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高年级的语文教学。绝大多数的课文内容都很多,虽然教学参考书上很多课文都建议老师上3课时,但实际上又有几位老师能做到。尤其是在严格要求执行课程计划的今天,高年级语文老师一个星期课表上的课就6节左右,而每天早中晚的一些时间也要与其他主课老师分享,连作业讲评都觉得时间紧迫,如果是班主任,再加上一些日常琐事,能把每篇课文扎扎实实两课时上下来就很不错了。这就造成了现在很多学生学习语文完全是囫囵吞枣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老师们该怎么办呢?我想,引导学生合理地预习就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一、合理安排预习时间
其实,每位老师都知道,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肯定是有好处的,但学生确实也很忙,回家完成几门功课的作业后,还有时间,有精力去做预习吗?我想老师们心里都有数,除非你交代说明天要上公开课,那么少数学习认真的同学也许会预习一下,如果只是交代一下今天回去预习哪一课,那么整个班就只有两三个同学可以做到。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小镇上的学生,有四分之一是外地生,回去能把作业完成就算不错了。所以几次试验下来,回家预习基本是无效的。
那么什么时候预习呢?一大早!因为小地方,大人上班时间早,孩子也就较早地被送来学校。而且那些成绩差的,往往是喜欢早到的,稍微晚一点的倒是个别成绩好的学生。利用这一现象,语文老师一个星期中就可选两三天比较早地进教室,引导、督促学生预习一下新课文。就比如简单的读读生字词,读读课文,语文语文,读是必不可少的。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发现很多问题,这个时候教师可依情况要么直接告知答案,要么让其自己查阅相关的参考书,培养其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在正式上课时,学生由于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听起来就会比较轻松,如果由于预习而准确回答出了老师的提问,他就更开心,更有成就感了。老师再适当地肯定他的预习是多么认真有效,渐渐地,孩子们就会越来越重视预习。到了中学,即使老师没说要预习,很多孩子也会自觉地去预习了。
二、合理选择预习内容
有了合理的时间预习了,就要想想该预习什么内容了。之前所说的读读词语、课文,那是最基础的。如果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那么就要预习更多的东西,如查一查不懂的词语的意思;了解一下作者的相关情况;课文中的主人公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还有什么典型的事迹等等。这对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都是大有帮助的。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有名的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以前我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司马迁所遭受的飞来横祸及之后的忍辱负重写史书,就必须得向学生说明司马迁到底受到了什么酷刑。可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当学生了解到司马迁其实就是被迫变成了太监之后,居然哄堂大笑。原本还严肃的课堂,沉浸在悲伤气氛中的课堂一下就变味了,导致后来的教学学生一直都不在状态,这就违背了我的初衷。不得不承认,这是由于我的预设不充分而造成的。
这一次又上到了这篇课文,我吸取了以前的教训,打算在让孩子充分预习后,再来学习课文。记得那天早上,在学生们初步预习完课文后,我就问:“课文中第3小节中讲道司马迁入狱受了酷刑,你知道他受了怎样的酷刑吗?”“被鞭子打得半死。”“像孙膑一样被挖去膝盖骨了。”学生们都在下面乱猜,没有一个人知道实情。于是我为了更好地调动他们预习的积极性,马上卖了个关子:“这个问题啊,老师知道,但我不告诉你们,想知道答案就到《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上去找吧!”这下,学生们都认真读起了上面一段段的资料介绍。不久孩子们就知道了,一个男生这样回答:“司马迁所遭受的酷刑就是腐型,也称宫型,也就是让他变成了太监。这对一个男人来说是最大的耻辱,当时遭受这种刑罚的人往往因忍受不了这种耻辱而自尽,可他不仅坚持活了下来,还写完了《史记》,这真的很了不起。”“是的,如果让你在腐型与砍掉一只手或脚之间选择,你会选择哪一种?”我马上追问。“那肯定是后者。”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这期间,学生们都很认真地看、听,也没有一个学生笑,有的只是对司马迁的敬佩。我想,行了,我为之后的教学已经很好地做了感情上的铺垫了。因此之后那堂课学生在理解“发愤”一词及课文中司马迁想到的那段话时都显得很顺利。
三、灵活运用预习方法
做任何事,都要讲究方法,预习也不例外。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教师稍作指导就能较好地使用预习方法,如查词典,查课外书,查电脑,问家长等等。这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意改变。但有的时候,这些方法也许都不管用,这就需要我们随机应变。
如不久前我上的《习作4》,要求是让学生完成一篇参观记或游记,学习其写作方法。在上课之前我就考虑到,学生一般出去玩都不长记心的,让他回忆某次参观或旅游的顺序、特色,他们往往是抓不住重点的。所以,几位老师商量后便决定,就写“校园参观记”。虽然内容没有什么新意,但重要的是指导其写作方法,等会写了,下次再自由选择内容完成一篇小作,也算是巩固了。
于是我马上布置学生预习《习作4》的内容,再要求学生抽空在学校好好参观一番。第二天早上我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却发现他们都不会说,甚至说不出自己参观的地方的名字,可见他们的参观都很盲目。怎么办,看来这次预习得打破常规了。那天傍晚放心班,我带领着全班学生,从校门口的雕像开始,沿着学校的一条主要路径参观并向他们介绍了一些重要的建筑物及景区。做了这一系列的预习工作后,到了星期四的写作课,还是比较顺利的,虽然仍有一些同学在方位上搞不清楚,但由于之前的参观印象还比较深刻,所以,稍作点拨即可。
总之,有效地进行预习,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扫除课堂中的“拦路虎”,同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作者单位:吴江市梅堰实验小学 江苏】
一、合理安排预习时间
其实,每位老师都知道,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肯定是有好处的,但学生确实也很忙,回家完成几门功课的作业后,还有时间,有精力去做预习吗?我想老师们心里都有数,除非你交代说明天要上公开课,那么少数学习认真的同学也许会预习一下,如果只是交代一下今天回去预习哪一课,那么整个班就只有两三个同学可以做到。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小镇上的学生,有四分之一是外地生,回去能把作业完成就算不错了。所以几次试验下来,回家预习基本是无效的。
那么什么时候预习呢?一大早!因为小地方,大人上班时间早,孩子也就较早地被送来学校。而且那些成绩差的,往往是喜欢早到的,稍微晚一点的倒是个别成绩好的学生。利用这一现象,语文老师一个星期中就可选两三天比较早地进教室,引导、督促学生预习一下新课文。就比如简单的读读生字词,读读课文,语文语文,读是必不可少的。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发现很多问题,这个时候教师可依情况要么直接告知答案,要么让其自己查阅相关的参考书,培养其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在正式上课时,学生由于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听起来就会比较轻松,如果由于预习而准确回答出了老师的提问,他就更开心,更有成就感了。老师再适当地肯定他的预习是多么认真有效,渐渐地,孩子们就会越来越重视预习。到了中学,即使老师没说要预习,很多孩子也会自觉地去预习了。
二、合理选择预习内容
有了合理的时间预习了,就要想想该预习什么内容了。之前所说的读读词语、课文,那是最基础的。如果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那么就要预习更多的东西,如查一查不懂的词语的意思;了解一下作者的相关情况;课文中的主人公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还有什么典型的事迹等等。这对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都是大有帮助的。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有名的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以前我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司马迁所遭受的飞来横祸及之后的忍辱负重写史书,就必须得向学生说明司马迁到底受到了什么酷刑。可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当学生了解到司马迁其实就是被迫变成了太监之后,居然哄堂大笑。原本还严肃的课堂,沉浸在悲伤气氛中的课堂一下就变味了,导致后来的教学学生一直都不在状态,这就违背了我的初衷。不得不承认,这是由于我的预设不充分而造成的。
这一次又上到了这篇课文,我吸取了以前的教训,打算在让孩子充分预习后,再来学习课文。记得那天早上,在学生们初步预习完课文后,我就问:“课文中第3小节中讲道司马迁入狱受了酷刑,你知道他受了怎样的酷刑吗?”“被鞭子打得半死。”“像孙膑一样被挖去膝盖骨了。”学生们都在下面乱猜,没有一个人知道实情。于是我为了更好地调动他们预习的积极性,马上卖了个关子:“这个问题啊,老师知道,但我不告诉你们,想知道答案就到《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上去找吧!”这下,学生们都认真读起了上面一段段的资料介绍。不久孩子们就知道了,一个男生这样回答:“司马迁所遭受的酷刑就是腐型,也称宫型,也就是让他变成了太监。这对一个男人来说是最大的耻辱,当时遭受这种刑罚的人往往因忍受不了这种耻辱而自尽,可他不仅坚持活了下来,还写完了《史记》,这真的很了不起。”“是的,如果让你在腐型与砍掉一只手或脚之间选择,你会选择哪一种?”我马上追问。“那肯定是后者。”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这期间,学生们都很认真地看、听,也没有一个学生笑,有的只是对司马迁的敬佩。我想,行了,我为之后的教学已经很好地做了感情上的铺垫了。因此之后那堂课学生在理解“发愤”一词及课文中司马迁想到的那段话时都显得很顺利。
三、灵活运用预习方法
做任何事,都要讲究方法,预习也不例外。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教师稍作指导就能较好地使用预习方法,如查词典,查课外书,查电脑,问家长等等。这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意改变。但有的时候,这些方法也许都不管用,这就需要我们随机应变。
如不久前我上的《习作4》,要求是让学生完成一篇参观记或游记,学习其写作方法。在上课之前我就考虑到,学生一般出去玩都不长记心的,让他回忆某次参观或旅游的顺序、特色,他们往往是抓不住重点的。所以,几位老师商量后便决定,就写“校园参观记”。虽然内容没有什么新意,但重要的是指导其写作方法,等会写了,下次再自由选择内容完成一篇小作,也算是巩固了。
于是我马上布置学生预习《习作4》的内容,再要求学生抽空在学校好好参观一番。第二天早上我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却发现他们都不会说,甚至说不出自己参观的地方的名字,可见他们的参观都很盲目。怎么办,看来这次预习得打破常规了。那天傍晚放心班,我带领着全班学生,从校门口的雕像开始,沿着学校的一条主要路径参观并向他们介绍了一些重要的建筑物及景区。做了这一系列的预习工作后,到了星期四的写作课,还是比较顺利的,虽然仍有一些同学在方位上搞不清楚,但由于之前的参观印象还比较深刻,所以,稍作点拨即可。
总之,有效地进行预习,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扫除课堂中的“拦路虎”,同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作者单位:吴江市梅堰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