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价值取向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baosong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钢琴音乐在短短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探索、模仿、独立等重要阶段,如今也迎来了繁荣鼎盛的时期。本文深入研究了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历程,了解了钢琴艺术在经历了萌动探索、初步繁荣、徘徊三个时期后所取得的巨大成效。中国钢琴音乐在初期发展阶段通过借鉴西方创作手法和文化来进行质的变化。现如今,中国钢琴音乐已经找准了自身的文化价值取向,完成了从质到量的更大转变。中国几千年传统的“中和文化”、“阴柔美”、“神韵”为钢琴艺术营造出了不一样的音乐意境,为中国钢琴音乐获得了巨大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中国钢琴音乐 发展历程 文化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钢琴通过琴键作用于琴槌、琴弦等部分来产生声音,因为其广阔的音域、丰富的音色而被称为“乐器之王”。现代钢琴拥有复杂的内部结构和精细的机械装置,通过88个琴键来完成乐曲气氛的渲染,使音乐本身的艺术魅力得以展现。钢琴音乐在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改革,音乐家和作曲家对钢琴音乐的钟爱,帮助钢琴音乐获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钢琴音乐艺术也开始了自身的文化转变之路,成为具有巨大文化价值的音乐类别之一。
  一 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历程
  早在15世纪初就出现了世界第一台古钢琴,但是直至18世纪意大利人才研制出了第一台钢琴。19世纪的中国还处于明朝时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向明神宗进贡了第一台钢琴。这件名副其实的西洋乐器进入中国后,开始了漫长的被探索和发展的历程,中国音乐家对这件乐器以及与它相关的音乐文化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今天中国的钢琴文化。中国钢琴音乐在起步阶段只是通过对西方钢琴文化精髓的汲取来寻求发展,进入中期阶段后开始融合东方钢琴文化,将中国风格纳入钢琴文化导向中。赵元任作为中国现代音乐学的先驱,由他在1915年创作的《和平进行曲》成为中国第一首钢琴音乐作品,帮助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开始了第一次巨大的跳跃。
  中国钢琴音乐在短暂的时间内经历了四个重大时期,钢琴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也衍生出了许多丰富多彩的部分。可以说我国的钢琴音乐在《和平进行曲》推出后才真正进入了萌动探索期,短短二十年的时间中国音乐家开始熟悉并运用西洋手法来进行音乐创作,期间还萌动了与民间音调相融合的想法,并做出了具体实践。这个时期创作的钢琴音乐作品在内容上有所粗浅,但却为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确定了一个清晰的方向。赵元任先生早期创作的《花八板与湘江浪》、《和平进行曲》、《偶成》以及萧友梅等中国音乐开拓者创作的《小夜曲》、《钉缸》、《锯大缸》等都成为了中国钢琴音乐萌动探索期的代表作品。1934年后的中国开始进入钢琴音乐艺术的初步繁荣期,以《牧童短笛》、《c小调变奏曲》、《晚会》为代表的作品开启了钢琴创作的繁荣时期,诸多钢琴作品创作运用了成熟的西洋作曲手法,在沿袭中国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范围的实践。还有不少作曲家开始运用现代作曲手法,通过对传统民歌、民间器乐曲的改编来获得钢琴音乐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进入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钢琴音乐开始了快速度、高质量的发展模式,大批优秀钢琴作品相继推出,中国钢琴音乐开始拥有自身鲜明、显著的特征,音乐和钢琴文化也开始进入到了鼎盛繁荣的阶段,这个时期的钢琴作品开始凸显出民族特色,将音乐的“意境”和“气韵”表现得恰到好处,多声部音乐织体的诞生使中国钢琴音乐艺术道路变得更加宽阔。
  二 中国钢琴音乐的文化价值取向
  钢琴作为一种外来乐器而进入中国,它在根源上是属于西方音乐的范畴,所以它对西方音乐文化的感知和碰撞都更加强烈;同时钢琴将中国的民族音乐与乐器的精髓吸纳进去,它又可被视为是架通中西音乐文化的有效桥梁。动态文化是支撑中国钢琴音乐不断前进和提升的关键部分,通过中和、神韵、阴柔三类主流文化的影响,不断确立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方向,促进钢琴音乐文化价值的提升,使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快步走向世界。
  1 “中和”文化
  “中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分支,也是钢琴音乐提升自身价值的关键因素,这是将美学中的审美意识纳入到了钢琴音乐的范畴。中国钢琴文化是西洋音乐创作手法和中国风格融合、交汇的结果之一,是将“中和”文化的核心价值淋漓尽致的展现,它在践行“和而不同”原则的过程中,搭建起了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稳固桥梁。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在继承西方钢琴音乐文化特征的同时发展了自身独特的风格,这种和平共处的境界帮助世界钢琴音乐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音乐家自始自终都沿袭着中国文化的传统风格,恰当地选择中西音乐文化融合的程度,将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引向多元化、高价值的发展道路。“中和”文化在传承中国钢琴音乐特征的同时寻求“大音希声”的境界,到达一定程度后音乐就会不偏不倚,将“中和文化”调和到最空灵、最神韵的阶段。《夕阳箫鼓》是作曲家黎英海根据古曲改编而来的,这首乐曲表现了江南水乡优美恬静的气氛,将具象和抽象的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将音乐的意境完整地呈现了出来。“中和”文化下的音乐拥有多样化表现空间,无论是幽深寂静还是空灵神韵,都是音乐文化最闪亮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围绕“中和”来展开拓展和延伸,引导中国钢琴音乐进入到追求文化价值的阶段。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在近两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寻找到自身最佳的位置,钢琴音乐也要进入文化的世界来洞悉音乐对人类的重要性和熏陶性。“中和”文化培养了炎黄子孙知足常乐、平心静气的性格,国人在传承传统思想美德的同时还对自身行为进行了反省和自律。正是因为这种和谐的意识才使得国人的创新、竞争意识十分薄弱,在表现音乐风格时也使其尽量保持平衡,让正负两极相等。通过对中国钢琴作品的研究显示,沿袭阴柔、优美风格的音乐作品居多,对于中国钢琴音乐艺术发展来说是不利的,它束缚了钢琴音乐多样感染力的表现。
  2 “阴柔”美
  “阴柔”的中国传统思想表现了哲学理论中的意涵,同时赋予了音乐艺术某些鲜明的特征。对“阴柔”的描述一般是为了表现女性独特的美,形容女性身上温顺娴淑、安静怡和的内涵特征;诗歌中的“阴柔美”一般是为了赞扬某些事物的清秀感、绮丽感;研究书画作品中的“阴柔美”,更多的是偏重作品中淡雅清新、委婉含蓄的风格;钢琴音乐中的“阴柔美”是通过音符和音色,来获得别致的效果,将诗情画意听觉化,使其在糅合传统核心文化的基础上,逐步进入中国艺术主流的行列中,含蓄内敛、清新隽永是其显著特征。   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因为“阴柔美”的特征而与西方钢琴音乐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它巧妙的通过静态美、母性美以及传统的含蓄美来获得高远的境界和巨大的价值。中国多数艺术领域都受到“阴柔美”的影响,使得表现阳刚之美的艺术作品远远少于阴柔美的作品数量。以《春江花月夜》、《半个月亮爬上来》、《彩云追月》等作品为代表,都是围绕母亲和少女形象展开作品创作和演奏的,将女性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钢琴曲《汉宫秋月》旨在表现宫廷内女仆既温柔又苦闷的情怀;作品《平湖秋月》围绕女性身上的浪漫气息展开描述,将月色和秋色融合到夜色中,提升了整首乐曲的意境。中国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和沉淀过程中形成了崇尚女性阴柔的路线,所以在钢琴音乐中以表现“月之主题”的文化思想很正常。中国人自古受到道家和儒家两种思想文化的熏陶,处身复杂多变的社会只有保持内心的和谐恬静才能获得自身精神境界的提升,而和谐恬静的特征和女性“阴柔美”有着相似之处。中国人在交谈沟通过程中喜欢用简短的话语来表达深刻的含义,带来耐人寻味的效果。以《茉莉花》、《双飞蝴蝶》、《采花》为代表的钢琴作品洋溢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含蓄美,细腻地表达了女子在恋爱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将乐曲的结构和旋律把握得恰到好处。在乐曲《思春》中巧妙地将人们期待春天来临的情感融入其中,先是用两个纯四度叠置的和音作为铺垫,继而通过模仿《寄生草》的旋律来完成静谧氛围的渲染,在音型的推动下完成高潮的引导,中间转回原调的部分为乐曲增色不少,顿时营造出内涵深厚的意境。
  3 “神韵”味
  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具有美学的重要特征,在表现“中和”、“阴柔”的基础上拥有一定的“神韵”,它达到了中国音乐美学的最高阶段,使钢琴音乐获得了别样的听觉效果。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十分注重对精神的引导和灵魂的塑造,所以将“神韵”纳入其中就是为了满足和获得纯洁、高尚的精神需要。“神韵”文化赋予了中国钢琴音乐极高的美学意识,所以在表现音色、旋律、音响等特征时极其注意,旨在将音乐和美融合起来,达到淡景浓情的效果。中国钢琴音乐在探索民族化道路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优秀的文化,并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实践和努力,将“神韵”发展成为钢琴音乐文化价值取向的重要部分。
  中国人眼中的万物是整体不可分离的,哪怕存在对立的事物也是会共生于宇宙中,所以阴阳同在、物极必反是自然规律。正是因为受到这种传统思维的影响,中国人喜欢利用直觉思维来完成对事物的判断和研究。艺术家作为大众中的一员,在描述对象或表现意境时也会存在误差或错误,所以需要通过表现“神韵”来完成从质到量的突破,将音乐的表现力慢慢引导出来。文学创作中十分注重情景交融,即要将作品人物的情感融入到景物或文字中,达到触动读者心灵的效果。钢琴音乐同样要借助“情”来铸造乐曲的“景”,即音乐家也是通过对“情”的把握来进行“神韵”的酿造。拟人手法运用于钢琴作品《梅花三弄》中,可以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中国人眼中的“傲骨耐寒的梅花就如同高雅耿直的文人君子般,在风中瑟瑟发抖却依然坚持自身的高尚节操”;而钢琴曲《二泉映月》,又将盲人音乐家阿炳的悲愤之情很好地表现了出来,在优美静谧的景色下这种情感更显沉重。因此,演奏这首乐曲时,也要把握其独特的“神韵”,利用自如的放收、明暗变化来获得整体的情感效果,表现出音乐本身柔中有刚的节奏感,就像在叙述作曲家本人坎坷的人生经历,娓娓道来的旋律表现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使听者感觉到一种无奈和迷茫的情绪,似乎在讲述光明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可是对于作曲家而言却是难以实现的愿望。《二泉映月》抓住了情感和音乐的“神韵”,获得的文化价值不可估量。
  三 结语
  中国钢琴艺术只经历了短短一百多年的发展,从最初模仿西洋乐曲的创作手法到中期的探索中国音乐风格,再到如今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已经达到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时期,实现了钢琴音乐的创作和中国传统文化成功的融合。因此,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必须要把握好音乐艺术的文化内涵才能散发出动人的情感和独特的魅力。总之,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发展的历程在主导“中和文化”、“阴柔美”、“神韵”三种特征的基础上开始了自身价值取向的探索和延伸,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汲取中,中国的钢琴音乐艺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所取得的成果令世界瞩目。无疑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钢琴音乐,已成为当今世界钢琴艺术宝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参考文献:
  [1] 代百生:《何谓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从文化的视角研究中国钢琴音乐》,《中国音乐学》,2005年第3期。
  [2] 连苹:《在中西文化交错的坐标上——中国近现代钢琴音乐创作的美学取向》,《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
  [3] 李玢:《浅谈中国钢琴音乐中体现的文化内涵》,《大舞台》,2010年第3期。
  [4] 王昌逵:《论“中和”文化在中国钢琴音乐中的传承》,《社科纵横》,2009年第7期。
  [5] 冯毅:《中西文化融合对我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影响》,《艺海》,2011年第12期。
  作者简介:
  陈静,女,1974—,河北保定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工作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胡京武,男,1972—,湖北麻城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教育,工作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