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对小儿神经源性膀胱手术方式选择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手术治疗的神经源性膀胱患儿的资料41例。所有患儿术前完成B型超声、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voiding cystourethrogram,VCUG)、99mTc-DTPA肾动态显像(DTPA)、尿动力学检查。其中34例行储尿期+排尿期膀胱压力描记。结果尿动力学检查提示逼尿肌过度活动23例,活动低下11例;括约肌过度活动21
【机 构】
: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泌尿科,上海201102,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泌尿科,上海201102,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泌尿科,上海20110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对小儿神经源性膀胱手术方式选择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手术治疗的神经源性膀胱患儿的资料41例。所有患儿术前完成B型超声、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voiding cystourethrogram,VCUG)、99mTc-DTPA肾动态显像(DTPA)、尿动力学检查。其中34例行储尿期+排尿期膀胱压力描记。结果尿动力学检查提示逼尿肌过度活动23例,活动低下11例;括约肌过度活动21例,活动低下13例。根据患儿不同的临床症状,参考尿动力学检查结果,选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具体术式包括:回肠代膀胱扩大+阑尾代可控性膀胱流出道(Mitrofanoff)+阑尾代顺行结肠灌洗造瘘(Malone)+膀胱颈悬吊(Sling)2例,回肠代膀胱扩大+Mitrofanoff+Sling 5例,回肠代膀胱扩大+输尿管再植+Mitrofanoff+Sling 7例,回肠代膀胱扩大+Mitrofanoff+右肾切除+Sling 1例,回肠代膀胱扩大+输尿管再植+Mitrofanoff 18例,回肠代膀胱扩大+Mitrofanoff 2例,输尿管再植+Mitro-fanoff 3例,膀胱颈封闭+回肠代膀胱扩大+Malone+回肠卷管代可控性膀胱流出道(Monti)1例,Mitrofanoff 2例。术后39例患儿获得随访,随访时限3个月~5年,7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大部分患儿术后恢复满意。结论小儿神经源性膀胱的手术方式选择主要依据其临床症状以及超声、影像、同位素检查结果,尿动力学检查可明确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类型,对于手术的方案制定也有重要参考意义。
其他文献
惊闻洪文宗教授与夫人于8月29日及8月17日先后病逝,噩耗传来,不胜悲痛。洪教授系台湾小儿外科创始人,对海峡两岸合作非常热心。1986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举办的亚洲儿外会议上,我和马承宣迟到,理事改选会已过。洪教授力争补选我为理事,认为我更能代表中国。以后多次在中国大陆及中国台湾地区组织国际会议,他必出面组织并出席,
患儿。女。3岁。入院前3个月无明确诱因出现颈部环形一周红肿,伴有疼痛,无发热,有破溃渗出。于当地医院就诊后给予百多邦外用2个余月,颈部症状仍存,并有炎性浸润,嗣颈部一周红肿,炎性反应部位质地变硬,嗣颈一圈环形缩窄受压表现,为进一步诊疗来我院。门诊以“颈部蜂窝组织炎”收入人院。发病初期患儿精神、饮食及睡眠尚可,近来逐渐烦躁不安。
目的 探讨内分泌腺来源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受体蛋白(PROKRl)与先天性巨结肠(HD)发生关系,揭示其在肠壁神经节细胞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诊治的先天性巨结肠手术切除标本30例,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PROKRl、MAPK、AKT、GDNF在HD狭窄段和扩张段中的表达情况;应用计算机成像系统留取照片,图像分析软件(Image-Pro—Plus)分别判
《腹部外科》即将开通远程稿件采编系统:http://www.fbwk.net注册投稿。友情提示,腹部外科编辑部从未委托任何单位和个人代理稿件有关事宜。试运行期间(3个月)同时接受E-mail(fubuwaike@163.com或fubuwaike@tom.com)投稿和纸质投稿,3个月后不再接受作者纸质和E-mail新投稿件。
目的 研究儿童Xpll.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肾细胞癌的生物特性,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973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33例儿童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24例确诊为Xpll.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肾细胞癌,总结其临床表现、分期、病理分型、治疗及随访结果。结果本组24例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2.5~16岁,平均10.2岁;左侧肾细胞癌13例,右侧11例。无痛肉眼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以下简称“儿中心”)是上海市人民政府与美国世界健康基金会(ProjectHOPE)的合作建设项目,是一所集医疗、科研和教学于一体的三级甲等儿科综合性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和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受香港SK Yee Medical Foundation资助,定于2014年11月6~9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举办“内地一香港小儿微创外科学习班”(项目编号:J35—14—23(国),国家I类国家级继续教育学分10分)。我们将邀请国际著名小儿外科专家香港大学副校长谭广亨教授以及国内著名儿外科微创外科专家、教授授课。对小儿微创领域的新技术、新进展作专题
为了解答胆道闭锁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胆道闭锁术后胆管炎的防治以及胆道闭锁肝移植手术时机选择的相关问题解读,推行胆道闭锁肝移植救治计划方案实施,增进学术交流和相互了解,推动胆道闭锁和小儿肝移植诊疗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由《中华小儿外科杂志》编辑部,天津市儿童医院和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小儿胆道闭锁与肝移植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定于2014年10月17日-10月19日在渤海之滨的天
由《中华小儿外科杂志》主办、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办、郑州市儿童医院协办的第十届全国小儿外科学术研讨会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专题研讨会于2013年12月21日至23日在河南省郑州市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举办。
先天性食管闭锁(esophageal atresia,EA)在新生儿的发病率约为1/2500~1/4000,在双胞胎中发病率略高[1]。约50%的食管闭锁伴发有其他器官的先天畸形[2]。食管闭锁的治疗在过去20年有很大进步,总体生存率达90%以上[3-4]。但食管闭锁的治疗仍面临许多问题,低体质量、合并复杂畸形及长段型食管闭锁仍然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长段型食管闭锁的治疗,虽然有多种手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