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环境发展关系研究进展与述评

来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y856332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济与环境发展关系一直备受关注。国内外关于经济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多年来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文章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的基本特征、研究形式进行了探讨。在经济与环境关系的实证研究方面,主要3种表现形式:①对投入产出模型、非线性的扩展型生产函数及新古典经济模型等经典模型进行了应用研究;②以协调发展指标、环境承载力对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行评判;③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来表现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未来对于经济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应该注意:通过采用时间序列和横截面相结合的方法来减少环境数据欠缺的限制;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注重探究经济与环境背后作用机制;通过拓宽环境指标、模型改进、改变内生缺陷等方式来完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
  关键词 经济与环境;关系;协调发展;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中图分类号 F06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2-0119-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2.019
  
  经济发展对环境变化起主导作用,环境是经济的基础和制约条件,二者相辅相成。工业革命之后,经济的高速增长消耗了大量自然资源,环境质量急剧恶化,更使得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下降,甚至制约了经济发展[1],经济增长与环境关系的争论由此而展开。
  1 经济与环境关系研究起源及演变
  1.1 国外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
  国外关于经济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叶。1950年前后相继出现的“八大公害”事件,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质量下降[2],1962年,《寂静的春天》一书指出了农药对环境污染造成损害的长期性和严重性,使人类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3]。
  环境经济学产生及其思想基础。1970年,环境经济学在西方兴起,其根本思想和理论是源于福利经济学派的“资源稀缺论”和“效用价值论”[1]。Pigou引申出最优资源配置。1973年,Mishan提出满足(Satiation)论点[4],认为进一步的经济增长不会带来国民实质性的福利增加。却可能导致人类健康的负效应。Daly[5]认为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将会耗尽自然资源,对环境产生污染。Roegen[6]认为解决经济与环境矛盾的出路在于使用清洁技术。
  1980年,酸雨和温室效应已成为全球性问题,控制工业生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Beckmann[7]认为如果采取适当的手段可减缓或者消除污染的影响。Sibert[8]认为环境对于污染物的容纳能力是一常量,仅当污染物积累量超过某一阈值时,才可能制约经济发展。
  一系列的文件出台,积极保护环境。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1992年,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3]。
  1.2 我国经济与环境关系发展研究
  我国国内学者对经济与环境的关系理论研究始于1970年,目前基本上还处于跟踪国外研究阶段。1973年,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1978年诞生了第一篇环境经济论文——《应当迅速开展环境经济学的研究》。1979年成立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从1980-1987年,举行了10次以上的环境经济学术会议,就环境经济学的性质、对象、任务及基本理论和应用方法,大大推动了我国环境经济学的建立、研究和发展。
  
  在2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环境经济学的研究从无到有,从分散研究到整个学科构造的研究,从理论到应用研究,都产生了一大批可喜成果,出版了一系列环境经济学译著[1, 9]。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出版了一批环境经济学教科书[10-11],2000年之后,出版的著作不断增加,研究角度日益多样化。
  
  2 经济与环境发展协调发展研究
  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特点主要有3个:①协调发展目标具有相对性[12],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存在于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下。②协调发展具有可控性,在遵循协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可运用科学技术,采取各种经济措施和宏观手段等,对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行调控。③协调发展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动态性,当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内外的条件变化超过系统承载力时,原有的协调状态被打破,系统会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
  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发展主要有4种结构:①结构协调[13],指使经济子系统与环境子系统间、子系统内部各要素间按一定数量和结构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②层次协调,指经济子系统内部与环境子系统内部在微观层次上及二者组成的大系统在宏观层次上的协调统一。③时间协调,指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是从协调、不协调到协调的周期过程。④空间协调,指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在不同区域、不同部门的有机组合[14],要注重各个空间分异和空间集聚现象。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形式有3种:①
  单独研究经济系统,即从纯经济学的角度只考虑经济系统内部的协调。这种观点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规律为研究对象,以经济增长为中心,而不考虑生态环境影响。
  ②从环境学角度研究经济与环境的协调。此观点强调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零经济增长,有些学者甚至提出“环境保护第一主义”等观点。③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研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前两种观点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三种观点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认为两个子系统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 经济与环境关系的实证研究
  3.1 多种经典模型的应用研究
  第一,投入产出模型。1960s后期,一些学者将Leontief的投入产出模型应用于经济行为和环境相关性的研究[15]。1970年初期,Leontief[16]发展了投入产出的应用。1974年,Hartog与Houweling[17]第一次在投入产出模型中考虑了所有工业污染物。1980年,Hetteling[18]利用投入产出模型中分析了电力、石油、煤等能源组成对于环境与经济的影响。Yuan等[19]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关系。
  第二,非线性的扩展型生产函数。1970年,能源危机推动了对生产函数方法的进一步研究开展。1980年,Depotakis与Fisher[20]依据所代表的工业结构,提出通用平衡模型,Oliveira等[21]建立了经济—能源—环境复合模型。
  第三,新古典经济模型的多种改进。①1970年出现了包含污染环境因素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其中以Keeler等[22]研究最为典型。②1990年之后,一些学者逐渐将环境作为主要要素。如Lopez[23]发现只有确保私人对环境存量投资时,森林砍伐或更一般的环境恶化才会随经济增长而下降。③经济增长与环境恶化的内生增长模型。内生增长理论以Romer[24]等为代表。Gradus与Smulders[25]通过扩展Barro的简单AK模型来研究环境污染与经济持续增长问题。④John与Pecchenino建立了一个跨期叠代模型[26],明确考虑了代际公平问题。
  第四,其他模型的具体实证研究。经济与环境关系的应用模型在总结中不断发展,许多综合性模型不断涌现。主要有系统方法利用物质流分析(SFA)[27]、系统动力模型[28]、能量守恒模型[29]等。
  3.2 经济与环境协调的主要研究形式
  3.2.1 以协调发展指标进行的定量计算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指标主要有经济指标、生态环境指标、社会发展指标3类;也有大众使用的高层指标、政策制定者使用的中层指标和科学研究者使用的基层指标[30]3类。
  利用协调发展指标进行经济与环境关系研究的案例主要有:①模型的建立与创新。主要有可持续发展的差别模型[31],经济与环境协调的标准及辅助模型[32],灰色系统GM(1,1)模型[33],协调度模型[34],DEA聚类分析方法[35],动态耦合研究[36]、遥感与GIS技术[37]的利用等。②对于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进行研究。如吴玉萍对[38]北京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水平进行了测度。
  3.2.2 以环境承载力评判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承载力研究具体包括2类:①针对具体区域进行的环境承载力研究。Zhu等[39]研究了海河流域周边不同地区基于水资源的生态环境承载力问题。谢高地等[40]证明了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人口承载能力严重超载、土地的人口承载力略有剩余、石油能源承载力明显不足,总体上我国人口和经济发展还没有超出自然资源的承载力限度。②根据环境承载力进行的拓展性研究。Brown等[41]认为马尔代夫和尼泊尔两国环境对当地社区的影响可能远超过所谓的承载能力范围。Cao等[42]认为中国的经济与环境的矛盾必须通过技术、社会制度等共同解决。
  3.3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一直是研究热点
  3.3.1 EKC的主要研究内容
  围绕EKC假设进行的研究主要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EKC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论或政策解释,主要包括5个方面:①经济增长主要通过规模、技术和结构效应影响环境质量。②环境质量需求具有弹性。经济增长会增加对环境质量的关注,从而引起结构变化,以提高环境质量。③国际贸易解释。其中替代假设是指发达国家通过国际贸易,把重污染工业转移到欠发达国家;污染天堂假设是指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把较高污染经济活动转移到环境管制标准较低的欠发达国家[43]。④规制理论解释。包括建立正式或非正式的环境管理制度;或是对自然资源或能源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⑤市场机制解释。其中价格作用就是通过提高自然资源价格使得经济活动能自动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市场参与者作用就是通过市场参与者环境意识增强,使得经济活动减排。
  二是实证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间演进是否存在EKC假设。学者们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大部分实证研究表明,环境与经济增长间存在EKC假设,但部分发展中国家或西方发达国家及地区环境与经济增长间并不存在EKC假设,环境质量指标与收入间关系表现为其他形状曲线如S、N等,即使存在倒U曲线但转折点的位置也不相同[44]。我国学者也对多个研究区域进行了EKC的检测,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进行了EKC的修正和经验分析。总体上,环境压力指标和经济增长指标(收入)之间主要存有4种关系:倒U形关系、同步关系、U形关系和N形关系[45]。
  3.3.2 EKC研究的指标与模型选取问题
  EKC研究的指标选取存在计量经济研究的通病——主观性差异[46]。1997年,Ekins[47]指出:即使对同样的污染物指标选取应该尽量全面化、代表化和针对化。如“经济—环境—社会”大系统中,主张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拓展至“社会环境库兹涅茨曲线”(Society Environment Kuznets Curve,SEKC)。再如,EKC涉及的收入指标为人均收入,Stern等认为收入不是平均分配的,因而应以中值收入水平作为变量,而非平均收入水平[47];EKC涉及的环境指标一般以污染指标显示,Tisdell提出污染密度比总污染更具有意义[48],因为其升降更能体现经济增长过程中污染变动的全面情况。
  3.3.3 EKC模型的应用
  在实证研究中以经济指标为自变量的环境指标函数称为EKC的拟合模型[49]。最早的EKC拟合模型是简单的二次多项式,还有三次函数模型。David stern基于在不同国家或地区收入弹性相同的假设,提出标准的EKC回归方程:
  ln(E/P)it=ai+γt+βiln(GDP/P)it+β2(ln(GDP/P)it)2+εit
  其中,E是排放量,P是人口数量,前两项参数是随着国家或地区i和年份变化的,这个方程一般用面板数据,但也可用时间序列数据的。在国内外的实证研究中,用到最多的是三次函数的拟合模型。但是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情况不同,应用多种形式
  对EKC曲线
  进行回归分析。不同的计量模型的控制参数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EKC曲线的细节,具体表现在顶点的高低、顶点出现的早晚和长时期内的波动。
  3.3.4 我国关于EKC的研究特点
  我国国内对于EKC研究的特点主要包括[50]:①对大气环境中主要污染物指标做了实证性研究,但较多只是从排放量上做了探讨,对生态破坏几乎没有做过研究。②对浓度的研究大部分可以服从倒U的结论,但是拐点相差较大;而对排放量的研究,除了城市垃圾在部分案例中能得到倒U的结论外,基本上都得不到EKC结论,而是处于上升阶段。③由于受到时间序列数据的限制,使用数据的时间段较短,最长23年,部分学者使用指数函数或内插函数来扩充样本数量。④早期研究案例使用的方法较单一,直到最近一两年,才开始使用国际上常用的对数模型(对数二次、三次多项式),并尝试性地加入个别的其他影响因素变量。⑤对空间样本的选择,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东部省份,对西部省份研究较少。
  4 研究述评
  对经济与环境关系的研究能够促进交叉学科内容的研究、拓展学科研究领域,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地指导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对于经济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未来的研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避开对于经济与环境关系研究的限制。我国的环境监测和统计始于1970s末期甚至更晚,缺乏比较完整的污染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数据。而对多个地区的截面数据,由于统计口径差异等问题,不具备可比性。所以使用数据之前,应该先对数据本身的时空差异性进行分析处理。另外,近年来研究的数据类型大部分是截面数据或典型调查数据,这就意味着把所有国家或地区看成同质的,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虽然用随机效果模型可减少误差,但还是会造成限制[48]。未来的研究在使用模型方面,应积极采用时间序列和横截面相结合的方法,即非经典数据类型的平行数据模型[49]。
  (2)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动态相互作用。我国对于经济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很少考虑生态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反馈作用。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的演变应该从整个系统演化的角度看待两者之间的动态作用关系,注重现状格局与过程之间的影响与反馈关系,并将人文因素或人类活动置于生态系统特征基础上进行评价,而非简单地感性认识。
  (3)研究的深入讨论问题。积极对经济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内在发生机理进行理论上的深入探讨和证明。由于经济发展涉及到众多因素,同时,环境质量除受经济活动直接影响外,还受社会各因素的间接影响,如污染企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即使使用EKC证明了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存在某种关系(如倒U关系),它向我们表明的只是一种既成的事后结果,并没有揭示这种关系背后的作用机制。因此,探寻经济与环境背后作用机制才是更重要、更有实践意义的工作。
  (4)关于EKC研究。①生态环境指标拓宽。注重采用不同经济分析方法,选取生态环境和资源方面的指标进行EKC研究[49]。②模型改进。以往的实证研究模型较为单一,EKC横坐标所使用的是相对唯一的指标,而纵坐标所使用的指标有多个。因为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关系受到主观和客观多重因素的影响,所以要尽量平衡横纵坐标的指标体系[45]。③注重EKC的内生缺陷。EKC选择的收入指标仅是一个外生变量,因为环境恶化并不减缓生产活动进程,而污染指标所选用的SO2、CO、NO、悬浮物以及一些水污染物等从短期可看作存量污染物,而从长期来看则是流量污染物。由于流量污染物的控制见效快,存量污染物的削减在短期内则难见成效,而且现实中政府一般仅注重削减流量污染,导致经济增长过程中存量污染物一直上升。因此流量污染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下降也不能代表所有污染物的改变。因此,在研究EKC过程中,对于内生、外生变量的考察要更加深入,如构建收入内生化模型[51]等。
  (编辑:于 杰)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王炎庠. 环境与经济[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9.[Wang Yanyang.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M].Beijing:Science Press,1989.]
  [2]蔡宁. 国外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研究[J]. 环境科学进展, 1998, 6(2): 66-72.[Cai Ning. Summarization of Theory of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Btween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In Abroad[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1998, 6(2): 66-72.]
  [3]李名升. 吉林省经济-环境系统时空格局与协调发展研究[D].长春: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09.[Li Mingsheng. Spatialtemporal Pattern Evolution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environment System in Jilin Province[D]. Changchun:Northeast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Agro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09.]
  [4]Mishan E J. The Economic Growth Debate[M]. London: Allen and Unwin, 1977.
  [5]Daly H E. Economics, Ecology, Ethics: Essays Toward a Steady State Economy.[M]. Sanfrancisco: Freeman, 1973.
  [6]GeorgescuRoegen N. The Entropy Law and the Economic Process[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7]Wilfred B. In Defence of Economic Growth[M]. London: Jonathan Cape, 1974.
  [8]Sibert H. Economics of the Environmet, 2nd ed.[M]. Berlin: Sporinger berlag, 1987.
  [9]童宛书, 黄裕侃. 环境经济问题[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3. [Tong Wanshu, Huang Yukan.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Questions[M]. 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1983.]
  [10]刘天齐, 李克国, 魏国印, 等. 环境经济学[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 [Liu Tianqi, Li Keguo, Wei Guoyin,et al. Environmental Economics[M].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2003.]
  [11]马中.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Ma Zhong.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Introduction[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1999.]
  [12]王长征, 刘毅. 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02, 21(1): 58-65.[Wang Changzheng, Liu Yi. A Review on the Research of Harmony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02, 21(1): 58-65.]
  [13]林琳. 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 学术论坛, 2010(2): 72-76.[Lin Lin. Research of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 Academic Forum, 2010(2): 72-76.]
  [14]MaxNeef M. Human Ecology, Human economy: Mark Diesendorf and Clive Hamilton (Eds.), Allen & Unwin, Australia, 1997, 378 pp. ISBN 1-864-48288-5[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2, 40(2): 313-314.
  [15]Cumber J H. A Regional Interindustry Model for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Objectives[J]. Regional Science Assciation Paper, 1966(17).
  [16]Leontief W. Environmental Repercussions to The Economic Structure, an InputOutput Approach[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70(32): 262-271.
  [17]Hartog H, Houwcling A. Pollution Abatcment and the Economic Structure:Empiricat Results of InputOutput Computations for the Nethlands Occasional[M]. The Hauage: Central Planning Bureau, 1974.
  [18]Hettelingh J P. Modelling and Information Systerm for Environmental Policy in the Netherlands [D]. 1985, Amsterdam: Free University.
  [19]Yuan C, Liu S, Xie N. The Impact on Chinese Economic Growth and Energy Eonsumption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n Inputoutput Analysis[J]. Energy, 2010, 35(4): 1805-1812.
  [20]Despotakis K A, Fish A C. Energy in a Regional Economy: A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for California[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1988(15): 313-330.
  [21]Oliveira C, Antunes C H. A Multiple Objective Model to Deal With EconomyEnergyEnvironment Interaction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4, 153(2): 370-385.
  [22]Keeler E, Spence M, Zeckhauser R. The Optimal Control of Pollu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71(4): 19-34.
  [23]Ramon L. The Environment as a Factor of Production:The Effect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Trade Liberalization[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1994, 27(2): 163-184.
  [24]Romer P M.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 98(5): 71-102.
  [25]Gradus R, Smulders S. The Tradeoff Between Environmental Care and Longterm GrowthPollution in Three Rototype Growth Models[J]. Journal of EconomicsZeitschrift für Nationalokonomie, 1993, 58(1): 25-51.
  
  [26]John A, Pecchenino R, Schimmelpfennig D, et al. Shortlived Agents and the Longlived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95, 58(1): 127-141.
  [27]VanderVoet E, Heijungs R, Mulder P, et al. Substance Flows Through the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of a Region Modelling[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1995, 2(3): 137-144.
  [28]O’Regan B, Moles R. Using System Dynamics to Model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Factors in the Mining Industry[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6, 14(8): 689-707.
  [29]Wu Y J, Rosen M A. Assessing and Optimizing the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Cogeneration/District Energy Systems Using an Energy Equilibrium Model[J]. Applied Energy, 1999, 62(3): 141-154.
  [30]杨发明, 陈劲, 许庆瑞, 等. 对建立我国可持续发展指标的一点思考[J]. 环境科学进展, 1997, 5(6): 58-63.[Yang Faming, Chen Jin, Xu Qingrui, et al. Discussion on Establishing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gt in China[J].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1997, 5(6): 58-63.]
  [31]冯玉广, 王华东. 区域PRED系统协调发展的定量描述[J]. 环境科学学报, 1997, 17(4): 487-492. [Feng Yuguang, Wang Huadong. A Auantitative Description To The Coordinated Deb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PopulationResourcesEnvironmentEconomySociety System[J].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1997, 17(4): 487-492.
  [32]蔡宁.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理论与实证[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 [CA Ning. Theory and Empirical of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Coordinating Development [M].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2001.]
  [33]张晓东, 朱德海. 中国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度预测分析[J]. 资源科学, 2003, 25(2): 1-6. [Zhang Xiaodong, Zhu Dehai. Forecast and Analysis of Coordinated Index Betwee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In China[J]. Resouces Science, 2003, 25(2): 1-6.]
  [34]邵波,陈兴鹏. 中国西北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现状研究[J]. 干旱区地理, 2005, 28(1): 136-141. [Shao Bo, Chen Xingpeng. Research on the Actuality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Northwest China [J]. Arid Land Geography, 2005, 28(1): 136-141.]
  [35]柯健,李超. 基于DEA聚类分析的中国各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05,(2): 144-148. [Ke Jian, Li Chao. Study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in China Based on DEA Cluster Analysis [J]. China Soft Science, 2005,(2): 144-148.]
  [36]江红莉, 何建敏. 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动态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 软科学, 2010, 24(3): 63-68. [Jiang Hongli, He Jianmin. The Dynamic Coupling Model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Regional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ystems [J]. Soft Science, 2010, 24(3): 63-68.]
  [37]李本纲, 陶澍. 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模型研究中的应用[J]. 环境科学, 1998, 19(3): 87-90. [Li Bengang, Tao Shu. Application of GIS in Environmental Modeling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1998, 19(3): 87-90.]
  [38]吴玉萍, 董锁成, 宋键峰. 北京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计量模型研究[J]. 地理研究, 2002, 21(2): 239-246. [Wu Yuping, Dong Suocheng, Song Jianfeng. Modeling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of Beijing[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2, 21(2): 239-246.]
  
  [39]Zhu Y H , Drake S, Lu H S, et al. Analysis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Differences in Eco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Related to Water in the Haihe River Basins, China[J].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2010, 24(6): 1089-1105.
  [40]谢高地, 周海林, 鲁春霞, 等. 我国自然资源的承载力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 15(5): 93-98. [Li Jinhai. Carrying Capacity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China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5, 15(5): 93-98.]
  [41]Brown K, Turner R K, Hameed H, et al.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Maldives and Nepal[J].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1997, 24(4): 316-325.
  [42]Shixiong C, Li C, Zhande L. Disharmony between Society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A Historical Review, with an Emphasis on China[J]. Ambio, 2007, 36(5): 409-415.
  [43]Copeland B R, Taylor M S, NorthSouth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i 1994,109(3):321-344.
  
  [44]Dasgupta S, Laplante B, Wang H, et al. Confronting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2, 16(1): 147-168.
  [45]赵云君,文启湘.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及其在我国的修正[J]. 经济学家, 2004,(5): 69-75[Zhao Yunjun, Wen Qixiang.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and its Correction in China[J]. Economist, 2004,(5): 69-75.]
  [46]陈华文, 刘康兵. 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 关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经验分析[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2): 87-94.[Chen Huawen, Liu Kangbing.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Environmentel Kuznets Curve[J]. Fudan Journal: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4,(2): 87-94.]
  [47]Ekins P. The Kuznets Curve for the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Examining the Evidence[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1997, 29(5): 805-830.
  [48]钟茂初, 张学刚.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及研究的批评综论[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2): 62-67.[Zhong Maochu, Zhang Xuegang. Summary about the Critique of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 20(2): 62-67.]
  [49]佘群芝.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理论批评综论[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8,(1): 20-26.[She Qunzhi.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comprehensive criticism of the theory[J]. Journal of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2008,(1): 20-26.]
  [50]CavigliaHarris J L, Chambers D, Kahn J R. Taking the “U” out of Kuznet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EKC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9, 68(4): 1149-1159.
  [51]Arrow K, Bolin B, Costanza R, et al. Economic Growth, Carrying Capacity, and the Environment[J]. Eclogical Economics, 1995(15): 91-95.
  [52]游德才,区域一体化对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D].上海: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You Decai. Regional Integration of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and the Mechanisms[D]. Shanghai: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2008.]
  [53]李玉文,徐中民,王勇,等.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2):7-14.[Li Yuwen, Xu Zhongmin, Wang Yong, et al. Study on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5, 15(2): 7-14.]
  
  Research Advances and Reviews of Relationship 
  Between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
  
  HAN Ruiling1,2 TONG Lianjun1 TONG Weiming3 YU Jianhui4
  
  
  (1. Northeast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Agro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angchun 130012, China;
  2.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3.College of Urhan Eavironrnental Science, Northeast Morma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4, China;
  4. China Development Bank Hebei Branch, Shijiazhuang Hebei 050051, China)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has always been a concern of many studies, and these studies have made much progress both domestic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The paper made some discussions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research form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s coupling development. There are 3 empirical researching patterns in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firstly, inputoutput model, extended nonlinear production function and neoclassical economic model were applied; secondly, regional economicenvironmental coordinating degree is determined by use of coupling indexes and environmental capacity; thirdly,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is commonly utilized to perform the relationship.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following points: panel data can be used to reduce restrictions on the lack of environmental data; think highly of interaction between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 and its fundamental mechanisms; broaden the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modify models and change the inner defect to improve the Kuznets research.
  Key words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 coupling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其他文献
摘要 波特假说主要从动态的角度论证了环境规制和农业科技进步之间的正向变化关系。而在安徽省1990-2008年的农业生产数据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环境规制和农业科技进步的指标变量,运用Johansen协整分析方法验证了安徽省农业生产中的环境规制和农业科技进步的关系也符合这一假说,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说明了安徽省环境规制是农业科技进步产生的原因,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析则更深入地从定量的角度分析了环
期刊
摘要 本研究以水稻种植业为例,基于1985-2008年中国水稻主产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极端气候事件灾后适应能力的机制及绩效。结论表明:西南、华中、华东地区在极端气候事件灾后,并没有将农业产业结构向养殖业调整,相反,种植业在政府扶持与创新激励下反而恢复生产甚至进一步扩张。特别对于西南等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而言,较强的灾后适应能力,往往是农业生产机会成本较低的作用结果,同样由于此原因,华东地区在
期刊
摘要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环境污染情况呈现先加剧后减轻的趋势。传统的观点认为经济增长能够内生性地自动解决环境问题,把倒U型EKC出现逆转趋势的原因归结为经济增长本身,认为经济增长达到一定程度后环境问题能够得到自动解决。本文使用2001-2010年的数据构造了综合污染指数CPI对环境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先使用实际污染物排放量和处理后污染物排放量作为对比,发现在不考
期刊
摘要  建立三螺旋粮食安全模型,对促进主产区粮食生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结合粮食生产情况,利用统计数据,对粮食生产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时序动态和空间变化进行分析。随着粮食产量的增长,区域发展和农民收入差距拉大,土地高产出(粮食单产)与资源低效率并存,粮食生产成本的增加与粮食价格不能同步提高,出现粮食主产区财政收入和农民纯收入的“双低”现象,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障碍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粮
期刊
摘要 社会资本是继“人力资本”后另一个解释经济、社会发展差异的重要工具。为了深入解析社会资本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需要研究不同民族地区的社会资本及其影响因素。本文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基于入户调查资料,运用因子分析法,测算了该区农户的社会资本存量,分析了农户的社会资本特征,并解析了影响农户社会资本的因素。结果表明:①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社会资本总量为3.42;②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农户社会资
期刊
摘要:江苏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省份的典型代表,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新时期的城镇化是一个融合人口、土地与经济的复杂系统,不能从单方面衡量城镇化发展水平。在归纳总结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选择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为切入点,从三个方面衡量江苏省的城镇化水平的变化过程,研究不同时空城市在人口、土地和产业三方面协调发展的状态。结果显示,1998-2009年12年间江苏省人口城
期刊
摘要   土地整治是对低效、空闲和不合理利用的土地进行治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活动,是各类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以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活动的统称,其实质内容之一是从空间上对土地利用进行优化布局。农村居民点用地是我国进行土地整治的重要区域,对于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整治进行分类研究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土地整治的前提和基础工作。曲周县位于黄淮海平原的中部,黄淮海平原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农村人口的
期刊
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低碳生活、低碳消费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构建模型,从消费者的个人层面和文化层面研究了中国城市居民低碳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城市居民的个人因素(低碳认知、低碳情感)和文化因素(集体主义、天人合一)以低碳购买态度为中介,进而正向影响其低碳购买意向,但它们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个人因素对低碳购买态度的影响要大于文化因素,在个人因素中,低碳情感的影响要大于低碳认知,
期刊
源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是维护当今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的重要前提。生态补偿是缓解经济快速发展与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之间利益矛盾冲突的重要手段。它是为了制止生态破坏而征收或补偿的费用,所以不同于一般排污费和资源补偿费。本文根据补偿的类型不同,将生态补偿分为资源型生态补偿和环境型生态补偿。本文以流域生态补偿为例,将流域上游政府的策略简化为保护或不保护河流,下游政府针对上游的情况,选择“自主型”或“接
期刊
摘要: 以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为海湾地理空间尺度,引入泰尔指数和变差系数、灰色关联法研  究三大海湾地区的海洋经济规模总量和海洋产业关联效应的差异,运用多种预测模型预测未  来十年三大海湾间地区海洋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和贡献的差异。结果显示:三大海湾空  间地区海洋经济差异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2007年后呈现协调优化发展趋势;滨海旅游  业、海洋交通运输和海洋油气业、海洋交通运输和海洋渔业分
期刊