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理想性,是引领未来的。当代大学生将是未来三十年中国社会各行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尤其是在科技、文化、管理等各个层面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他们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也是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群体。高校是国家新生力量和人才荟萃的地方,更应该高度重视高校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新的课题,并从不同层面进行了理论创新,“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活泼的群体,是一个正在成长并且发展的群体,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承担着祖国和历史的重大责任。因而,大学时期在人生阶段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经验证明,一个民族或国家如果失去统一的价值目标。就会陷入相对主义和由此带来的行为非理性主义与分散主义的混乱不堪,使民族和民众丧失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凝聚力。
一、目前我国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机制不够健全,宣传平台单一
我国高校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相关的讲座论坛,开设一些相关的课程。但是,这些宣传机制都是一些传统的方法,比较单一,在信息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去多方位的去借助一些新兴的平台。毕竟青年大学生是个性比较独立和特立独行,不喜欢被强迫去听一些枯燥的说教,如果方式不恰当,就会弄巧成拙,造成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误解和抵触情绪。
(二)教师队伍中存在不正之风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在人类文化传承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在无形当中都在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当前某些高校教师政治立场不坚定,在面对一些价值观问题的时候,政治信仰迷茫,缺乏坚定的信念。在涉及到一些评优评先问题的时候,一些教师个人素质不高,虚荣心强,就会做一些弄虚作假和投机取巧的事情。教师队伍中也不乏出现倦怠课堂或者传递不良风气,动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给其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三)课堂理论灌输多,社会实践少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从倡导到践行,从理念到行动,我国大多数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普遍偏重于书本和课堂理论讲解,比较抽象。忽视了在社会实践中去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没有做到知行统一。这样通过理论形成的价值观很容易被瓦解,随着一些错误思潮的出现,没有实践做支撑,学生的价值观会陷入迷茫。
(四)校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结合度
首先,当前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庸化、一般化,导致千篇一律,缺乏新意和创意。一些高校的学生活动管理者思想守旧,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如一潭死水。其次,校园文化活动存在功利化、形式化现象。高校管理者或社团组织者为了证明自己的政绩,急功近利,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上,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忽视了校园文化的协调发展,在价值选择上更倾向于功利性。再次,社团活动等本来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践能力,但是,却会出现为了壮大声势,不注重品德修养,滋生享乐心理。
二、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一)利用多样化平台,占领新兴阵地
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作用不可小觑,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等特点,网络在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生活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要充分借助多种新兴媒体的传播作用,占领新兴阵地,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新闻媒体要发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作用。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日常形势宣传、成就宣传、主题宣传、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同样的,学校也要在自己的网站和微博、微信等公共平台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提高教师德育,创新课堂教育
健全教师入职准入制度,严格把关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高校教教师要修身立德,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师在提高自己学术水平的同时,要加强对社会的了解,不能与社会脱节,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给自己的课堂注入新的内容。主动了解社会热点问题,探索符合当代大学生身心特点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教育新形式。学校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和价值观塑造需要,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受教育者正确认识和理解多元文化,在面对多元文化尤其是多元价值时不迷失自己并做出自主选择。
(三)强化校园文化氛围,树立典型榜样
《后汉书》中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人总要受到环境的熏陶与浸染,青年大学生更是如此。首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广大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洗礼。举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多种校内活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让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生动而具体。其次,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发挥典型榜样的作用,尤其是大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为校园注入“精神之钙”。同时,要做好防御工作,抵制不良信息源,整治校园存在的不良风气。
(四)注重社会实践,知行合一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青年大学生要做到“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教育是一种导向,但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导向。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必须立足于实践,必须与社会生活相连接。充分考虑社会生活的导向作用,并以此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引导和组织学生通过服务社会了解社会,通过深入生活了解国情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诉求。把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由理论转化为实践,从课堂延伸到社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五)潜移默化引导人,探索融入契合点
清华大学高校德育中心教授吴潜涛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个“筐”,不能什么都往里装。要弄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的本质区别。对于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也要注意方式方法,积极探索融入的契合点。一是融入大众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要结合青年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大家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比如舞台剧、小说、微电影、艺术绘画、音乐、故事等。同时,可以设立一些宣传小组和创意小组,借助学生们自己的力量来近距离地感受核心价值观。二是融入传统文化。习近平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对于传统文化我们一定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认识、逐步形成共识的过程。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贯穿于大学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建立健全宣传长效机制,利用新兴平台多方协同作用,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更是大学生应该主动承担起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
[3] 张国祚.习近平文化强国战略大思路[J].人民论坛,2014 (09):14.
[4]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02).
[5] 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讲话[R].2014.2.24.
作者简介:姚晴晴(1992.01-),女,河南焦作人,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5级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新的课题,并从不同层面进行了理论创新,“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活泼的群体,是一个正在成长并且发展的群体,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承担着祖国和历史的重大责任。因而,大学时期在人生阶段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经验证明,一个民族或国家如果失去统一的价值目标。就会陷入相对主义和由此带来的行为非理性主义与分散主义的混乱不堪,使民族和民众丧失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凝聚力。
一、目前我国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机制不够健全,宣传平台单一
我国高校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相关的讲座论坛,开设一些相关的课程。但是,这些宣传机制都是一些传统的方法,比较单一,在信息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去多方位的去借助一些新兴的平台。毕竟青年大学生是个性比较独立和特立独行,不喜欢被强迫去听一些枯燥的说教,如果方式不恰当,就会弄巧成拙,造成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误解和抵触情绪。
(二)教师队伍中存在不正之风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在人类文化传承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在无形当中都在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当前某些高校教师政治立场不坚定,在面对一些价值观问题的时候,政治信仰迷茫,缺乏坚定的信念。在涉及到一些评优评先问题的时候,一些教师个人素质不高,虚荣心强,就会做一些弄虚作假和投机取巧的事情。教师队伍中也不乏出现倦怠课堂或者传递不良风气,动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给其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三)课堂理论灌输多,社会实践少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从倡导到践行,从理念到行动,我国大多数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普遍偏重于书本和课堂理论讲解,比较抽象。忽视了在社会实践中去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没有做到知行统一。这样通过理论形成的价值观很容易被瓦解,随着一些错误思潮的出现,没有实践做支撑,学生的价值观会陷入迷茫。
(四)校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结合度
首先,当前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庸化、一般化,导致千篇一律,缺乏新意和创意。一些高校的学生活动管理者思想守旧,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如一潭死水。其次,校园文化活动存在功利化、形式化现象。高校管理者或社团组织者为了证明自己的政绩,急功近利,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上,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忽视了校园文化的协调发展,在价值选择上更倾向于功利性。再次,社团活动等本来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践能力,但是,却会出现为了壮大声势,不注重品德修养,滋生享乐心理。
二、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一)利用多样化平台,占领新兴阵地
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作用不可小觑,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等特点,网络在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生活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要充分借助多种新兴媒体的传播作用,占领新兴阵地,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新闻媒体要发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作用。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日常形势宣传、成就宣传、主题宣传、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同样的,学校也要在自己的网站和微博、微信等公共平台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提高教师德育,创新课堂教育
健全教师入职准入制度,严格把关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高校教教师要修身立德,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师在提高自己学术水平的同时,要加强对社会的了解,不能与社会脱节,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给自己的课堂注入新的内容。主动了解社会热点问题,探索符合当代大学生身心特点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教育新形式。学校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和价值观塑造需要,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受教育者正确认识和理解多元文化,在面对多元文化尤其是多元价值时不迷失自己并做出自主选择。
(三)强化校园文化氛围,树立典型榜样
《后汉书》中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人总要受到环境的熏陶与浸染,青年大学生更是如此。首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广大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洗礼。举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多种校内活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让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生动而具体。其次,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发挥典型榜样的作用,尤其是大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为校园注入“精神之钙”。同时,要做好防御工作,抵制不良信息源,整治校园存在的不良风气。
(四)注重社会实践,知行合一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青年大学生要做到“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教育是一种导向,但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导向。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必须立足于实践,必须与社会生活相连接。充分考虑社会生活的导向作用,并以此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引导和组织学生通过服务社会了解社会,通过深入生活了解国情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诉求。把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由理论转化为实践,从课堂延伸到社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五)潜移默化引导人,探索融入契合点
清华大学高校德育中心教授吴潜涛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个“筐”,不能什么都往里装。要弄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的本质区别。对于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也要注意方式方法,积极探索融入的契合点。一是融入大众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要结合青年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大家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比如舞台剧、小说、微电影、艺术绘画、音乐、故事等。同时,可以设立一些宣传小组和创意小组,借助学生们自己的力量来近距离地感受核心价值观。二是融入传统文化。习近平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对于传统文化我们一定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认识、逐步形成共识的过程。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贯穿于大学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建立健全宣传长效机制,利用新兴平台多方协同作用,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更是大学生应该主动承担起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
[3] 张国祚.习近平文化强国战略大思路[J].人民论坛,2014 (09):14.
[4]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02).
[5] 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讲话[R].2014.2.24.
作者简介:姚晴晴(1992.01-),女,河南焦作人,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5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