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夏洛蒂·勃朗特作品中,以简·爱为代表的女主人公形象给千万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然而她们并不是以容貌取胜,而是以其正直、善良、独立的个性等优秀的内在品质与独特的人格魅力令人瞩目。
[关键词] 女性美 形体美 精神美 人格美
十九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1816~1855)在她的《简·爱=》(Jane Eyre,1847)、《谢莉》(shell y11849)、《维莱特》(Villette,1853)、《教师》(The Professor,1855)四部作品中塑造了许多朴实、自尊、顽强、善良、追求独立和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的相继出现,震动了当时的英国文坛,也赢得了广泛的赞扬。尤其是她的长篇小说《简·爱》以其题材新颖、感情真挚、女主人公独有的艺术魅力,征服了许许多多的读者,成为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作品。从女性形象的角度考察这几部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在她的作品中注入了对“女性美”的一种理想。本文以此为中心来分析夏洛蒂·勃朗特的女性美观点。
一、形体美
纵览中外方文学史,文学作品中的正面女主人公大多都是姿态端丽、温驯纤弱、知书识理、风度优雅的形象。而夏洛蒂·勃朗特却大胆地突破了传统的艺术模式,开拓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她对于笔下的女性形象更多地作了简约而朴素的描写,塑造完全不借助于外貌美、形体美而仅凭借心灵美和人格魅力来赢得读者喜爱的女主人公。除《谢莉》中的谢莉以外,她作品中的那些富有内在美的女性就其外貌而言算不上美,都是相貌平平,甚至其貌不扬,但她们反对阶级门第、财产观念和功利婚姻。追求经济独立、人格平等、爱情至上、个性自由等,显示出她们独特的内在品质。正是通过她们这些内在品质的展示,夏洛蒂·勃朗特表达了对传统文学作品中女性模式的不满,形成新的审美意识。
在其代表作《简·爱》中,夏洛蒂·勃朗特对简·爱的表姐乔奇安娜的外貌这样描写道:“她的美丽,她的红喷喷的脸蛋和金黄的卷发,似乎让看着她的人都感到愉快……”但在这美丽的外表之下,她却是个既凶狠而又野蛮无礼、被人娇纵的孩子。对于出现在罗切斯特宴会上的英格拉姆小姐,夏洛蒂·勃朗特花费了大量笔墨对她的肖像进行描写:“高个儿,胸脯丰满,肩膀坦削,脖子细长优美:脸色黝黑,明净……容貌高贵,眼睛……像她佩戴的珠宝一样明亮。她还有那样一头好头发,乌油油的梳得恰到好处,……前面垂着我所见过的最长最亮的卷发。她穿一身纯白色的衣服,琥珀色的围巾从肩头围到胸前,……围巾的长流苏垂过了她的膝盖。她的头发上还戴着一朵琥珀色的花,和她那黑玉般的卷发正好形成美丽的对比。(Bronte,1991:174~175)”从这段描写中可以看出,英格拉姆小姐的确具有漂亮的外表,但简·爱用自信的口吻评价了她:“英格拉姆小姐并不是一个值得嫉妒的对象,她不配使人产生那种感觉。原谅我这种看来自相矛盾的话,我是这样认为的。她很喜欢卖弄。可是她没有真才实学:她长得挺美,也有很多出色的技艺,但她的见解浅薄,她的心灵天生贫瘠,在这样的土地上是不会自动开出花朵的。……她并不善良,也不具有独创性。她总是重复书上的一些空洞的词句。从不提出也没有自己的观点:她鼓吹高尚的情操。却不能理解同情与怜悯之情,而且也没有温柔和真诚(Bronte,1991:187)。”可以说英格拉姆小姐拥有的只是一具美丽的躯壳。她的内心世界非常空虚,更没有什么追求。相比之下,儿时的简·爱不可爱、不美丽,长大后也是相貌平平、面色苍白、身材瘦小。简·爱对自己外表的评价是“贫穷、低微、矮小、不美”。然而她虽没有美丽的外貌,却要比那些“美女”有更加感人的魅力:没有地位和财富,却有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个性:身材矮小却充满力量和生机:出身低微却能显得落落大方。正因为如此,罗切斯特深深地、小心翼翼地爱上了简·爱,他并不在意简·爱有没有美貌和钱财,他看重的只是她那纯朴、善良、真诚和美好的个性,她那自尊、自爱、自主和自强不息的思想意识,她那不卑不亢的高贵气质。这种形体美与内在美的“错位”现象,证明了夏洛蒂·勃朗特女性美的理想属于崇高的内在美层次。
二、精神美
夏洛蒂·勃朗特认为,一个女人的价值不取决于她的美貌、身份、门第、财产等外在因素。而取决于其品质、情操、思想等内在因素。内在美才是真正的美。简·爱既无相貌姿色,又无门第巨财,可是相貌的缺憾、门第的卑微和物质的困乏并不意味着心灵的丑陋、精神的贫乏和情感的缺失。简·爱是个善良、乐于助人、富有责任感、正义感和同情心的人。在罗伍德孤儿院,简·爱与海伦同病相怜,常对海伦伸出友爱、援助之手,帮助这位胆小怯懦、倍受虐待和歧视的姐妹。当海伦得肺病后,简·爱给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最后让她躺在自己的怀抱中离开人世,去天国找一份在人世间没有得到的爱。简·爱来到桑菲德庄园,当罗切斯特在暮色中驱马赶回他的庄园时,从她身旁经过。他的马在冰面上重重滑倒使他的脚受了伤,简·爱主动提出帮助却遭到了拒绝。后来简·爱善意的坚持使罗切斯特不得不接爱这位瘦弱女子的帮忙。简·爱在不知道眼前这位男人就是自己的雇主的情况下提供帮助。体现了她的善良。在庄园里,得知小阿黛尔的可怜身世后。简·爱非常同情和怜惜阿黛尔。对她极其关爱、呵护,给予她母亲般的慈爱。这一切给阿黛尔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幸福与欢乐。以上几方面恰好体现了简·爱真诚、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优秀品质。
《简·爱》中另一个人物海伦也是真诚、善良、具有丰富知识的女性。在罗伍德学校时。简·爱被当作一个撒谎的小孩而被罚一个人站在椅子上时,除了海伦之外,没有其他的人敢理她。甚至连看她一眼的勇气都没有,而海伦却对简微笑。这微笑让简·爱永生难忘。海伦与人为善、宽容忍让。尽管自己经常受责骂。可她从未有过不满或想要报复,她仍是一如既往地善待他人。正是受到海伦的影响,简·爱开始转变。她抛开过去那强烈的怨恨,取而代之的是宽恕。她不再憎恨里德太太和她的孩子们,尽管她们带给她一个苦难的童年。她不辞辛劳地照顾病重的里德太太,甚至在她临终前原谅了她们所有的过错,后来还照料两个表姐。并认为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作者在描述海伦时把她比作天使,天使是纯洁、善良和完美的象征。
夏洛蒂·勃朗特在小说《教师》中刻画的弗朗西丝也是一位聪明、善良、温顺、自尊、自强的女性o《谢莉》的女主人公谢莉虽出身高贵,具有傲慢的天性,有美貌,有财产。但她与简·爱一样思想活跃,有一颗善良朴实的心,有同情弱者的正义感。在日常生活中她乐善好施,能急人所困,经常参加 慈善捐助活动:她自尊自爱,同时也尊重他人。但是,当她受到不公正对待、伤及她的自尊时。她会奋起反抗,决不留情。
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这些女性形象以其真诚、善良等高尚的品格与情操令人欣赏、喜爱、赞叹。她们在读者心目中都是美的。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体现了对女性内在美的追求。
三、人格美
一个女性的美感不单是源于形体美、外貌美。而是源于其心灵美、智慧美。是为实现某种崇高的理想而在坚持不懈的奋斗中所表现出的忠实、诚恳、正直、自然、真实等品质的美,即“人格美”。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谢莉》、《维莱特》和《教师》四部作品中塑造的女主人公的形象,就是要表现出她新的审美观:人格美才是女性美重要的衡量尺度。
简·爱给读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就在于她的人格美。她的美感源于她那善良的心地、真诚的态度、文雅的举止:她具有丰富的知识,对问题有自己深刻、独到的见解:她具有强烈的独立、平等意志和坚强的个性,自强不息、自尊自爱。例如,在罗切斯特举行的一次宴会上,贵族小姐衣着华丽、高傲美貌,而家庭女教师简·爱其貌不扬、衣着寒酸。她虽然没有华丽的服装,却显得不卑不亢,举止落落大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简·爱以其精神世界的美和深度,赢得了罗切斯特的爱情和众人的爱。她曾对罗切斯特说:“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美和一点财富。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象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象两个都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Bronte,1991:255-256)”这是一个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更是一个鲜明个性的完整呈现。化装成吉普赛女郎的罗切斯特更是对简·爱给予了更深刻的评价:“那个额头似乎在说:如果自尊心和环境需要,我可以一个人生活。我不必出卖灵魂去换取幸福。我生来就有一个内在的宝库,让我能够活着,那怕一切外在的乐趣会给剥夺,或者只用我出不起的代价,才能获得。(Bronte,1991:203)”正因为如此。罗切斯特才爱上了简·爱,也正因为如此,简·爱也爱上了在别人看来几乎有些丑的古怪、骄傲的罗切斯特,他们的相爱超越了容貌和金钱,而达到了一种心灵的相通和碰撞。可以说是简·爱的人格“虏掠”了罗切斯特的心。
得到爱情的简·爱并没有丧失理智,她感到无比的幸福和快乐,也沉浸其中享受爱情的滋润。但是,她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名贵的钻石项链、戒指可以增添女性雍容华贵的魅力,令人羡慕不已。简·爱却不然。在罗切斯特打算把她打扮成一个大家眼中的“美人”时,她却宁愿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她虽然渴望美,却更重视女性应有的自然本质:她虽然追求美。却不是靠那些奢华的传家珍宝来装扮。而是靠自身的人格魅力使自己出类拔萃、富有青春活力。罗切斯特曾对自己说“我找到了一个新朋友——不去管是如何或是哪儿找到的,你在这个陌生人身上找到了许多光辉的优良品质,这是你二十年一直在寻求而未遇到的,它们都新鲜、健康。没有被站污或者败坏。这样的友谊使人复活和再生:你感到比较美好的日子回来了——有崇高的愿望,比较纯洁的感情:你希望重新开始你的生活,希望用一种比较配得上一个不朽的灵魂的方式度过你的余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你是否有理由跳过习俗的障碍——一种既不被你的良心所认为,也不被你的判断所同意的传统的障碍?(Bronte,1991:315)”罗彻斯特能别具慧眼地发现并欣赏简·爱身上熠熠闪光的内在品质,被简·爱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真挚善良、聪明机智、倔强自尊、助人为乐的性格所吸引:而简·爱也被这个传统社会的叛逆者的独特性格所深深吸引。人格的彼此欣赏,精神的息息相通。为简·爱与罗彻斯特的爱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其他女主人公也有与简·爱相同的人格特点。谢莉的经济独立意识丝毫不比简·爱逊色,她苦心经营自己的产业,为爱情嫁给了身无分文的家庭教师路易斯·穆尔。露西·斯诺为谋生独自一人飘洋过海,她靠自我奋斗的精神赢得了爱情,同时也确立了在未来的婚姻生活中的独立性。这些女主人公都不看重门第和财产,只追求人格平等和心灵契合:对于婚姻。她们不愿降低人格,通过婚姻交易来获得经济依靠:她们勤勉工作、自食其力。凭借辛苦的工作养活自己:在精神上她们反抗不平等,坚持独立,坚信人人平等,勇于追求自由。
结束语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充满激情与想象力的夏洛蒂·勃朗特给予她的女主人公一种崇高的人性美、人格美,展示了她与众不同的女性审美观。作品中以简·爱为代表的女主人公们以其人格魅力和精神魅力将永远为人们所怀念。并散发着永久的艺术魅力,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女性走上追求独立、自尊、自强的道路。
[关键词] 女性美 形体美 精神美 人格美
十九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1816~1855)在她的《简·爱=》(Jane Eyre,1847)、《谢莉》(shell y11849)、《维莱特》(Villette,1853)、《教师》(The Professor,1855)四部作品中塑造了许多朴实、自尊、顽强、善良、追求独立和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的相继出现,震动了当时的英国文坛,也赢得了广泛的赞扬。尤其是她的长篇小说《简·爱》以其题材新颖、感情真挚、女主人公独有的艺术魅力,征服了许许多多的读者,成为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作品。从女性形象的角度考察这几部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在她的作品中注入了对“女性美”的一种理想。本文以此为中心来分析夏洛蒂·勃朗特的女性美观点。
一、形体美
纵览中外方文学史,文学作品中的正面女主人公大多都是姿态端丽、温驯纤弱、知书识理、风度优雅的形象。而夏洛蒂·勃朗特却大胆地突破了传统的艺术模式,开拓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她对于笔下的女性形象更多地作了简约而朴素的描写,塑造完全不借助于外貌美、形体美而仅凭借心灵美和人格魅力来赢得读者喜爱的女主人公。除《谢莉》中的谢莉以外,她作品中的那些富有内在美的女性就其外貌而言算不上美,都是相貌平平,甚至其貌不扬,但她们反对阶级门第、财产观念和功利婚姻。追求经济独立、人格平等、爱情至上、个性自由等,显示出她们独特的内在品质。正是通过她们这些内在品质的展示,夏洛蒂·勃朗特表达了对传统文学作品中女性模式的不满,形成新的审美意识。
在其代表作《简·爱》中,夏洛蒂·勃朗特对简·爱的表姐乔奇安娜的外貌这样描写道:“她的美丽,她的红喷喷的脸蛋和金黄的卷发,似乎让看着她的人都感到愉快……”但在这美丽的外表之下,她却是个既凶狠而又野蛮无礼、被人娇纵的孩子。对于出现在罗切斯特宴会上的英格拉姆小姐,夏洛蒂·勃朗特花费了大量笔墨对她的肖像进行描写:“高个儿,胸脯丰满,肩膀坦削,脖子细长优美:脸色黝黑,明净……容貌高贵,眼睛……像她佩戴的珠宝一样明亮。她还有那样一头好头发,乌油油的梳得恰到好处,……前面垂着我所见过的最长最亮的卷发。她穿一身纯白色的衣服,琥珀色的围巾从肩头围到胸前,……围巾的长流苏垂过了她的膝盖。她的头发上还戴着一朵琥珀色的花,和她那黑玉般的卷发正好形成美丽的对比。(Bronte,1991:174~175)”从这段描写中可以看出,英格拉姆小姐的确具有漂亮的外表,但简·爱用自信的口吻评价了她:“英格拉姆小姐并不是一个值得嫉妒的对象,她不配使人产生那种感觉。原谅我这种看来自相矛盾的话,我是这样认为的。她很喜欢卖弄。可是她没有真才实学:她长得挺美,也有很多出色的技艺,但她的见解浅薄,她的心灵天生贫瘠,在这样的土地上是不会自动开出花朵的。……她并不善良,也不具有独创性。她总是重复书上的一些空洞的词句。从不提出也没有自己的观点:她鼓吹高尚的情操。却不能理解同情与怜悯之情,而且也没有温柔和真诚(Bronte,1991:187)。”可以说英格拉姆小姐拥有的只是一具美丽的躯壳。她的内心世界非常空虚,更没有什么追求。相比之下,儿时的简·爱不可爱、不美丽,长大后也是相貌平平、面色苍白、身材瘦小。简·爱对自己外表的评价是“贫穷、低微、矮小、不美”。然而她虽没有美丽的外貌,却要比那些“美女”有更加感人的魅力:没有地位和财富,却有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个性:身材矮小却充满力量和生机:出身低微却能显得落落大方。正因为如此,罗切斯特深深地、小心翼翼地爱上了简·爱,他并不在意简·爱有没有美貌和钱财,他看重的只是她那纯朴、善良、真诚和美好的个性,她那自尊、自爱、自主和自强不息的思想意识,她那不卑不亢的高贵气质。这种形体美与内在美的“错位”现象,证明了夏洛蒂·勃朗特女性美的理想属于崇高的内在美层次。
二、精神美
夏洛蒂·勃朗特认为,一个女人的价值不取决于她的美貌、身份、门第、财产等外在因素。而取决于其品质、情操、思想等内在因素。内在美才是真正的美。简·爱既无相貌姿色,又无门第巨财,可是相貌的缺憾、门第的卑微和物质的困乏并不意味着心灵的丑陋、精神的贫乏和情感的缺失。简·爱是个善良、乐于助人、富有责任感、正义感和同情心的人。在罗伍德孤儿院,简·爱与海伦同病相怜,常对海伦伸出友爱、援助之手,帮助这位胆小怯懦、倍受虐待和歧视的姐妹。当海伦得肺病后,简·爱给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最后让她躺在自己的怀抱中离开人世,去天国找一份在人世间没有得到的爱。简·爱来到桑菲德庄园,当罗切斯特在暮色中驱马赶回他的庄园时,从她身旁经过。他的马在冰面上重重滑倒使他的脚受了伤,简·爱主动提出帮助却遭到了拒绝。后来简·爱善意的坚持使罗切斯特不得不接爱这位瘦弱女子的帮忙。简·爱在不知道眼前这位男人就是自己的雇主的情况下提供帮助。体现了她的善良。在庄园里,得知小阿黛尔的可怜身世后。简·爱非常同情和怜惜阿黛尔。对她极其关爱、呵护,给予她母亲般的慈爱。这一切给阿黛尔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幸福与欢乐。以上几方面恰好体现了简·爱真诚、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优秀品质。
《简·爱》中另一个人物海伦也是真诚、善良、具有丰富知识的女性。在罗伍德学校时。简·爱被当作一个撒谎的小孩而被罚一个人站在椅子上时,除了海伦之外,没有其他的人敢理她。甚至连看她一眼的勇气都没有,而海伦却对简微笑。这微笑让简·爱永生难忘。海伦与人为善、宽容忍让。尽管自己经常受责骂。可她从未有过不满或想要报复,她仍是一如既往地善待他人。正是受到海伦的影响,简·爱开始转变。她抛开过去那强烈的怨恨,取而代之的是宽恕。她不再憎恨里德太太和她的孩子们,尽管她们带给她一个苦难的童年。她不辞辛劳地照顾病重的里德太太,甚至在她临终前原谅了她们所有的过错,后来还照料两个表姐。并认为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作者在描述海伦时把她比作天使,天使是纯洁、善良和完美的象征。
夏洛蒂·勃朗特在小说《教师》中刻画的弗朗西丝也是一位聪明、善良、温顺、自尊、自强的女性o《谢莉》的女主人公谢莉虽出身高贵,具有傲慢的天性,有美貌,有财产。但她与简·爱一样思想活跃,有一颗善良朴实的心,有同情弱者的正义感。在日常生活中她乐善好施,能急人所困,经常参加 慈善捐助活动:她自尊自爱,同时也尊重他人。但是,当她受到不公正对待、伤及她的自尊时。她会奋起反抗,决不留情。
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这些女性形象以其真诚、善良等高尚的品格与情操令人欣赏、喜爱、赞叹。她们在读者心目中都是美的。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体现了对女性内在美的追求。
三、人格美
一个女性的美感不单是源于形体美、外貌美。而是源于其心灵美、智慧美。是为实现某种崇高的理想而在坚持不懈的奋斗中所表现出的忠实、诚恳、正直、自然、真实等品质的美,即“人格美”。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谢莉》、《维莱特》和《教师》四部作品中塑造的女主人公的形象,就是要表现出她新的审美观:人格美才是女性美重要的衡量尺度。
简·爱给读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就在于她的人格美。她的美感源于她那善良的心地、真诚的态度、文雅的举止:她具有丰富的知识,对问题有自己深刻、独到的见解:她具有强烈的独立、平等意志和坚强的个性,自强不息、自尊自爱。例如,在罗切斯特举行的一次宴会上,贵族小姐衣着华丽、高傲美貌,而家庭女教师简·爱其貌不扬、衣着寒酸。她虽然没有华丽的服装,却显得不卑不亢,举止落落大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简·爱以其精神世界的美和深度,赢得了罗切斯特的爱情和众人的爱。她曾对罗切斯特说:“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美和一点财富。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象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象两个都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Bronte,1991:255-256)”这是一个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更是一个鲜明个性的完整呈现。化装成吉普赛女郎的罗切斯特更是对简·爱给予了更深刻的评价:“那个额头似乎在说:如果自尊心和环境需要,我可以一个人生活。我不必出卖灵魂去换取幸福。我生来就有一个内在的宝库,让我能够活着,那怕一切外在的乐趣会给剥夺,或者只用我出不起的代价,才能获得。(Bronte,1991:203)”正因为如此。罗切斯特才爱上了简·爱,也正因为如此,简·爱也爱上了在别人看来几乎有些丑的古怪、骄傲的罗切斯特,他们的相爱超越了容貌和金钱,而达到了一种心灵的相通和碰撞。可以说是简·爱的人格“虏掠”了罗切斯特的心。
得到爱情的简·爱并没有丧失理智,她感到无比的幸福和快乐,也沉浸其中享受爱情的滋润。但是,她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名贵的钻石项链、戒指可以增添女性雍容华贵的魅力,令人羡慕不已。简·爱却不然。在罗切斯特打算把她打扮成一个大家眼中的“美人”时,她却宁愿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她虽然渴望美,却更重视女性应有的自然本质:她虽然追求美。却不是靠那些奢华的传家珍宝来装扮。而是靠自身的人格魅力使自己出类拔萃、富有青春活力。罗切斯特曾对自己说“我找到了一个新朋友——不去管是如何或是哪儿找到的,你在这个陌生人身上找到了许多光辉的优良品质,这是你二十年一直在寻求而未遇到的,它们都新鲜、健康。没有被站污或者败坏。这样的友谊使人复活和再生:你感到比较美好的日子回来了——有崇高的愿望,比较纯洁的感情:你希望重新开始你的生活,希望用一种比较配得上一个不朽的灵魂的方式度过你的余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你是否有理由跳过习俗的障碍——一种既不被你的良心所认为,也不被你的判断所同意的传统的障碍?(Bronte,1991:315)”罗彻斯特能别具慧眼地发现并欣赏简·爱身上熠熠闪光的内在品质,被简·爱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真挚善良、聪明机智、倔强自尊、助人为乐的性格所吸引:而简·爱也被这个传统社会的叛逆者的独特性格所深深吸引。人格的彼此欣赏,精神的息息相通。为简·爱与罗彻斯特的爱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其他女主人公也有与简·爱相同的人格特点。谢莉的经济独立意识丝毫不比简·爱逊色,她苦心经营自己的产业,为爱情嫁给了身无分文的家庭教师路易斯·穆尔。露西·斯诺为谋生独自一人飘洋过海,她靠自我奋斗的精神赢得了爱情,同时也确立了在未来的婚姻生活中的独立性。这些女主人公都不看重门第和财产,只追求人格平等和心灵契合:对于婚姻。她们不愿降低人格,通过婚姻交易来获得经济依靠:她们勤勉工作、自食其力。凭借辛苦的工作养活自己:在精神上她们反抗不平等,坚持独立,坚信人人平等,勇于追求自由。
结束语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充满激情与想象力的夏洛蒂·勃朗特给予她的女主人公一种崇高的人性美、人格美,展示了她与众不同的女性审美观。作品中以简·爱为代表的女主人公们以其人格魅力和精神魅力将永远为人们所怀念。并散发着永久的艺术魅力,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女性走上追求独立、自尊、自强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