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来源 :祝你幸福·午后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l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太专注有用的事,只要跟升官、发财、成名没关系就没用了,英国人说宁可失去印度,也不肯失去莎士比亚,这样的话会让中国的市长笑掉大牙。
  有的人一辈子都在做有用的事,事实却证明一辈子都毫无价值;有的人一辈子都想做点无用的事,留下的东西后人却受用无穷。
  前者例子太多,不可尽数。后者的典型是“京城第一名家”王世襄,生于名门世家,却沉迷于各种雕虫小技,如放鸽、养蛐、驾鹰、走狗、掼交、烹饪,而且玩出了文化,玩出了趣味。荷兰王子专程向他颁发2003年“克劳斯亲王奖最高荣誉奖”的理由是:如果没有他,一部分中国文化还会被埋没很长一段时间。
  人体上火了,喝剂凉茶能去火。社会上火了,亦需一剂能清心降火的药方:做点无用的事,关心点与己无关的事。前者清心,缓焦虑症,自己与自己和解;后者解毒,消化社会戾气,与社会达成和解。
  什么叫做点无用的事?用白岩松的原话讲,现在中国人太专注于做有用的事,只要做的事跟升官、发财、成名没有关系就便没用了,便慢慢被荒废了。33年改革,已经将中国人弄得只会干有用的事,不太会干无用的事。人只有经常做无用的事,才可以诞生离人心更近的艺术,留不留给后世不重要,起码是告慰自己的生命。约翰·列侬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就不算是浪费时间。但中国的市长们的口头禅是,可这有什么用?
  上世纪50年代,北京市以城墙妨碍交通、限制城市发展为由,决意推倒古城墙。时任首都规划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在大小场合公开表示坚决反对,他甚至向其时的北京市长彭真当面直言:“50年后,历史将证明你是错误的,我是对的。”
  其实历史的清算何须50年,不到20年,国人已认识到自己无意中成为历史之罪人。
  是的,古城墙有什么用?博物馆有什么用?市民广场又有什么用?段子里潘石屹在中关村某大厦上看见好大一片空地,急嘱助手拿下。有人提醒说:那是北大。
  没有了步行绿道、街心公园与市民广场的城市,不值得留恋。没有了大学、博物馆和音乐厅的城市,是否还会存在,都是个问题。国内许多城市都酝酿把大学迁移到郊区,腾出市中心的黄金靓地大搞房地产。如果没有北大清华的学术滋养,中关村是否还是中关村?没有艺术家的创造力,798只是个旅游区。
  在这些信奉“有用之学”之士的规划下,中国的城市正呈现“千城一面”的城市形态与格局,比麦当劳汉堡、肯德基鸡翅还要标准化,中国城市的文化个性、市民的“集体记忆”正在整体性丧失。
  白岩松常引用的例子:8位名牌大学毕业生,其中2名博士、5名硕士,还有21名本科生,去一家大型企业求职但无人成功。因为企业老总觉得:这些学生面试时都很自我,发短信或打电话到企业时,大多没有称谓或问候;考完了,没有一个毕业生主动打招呼说“再见”、“谢谢”……
  或许他们每个人都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都是合格的高材生,但没有基本礼仪与社会准则,某种意义上,都不是合格的人。
  零点公司曾经做过的一个“世界公民文化与消费潮流”调查显示,讲究礼貌、责任感、宽容地尊重别人是各国公众认为最重要的价值。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公众最重视的价值依次是:独立、学识和讲究礼貌;而对责任感、宽容地尊重别人、与他人沟通、服从、想象力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其他国家。例如,重视责任感的中国公民只有30%强,处于世界各国的最低点。同样,只有不到30%的中国人重视容忍和尊重别人,比世界平均水平低约l0个百分点。
  某个饭局上,问在座的几位男士,多长时间没回家吃晚饭了?在座诸君皆有愧色。有人说,一年在家吃饭不超过10次,其他都奔波于酒局饭局之中。王朔说,中国人的家就是晚饭。家不成为家,国之焉在?国之溃败,也是从家不成家开始的。还有陈丹青先生说得好:其实不必那么忙的。
  中国古人是“通识教育”,未认字前,先背诵三字经,无非仁、义、礼、智、信五条。这就是维系中华民族血脉不断的社会底线与价值观原点,守住了仁、义、礼、智、信,也就守住了个人良知与社会正义。只可惜现代中国人,即便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考得了托福,入得了官府,说起这五个字,也是哑口无语。
  单论有用,再没有比高铁更有用的了。但看看别人怎么说,高铁事故之后,美国专栏作家Megan McCardle说:“从技术层面上看,美国高铁比中国高铁相形见绌,坐着摇晃,速度缓慢,外观也不华丽。但换一个角度,我们用缓慢的铁路换来了很多无价之宝,包括我们对政府权力的约束——以及我们已拥有的众多基础设施——有时候拥有集体回忆比拥有一个非常酷的铁路要宝贵得多。”
  若论无用,还有什么比诗歌、哲学更无用的?英国人说,英国人宁可失去整个印度,也不肯失去莎士比亚。乔布斯说,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所以庄子才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其他文献
@李开复:一次不小心把老婆弄哭了,怎么哄都不行。老婆:给我滚,555,滚远点。我:老婆,我滚远了以后就没人给你欺负了。老婆:又没叫你直线滚,来回滚,来回滚!  @王以超:周末陪老婆看中国最强音,老婆突然问:你觉得到底是章子怡最漂亮还是范冰冰最漂亮?我很沉着地说:还是你最漂亮。老婆很满意,说那章子怡和范冰冰呢?我很淡定地说:我觉得其他人差别都不大。  @大钟小晨:运动会,秋游,高考和萧敬腾是我国现代
期刊
北京国家大剧院设计师保罗·安德鲁新作岱青海蓝。  一提“岱青海蓝”,地球人都知道是指咱大山东!不信?你看连著名设计大师保罗·安德鲁都晓得以此为主题了!这家伙可是国家大剧院的设计者,思路奇葩不羁得很,却也被咱大山东的海光山色所折服!  不过剧院这玩意终归还是听歌看戏的地方,你就算把它设计成天上宫阙,也不过是个绣花枕头。要知道济南虽然是省会城市,却一直没有专业的大型演出场所,神马山东剧院之类的,舞台设
期刊
那些对原配说“我不想离婚”、对小三说“我不想失去你”的男人,是不想让自己身陷囹圄。他们在征服世界的过程中已经消耗了太多激情、智力与谋略。  单纯的字面意思是“简单纯一,不复杂”,因为暗含着人类渴望的安全感,因而数千年来被当作褒义词。以至当阅男人无数的苍井空老师说“其实男人很单纯”时,无数曾经或正在为情所伤的女子眼含热泪看到了希望。  女人当然应该对男人保有希望,因为大多数的我们无一例外地要选择某个
期刊
上海女人就是不赚钱,一样可以吊着眉梢骂男人。  而男人日进斗金,也得为老婆提鞋,这是北方女人连想都不要想的。  中午一起吃盒饭的时候,正是闲言碎语的大好时机。我们这些不幸没有嫁给上海男人的非上海女人们,聊起了“上海男人”这个聊不够的话题。传说人家真正的上海女人是聊“LV包、卡地亚表、郎咸平”的。我们要领会一下方才恍然大悟,最后这个,是家里的那个郎,贤惠、平易,与LV和卡地亚一样,也是“极品”。  
期刊
你在心里骂人,别人不疼;你做小人,又不科学;你真的动手,法律不答应。只有盼着他倒霉,这也不太容易。  Q:  事情的背景有点复杂,简单概括就是:我和我先生是二婚,他现在和导致他第一段婚姻破裂的第三者又死灰复燃,虽然在他第一次离婚恢复单身后也回头找过这位第三者,因认为前妻留下的两岁女儿及父母无法接受这个女人而放弃,现在这个回头草和他再度燃烧,他再次不顾和我多年情感及第二次家庭破裂对继女的伤害,毅然离
期刊
吃西瓜的方式可以看出你对家人的态度,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中午,我下班回家,热得满头大汗。打开冰箱一看,里面竟然冰着半个西瓜。我喜出望外,拿出来三下五除二地啃了个干净。正在这时,妻子徐蔓也回家了,一进门就嚷嚷:“热死了!渴死了!”打开冰箱一看,她愣住了。我告诉她那西瓜我吃了。她的脸上掠过一丝不快,连忙拿杯子去倒水。一提水壶,里面也是空的。  她一下子冒火了:“你也不知道烧点水。回家这么长时间都干
期刊
周末和弟弟一起去逛超市,我心情不好,他为让我开心,豪爽地说:“想买什么随便拿,刷我的卡!”我是比较慎微的人,就算是父母手足,也很难非常心安理得地享受别人对我的好,尤其是物质的好。我说我买块毛巾就行了,不需要什么东西。他则鄙夷地说,你家里不没吃的嘛,随便拿,家里要储点食物才不会得抑郁症。不要啦,要什么我自己可以买。“你真的很讨厌,跟妈一模一样,给买什么都说不要!”我们就一边逛,一边讨论“跟妈一模一样
期刊
婆婆打到门上,灭了小三,老公连个屁也不敢放!  Q:  我和老公已经结婚4年了,可他妈总是在里面瞎管、瞎掺合,我们干嘛她都要管。她有事没事的总是在客厅偷听我们在屋里说话,我跟老公讨论买什么衣服,她直接推门进来说没事别总瞎买,钱不好挣什么的。  我跟老公抱怨,结果他嬉皮笑脸地说他妈就这样,他早习惯了。你习惯了我习惯不了啊!这叫什么理由!我想请问专家,有什么办法可以斗败这种极品婆婆?如果不先把婆婆解决
期刊
首先公布上期答案:  第一题:  济南 石晓龙  再厉害的推理者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推理正确,就连福尔摩斯也曾出过错。文章中的女网友能够对萧小易了如指掌,显然不是靠推理,而是她本来就很了解萧小易,说不定就是生活在他身边的人。从第二段的信息中可以看出,萧小易手刃母亲,正是女网友唆使的,那么女网友为什么这么做?最后在屏幕后面笑的人想必是获利者,但却是一个男人。文章中提及的男人除了萧小易就是他的继父了,
期刊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女汉子” 开始被滥用了。某一天你醒来打开微博,赫然发现世界里只剩下了两种性别:汉子和女汉子。早些年的“美女”早就过气了,大概只有服装市场的小妹还在用这个名称招呼你。“女汉子”从最初的吐槽,变成了恭维对方和不少人自夸的新语汇,一旦接受了这种设定,不少人开始以此为荣,能换个灯泡拧个螺丝就叫“女汉子”,并且踩着这些灯泡螺丝们爬上了制高点,居高临下地暗示所谓弱不禁风的“白顺乖” “软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