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寄托了父母生活的所有希望。在父母眼中,孩子如蕴藏无限生机的种子,积聚了他们太多的希望。由于父母外出,有的几年不归,有的音讯全无,留守儿童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我校在对省级重点课题《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的研究》进行探讨时,对全乡的留守儿童进行了一次调查。从调查结果看,不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较为严重。针对调查的情况我们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而他们的子女却无法带在身边接受教育,这样就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据统计,全国14岁及以下留守儿童总数达2290.45万人,这么一个庞大的群体直至近几年才慢慢引起人们的关注。在2007年全国政协会议上,已有委员呼吁社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名长年在农村工作、朝夕与留守儿童相处的教师,更是期望留守儿童能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健康地学习和生活。
一、透析留守儿童的现状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寄托了父母对生活的希望。然而在农村,新年刚过父母们便纷纷踏上外出打工的征程,他们带走的是新一年的憧憬,留下的却是故土家园和一家老小。
1.父母监护的缺失导致隔代管教难
在多年的班级工作中,我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后,他们的孩子大概有四种被监护方式。一种是隔代监护,这也是当前农村留守儿童被监护的主要形式,也就是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监护,留守儿童的生活由他们来照顾,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是监护的主体。这类监护人的年龄大都在50岁以上,甚至还有80岁的。这些老人绝大部分都是文盲,少数人只是认识些字。他们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上的必需品,但是,他们不能为留守儿童解决学习、心理等方面的问题。甚至有的监护人自己的身体就不好,留守儿童还得照顾他们。久而久之,这些孩子不得不担起本应属于他们父母的责任和义务,这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第二种监护方式是上辈监护,监护的主体是留守儿童的叔叔、婶婶、舅舅、姑姑、姨等,这种方式所占的比例不是很大。第三种是同辈监护,监护的主体是留守儿童的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上辈监护和同辈监护的监护者一般年龄不会太大,文化水平也不错。然而他们往往需监护较多的孩子。在我校中,就曾有一位舅舅同时监护8个孩子,那效果可想而知。而且,被监护者往往都是监护者的亲戚,监护人总认为对孩子不能太严格,因此对亲戚家的孩子要求不高。最后一种就是自我监护,也就是自己照顾自己,这种方式所占比例非常小。
2.亲情缺失导致留守儿童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由于父母外出,有的几年不归,有的音讯全无,留守儿童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很多孩子因长期见不到父母而产生强烈的思亲感觉,甚至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危机。
我校在对省级重点课题《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的研究》进行探讨时,对全乡的留守儿童进行了一次调查。从调查结果看,不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较为严重,有的任性、冷漠、自卑、闭锁,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有的内向、孤独、柔弱、无助;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有的甚至对父母充满怨恨、产生逆反心理;还有的因缺乏父母的监护而变得胆小、缺乏自信和心理安全感。而父母均在家的非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和自信心方面要显著高于单亲或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
这次调查我们也了解到,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方式大多是通过电话,有的一两周通一次话,有的两三个月通一次话,有的半年或一年才通一次话,有的甚至不通话。在电话中,大多数父母也只是简单地询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身体情况,有没有不听爷爷、奶奶的话等一些较浅层次的问题,而对于孩子的心理情绪波动和性格转变则往往注意不到。因此,常常听孩子说他们跟父母没什么话可说。
3.家教缺位引发行为失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巨大。在留守儿童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缺乏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和引导,不少留守儿童迷恋上网、玩游戏,也有一部分学生家境较好,生活无忧无虑,因缺少管教,手头有了钱,经常跟同学比阔气,甚至喝酒、抽烟。
在我校曾经有个学生,跟爷爷一起生活。从四年级下学期开始,经常逃课去打电子游戏,成绩一落千丈,几乎每次考试都是倒数几名。两年里,老师和他的爷爷采取了各种教育方式,都于事无补,以至于小学还没毕业就不上学了,一个挺好的孩子就这样堕落了,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
我从对全乡留守儿童的调查中了解到,绝大部分老师都反映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比父母在家的学生难教育。而且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的品德也变差了。在我们学校,每个班都有近一半的学生属于留守儿童,而时常不守纪律、调皮捣蛋的,大部分都是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
4.差生大都是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班上倒数几名的大部分也是留守儿童”。这是我们对全乡老师进行调查时,他们普遍反映的情况。在外打工的父母,路途近的还可以偶尔回家看看,关心一下子女的学习生活;而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和受经济条件制约的父母,一两年才能回家一次,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只能是心有牵挂,鞭长莫及。即便父母返家,普遍有给孩子“补偿”的心理,常常带给孩子许多吃的、穿的、玩的等,很少有学习用品、书籍之类。甚至有些父母根本不问孩子的学习成绩。
从这次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大多数留守儿童厌学倾向严重,学习成绩普遍低于非留守儿童。调查显示,在我乡的留守儿童中,学业成绩差的多达30%,45%的留守儿童成绩中等偏下。许多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父母没读什么书同样走南闯北挣钱,自己没必要认真学习,等年龄再大一点就可以随父母一块外出打工挣钱,目前在学校就是混日子、长身体的。在调查中,大多数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认为留守儿童就是学校、班级管理的一块心病。
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1.社会:为留守儿童营造适宜的成长环境
首先,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提高进城务工农民的待遇,提高农民工的经济支付能力和基本生活条件,使农民工逐步具备带上子女进城的能力。同时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家庭创业项目。“打工经济”虽然是目前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但绝不能以此代替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发展壮大农民自己的产业经济,让农民在自己的家中有事业可干、有利益可得,把农民重新从城市吸引到农村来,从事与城里一样的工作。农民不外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其次,打破城市学校本身的坚冰。城市学校要敞开大门接纳留守儿童入学,取消一些不平等的收费,且与有关方面相互协力,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更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保证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教育中接受平等的教育,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2.学校:成为留守儿童成长的快乐驿站
作为学校,应充分利用其教育资源优势,承担起更多的对留守儿童监护和教育责任。学校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填充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利用互助互学的同伴友谊来弥补其在家庭中缺失的亲情。
首先,提高教师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认识,让每一位教师比较全面地了解本校、本班中留守儿童的情况。只有了解了他们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也只有提高了认识,才能把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转化为老师的行动,而老师的行动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是最为重要的。
其次,学校平时多组织一些文体活动。留守儿童最缺乏的就是家庭关怀,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活动,为他们提供一个平台,在老师的帮助下,让留守儿童自己做主角。
第三,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留守儿童日益严重的心理问题,学校应及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办心理咨询室、心灵小广播,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开辟心理健康专栏,为留守儿童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其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另外,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开学初,学校就要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成员状况,父母的去向及联系方式。特别是留守儿童父母和临时监护人的联系电话、通信地址要记录准确,以此为基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
3.教师:做留守儿童最亲密的伙伴
了解留守儿童,关心留守儿童,让他们快乐成长,是每一位教师更是每一位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教师要主动走进留守儿童内心,抚慰其孤独的心。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不愿意与外界接触或接触太少,多数有心理方面的阴影。作为班主任应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把握、体验和理解其内心世界。
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班中一名女生学习认真、活泼开朗,在期中考试后被评为“三好学生”。可之后不久,我就发现她上课时总是魂不守舍的样子,很少再看到她与同学嬉笑的场面。于是,我便对她进行一番了解,终于弄清了事实真相。原来自从她被评为“三好学生”后,父母亲一直没有跟她联系过,更别提表扬了。而其他的“三好学生”都能够及时得到父母的奖励和表扬。她的心中非常郁闷,却又无处倾诉,于是就更添一种沉重的失落感。了解情况之后,我一方面与她谈心,帮助她消除心中的疙瘩,恢复愉快的心情;另一方面,及时和她的父母取得联系,让他们多和孩子联络,多给孩子鼓励。经过两周的调整,这位同学又重新变得自信、开朗起来。
其次,教师应给留守儿童多一份关爱,让其在成功中增强自信。缺少父母最贴心的关爱是造成留守儿童成绩差、难教育的根源所在。因此,作为班主任在平时的教学与生活中应有意无意地给他们多一份关爱,让他们把在家里缺少的爱到学校补起来,更多地体会到家的温暖。在课堂教学中,我以少批评、多鼓励的原则对待留守儿童,让他们在学习中树立起自信心。课后,我把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让学生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同时在学生之间结成帮扶对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体验成功的快乐。
4.父母:用亲情筑造温暖的家
作为父母,应该协调好打工挣钱和照顾孩子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父母应该与孩子及其教师保持经常联系,主动了解和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使他们能时时感受到父母的关心,体验到亲情的温暖。这样,父母给孩子温暖的同时,也能够给孩子以教育。当然,父母最好能常到学校看看,亲自了解孩子的情况,这会对孩子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农村和城市、政府和学校、教师和家长等多方面相互协力,以此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愿我们的孩子都有一个美丽的春天!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而他们的子女却无法带在身边接受教育,这样就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据统计,全国14岁及以下留守儿童总数达2290.45万人,这么一个庞大的群体直至近几年才慢慢引起人们的关注。在2007年全国政协会议上,已有委员呼吁社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名长年在农村工作、朝夕与留守儿童相处的教师,更是期望留守儿童能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健康地学习和生活。
一、透析留守儿童的现状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寄托了父母对生活的希望。然而在农村,新年刚过父母们便纷纷踏上外出打工的征程,他们带走的是新一年的憧憬,留下的却是故土家园和一家老小。
1.父母监护的缺失导致隔代管教难
在多年的班级工作中,我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后,他们的孩子大概有四种被监护方式。一种是隔代监护,这也是当前农村留守儿童被监护的主要形式,也就是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监护,留守儿童的生活由他们来照顾,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是监护的主体。这类监护人的年龄大都在50岁以上,甚至还有80岁的。这些老人绝大部分都是文盲,少数人只是认识些字。他们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上的必需品,但是,他们不能为留守儿童解决学习、心理等方面的问题。甚至有的监护人自己的身体就不好,留守儿童还得照顾他们。久而久之,这些孩子不得不担起本应属于他们父母的责任和义务,这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第二种监护方式是上辈监护,监护的主体是留守儿童的叔叔、婶婶、舅舅、姑姑、姨等,这种方式所占的比例不是很大。第三种是同辈监护,监护的主体是留守儿童的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上辈监护和同辈监护的监护者一般年龄不会太大,文化水平也不错。然而他们往往需监护较多的孩子。在我校中,就曾有一位舅舅同时监护8个孩子,那效果可想而知。而且,被监护者往往都是监护者的亲戚,监护人总认为对孩子不能太严格,因此对亲戚家的孩子要求不高。最后一种就是自我监护,也就是自己照顾自己,这种方式所占比例非常小。
2.亲情缺失导致留守儿童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由于父母外出,有的几年不归,有的音讯全无,留守儿童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很多孩子因长期见不到父母而产生强烈的思亲感觉,甚至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危机。
我校在对省级重点课题《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的研究》进行探讨时,对全乡的留守儿童进行了一次调查。从调查结果看,不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较为严重,有的任性、冷漠、自卑、闭锁,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有的内向、孤独、柔弱、无助;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有的甚至对父母充满怨恨、产生逆反心理;还有的因缺乏父母的监护而变得胆小、缺乏自信和心理安全感。而父母均在家的非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和自信心方面要显著高于单亲或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
这次调查我们也了解到,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方式大多是通过电话,有的一两周通一次话,有的两三个月通一次话,有的半年或一年才通一次话,有的甚至不通话。在电话中,大多数父母也只是简单地询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身体情况,有没有不听爷爷、奶奶的话等一些较浅层次的问题,而对于孩子的心理情绪波动和性格转变则往往注意不到。因此,常常听孩子说他们跟父母没什么话可说。
3.家教缺位引发行为失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巨大。在留守儿童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缺乏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和引导,不少留守儿童迷恋上网、玩游戏,也有一部分学生家境较好,生活无忧无虑,因缺少管教,手头有了钱,经常跟同学比阔气,甚至喝酒、抽烟。
在我校曾经有个学生,跟爷爷一起生活。从四年级下学期开始,经常逃课去打电子游戏,成绩一落千丈,几乎每次考试都是倒数几名。两年里,老师和他的爷爷采取了各种教育方式,都于事无补,以至于小学还没毕业就不上学了,一个挺好的孩子就这样堕落了,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
我从对全乡留守儿童的调查中了解到,绝大部分老师都反映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比父母在家的学生难教育。而且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的品德也变差了。在我们学校,每个班都有近一半的学生属于留守儿童,而时常不守纪律、调皮捣蛋的,大部分都是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
4.差生大都是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班上倒数几名的大部分也是留守儿童”。这是我们对全乡老师进行调查时,他们普遍反映的情况。在外打工的父母,路途近的还可以偶尔回家看看,关心一下子女的学习生活;而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和受经济条件制约的父母,一两年才能回家一次,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只能是心有牵挂,鞭长莫及。即便父母返家,普遍有给孩子“补偿”的心理,常常带给孩子许多吃的、穿的、玩的等,很少有学习用品、书籍之类。甚至有些父母根本不问孩子的学习成绩。
从这次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大多数留守儿童厌学倾向严重,学习成绩普遍低于非留守儿童。调查显示,在我乡的留守儿童中,学业成绩差的多达30%,45%的留守儿童成绩中等偏下。许多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父母没读什么书同样走南闯北挣钱,自己没必要认真学习,等年龄再大一点就可以随父母一块外出打工挣钱,目前在学校就是混日子、长身体的。在调查中,大多数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认为留守儿童就是学校、班级管理的一块心病。
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1.社会:为留守儿童营造适宜的成长环境
首先,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提高进城务工农民的待遇,提高农民工的经济支付能力和基本生活条件,使农民工逐步具备带上子女进城的能力。同时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家庭创业项目。“打工经济”虽然是目前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但绝不能以此代替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发展壮大农民自己的产业经济,让农民在自己的家中有事业可干、有利益可得,把农民重新从城市吸引到农村来,从事与城里一样的工作。农民不外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其次,打破城市学校本身的坚冰。城市学校要敞开大门接纳留守儿童入学,取消一些不平等的收费,且与有关方面相互协力,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更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保证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教育中接受平等的教育,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2.学校:成为留守儿童成长的快乐驿站
作为学校,应充分利用其教育资源优势,承担起更多的对留守儿童监护和教育责任。学校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填充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利用互助互学的同伴友谊来弥补其在家庭中缺失的亲情。
首先,提高教师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认识,让每一位教师比较全面地了解本校、本班中留守儿童的情况。只有了解了他们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也只有提高了认识,才能把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转化为老师的行动,而老师的行动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是最为重要的。
其次,学校平时多组织一些文体活动。留守儿童最缺乏的就是家庭关怀,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活动,为他们提供一个平台,在老师的帮助下,让留守儿童自己做主角。
第三,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留守儿童日益严重的心理问题,学校应及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办心理咨询室、心灵小广播,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开辟心理健康专栏,为留守儿童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其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另外,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开学初,学校就要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成员状况,父母的去向及联系方式。特别是留守儿童父母和临时监护人的联系电话、通信地址要记录准确,以此为基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
3.教师:做留守儿童最亲密的伙伴
了解留守儿童,关心留守儿童,让他们快乐成长,是每一位教师更是每一位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教师要主动走进留守儿童内心,抚慰其孤独的心。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不愿意与外界接触或接触太少,多数有心理方面的阴影。作为班主任应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把握、体验和理解其内心世界。
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班中一名女生学习认真、活泼开朗,在期中考试后被评为“三好学生”。可之后不久,我就发现她上课时总是魂不守舍的样子,很少再看到她与同学嬉笑的场面。于是,我便对她进行一番了解,终于弄清了事实真相。原来自从她被评为“三好学生”后,父母亲一直没有跟她联系过,更别提表扬了。而其他的“三好学生”都能够及时得到父母的奖励和表扬。她的心中非常郁闷,却又无处倾诉,于是就更添一种沉重的失落感。了解情况之后,我一方面与她谈心,帮助她消除心中的疙瘩,恢复愉快的心情;另一方面,及时和她的父母取得联系,让他们多和孩子联络,多给孩子鼓励。经过两周的调整,这位同学又重新变得自信、开朗起来。
其次,教师应给留守儿童多一份关爱,让其在成功中增强自信。缺少父母最贴心的关爱是造成留守儿童成绩差、难教育的根源所在。因此,作为班主任在平时的教学与生活中应有意无意地给他们多一份关爱,让他们把在家里缺少的爱到学校补起来,更多地体会到家的温暖。在课堂教学中,我以少批评、多鼓励的原则对待留守儿童,让他们在学习中树立起自信心。课后,我把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让学生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同时在学生之间结成帮扶对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体验成功的快乐。
4.父母:用亲情筑造温暖的家
作为父母,应该协调好打工挣钱和照顾孩子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父母应该与孩子及其教师保持经常联系,主动了解和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使他们能时时感受到父母的关心,体验到亲情的温暖。这样,父母给孩子温暖的同时,也能够给孩子以教育。当然,父母最好能常到学校看看,亲自了解孩子的情况,这会对孩子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农村和城市、政府和学校、教师和家长等多方面相互协力,以此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愿我们的孩子都有一个美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