范围内多领域加深合作符合双方共同利益,也有利于塑造双方战略互信,实现和平友好发展。
综上所述,在战略合作伙伴框架下,中印关系以经贸合作为核心实现了积极稳定的发展。两国应着眼长远,进一步挖掘潜力,为深化双方各领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增进两国人民福祉作出新的努力。随着中国与印度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印合作将越来越具有地区乃至全球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罗霞对此文亦有贡献)
注释
“中印合作:新机遇与新理念”学术研讨会,2013年4月20日,http://www.cssn.cn/news/709609.htm。
李光耀公共政策研究院亚洲与全球化研究所所长黄靖认为,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在根本上不同于过去的强国崛起,并没有传统强国崛起过程中的军事扩张因素及挑战现存国际秩序的倾向,而是通过融入现存国际秩序实现和平崛起。有关情况可参见“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举办中印关系讨论会”,http://sg.xinhuanet.com/2013-04/27/c_124638661.htm。
有关数据参见印度驻华大使馆,http://www.indianembassy.org.cn/Chinese/Dynamic Content Chinese.aspx。
齐玮:“印度对外贸易现状与中印经贸关系分析”,《北方经贸》,2009年第7期,第34页。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网站,http://www.fmprc.gov.cn/mfa_chn/ziliao_611306/1179_611310/t778838.shtml 。
荣鹰:“共创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新议程——未来十年中印关系前瞻”, 《国际问题研究》, 2011年第5期。
郑瑞祥:“中印关系发展的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国际问题研究》,2010年第4期。
王倩:“印度增兵藏南政治意图与对华战略”,《国际在线》,2009年7月26日。
杨文武、徐菲:“后危机时代中印经贸合作研究现状探析”,《南亚研究季刊》,2012年第4期。
康士坦丁·哈泽·米哈伊尔·济加里:“俄罗斯出台外交新政,其实质在于同西方建立伙伴关系”,美国《新闻周刊》,2010年5月11日。
张抗抗:“印度迷思”,光明网,http://www.gmw.cn/wenhui/2011-03/14/content_3527441.htm。
仇华飞:“美国‘智库’的中印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2月16日,第B06版。
楼春豪:“对深化中印地区合作的几点思考” ,发表于“中印合作:新机遇与新理念”学术研讨会 ,2013年4月18日。
楼春豪:“破解中印二元‘二元矛盾’之行”,大众数字网,http://paper.dzwww.com/dzrb/data/20100530/html/3/content_1.html。
责 编∕樊保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