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道战到坑道战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wyu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朝鲜战争爆发前,陈赓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四兵团司令员,率部解放云南。1950年7月7日,中共中央应越共中央之请,任命陈赓为中央代表前往越南,协助越方抗击法军,组织边界战役,打通中越两国交通线。此役共歼俘法军8000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解放5座城市,使越北边境的法军防御体系全线崩溃。
  在打通中越交通线后,陈赓马不停蹄赶赴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1951年3月,他接任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入朝。途中腿伤复发,回京治疗,后赴大连继续治疗。6月1日,陈赓再次入朝,以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的身份,协助彭德怀指挥作战。
  在朝鲜战争的阵地相持阶段,陈赓以坑道战术抗击联合国军的优势火力,为扭转战局,稳定战线立下了汗马功劳。 从2009年9月起,笔者先后8次采访陈赓之子陈知建,听他口述陈赓大将的烽火往事。
  
  ■从抗法到援越,对手比别人多一点
  
  1950年越南反法战争的时候,当时的“印度支那共产党”,也就是现在的“越南共产党”向中共求援。
  “印度支那共产党”主席是胡志明。我爸的部队打过长江以后,中央来电报说所有的缴获都不许扔,要带着走。我爸当时不理解,说带这么多东西怎么打仗啊。到了广州才知道,胡志明在等着准备接收呢。我爸和胡志明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广州就结下了亲密的革命友谊。当时胡志明化名李瑞,在孙中山的俄籍顾问鲍罗廷处任翻译。我爸则是黄埔军校的共产党员骨干,和胡志明一起度过了一段同甘苦、共患难的生活。
  解放云南后,我爸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云南军区司令员。7月7日,他被任命为中共中央代表前往越南。越共号称尚有16万部队,但自1945年初撤离河内以后,经几次不大的战役,部队建制几乎全被打乱。由于缺乏粮食和弹药,部队无法集中,分散在方圆几百公里的山林里,只能勉强集中起两万来人,进行了整编训练,组建正规军。
  7月至10月,我爸在越南协助制定并指挥边界战役,开通中越之间的交通线,为中国援越抗法打开一条通道。
  这样一来,我爸的对手比别人多一点。他打过法国人,而日本人、美国人大家都是一起打的。这也是他一生中参加的最后两场大规模作战,他的军事活动舞台从国内扩大到了国际,交战对手是在装备上远远优于已方的法国、美国侵略军。
  
  ■马良山战斗:坑道战初显神威
  
  朝鲜战争的时候,我爸从1950年11月至1952年6月六渡鸭绿江,先后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下辖第12、15、63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志愿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等职。1951年夏,我爸率部入朝后,志愿军经过5次战役,已经进入战略防御阶段,整个战局在三八线附近呈现出僵持局面。经苏联提议,交战双方商定于1951年7月10日开始举行停战谈判。从此,朝鲜战争便以军事斗争与外交斗争相交织的方式进行着。
  这时,战争已从大规模的运动战转向两军相持的阵地防御战,志愿军能不能在阵地战中顶住火力上占有绝对优势的联合国军的进攻,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我爸对作战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实地考察,提出进行坑道作业,得到了司令员彭德怀的极力赞同,并以联合司令部的名义发出。
  其实,这也是受到作战经验的启发。有一次打仗,把阵地都炸完了,大部分战士都牺牲了但是有几个还活着,原来他们躲在了一个石头的夹缝里,大家意识到坑道的作用。
  但有人提出:“这不是自掘坟墓吗?”我爸说:“坑道作业不仅仅是为了保存自己,更重要的是为了更好地消灭敌人。今后我们的坑道作业,要向既能藏又能打的战术坑道方向发展。坑道必须与野战工事相结合,必须与防御兵力相适应,必须有作战与生活的设备,有统一的规格标准。”这样,坑道工事就成为一个能打、能防、能机动、能生活的完整体系。
  针对放炮洞(俗称“猫耳洞”)和各种小型坑道的缺点和不足,志愿军司令部提出坑道工事必须达到“七防”,也就是防空、防炮、防毒疫、防雨、防潮、防火和防寒。为了减少伤亡,我爸还提出工事的保障要足够坚固,能抵御四英寸大炮轰击不算,还必须设有伪装工事,使校正侦察机不敢接近。他还说,工事管理和保养也很重要,要求随时修补,能适合“七防”。
  1951年10月3日至8日的马良山战斗,志愿军的坑道战术初显威力。当时,志愿军第64军防御正面,进攻的敌人是英联邦第一师和美骑兵第一师第五团一部,其进攻重点是高旺山、马良山。每天,敌人都是以一至两个团的兵力猛攻。激战到4日16时,志愿军主动撤离高旺山及其以西227.0高地。10月5日以后,敌人的进攻重点指向马良山及其西南216.8高地,并且改取集中兵力、火力逐点进行攻击的战术。每天敌人都是以一个多团兵力在猛烈炮火支援下进行多梯队的轮番攻击,最多的一天发射炮弹三万发。
  马良山阵地曾五次失而复得。我军防守216.8高地的一个连,依托坑道式掩蔽部(即贯通的马蹄形防炮洞),曾在一天内连续击退敌21次冲击,毙伤敌700余人,我方仅伤亡26人,坑道工事的优越性在这次战斗中初次显现出来了。
  激战至8日,志愿军在给敌人以大量杀伤后,主动撤至黄鸡山、基谷里、白石洞、伍炭里一线继续防御。这时,英联邦第1师由于伤亡过大被迫停止进攻。经5昼夜激战,我方毙伤敌2600余人,敌人只前进了3公里左右。
  
  ■上甘岭:坑道拖住敌人43天
  
  我爸经常强调,坑道战如果不得法,则是坟墓。1952年“五一”,他在志愿军第一线兵团及军的参谋长会议上说,不要太相信坑道工事,不得法则是坟墓。坑道工事不能遍地皆是,完全坑道不符合战术要求。他要求阵地构筑必须符合战术要求,主要发扬火力,火力交叉,互相支援,便利出击,不要为坚固而坚固,次要才是保存自己,作为屯兵掩蔽部。
  在我爸的亲自督促下,1951年秋季防御作战中开始出现的坑道工事雏形,经过各部队的改进发展,到1952年夏季,全线构成了一个以坑道为骨干支撑的点式阵地防御体系。坑道那里面有吃饭的、睡觉的、养伤员的地方,有厕所,还有囤积弹药囤积粮食的地方,简直是另一个小天地,比民兵那个地道战要高级多了。
  这些工事,有的近抵敌军几十米。由于很近,我们通常把敌人布置在前沿阵地上的铁丝网、地雷偷偷移到自己的阵地上来,我们移过来敌人再摆,敌人摆了我们再搬。63军189师就掘取了敌人700多个地雷来加强自己阵地的防御。
  这个对付优势装备敌人的重要战略措施,既保障了发起攻击的突然性,又能在表面野战工事被占领的情况下,守军仍能坚持坑道,配合预备队实施反冲击,大大减少了部队的伤亡。震惊中外的上甘岭战役,雄辩地证明了坑道战术的成功。
  1952年10月14日,美军发动所谓“金化攻势”。敌人共向这里倾泻炮弹190多万发,投掷炸弹5000多枚,最多的一天500多枚,山顶上土石打松一米多深。最后,美军只占领了志愿军两个班的前沿阵地。
  我爸算过账,上甘岭战斗,美军打的炮弹,最多的一天是15万发,值300万美金。他说,美国士兵最怕死,经常用炮来壮胆子,他们神经质地乱七八糟地胡放一气,而我们与他们不同,使用炮火都是集中打击,从来不会吃亏。就是在这样密集的炮火攻击下,咱们用坑道战,消耗敌人很长时间(43天)。
  有时候,敌人用小部队封锁我们的坑道口,可是我们坑道口多,这边出来架上枪一通打,就把他们打跑了。什么扔毒气啊,用炸药炸你啊,什么招儿都使遍了,战士们都有办法对付。很短时间内,美国人就没办法了,打不动了。有了这个基础,才能把上甘岭守住。
  
  ■父亲坑道战来自工兵使用经验
  
  上甘岭打的是坑道战。我爸在这方面有历史教训。解放战争时,在山西打阎老西,他的一个营被打掉了,就是因为没有注意工兵作业,指挥员选择地形有点问题。
  当时我爸把团长政委叫来,我爸还没说话,他们就请求处分了。我爸把全部营以上干部集合起来,到刚打过的战场上去。
  我爸说,“你们看,全连的队形还是摆得好好的,连长死在连长的位置上,指导员死在指导员的位置上,卫生员死在抢救伤员的过程中,司号员还做着吹号的姿势。有一个头朝后的没有?”
  “没有!”大家沉痛地回答。
  我爸惋惜地说,“这么好的部队,指挥员稍一疏忽,就造成这么大的损失,知罪吗?”
  “知罪!”
  我爸又转头问指挥员、营长:“你怕不怕死?”
  “不怕!”营长斩钉截铁地说。
  “那你有没有打滑头仗?”
  “没有!”营长再次铿锵有力地回答。
  我爸没有处分他们,让他们吸取教训。
  那是1947年1月汾孝战役中的中街村战斗,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部队伤亡大,第10旅副旅长楚大明牺牲。1月25日,我爸指挥4纵将阎锡山主力第71师、暂编46师残部包围在中街村。第二日黄昏时分,周希汉和楚大明率10旅到达了战斗地点。
  中街村背后是汾河,其他几面都是平坦的开阔地,敌人凭借村子的围墙等有利地形及坚固工事进行顽抗。27、28两日,我军先后两次发起攻击,均未奏效。第二次进攻,损失较大。第十一旅第三十二团第九连在向中街村进攻时,由于副团长把路带错,置部队于中街村正北敌之暗碉侧射火力网,导致全连壮烈牺牲,营教导员原增录负重伤。
  我爸说:“你们看,我们的火炮根本没有摧毁敌人主要的火力点;我们也没有发现敌人的侧射地堡(敌人在中街村土寨外东北200米处,做了3个重机枪地堡,由东向西侧射我由北向南进攻的突击部队)。部队冲锋的正面是中街村的围墙。你从这里进攻,正面敌人打你,左边右边的敌人也可以侧射你,你怎么能冲得过去?”
  他向右方走了20多米说:“你应选择这里作冲锋出发地,朝村子的围墙角进攻,这样只有正面一路敌人射击你,左边右边的敌人都无法对你进行侧射。你只针对正面敌人组织好火力掩护就行了。这个教训永远不能忘!”
  我爸意识到,这是在战略进攻的大兵团、攻坚战新形势下,仍然采用游击战术造成的。他意识到今后在开阔地作战,必须挖交通壕接近敌人阵地。他指出,这次中街村战斗,进攻出发地、冲锋出发地、火力阵地,都距离前沿太远。
  这次血的教训,经及时检查、总结,对部队提高很大。这在以后的攻坚战、特别是在淮海战役中得到证明。
  从此,我爸就开始注意工兵了。别的部队的工兵的都没有我爸部队的厉害。我爸的部队有次抓了敌人的一个工兵连长,这个连长有特点,脑瓜聪明爱搞发明。《集结号》里面那个用大汽油桶发射火药来炸敌人的装置,就是他发明的。我们称它为“炸药抛射器”,国民党则称为“没良心炮”。
  我爸特别重视这个工兵连长,给这个俘虏连长特别高的待遇,他抽大烟,我们就给他找大烟来抽。大家都去抗议,我爸就说,你们要是也能发明,谁想抽我也给谁弄。 连长从来都是跟大家一起吃大锅饭,可这个连长不一样,他是团长待遇,有警卫员,还开小灶。当然,鸦片越供应越少,最后让他戒掉了。
  我爸打仗的时候,特别注重作战效率,也就是说自己人伤亡大的,他宁可不打。所以他打的仗,都是以少胜多。敌人的伤亡都比我们大得多,他才打。
  后来,我爸所属部队,除了背枪背干粮背弹药等之外,一人一个工兵工具,每人腰上都别一把锹或一个镐,一打仗就用炸药。
  到朝鲜战场他用这个经验打坑道战,别人不理解,说这叫自掘坟墓,我爸反驳说敌人火力这么强,不打坑道战就站不住脚,所以令全军展开坑道战。
  我爸两次预言过自己活不过60岁,其中一次就是在朝鲜战场上。我是后来听我爸的部下提及才了解的往事。第一次是渡江战役时期,我爸曾对部下说他预感自己活不过60岁;第二次是在朝鲜战场期间,闲谈中忽然又再次提及此事。至于为什么说活不到60 岁,就恰好只活到58岁,恐怕只有天晓得了……
  我爸对朝鲜战争有自己的认识,他在军事工程学院当院长介绍朝鲜战争时说,朝鲜战争中国打得是有代价的,如果不打,让他搞掉朝鲜,打到鸭绿江,战争就扩大了。美国这次搞朝鲜,是费了很大力量的,还强迫其仆从国家出了兵,连小小的卢森堡也出了一个排,二十几个人。志愿军参战不仅没有扩大朝鲜战争,而且还推迟了世界战争。 ■(本文史料参考《陈赓军事文选》等。作者系口述历史专栏作家,著有 《家国光影:12位开国元勋后人讲述往事与现实》等)
其他文献
开栏的话: “宪政”是个大词,可理解为依宪行事,也可推演为节制公权,保障私权。“传习”二字,出自《论语》“传不习乎”,意为自己所说的话,应经过慎思、研究与实践。开这个专栏,不为谈说大词,传授新知,只想通过故事或判例,展现小人物诉之以力,大法官诉之以理的过程。有时,宪政的实现,法治的确立,就在这些点滴之力、缜密之理的汇聚、交织中完成,让我们一起见证这一历程。    何帆,湖北襄樊人,法学博士。曾为警
期刊
当下全国热映的电影《十月围城》,虽故事情节是虚构的-----孙中山除早年在伦敦蒙难、几乎被清使馆逮捕偷运回国外,史料并未显示他在香港遇到清廷指派的高手追杀。但历史背景和主要人物却是真实的。  其涉及到的一个近代史不容回避的事实是,中山先生以及兴中会、同盟会和江湖会党的密切关系。今日海峡这边的华人将孙中山称为“革命的先行者”,海峡那边的华人更是尊其为“国父”。“先行者”或“国父”和近乎黑社会的帮会有
期刊
宋曹琍璇近来引起史学界的关注,是因为她不仅是宋美龄的弟弟宋子安的儿媳,而且是胡佛研究院蒋、宋、孔三家档案的“把关人”。2003年,她进入胡佛开始审阅宋子文档案;2004年,“两蒋日记”落户胡佛,她作为特别四人小组成员,最先看到全部蒋介石日记;而且迄今为止,她是仅有的几个看过蒋经国日记的人。她眼中看到的蒋宋家族,是什么样的?    ■ 宋子文,没有对不起国家    《看历史》:蒋、宋、孔档案公开以后
期刊
人类可以说与各种疫病相伴而生。从先民的烧香拜神、祈康祛病到科学日益昌明、医学不断进步的今天,人类为了战胜疫病的不懈努力片刻未停。在与疫病激烈而持久的争战中,人类取得了一场场胜利,但同时,疫病也影响、改变了人类的历史。  历史上,疫病对战争结局、甚至王朝更迭、政权灭亡的影响数不胜数。在古希腊决定雅典命运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瘟疫”对雅典人口的杀伤力远远大于战争本身,实力受损的雅典人认为这是上苍对
期刊
刚刚卸任一年多一点的韩国前总统卢武铉,跳崖自尽,尽管很多韩国人对卢武铉的死感到悲痛,但是,卢武铉的死,还是跟其亲属接受商人不当钱财有关。回推上去,自打民主化以来,韩国卸任总统,无论左右,个个都逃不出家族弊案的牵连。再放眼望去,整个东亚和南亚,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  关于中国政治,鲁迅先生有个猛人及其包围术的说法很有意思。他说,中国政坛上,经常会出现广东话所谓的猛人,即大人物。凡是猛人,必有包围者,
期刊
尼安德特人消失之谜    5月18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尼安德特人在大约3万年前神秘消失,这种神秘消失困扰了科学家长达几个世纪之久。法国著名化石专家费尔南多罗兹表示,尼安德特人的历史可能迎来一个令人可怕的结局,他们可能沦为我们的祖先——现代人的盘中餐。  这一结论是根据在莱斯罗伊斯发现的一块尼安德特人颚骨化石得出的。腭骨上的切口与早期人类在石器时代猎杀鹿以及其它动物时留在骨头上的切口类似。罗兹等
期刊
2月初,香港大学在全校开了一门叫做“香港学”(Hongkongology)的通识课。通识的意思,就是大学里普及性的基础知识。这门课的主讲人,也是香港学的创始人洪清田。  作为华人社会的一部分,香港社会并没有法治与自治的基础,它们是从西方文明移植过来的。英国人一方面,他们保留文武庙这样的华人协商、裁判的传统准司法场所;另一方面,他们去研究香港华人的生活习俗。结果发现,老百姓最敬畏的,是自家的老祖宗。
期刊
大雄宝殿里“晦暗、冷清得近乎阴森”,以致于林成孚觉得,那结跏趺坐在莲花之上的释迦牟尼佛,看上去也有些阴郁。大殿另一个角落,一名老僧不时抬头,目光疑惑且惊恐。    1966年8月23日傍晚5时许,杭州平海路上,一堆凤冠霞帔的余烬前,浙大机械系大四学生周城镐停下了脚步。路边,一家戏装道具店柜台被砸、玻璃粉碎,遍地狼籍。  眼前的场景,让周城镐联想到了北京“破四旧”。 近日,杭州城里也在热议这股数千里
期刊
从马可波罗时代开始,中国形象进入西方文化之中,并开始日益具体。从天可汗的国度,到大中华帝国,中国的器物、制度、信仰都引发西方公众的好奇和向往,对比同时代的欧洲,中华帝国连绵不绝的历史,精美绝伦的艺术都显得高不可攀,于是,中国形象被不断美化甚至是神化,旅行家,传教士在这种形象的形成和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自工业革命之后,西方世界日益强大,中国却成为停滞、专制的帝国,来自西方世界的商人、水
期刊
凡尔赛宫轩丽的大厅里衣香鬓影,显贵大臣命妇们窃窃私语,等候着国王陛下驾到。随着欢快的音乐声响起,只见“太阳王”路易十四坐着一顶中国式八抬大轿出场,身上穿着中国服装,全场一阵惊叹。国王的弟弟奥尔良公爵策划的这场1700年元月举行的“中国舞会”,开启了一个世纪的中国风尚。  对于中国商品的欣赏,在法国从17世纪便开始发展起来,得益于荷兰商人从远东进口的商品。事实是法国在1697年和中国开始贸易,中国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