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钱军,1964年3月出生,湖北荆门市人,博士,教授。历任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书记,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办公室主任、组织部长兼统战部长,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等职。兼任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理事、北京市青联委员、北京市高校党建研究会常务理事、首都青少年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副理事长等职务。2008年7月,任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长期从事林业经济管理、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主持完成国家林业局《中国森林资源管理变革趋向:市场化研究》《中国加入WTO对林业的影响与政策》以及三峡建委《三峡库区速生丰产林实验示范基地研究》等课题的研究。主编《风险投资运行机理与操作实务》《金融学概论》《市场营销管理》《全国青少年绿色长征系列丛书》等论著10余部,发表论文70多篇。
记者:近3年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科研工作不断实现新突破,带动了学校整体发展。请问,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作为市属高校,为什么提出要实施科研兴校战略,推动学校整体发展?
钱军: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其中科学研究的水平往往决定着一所高校人才培养的水平和社会服务的能力,而科学研究往往是地方教学型大学的短板,是地方高校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关键。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作为地方教学型大学,目前正处于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关键时期,走科研兴校道路,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对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来说,是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提高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和水平的关键所在。因此,学校提出要“实施科研兴校战略,推动学校整体发展”。
记者:学校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实现科研率先突破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钱军: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作为首都唯一一所建筑类高校,将深入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坚持面向首都需求和建筑行业需要,不断解放思想,树立“大科研”意识,通过构筑科研平台,凝聚科研团队;通过凝聚科研团队,争取科研大项目;通过实施科研大项目,争取大成果。
记者:在实施科研兴校战略中,学校十分注重思想的引领作用,请问学校是如何加强思想工作,引导教师转变科研观念,树立重视科研的意识,增强大家的科研动力的?
钱军:学校党委强烈地意识到,认识影响行动、认识决定行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因此一直高度重视思想工作在推动科研突破中的引领作用,引导教师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在教学型大学,教师往往对科研重视不够,甚至把科研和教学对立起来,这实际上既制约了科研发展,也影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学校通过反复宣讲、政策引导、典型示范、重奖国家科技奖获得者等方式,引导教师树立“教学是天职,科研是能力”的意识,自觉站在科教兴国、科研兴校的战略高度认识科研工作的重要性。现在崇尚创新、重视科研,在学校不仅成为一种共同的价值观,而且成为全校近1万名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
记者:通过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广大教师的科研观念得到了转变,科研意识得到了增强,在项目申报和科研活动组织等方面发生了可喜变化。请问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哪?
钱军: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由被动科研转变为主动科研,从“要我做科研”变为“我要做科研”;二是由以我为主转变为以市场为主,更加注意面向需求开展科研;三是由单兵作战转变为集体作战;四是由个人行为转变为组织行为,改变了过去“小而散”的局面;五是由科研与教学分离转变为教学、科研互相促进。
记者:学校注重树立“大科研”意识,以开放合作姿态强化资源整合,增强科研内外合力。请问具体有哪些思路和举措?
钱军:一是站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产学研结合的角度,通过构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互相促进的格局加强科研。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是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的。产学研结合是高校服务社会的要求,是高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学校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将“课堂”从教室延伸到企业、科研院所第一线,及时掌握市场的人才需求信息,培养适应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脉搏和企业科技需求,进一步优化科研方向,将优势科技资源配置到具有重要经济和社会价值的研发项目上,提高科技水平,进而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二是站在拓展国际合作的角度,通过开展国际合作科研开阔科研视野。第一,“走出去”,支持和鼓励教师出国学习培训、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开阔教师的国际视野。第二,“请进来”,通过举办或承办国际会议,邀请国外知名教授来校进行学术交流,让广大师生在校内就能深入了解国际学术前沿动态。第三,“联起来”,与国外大学联合开展合作研究,为科研人员搭建了向国外高水平团队学习交流的平台,提升了创新能力,扩大了学校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三是站在教师相互协作的角度,通过组织团队式科研强化集体科研攻关能力。针对学校原先存在的科研队伍及研究方向较为分散,无法承担高水平科研课题的现实状况,学校提出了“汇聚人才、培育团队、成就大师”的建设思路,引导广大教师正确处理好个人兴趣特长与国家需求、学校目标的关系,正确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准确定位,尽快把自己的研究方向统一到学校主导的研究方向或者团队中来,积极加入各学科的学术团队,争取更大的学术发展空间。
记者:学校紧紧抓住四个工作重点,推动科研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请您介绍一下四个工作重点及有关工作举措有哪些?
钱军:一是构筑平台,筑牢科研基础。科研平台是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载体,也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学校一向重视科研平台建设工作,提出了以平台支撑科技发展的思路,促进了科研工作的发展。近3年来,学校的省部级科研基地由1个增加到10个,而且布局合理,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行业部门设立重点实验室,大学科技园,与企业联合建设的工程中心等,基本上实现了面上的全覆盖,使学校的每个优势学科都有1个~2个省部级科研基地作为支撑,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二是组建团队,汇聚攻关力量。在地方高校,科研人员开展科学研究往往是单兵作战,从而导致其所承接的科研项目级别较低、经费少,出大成果的机率则更小,严重制约了地方高校科技实力的提升,而组建科研团队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学校以学科为基础,以科研项目为平台,从整合资源入手,加强组织,加强建设,既创造条件,让各种自由、自发形成的科研团队不断成熟,更加强整合,自上而下、有目的、有目标地组织建设3个能代表学校水平、将来在国内国际形成一定优势的团队。目前,学校已拥有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12个。这些团队都是学校承接大项目、拿国家科技奖励的主力军。学校所获得的7项国家科技奖励全部出自这12个团队。三是争取大项目,提升科研层次。大项目是体现科研层次的主要指标。学校通过不断凝练科研方向,积极整合科研资源,努力争取拿大科研项目,科学研究的水平与层次有了较大突破。3年来,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从2007年34项增加到2010年的65项,获得重大水专项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2007年的1项增加到2011年的11项。四是争取大成果,提升科研实力。近年来,学校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方面不断实现新突破。2009年,参与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国家级科技奖励实现了零的突破;2010年,主持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其中第一主持单位1项,第二主持单位1项,实现了主持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零的突破;2011年,获得国家科技奖励3项,其中1项主持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学校科研层次再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学校的内涵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学校实施科研兴校战略,是如何通过科研突破推动学校整体发展的?
钱军:学校坚持“六促进”策略,以科研推动学校整体发展。
第一个促进,即科研促进教学工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坚持以科研服务教学,良好的科研条件和环境有力地支持着教学,教师将科研成果以及自己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应用到教学中,促进了创新人才的培养。一是科研基地成为学校教学的重要场所;二是科研项目成为培养学生的有效载体;三是科研成果在第一时间进教材、进课堂、实现知识化;四是科研合作单位成为学生的实习基地;五是科研骨干教师成为学校教学的支撑力量。总之,通过科研引领教学、服务教学,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学校通过了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校的评审,并被批准建设“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此外,科研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支持了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为学校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提供了条件。
第二个促进,即科研促进学科建设,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离不开科研的支持,科研成果为学科建设提供了办学基础。学校以“更名工程”和“申博工程”为主要抓手,狠抓科研突破,带动学科实力发展。一是科研基地支撑了学科发展。近3年来,省部级科研基地从1个增加到10个,使得学校重点学科、特色学院都有了省部级科研平台作为支撑,推动了学科发展。二是科研突破推动了学科上新台阶。例如,学校注意将数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参与和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多个科研项目,其关键技术和核心理论都是数学模型的构建,这有力地推动了数学学科的建设。2010年,数学学科在没有二级点的情况下,以北京市专家评审第一名的成绩破格成为一级学科硕士点,使学校理科有了一级学科硕士点,为学校更名大学提供了重要条件。三是科研积累和资源整合促进了学科群建设。学校5个学术团队加入了北京市“城市建设、规划与管理”重点学科群的建设工作,推动了市级学科群的建设,也促进了校内学科群的发展。四是科研发展促进了“申博工程”。今年,学校依托在建筑遗产保护和大都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两个方面长期的科研积累,按照项目化的新方式,启动了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博士)培养项目申报工作,申报了“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和“特大城市交通枢纽建设与设施安全理论及技术”两个项目,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第三个促进,即科研促进社会服务,提升学校的服务力。学校坚持“立足首都、面向全面、依托建筑业、服务城市化”的办学方向,在实施科研兴校战略中,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社会能力。一是加强校地合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参加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股权激励改革试点为契机,以建设学校的北京市大学科技园为载体,发挥校办企业和学校学科专业结合紧密的优势,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积极发挥作用。与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政府和有关高校联合签署了共建京南大学科技园的协议,启动了京南大学科技园建设,落实了首批落地项目。二是加强校企合作,符合建筑行业发展。学校与浙江勤业集团共建技术研发中心,联合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为企业生产解决技术难题,被批准为浙江省技术中心。三是创办和发展好学科性公司,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发展特色产业,并以校办企业为主体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工作。四是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与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大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参与完成了中小学、康复医院、住宅的重建方案设计工作以及建设4万多套过渡安置房的技术指导和监理工作,为北京市政府援助四川什邡市地震灾区的“北京节能屋”项目作出了贡献。发挥古建筑保护方面产学研结合的优势,积极参与汶川地震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作,被国家文物局授予“文物系统汶川地震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第四个促进,即科研促进师资建设,提升优秀人才的引培能力。一是提高引进人才和稳定人才的吸引力。引进人才是市属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稳定和留住人才是市属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难题。学校加强科研工作,以科研平台建设为依托,稳定、吸引和汇聚优秀人才,推动人才、基地、项目的有机结合。科研平台的快速增长,为学校的事业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同时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为学校实施人才“凤巢计划”筑好了巢。二是激活师资队伍建设的造血功能,使立足自己培育大师成为可能。虽然引进人才是市属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但当前市属院校引进人才越来越难,市属院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坚持引培并举,立足自身加强现有人才的培养。因此,学校实施人才“凤巢计划”中特别注重“筑巢生凤”“促凤飞翔”。首先,是每年设立500万元青年教师培养专项基金,支持青年教师开展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其次,是发挥团队育人作用,鼓励教授组织青年教师形成大团队一起进行深层次的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既充分发挥高职称、高水平教师在年轻教师教学科研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又促使年轻教师脱颖而出,加快成长,不走自然成熟的缓慢过程。最后,是发挥科研项目研究过程的锤炼作用,使教师在参与重大项目、争取重大奖项的奋斗中快速成长起来,为师资队伍建设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提供了条件,并为“出大师”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三是促进教师分类管理,实现各尽所长。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以团队建设为抓手,充分考虑教师的个性和能力差异,探索教学、科研“轮岗”“分岗”的新型组合用人方式,促进教师在教学与科研发展两方面的替换和互通。一个学科团队中,有的是擅长科研的科研型教师,有的是擅长教学的教学型教师。在工作分配上,尽量安排科研型教师多承担科研任务,教学型教师多承担教学任务,考核的侧重点不同,鼓励大家各尽所能,各尽所长,从而通过教学、科研“分岗”实现教师类型在空间的替换和互通。在时间分配上,科研任务重时,教师可申请按科研型教师管理和考核,把工作重心放在科研上;科研任务较轻时,可申请按教学型教师管理和考核,把工作重心放在教学上,从而通过教学、科研“轮岗”实现教师类型在时间上的替换和互通。学校还探索设置专门的科研岗位,吸引优秀人才以省部级科研平台为依托,潜心开展科技攻关。这既能帮助不同特长教师借助团队合理分工来完成学校教学、科研分工和考核任务,又可以促进团队内部教师教学、科研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第五个促进,即科研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国际影响力。一所高校科研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其开展国际化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科研水平越高,在国际化合作与交流中越能赢得尊重和主动。随着科研实力的不断增强,学校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在举办相关国际学术会议时国外专家教授参与的层次越来越高,带动了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和国际人才培养合作项目的发展,有效地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第六个促进,即科研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的文化力。校园文化就是学校的竞争力、创新力和发展力的无形载体。科技创新活动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引领先驱,是丰富大学校园文化底蕴,增强大学校园文化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一是科研促进学术精神建设,不断沉淀和丰富学术精神。二是科研促进作风建设,形成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良好风气。三是科研促进制度文化建设,提高教授治校水平。为更好地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学校健全学术管理机构,明确其在学校民主管理中的地位和权利,使学科带头人成为积极的管理者,发挥好专家治校的作用。这为培养良好学术精神,促进学术健康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四是科研促进学风建设,为学生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教师潜心科研、严谨治学的态度,陶冶了学生;教师攀登科学高峰、取得巨大成就,鼓舞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激情;教师通过讲座等方式介绍自己科研的最新成果,开阔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浓郁了学校的学术氛围。
[责任编辑:于 洋]
长期从事林业经济管理、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主持完成国家林业局《中国森林资源管理变革趋向:市场化研究》《中国加入WTO对林业的影响与政策》以及三峡建委《三峡库区速生丰产林实验示范基地研究》等课题的研究。主编《风险投资运行机理与操作实务》《金融学概论》《市场营销管理》《全国青少年绿色长征系列丛书》等论著10余部,发表论文70多篇。
记者:近3年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科研工作不断实现新突破,带动了学校整体发展。请问,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作为市属高校,为什么提出要实施科研兴校战略,推动学校整体发展?
钱军: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其中科学研究的水平往往决定着一所高校人才培养的水平和社会服务的能力,而科学研究往往是地方教学型大学的短板,是地方高校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关键。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作为地方教学型大学,目前正处于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关键时期,走科研兴校道路,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对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来说,是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提高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和水平的关键所在。因此,学校提出要“实施科研兴校战略,推动学校整体发展”。
记者:学校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实现科研率先突破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钱军: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作为首都唯一一所建筑类高校,将深入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坚持面向首都需求和建筑行业需要,不断解放思想,树立“大科研”意识,通过构筑科研平台,凝聚科研团队;通过凝聚科研团队,争取科研大项目;通过实施科研大项目,争取大成果。
记者:在实施科研兴校战略中,学校十分注重思想的引领作用,请问学校是如何加强思想工作,引导教师转变科研观念,树立重视科研的意识,增强大家的科研动力的?
钱军:学校党委强烈地意识到,认识影响行动、认识决定行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因此一直高度重视思想工作在推动科研突破中的引领作用,引导教师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在教学型大学,教师往往对科研重视不够,甚至把科研和教学对立起来,这实际上既制约了科研发展,也影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学校通过反复宣讲、政策引导、典型示范、重奖国家科技奖获得者等方式,引导教师树立“教学是天职,科研是能力”的意识,自觉站在科教兴国、科研兴校的战略高度认识科研工作的重要性。现在崇尚创新、重视科研,在学校不仅成为一种共同的价值观,而且成为全校近1万名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
记者:通过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广大教师的科研观念得到了转变,科研意识得到了增强,在项目申报和科研活动组织等方面发生了可喜变化。请问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哪?
钱军: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由被动科研转变为主动科研,从“要我做科研”变为“我要做科研”;二是由以我为主转变为以市场为主,更加注意面向需求开展科研;三是由单兵作战转变为集体作战;四是由个人行为转变为组织行为,改变了过去“小而散”的局面;五是由科研与教学分离转变为教学、科研互相促进。
记者:学校注重树立“大科研”意识,以开放合作姿态强化资源整合,增强科研内外合力。请问具体有哪些思路和举措?
钱军:一是站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产学研结合的角度,通过构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互相促进的格局加强科研。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是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的。产学研结合是高校服务社会的要求,是高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学校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将“课堂”从教室延伸到企业、科研院所第一线,及时掌握市场的人才需求信息,培养适应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脉搏和企业科技需求,进一步优化科研方向,将优势科技资源配置到具有重要经济和社会价值的研发项目上,提高科技水平,进而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二是站在拓展国际合作的角度,通过开展国际合作科研开阔科研视野。第一,“走出去”,支持和鼓励教师出国学习培训、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开阔教师的国际视野。第二,“请进来”,通过举办或承办国际会议,邀请国外知名教授来校进行学术交流,让广大师生在校内就能深入了解国际学术前沿动态。第三,“联起来”,与国外大学联合开展合作研究,为科研人员搭建了向国外高水平团队学习交流的平台,提升了创新能力,扩大了学校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三是站在教师相互协作的角度,通过组织团队式科研强化集体科研攻关能力。针对学校原先存在的科研队伍及研究方向较为分散,无法承担高水平科研课题的现实状况,学校提出了“汇聚人才、培育团队、成就大师”的建设思路,引导广大教师正确处理好个人兴趣特长与国家需求、学校目标的关系,正确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准确定位,尽快把自己的研究方向统一到学校主导的研究方向或者团队中来,积极加入各学科的学术团队,争取更大的学术发展空间。
记者:学校紧紧抓住四个工作重点,推动科研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请您介绍一下四个工作重点及有关工作举措有哪些?
钱军:一是构筑平台,筑牢科研基础。科研平台是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载体,也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学校一向重视科研平台建设工作,提出了以平台支撑科技发展的思路,促进了科研工作的发展。近3年来,学校的省部级科研基地由1个增加到10个,而且布局合理,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行业部门设立重点实验室,大学科技园,与企业联合建设的工程中心等,基本上实现了面上的全覆盖,使学校的每个优势学科都有1个~2个省部级科研基地作为支撑,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二是组建团队,汇聚攻关力量。在地方高校,科研人员开展科学研究往往是单兵作战,从而导致其所承接的科研项目级别较低、经费少,出大成果的机率则更小,严重制约了地方高校科技实力的提升,而组建科研团队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学校以学科为基础,以科研项目为平台,从整合资源入手,加强组织,加强建设,既创造条件,让各种自由、自发形成的科研团队不断成熟,更加强整合,自上而下、有目的、有目标地组织建设3个能代表学校水平、将来在国内国际形成一定优势的团队。目前,学校已拥有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12个。这些团队都是学校承接大项目、拿国家科技奖励的主力军。学校所获得的7项国家科技奖励全部出自这12个团队。三是争取大项目,提升科研层次。大项目是体现科研层次的主要指标。学校通过不断凝练科研方向,积极整合科研资源,努力争取拿大科研项目,科学研究的水平与层次有了较大突破。3年来,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从2007年34项增加到2010年的65项,获得重大水专项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2007年的1项增加到2011年的11项。四是争取大成果,提升科研实力。近年来,学校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方面不断实现新突破。2009年,参与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国家级科技奖励实现了零的突破;2010年,主持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其中第一主持单位1项,第二主持单位1项,实现了主持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零的突破;2011年,获得国家科技奖励3项,其中1项主持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学校科研层次再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学校的内涵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学校实施科研兴校战略,是如何通过科研突破推动学校整体发展的?
钱军:学校坚持“六促进”策略,以科研推动学校整体发展。
第一个促进,即科研促进教学工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坚持以科研服务教学,良好的科研条件和环境有力地支持着教学,教师将科研成果以及自己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应用到教学中,促进了创新人才的培养。一是科研基地成为学校教学的重要场所;二是科研项目成为培养学生的有效载体;三是科研成果在第一时间进教材、进课堂、实现知识化;四是科研合作单位成为学生的实习基地;五是科研骨干教师成为学校教学的支撑力量。总之,通过科研引领教学、服务教学,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学校通过了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校的评审,并被批准建设“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此外,科研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支持了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为学校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提供了条件。
第二个促进,即科研促进学科建设,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离不开科研的支持,科研成果为学科建设提供了办学基础。学校以“更名工程”和“申博工程”为主要抓手,狠抓科研突破,带动学科实力发展。一是科研基地支撑了学科发展。近3年来,省部级科研基地从1个增加到10个,使得学校重点学科、特色学院都有了省部级科研平台作为支撑,推动了学科发展。二是科研突破推动了学科上新台阶。例如,学校注意将数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参与和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多个科研项目,其关键技术和核心理论都是数学模型的构建,这有力地推动了数学学科的建设。2010年,数学学科在没有二级点的情况下,以北京市专家评审第一名的成绩破格成为一级学科硕士点,使学校理科有了一级学科硕士点,为学校更名大学提供了重要条件。三是科研积累和资源整合促进了学科群建设。学校5个学术团队加入了北京市“城市建设、规划与管理”重点学科群的建设工作,推动了市级学科群的建设,也促进了校内学科群的发展。四是科研发展促进了“申博工程”。今年,学校依托在建筑遗产保护和大都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两个方面长期的科研积累,按照项目化的新方式,启动了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博士)培养项目申报工作,申报了“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和“特大城市交通枢纽建设与设施安全理论及技术”两个项目,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第三个促进,即科研促进社会服务,提升学校的服务力。学校坚持“立足首都、面向全面、依托建筑业、服务城市化”的办学方向,在实施科研兴校战略中,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社会能力。一是加强校地合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参加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股权激励改革试点为契机,以建设学校的北京市大学科技园为载体,发挥校办企业和学校学科专业结合紧密的优势,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积极发挥作用。与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政府和有关高校联合签署了共建京南大学科技园的协议,启动了京南大学科技园建设,落实了首批落地项目。二是加强校企合作,符合建筑行业发展。学校与浙江勤业集团共建技术研发中心,联合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为企业生产解决技术难题,被批准为浙江省技术中心。三是创办和发展好学科性公司,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发展特色产业,并以校办企业为主体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工作。四是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与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大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参与完成了中小学、康复医院、住宅的重建方案设计工作以及建设4万多套过渡安置房的技术指导和监理工作,为北京市政府援助四川什邡市地震灾区的“北京节能屋”项目作出了贡献。发挥古建筑保护方面产学研结合的优势,积极参与汶川地震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作,被国家文物局授予“文物系统汶川地震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第四个促进,即科研促进师资建设,提升优秀人才的引培能力。一是提高引进人才和稳定人才的吸引力。引进人才是市属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稳定和留住人才是市属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难题。学校加强科研工作,以科研平台建设为依托,稳定、吸引和汇聚优秀人才,推动人才、基地、项目的有机结合。科研平台的快速增长,为学校的事业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同时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为学校实施人才“凤巢计划”筑好了巢。二是激活师资队伍建设的造血功能,使立足自己培育大师成为可能。虽然引进人才是市属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但当前市属院校引进人才越来越难,市属院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坚持引培并举,立足自身加强现有人才的培养。因此,学校实施人才“凤巢计划”中特别注重“筑巢生凤”“促凤飞翔”。首先,是每年设立500万元青年教师培养专项基金,支持青年教师开展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其次,是发挥团队育人作用,鼓励教授组织青年教师形成大团队一起进行深层次的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既充分发挥高职称、高水平教师在年轻教师教学科研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又促使年轻教师脱颖而出,加快成长,不走自然成熟的缓慢过程。最后,是发挥科研项目研究过程的锤炼作用,使教师在参与重大项目、争取重大奖项的奋斗中快速成长起来,为师资队伍建设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提供了条件,并为“出大师”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三是促进教师分类管理,实现各尽所长。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以团队建设为抓手,充分考虑教师的个性和能力差异,探索教学、科研“轮岗”“分岗”的新型组合用人方式,促进教师在教学与科研发展两方面的替换和互通。一个学科团队中,有的是擅长科研的科研型教师,有的是擅长教学的教学型教师。在工作分配上,尽量安排科研型教师多承担科研任务,教学型教师多承担教学任务,考核的侧重点不同,鼓励大家各尽所能,各尽所长,从而通过教学、科研“分岗”实现教师类型在空间的替换和互通。在时间分配上,科研任务重时,教师可申请按科研型教师管理和考核,把工作重心放在科研上;科研任务较轻时,可申请按教学型教师管理和考核,把工作重心放在教学上,从而通过教学、科研“轮岗”实现教师类型在时间上的替换和互通。学校还探索设置专门的科研岗位,吸引优秀人才以省部级科研平台为依托,潜心开展科技攻关。这既能帮助不同特长教师借助团队合理分工来完成学校教学、科研分工和考核任务,又可以促进团队内部教师教学、科研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第五个促进,即科研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国际影响力。一所高校科研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其开展国际化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科研水平越高,在国际化合作与交流中越能赢得尊重和主动。随着科研实力的不断增强,学校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在举办相关国际学术会议时国外专家教授参与的层次越来越高,带动了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和国际人才培养合作项目的发展,有效地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第六个促进,即科研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的文化力。校园文化就是学校的竞争力、创新力和发展力的无形载体。科技创新活动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引领先驱,是丰富大学校园文化底蕴,增强大学校园文化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一是科研促进学术精神建设,不断沉淀和丰富学术精神。二是科研促进作风建设,形成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良好风气。三是科研促进制度文化建设,提高教授治校水平。为更好地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学校健全学术管理机构,明确其在学校民主管理中的地位和权利,使学科带头人成为积极的管理者,发挥好专家治校的作用。这为培养良好学术精神,促进学术健康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四是科研促进学风建设,为学生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教师潜心科研、严谨治学的态度,陶冶了学生;教师攀登科学高峰、取得巨大成就,鼓舞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激情;教师通过讲座等方式介绍自己科研的最新成果,开阔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浓郁了学校的学术氛围。
[责任编辑: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