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人理的小孩
现在的刘同,身高1米78,出了书,是光线传媒副总裁,粉丝们叫他“刘班长”,用他自己的话说“长得还比较清秀”。可在高一的时候,他只有1米5左右,长得黑黑的,甚至无人搭理。
提起高中时光,刘同说那是一段没有安全感、存在感的日子。男同学们有阿迪耐克的运动服运动鞋,他没有。他也渴望和别人一起吃饭、回家。他曾被叫“娘炮”“话唠”,曾努力融入朋友圈。在男生们打篮球时,他先帮忙买好水放在一旁。除了友情,高中时的刘同和父亲几乎没有任何沟通。对父亲而言,刘同是一个整天盯着电视看,看到连电视节目都没有了可仍然还在看的人。相反,对于刘同而言,他是一个每天晚上8点半写完作业为了等父亲回来跟他聊聊天,而昏昏欲睡地看电视看到半夜12点的孩子。
有一天,刘同在纸上写下命题:谁的17岁比我惨。他为此还一一列出“最惨”的几件事:永远没有零花钱;永远穿一样的衣服;男生不把我当男生;女生不把我当男生;父母不理我;老师不理我。他看着这6件事,忽然找到关联,最后得出一个最终结论,是因为自己成绩差,所以老师、父母、同学都不理他,也没有零花钱。“那时我真是醍醐灌顶,仿佛看穿了人生本质。”
找到困扰自己的根源后,刘同开始尝试着做出改变,“我想感受成绩好是什么滋味”。那时的刘同已经高三了,重新学习从高一开始就没有学过的数学。跟着老师的复习节奏,他买了三本习题集,每当复习完一个小节,他就要求自己把所有的习题做完。一段时间后,刘同在数学小结考试中位列前三名。对于其它学科,刘同同样认真对待,语文成绩从原来的80多分提高到最好的137分,最差也没低于120分。当老师对刘同说:“你以后有什么问题就来找我吧。”他感到了尊重,“我真的不想笑,我想哭”。
通过这样的尝试改变,刘同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一定要靠能力。若怀疑自己的能力,就稍稍转变思维方式,然后一切就会变得不一样。
而其实,刘同的乐观积极和坚持不懈也是带给他现在的一切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因为刘同大学念的是中文系,执着于本行的他在写出第一部自己的小说之后,苦于没人肯为他出版,就做了一件“现在看起来心酸又有趣”的事情。他在天涯上一口气注册五个ID账号,第一个号发帖说,我是个大学生,现在有篇文笔优美情节幽默的小说欲无稿酬欲求出版。然后用其他的号有的假装出版社表现自己兴趣,有的假装路人看到后夸奖鼓励……就这么自己顶贴玩了一个月不亦乐乎。虽然结果还是依然没被出版商“发掘”出来,但是现在的刘同从旧日志中翻出这么段故事,仍是忍俊不禁地说:“你可以看到二十多岁的自己,可以为了梦想做些不要脸的事儿,为了要满足自己的目标,什么事都能做到极致。”
如今的刘同,依然是尽到极致的力把工作和喜欢的事去做好,可他早已不是那个黑瘦而没人理睬的男孩了。自刘同在加入《职来职往》节目的嘉宾后,他一针见血而又不乏幽默的点评深受观众喜爱,因节目灵感而写作出版的《这么说你就灭了》也是作为“职场辅导书”非常畅销,他的新浪微博粉丝两百多万,更在新浪微博2012年度名人微博影响力排行榜中排到第38位,成了十足的“万人迷”。
每一步
都不考虑成败
其实刘同说的对,他确实不是在教人怎么成功,写的书也并不是励志,甚至于,他跨进现在这一行也不是“处心积虑”的职业规划出来的结果。和许许多多大学生一样,大一刚刚接触自己的专业,都在迷茫前路,不知自己可以做什么。可是与别的同学不一样的是,尽管学的是“万金油”的中文系,也“都不知道什么是传媒,也不知道什么是电视”,但他在确信了自己“也只能做这个了”的时候,大一就找到了广播电台的实习,慢慢地去靠近,去深入这个行业、这个圈子。
找工作的这个事情,对刘同来说就像是个良性的循环,因为优秀的电台实习经历,大二就走进了报社实习;而报社和电台的实习经历,又成为了他大三到电视台实习的资本;直到大四该找工作,在台里实习的刘同第一时间得之电视台的招聘信息,并以笔试和面试都是第一名的成绩成为了一名记者……这不得不说,对于事业,刘同虽然走得随心,但是对于工作,却做的异常用心。
说起走进这一行,刘同并没有觉得自己是因为幸运而选中这个一路走下来并带他走进光芒的行业。那时他就分析了自己的性格,并不适合每日的坐办公室当文员,也没法做学术搞科研,最适合自己的应该是与人打交道为主的创造性的工作,于是先选择了当时门槛相对较低的广播电台。再之后又慢慢经过了报社和电视台甚至是经历了一次艰辛的考研历程,才调整到现在的位置。其实刘同全家都没有做这一行的,甚至他自己当时选学文科都被家人所反对,就连他自己都没有想过,今后能做成什么样子,能有什么成就。“我唯一想过的一个问题是,我得先进去,然后留下来”。
现在,刘同拥有自己的畅销书、自己的卖座栏目,坐上光线传媒资讯事业部副总裁的位置,每天忙碌而充实。参加《快乐大本营》时,主持人还调侃他说“你不觉得你的人生已经够了吗?”这样的刘同,仍是想要在自己的岗位上更深入下去,学更多,写更多。作为一个并不是专职作家的人,能够坚持下来每年都能出本书,能去写,刘同自己也为这一点非常的骄傲。对刘同来说,写作并不是他的职业之一,而是兴趣和休闲的方式。“每天特别忙,开好多会,在公司开会、吵架、骂人……乱七八糟的东西,弄得焦头烂额,但是回去之后,通过写东西,我就能完全放松。”这也许对很多人来说很难理解,但是他却给我们诠释了“别把爱好当做工作,不然就毁了这个爱好”这句话。
坚持着写作,更重要的是,爱好着写作,就像他的畅销书《谁的青春不迷茫》原本就是他这么多年来日志的一个整理,“没想到这些(日记)还能编成书来出版,这样的感觉真的很棒”。说起这本书,刘同其实一直很惊讶,这么矫情的,年轻时候的日志,原本只是写给自己看的东西,居然还能出书,并且引起好多人的共鸣。
也许这并不稀奇,再矫情的文字,也是当时自己真实写照,是用心写下来的最真实的感受,就像书名说的,谁的青春不迷茫。每个人都这么矫情过来的,每个人都这么想的,而能用心写下来就是最厉害的地方。用心的东西最容易得到共鸣。
虽然走过青春岁月,矫情不再,但其实刘同感觉很大程度上,自己并没怎么变。非要说变化,那也是一些生活方式上的改变。三年前,刘同还在为了赚些外快,去买很多的杂志,尤其是女性杂志,按照封底所说的要求去投稿。那时的“行情”是他写十篇,也估计就能中一篇,而现在他已经是很多知名杂志的专栏作家,包括一些时尚、娱乐杂志,他能做到写什么杂志就登什么,甚至于因为时间问题不得不推掉一些专栏。当人在社会当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达到了一定的程度的时候,那么就不必再对所有人投其所好,顺从他人的话语权。这些年的积累,也让刘同学到,当拥有一定的话语权的时候,就更不能乱说话,要非常认真地去说每一句话,写每一个字,对他人负责,才会被更多人所听到。
当然这还不是最圆满的生活方式,刘同借用那句老话“自由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你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来形容自己,正在朝着“想不干嘛就不干嘛”的方向努力靠近,尽可能地让工作成为自己想象中的样子,通过调整自己的工作状态和工作目标来实现。30岁的刘同,还非常年轻,还有大把时间去工作,去圆满自己的理想, 现在的光环还不是他的全部,像他所说的“不计成败”地走下去,必定可以走得更远,更强大。
现在的刘同,身高1米78,出了书,是光线传媒副总裁,粉丝们叫他“刘班长”,用他自己的话说“长得还比较清秀”。可在高一的时候,他只有1米5左右,长得黑黑的,甚至无人搭理。
提起高中时光,刘同说那是一段没有安全感、存在感的日子。男同学们有阿迪耐克的运动服运动鞋,他没有。他也渴望和别人一起吃饭、回家。他曾被叫“娘炮”“话唠”,曾努力融入朋友圈。在男生们打篮球时,他先帮忙买好水放在一旁。除了友情,高中时的刘同和父亲几乎没有任何沟通。对父亲而言,刘同是一个整天盯着电视看,看到连电视节目都没有了可仍然还在看的人。相反,对于刘同而言,他是一个每天晚上8点半写完作业为了等父亲回来跟他聊聊天,而昏昏欲睡地看电视看到半夜12点的孩子。
有一天,刘同在纸上写下命题:谁的17岁比我惨。他为此还一一列出“最惨”的几件事:永远没有零花钱;永远穿一样的衣服;男生不把我当男生;女生不把我当男生;父母不理我;老师不理我。他看着这6件事,忽然找到关联,最后得出一个最终结论,是因为自己成绩差,所以老师、父母、同学都不理他,也没有零花钱。“那时我真是醍醐灌顶,仿佛看穿了人生本质。”
找到困扰自己的根源后,刘同开始尝试着做出改变,“我想感受成绩好是什么滋味”。那时的刘同已经高三了,重新学习从高一开始就没有学过的数学。跟着老师的复习节奏,他买了三本习题集,每当复习完一个小节,他就要求自己把所有的习题做完。一段时间后,刘同在数学小结考试中位列前三名。对于其它学科,刘同同样认真对待,语文成绩从原来的80多分提高到最好的137分,最差也没低于120分。当老师对刘同说:“你以后有什么问题就来找我吧。”他感到了尊重,“我真的不想笑,我想哭”。
通过这样的尝试改变,刘同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一定要靠能力。若怀疑自己的能力,就稍稍转变思维方式,然后一切就会变得不一样。
而其实,刘同的乐观积极和坚持不懈也是带给他现在的一切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因为刘同大学念的是中文系,执着于本行的他在写出第一部自己的小说之后,苦于没人肯为他出版,就做了一件“现在看起来心酸又有趣”的事情。他在天涯上一口气注册五个ID账号,第一个号发帖说,我是个大学生,现在有篇文笔优美情节幽默的小说欲无稿酬欲求出版。然后用其他的号有的假装出版社表现自己兴趣,有的假装路人看到后夸奖鼓励……就这么自己顶贴玩了一个月不亦乐乎。虽然结果还是依然没被出版商“发掘”出来,但是现在的刘同从旧日志中翻出这么段故事,仍是忍俊不禁地说:“你可以看到二十多岁的自己,可以为了梦想做些不要脸的事儿,为了要满足自己的目标,什么事都能做到极致。”
如今的刘同,依然是尽到极致的力把工作和喜欢的事去做好,可他早已不是那个黑瘦而没人理睬的男孩了。自刘同在加入《职来职往》节目的嘉宾后,他一针见血而又不乏幽默的点评深受观众喜爱,因节目灵感而写作出版的《这么说你就灭了》也是作为“职场辅导书”非常畅销,他的新浪微博粉丝两百多万,更在新浪微博2012年度名人微博影响力排行榜中排到第38位,成了十足的“万人迷”。
每一步
都不考虑成败
其实刘同说的对,他确实不是在教人怎么成功,写的书也并不是励志,甚至于,他跨进现在这一行也不是“处心积虑”的职业规划出来的结果。和许许多多大学生一样,大一刚刚接触自己的专业,都在迷茫前路,不知自己可以做什么。可是与别的同学不一样的是,尽管学的是“万金油”的中文系,也“都不知道什么是传媒,也不知道什么是电视”,但他在确信了自己“也只能做这个了”的时候,大一就找到了广播电台的实习,慢慢地去靠近,去深入这个行业、这个圈子。
找工作的这个事情,对刘同来说就像是个良性的循环,因为优秀的电台实习经历,大二就走进了报社实习;而报社和电台的实习经历,又成为了他大三到电视台实习的资本;直到大四该找工作,在台里实习的刘同第一时间得之电视台的招聘信息,并以笔试和面试都是第一名的成绩成为了一名记者……这不得不说,对于事业,刘同虽然走得随心,但是对于工作,却做的异常用心。
说起走进这一行,刘同并没有觉得自己是因为幸运而选中这个一路走下来并带他走进光芒的行业。那时他就分析了自己的性格,并不适合每日的坐办公室当文员,也没法做学术搞科研,最适合自己的应该是与人打交道为主的创造性的工作,于是先选择了当时门槛相对较低的广播电台。再之后又慢慢经过了报社和电视台甚至是经历了一次艰辛的考研历程,才调整到现在的位置。其实刘同全家都没有做这一行的,甚至他自己当时选学文科都被家人所反对,就连他自己都没有想过,今后能做成什么样子,能有什么成就。“我唯一想过的一个问题是,我得先进去,然后留下来”。
现在,刘同拥有自己的畅销书、自己的卖座栏目,坐上光线传媒资讯事业部副总裁的位置,每天忙碌而充实。参加《快乐大本营》时,主持人还调侃他说“你不觉得你的人生已经够了吗?”这样的刘同,仍是想要在自己的岗位上更深入下去,学更多,写更多。作为一个并不是专职作家的人,能够坚持下来每年都能出本书,能去写,刘同自己也为这一点非常的骄傲。对刘同来说,写作并不是他的职业之一,而是兴趣和休闲的方式。“每天特别忙,开好多会,在公司开会、吵架、骂人……乱七八糟的东西,弄得焦头烂额,但是回去之后,通过写东西,我就能完全放松。”这也许对很多人来说很难理解,但是他却给我们诠释了“别把爱好当做工作,不然就毁了这个爱好”这句话。
坚持着写作,更重要的是,爱好着写作,就像他的畅销书《谁的青春不迷茫》原本就是他这么多年来日志的一个整理,“没想到这些(日记)还能编成书来出版,这样的感觉真的很棒”。说起这本书,刘同其实一直很惊讶,这么矫情的,年轻时候的日志,原本只是写给自己看的东西,居然还能出书,并且引起好多人的共鸣。
也许这并不稀奇,再矫情的文字,也是当时自己真实写照,是用心写下来的最真实的感受,就像书名说的,谁的青春不迷茫。每个人都这么矫情过来的,每个人都这么想的,而能用心写下来就是最厉害的地方。用心的东西最容易得到共鸣。
虽然走过青春岁月,矫情不再,但其实刘同感觉很大程度上,自己并没怎么变。非要说变化,那也是一些生活方式上的改变。三年前,刘同还在为了赚些外快,去买很多的杂志,尤其是女性杂志,按照封底所说的要求去投稿。那时的“行情”是他写十篇,也估计就能中一篇,而现在他已经是很多知名杂志的专栏作家,包括一些时尚、娱乐杂志,他能做到写什么杂志就登什么,甚至于因为时间问题不得不推掉一些专栏。当人在社会当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达到了一定的程度的时候,那么就不必再对所有人投其所好,顺从他人的话语权。这些年的积累,也让刘同学到,当拥有一定的话语权的时候,就更不能乱说话,要非常认真地去说每一句话,写每一个字,对他人负责,才会被更多人所听到。
当然这还不是最圆满的生活方式,刘同借用那句老话“自由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你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来形容自己,正在朝着“想不干嘛就不干嘛”的方向努力靠近,尽可能地让工作成为自己想象中的样子,通过调整自己的工作状态和工作目标来实现。30岁的刘同,还非常年轻,还有大把时间去工作,去圆满自己的理想, 现在的光环还不是他的全部,像他所说的“不计成败”地走下去,必定可以走得更远,更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